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山地旅游发展及其对中国西部民族山区的启示*

2017-11-22 07:25明庆忠陈建波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7年6期
关键词:山地尼泊尔旅游

王 娟,明庆忠,陈建波

(1.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2.广西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 3.云南财经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旅游业研究】

尼泊尔山地旅游发展及其对中国西部民族山区的启示*

王 娟1,2,明庆忠3,陈建波1

(1.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2.广西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 3.云南财经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尼泊尔拥有得天独厚的山地旅游资源,山地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不少的成功经验,显现突出的优势。从研究尼泊尔山地旅游发展的相关国外文献入手,并结合一部分国内研究,分析尼泊尔山地旅游的发展条件、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和手段、发展政策等,总结其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比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和尼泊尔山地旅游发展的相似点和不同条件,从尼泊尔山地旅游发展成功经验出发,针对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应选择合适的旅游形式,避免盲目跟风,同时加强景区管理和环境保护,并注重安全问题和山地社区利益,引导山地旅游合理发展等策略。

山地旅游;发展经验;启示;尼泊尔;中国西部民族山区

0 引言

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以下简称尼泊尔)国土总面积14.7万km2,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南麓,属内陆山地国家。尼泊尔是典型农业国,80%国民从事农业生产,农业总产值约占GDP的40%。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约合200 亿美元,人均 GDP 为 762 美元。截至2015年底,全国总人口约2 800万人,有30多个民族。

和其他产业相比,尼泊尔的旅游业发展较好,特别是其山地旅游业;尼泊尔为世界上最知名的几大山地旅游中心(阿尔卑斯山、落基山、安第斯山和喜马拉雅山)之一[1]。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尼泊尔山地旅游发展的研究多是一些现象的描述,也列举了发展存在的问题[2-10],并提出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11-13]。我国西部地区山地旅游资源丰富,与尼泊尔发展山地旅游的限制条件相似,但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和国家政策条件相对较好。因此有必要对尼泊尔山地旅游发展现状进行探析,对比分析我国西部地区的现状,提出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引导山地旅游合理发展,为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山地旅游的发展献策。

1 尼泊尔山地旅游发展策略与成功的经验

1951年尼泊尔对外开放旅游业。1964年,政府开始允许国外旅游团在尼进行多天的旅游活动。尼泊尔旅游活动主要在安娜普尔纳(Annapurna)和珠穆朗玛峰(Everest)两个山地地区,甚至在政治不稳定期间,两个山地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游客主要来自印度和欧美国家,主要的旅游方式有:徒步旅游、佛教朝圣旅游、摄影旅游、探险旅游等。经过60多年的发展,尼泊尔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山地旅游区、最好的探险旅游地。特别是21世纪的前10年,旅游业发展空前繁荣,旅游收入占到了GDP的42%。2013年接待国外游客达37 000人。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收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跨文化交际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1政府主导发展

如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强势介入尼泊尔旅游发展,对旅游业进行引导、监控。尼泊尔政府将旅游业置于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制定了发展旅游的相应规划和管理策略,内容包括:保护历史遗迹和生物多样性,开发新路线和顶峰体验,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对国际旅游环境进行分析,旅游发展土地政策制定,优先发展旅游业,积极挖掘人文旅游资源,加强旅游相关机构建设,鼓励社区参与等[14]174。

1.2选择适宜的旅游活动类型

山地旅游活动类型多样,有登山、野营、滑雪、攀岩、徒步旅行、山地自行车、休闲度假、观光、摄影、健身、娱乐、教育等形式。尼泊尔优越的山地旅游资源完全可以开发不同的旅游产品类型,但徒步旅游作为一种对基础设施要求低、投入少、重游率高的旅游形式,却是尼泊尔旅游发展的无奈之举,也是最佳选择。尼泊尔政府开发了五大徒步旅游区,在各个网页、景区、住宿地及其他公共区域提供徒步旅游指南和地图,并完善区内游客徒步的安全、向导、服务、救助等功能[11]54-56。尼泊尔山地旅游的另外一种主要形式为登山。登山是硬探险旅游,属于小众旅游市场范围,整体市场需求不高,对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小。

现今,尼泊尔已成为世界最著名的山地徒步旅游区之一。就经济发展现状和基础设施修建来说,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尼泊尔还不适宜开发大规模的休闲娱乐项目,徒步依然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山地旅游形式。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交通条件并不会成为山地旅游的发展瓶颈。

