共享多彩民族文化盛宴
—— 2017年非遗周末聚活动综述

2017-11-22 10:43张恒
当代贵州 2017年46期
关键词:银饰苗族技艺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张恒

共享多彩民族文化盛宴
—— 2017年非遗周末聚活动综述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张恒

非遗周末聚,为扎实推广和传播民族文化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展示平台,让“非遗”更接地气,真正走进寻常百姓生活,在展示展演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贵定县苗族长衫龙舞、赫章县苗族滚山珠舞、乌当区苗族金钱棍舞……10月22日,多彩贵州文化创意园内热闹非凡,这里正在举行2017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非遗周末聚颁奖典礼。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歌舞把现场推向高潮,为持续5个月的非遗周末聚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

从今年5月28日起,由贵州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教育厅、多彩贵州文化产业集团联合主办的“非遗周末聚”活动,“周周有主题,县县有精彩”。不仅有石阡、思南、赫章、息烽、凯里等20个县市参与其中,而且通过引入机场、走进高校、融入社区,让数十万民众参与和共享了贵州文化艺术节文化盛宴。

一场多彩民族文化盛宴

台江的《反排木鼓舞》、丹寨的锦鸡舞、威宁的撮泰吉、惠水的好花红歌舞、黎平的侗族大歌、赫章的铃铛舞、安顺的地戏等“非遗”优秀节目逐一登台,20个县市组织的优秀“非遗”节目展演与专场活动集中上演,为广大观众和游客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听盛宴。

“超级棒!”经常来参加非遗周末聚活动的罗轶告诉记者,“这里有吃的、有玩的、有看的,我们这样的上班族不必远行就能享受不一样的风情,希望非遗周末聚明年更精彩”。

周周有主题,县县有精彩。由启动仪式、地方“非遗周末聚”、留住乡愁、传承非遗——摄影大赛组成的“非遗周末聚”活动,把非遗节目、特色美食、非遗创意产品等汇集一处,让每个周末都别具风味。

尤其是地方“非遗周末聚”,以全省非遗项目的展示展演为主线贯穿,一周一个地方,全年20余场地方主题活动,构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文化筵席,场景迥异,风味不同。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布依族“八音坐唱”、瑶族长鼓舞、花灯戏、阳戏、傩戏、木偶戏等生动展现一段段民族历史,地方节目同台演绎多彩贵州,非遗传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令人目不暇接的,是非遗传承人们的技艺展示。蜡染、刺绣、银饰、剪纸、古法造纸、侗族大歌、布依民歌、28势太极拳等非遗技艺传承人相继登上非遗周末课堂。大方臭豆腐、织金竹荪、正安顶箐方竹笋、威宁火腿月饼、威宁荞酥、道真灰扒豆腐、石阡苔茶、麻江蓝莓蜂蜜等特产美食倍受青睐。

在“非遗周末聚”舞台上,石阡、松桃、思南、纳雍等20个县(市),精心组织了一大批国家级、市(县)级“非遗”项目,通过展、演、讲、食等方式,在多彩贵州文化创意园区、贵阳机场大厅、高校和社区累计演出100余场次,展出农特、美食产品400余种、非遗产品近2000件,开展非遗课堂20堂,40多位非遗传承人通过现场讲解、互动等方式与近万名观众进行近距离交流,让现场观众了解、感知贵州非遗文化的魅力,为全省的非遗保护传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一个保护与发展的平台

“这是我们看过的一场与众不同、令人叹为观止的表演。”10月22日,一场体现“苗侗明珠·山水凯里”的“周末聚”活动走进贵阳护理职业学院,赢得了师生喝彩。作为2017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的重头戏,“非遗”文化进机场、进高校、进社区的展演,更是得到游客、大学生和社区居民的点赞。通过体验传统文化,“非遗周末聚”为非遗传承人搭建实践演练、交流学习、创意碰撞的平台,使传统“非遗”项目注入新的创意与活力。

贵阳市白云区大山洞社区是“非遗周末聚”进社区的第一站。今年7月2日,仁怀市除以酒为元素的歌舞表演外,还有根雕、手工剪纸、农副土特产展示,引得大山洞社区居民驻足围观。“这种高水平的演出,社区自己是难以组织的,其特色宣传让社区居民很长知识。”大山洞社区党委书记杨正春一再表示,社区居民都很欢迎更多更好的文艺活动走进社区。

而作为一场深入持久的文化惠民活动,“非遗”进社区、机场、校园,在走进12所高校和8个社区的同时,注重精选“非遗”表演节目、“非遗”课堂项目、地方特色产品等,与大众零距离接触。

在进校园活动中,侧重选调互动性和趣味性较强的剪纸、农民画、木偶戏、陶泥、民族舞蹈等项目;在进社区活动中,侧重选调深受群众喜爱、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高台舞狮、刺绣、民族舞蹈、饮食等项目。

“走进社区、高校,让很多对‘非遗’完全不了解的年轻人产生兴趣,把‘非遗’变成一种需要,才能更好地传承。”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龙佑铭认为,通过和“非遗”项目近距离的接触,与传承人的互动及实际体验,激发市民和大学生的浓厚兴趣,这是“非遗周末聚”这种独有创新形式的意义之所在。

一条文化扶贫新路径

“我今天都不知道卖了多少件银饰了,太忙了,数不过来。”在“苗侗明珠·山水凯里”非遗周末聚系列活动上,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承人吴昌华忙得不可开交。在其负责的苗族银饰展位千,不少市民或是在试戴,或是在了解银饰的情况。

从小就受到银饰锻制技艺熏陶的吴昌华,原本是在村卫生院工作,因为放不下银饰锻制,最终决定放弃医生的工作,投入到苗族银饰的制作上。如今,他将手工艺制品与旅游结合在一起,备受游客的喜爱,“我现在开了工作室,销量还可以,订单可以说是做不完”。

在凯里,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提高了经济收益的人不在少数,绣娘吴秀英就是其中一个。“以前只是想把苗族刺绣做好,没想到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还能赚钱。”现在依靠刺绣,吴秀英每个月能有几万元收入。

“民族文化是我们的宝贝,要充分发挥‘非遗’带动作用,通过技术传授和技艺培训等带动创业就业。”“非遗周末聚”活动办公室主任、多彩贵州文化创意园总经理助理蒋贵吾表示,“非遗周末聚”平台的一大作用,正是在保持“非遗”核心技艺的基础上,发挥企业和传承人的带头作用,助力精准扶贫。

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贵州最为珍视的宝贝,图为水族端节庆丰收。(多彩贵州文化产业集团供图)

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正是通过苗绣进校园、国家级省级传承人收徒、苗绣技艺培训,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先后吸引培养了5000多名“绣娘”加入苗绣产业,覆盖了全县28个乡镇,2016年企业实现年产值8993万元,带动上千个家庭实现每户平均年收入3.5万元以上。

“通过开展具有鲜明特色的非遗活动,打造非遗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让非遗文化真正活起来、活下来。”贵州省文化厅厅长徐静表示,“非遗周末聚”是贵州“非遗”从盆景向风景迈出的重大举措,将进一步将传承、生产、致富纳入到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战略当中,让“非遗”真正成为贵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版块。

(责任编辑 / 袁燕)

猜你喜欢
银饰苗族技艺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高浮雕银饰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银饰变黑如何恢复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
如何使氧化的银饰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