1.3注重旅游安全

山地旅游危险系数相对较大,特别是对于登山和徒步来说,安全问题就更需要关注。为确保游客安全,尼泊尔政府明确规定,攀登不同高度的登山旅游者需要不同部门许可:6 000m以上需政府许可,6 000m以下需要被授权的部门同意。登山前,旅游者必须体检和买保险,雇佣劳动力必须从官方处获取。登山团队还须配有紧急救援组织,实时报道行程,不得任意改变旅游路线,并受制于相应的处罚。此外,游客须携带定位设备,并向景区保证设备的正确佩戴和使用,以便景区随时掌握游客位置[14]189-190。这些硬性规定使尼泊尔山地旅游的安全性得到了一定的保障,方便了对游客的管理和监测,并得到了游客的认同和配合。

1.4鼓励社区参与

鉴于60%的旅游税收并没有进入到实际工作中,日益增长的税收与地区补偿并没有成比例增长,尼泊尔政府成立了专门进行旅游规划和日常控制管理的机构,力图将大部分收入返入社区。同时成立了协调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机构,以期解决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5]243。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形式不仅表现在旅游直接服务(如住宿、餐饮、导游、表演、零售、行李背运)和间接经营(如家政服务、旅游用品输送等)上,还包括环境保护工作(如社区女子在空闲时间去山地捡垃圾)。就业机会的增加减少了人口流出,促进了社区意识的建立。

政府还设有专门机构,对社区进行知识、英语、服务技能、手工艺品制作等培训,并鼓励当地就业从农业转向旅游业,积极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手工艺品[6]198-199。成立专门看管孩子的机构,便于妇女培训和从事旅游经营管理工作[16]231。社区参与旅游的发展可以减少旅游收入的高额漏损,还加强了产业融合,促进经济整体发展[10]49。

1.5加强环境保护

20世纪70年代,尼泊尔开始建立自然保护区。目前,保护区的数量达到20个,占国土面积的23%,其中大部分属于山地[17]。1993年颁布的“缓冲区管理”办法规定,每个保护区所产生收益的30%~50%都将再投资于社区开发。此办法的实施使社区的收益大幅上升,不再依赖森林砍伐,减小了环境保护的压力[18]。

尼泊尔传统的能量获取方式为燃烧木材。为此,政府鼓励多种树,倡导煤油、水力、太阳能等替代能源。目前,大多数家庭和游客都已采用煤油作为燃料[15]245。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控制和处理垃圾的举措,包括对塑料瓶、氧气瓶的替代使用;登山旅游活动须专门配有工作人员监督和管理环境污染;建立9个旅游消耗控制管理机构;对社区进行宣传,说明环境保护直接与旅游收入相挂钩,与人们的生活水平密切相关等。2011年,这一系列的举措取得了阶段性成果,Everest区域宣布属于“无塑料区”[14]186。

1.6鼓励文化保护

The Mountain Institution(一个美国的NGO组织)长期帮助尼泊尔山地社区,鼓励村民保护当地的自然、文化遗产,增强其环境意识,建立社区自信和提高社区经济发展能力。当地人热心参与该组织提议的文娱和保护活动,直接获取经济收益,明白文化保护、旅游发展和经济利益密切相关[16]226。如当地政府、社区及非政府组织联合对寺庙进行修复,文物建档,筹集资金和捐款,加强遗产保护。

在Everest地区,人们的生活随着旅游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4]173,但人们没有因为旅游发展、外来文化入侵和经济发展而轻视自己的文明。他们保留了自己的文化和地区身份,具有自我认同,这对文化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7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交通可进入性差,1992年,尼泊尔推出了开放天空政策,航空成为进入尼泊尔的重要方式[2]7-8。但尼泊尔的道路建设也比较落后,据测算有10%的道路有损。为解决这一问题,从1997年开始对道路加宽,或者进行重修、修复,并进行维护。此外,为减少普通交通工具对道路的损害,使用马来作为运输工具。

除道路之外,还积极修建住宿、餐饮等设施。为确保当地收益,防止收入漏损,政府引导本地企业采取双边或者多边的方式参与投资。因此,不存在被国外完全控股的基建。一些重要工程,则由政府向借贷组织借款以获取建设资金[14]181-182。

1.8高品质管理

尼泊尔旅游收费比较高昂,如除基本的生活费用之外,每个徒步旅游者需要向管理部门交1 000美元(后降为700美元)许可费用,才能进入Mustang地区进行最多10天的徒步活动[15]243。高昂的许可费用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来访人次,减小了旅游对环境的影响,也保证了当地的收入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Mustang的山地旅游由此形成一个高端的市场,以高价和高品质满足市场需求,形成良性循环。

总之,为促进尼泊尔山地旅游发展,政府增加了多条登山路,宣传旅游环境保护,并对旅游企业进行了规范[5]33;对山地徒步旅游采取信息渠道丰富、徒步标识完善、向导及背夫服务成熟、安全系统化的管理模式[11]54-55;建立自然保护区,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多样化保护,执行严格的游客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管理,完善旅游服务体系等[12]148[13]143。

2 尼泊尔山地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尼泊尔山地旅游面临着政治不稳定、管理松懈、景区污染、社会矛盾普遍等困境,对其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3]74。交通不便、酒店条件差、服务水平低、地质活动频繁等问题更是加重了尼泊尔旅游发展的困难[4]23-24。总体来讲,尼泊尔山地旅游发展缺乏整体的发展战略和措施,属粗放型旅游发展模式。管理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政局不稳定、自然灾害多发等因素都是引起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1管理存在缺陷

尼泊尔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人才比较短缺,当地工作的年轻人虽然一部分有高学历,但是缺乏经验。草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组成相应的管理和监督等机构,但在具体的管理措施和长远发展战略上,缺乏清晰的目标和有效的手段[15]249-250。

为扶持旅游业,政府对其建设拨款,但款项的具体使用不能精准解决紧迫问题,大部分地区的拨款并未落实下去。除社区经济收入提高,旅游发展中各方利益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协调。政府管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灰度区,如:①某些地区缺乏阶段性的旅游数据统计,难以掌握旅游供需之间是否合理。除了数据不全之外,还缺乏数据共享、反馈、流通的保障渠道,旅游研究很难获得相关具体数据。②由于旅游管理机构和部门机制不完善,对旅游经营难以掌控,据估计,约有37%的旅游花销是在黑市中进行,使财政收入缺失了很大一部分[14]191。③村民的旅游自营活动(如住宿和餐饮等)内部出现了一些价格竞争,甚至出现了零费用消费(与我国的零负团费类似),不利于服务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当地社区的经济利益。④环境也遭到一定的破坏,类似“公地悲剧”的现象时有发生,人们只注重短期利益,而不重视长期发展[15]251。

2.2仍然有一定的安全问题

尼泊尔位于板块活动地区,由于印度板块不断向亚欧板块挤压,存在着一个绵延数千公里的巨大逆断层带,地质环境不稳定,地震灾害时有发生,且危害极大。2015年的地震使多处世界文化遗产建筑遭到破坏,基础设施的修建和恢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巨大的费用,在一定时间内对旅游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4]25。

其次,尼泊尔社会政局不稳定对山地旅游发展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影响。21世纪初尼泊尔旅游发展迅猛,但由于2001年政治不稳定,国际旅游人次下滑15%。2002年持续下滑,比2000年下降了36%。直到2006年政局稳定之后,旅游人次才再次持续稳定增长[19]272。尼泊尔示威游行很多,仅2011年一年,各类全国罢工(包括酒店)总计达50 天,极大影响了外国客人来尼旅游的热情。

2.3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尽管当地修建了大量的道路,但尼泊尔的交通依然很落后。没有高速公路,铁路不发达,盘山道较狭窄,首都机场不仅建设落后,而且没达到专业服务水准。除交通之外,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也比较落后。如近几年冬天,尼泊尔每天停电时间都高达15小时左右[20]。不同游客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条件不一样,特别是大部分徒步和登山游客都选择野营,对设施的要求极低。但这种不便已经影响到野营地的正常用电用水,势必会对人们目的地的选择造成一定的影响。

2.4外汇漏损严重,发展资金缺乏

由于尼泊尔发展资金严重缺乏,经济长期依赖国际援助[21],旅行社和公司很大一部分属于外资企业,旅游收益漏损问题比较严重,90%的旅游外汇收入返回到汇源国。尽管政府极力控制外国资本在本国的旅游投资,但是由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无法解决资金缺乏的困境,特别是对于基础设施等投资大、直接收益小、回收时间长的建设工程,更是只能通过贷款才能获得资金,国外的援助远远不能解决巨大的资金短缺问题。

此外,尽管山地旅游的发展增加了尼泊尔当地的经济收入,也滋补了相邻区域,但由于环境保护力度不够,旅游发展对植被、环境等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对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侵蚀[7]20-21[8-9][14]183-185。

3 对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山地旅游发展的启示

我国西部地区山地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尚不充分,存在交通不便、距离客源市场远、技术设施落后[22]、环境相对危险[23]147、建设资金缺乏[24]等限制因素,与尼泊尔发展山地旅游的限制条件相似。但是,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和国家政策等发展条件都相对较好。我国西部地区山地应根据自身条件,对尼泊尔山地旅游发展的经验有所借鉴,对存在的问题引以为戒。

3.1中国西部与尼泊尔山地旅游发展条件对比

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山地旅游与尼泊尔的旅游发展条件类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西部有众多的中山、高山和极高山,海拔高,旅游资源独特,优势明显,生态环境相对保护完好,与尼泊尔类似。②我国的少数民族大都分布于西部高原山地区,民族多样,相对封闭,且各民族文化特色鲜明,保存完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尼泊尔山地也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③中国政府近几年积极鼓励旅游业和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强调旅游业对经济的带动(扶贫)作用,这与尼泊尔发展旅游的初衷一致。同时,两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发展中对环境和文化的保护。④西藏地区与尼泊尔都位于青藏高原地区,地理位置相连,资源原生环境一致,民族文化相近。⑤西部地区地质环境相对复杂,容易发生地质灾害,影响较大,分布较广,特别是青藏高原和其边缘的四川西北部、云南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等地震活动时有发生,就旅游地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安全问题方面,与地质灾害多发的尼泊尔如出一辙。

但两者也具有较大的不同,表现在:①中国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一直保持平稳上升状态,与尼泊尔政局不稳定、罢工游行时有发生形成鲜明的对比。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尼泊尔就开始发展山地旅游,而我国是从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渐发展旅游业,西部地区山地旅游开发的时间更晚,且旅游业发展的道路有所不同。③尼泊尔山地旅游的主要活动类型为徒步和登山,中国西部地区山地旅游活动类型多样,但还未形成整体发展格局,研究发展尚且处于探索阶段[23]143-144。④尽管西部地区一直以来被认为可达性较差,但近几年高铁、高速公路、航空运输的发展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明显改善了交通的便利性,基础设施建设也逐渐趋于完善,这也不同于尼泊尔的现状。⑤西部地区的山地类型和品位与尼泊尔不同。除西藏之外,我国西部地区山地的自然条件并不恶劣,特别是西南地区,有大量海拔并不高,但风景秀美的山地地貌。

由此可见,尽管中国西部地区和尼泊尔发展山地旅游的基础相似,但中国西部地区山地旅游的发展条件远好于尼泊尔,相关设施的建设水平也高于尼泊尔。

3.2尼泊尔旅游对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山地旅游发展的启示

尼泊尔山地旅游闻名于世界,从目的地角度来讲,不仅与其山地旅游资源有关,还与其旅游发展策略有关。通过对尼泊尔旅游发展的经验总结和问题分析,本文认为今后中国西部山地旅游发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旅游活动形式。中国西部民族地区不需要像尼泊尔一样,苦于建设资金缺乏、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但要对自身的旅游资源品位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挖掘具有独特性的旅游项目,避免盲目跟风。没有必要在景区开展所有类型山地旅游活动,以此来吸引游客。尼泊尔仅仅凭借徒步登山闻名于世,不是靠类型的全,而是靠品质的精。如贵州万峰林比较适合徒步和休闲度假旅游,而广西的青秀山则吸引了大量的休闲娱乐人士。

第二,景区管理。在安全管理方面,加强对景区安全的监控,并配备相应的救援组织和设备,特别是对于一些高山地区和山地探险旅游活动,更加需要有专业的向导和服务人员。同时要对气象和地质灾害进行实时预测,尽量减少意外产生的损失。在景区经营管理方面,设立经营准则,用法律手段协调各方利益,避免恶性竞争。另外,制定与山地旅游发展相应的规划,与当地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为山地社区长远考虑,共谋发展道路。

第三,环境保护。与社区和非政府组织联合,倡导旅游发展、生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山地环境脆弱,生态一旦遭到破坏,文化一旦遭到损害,就很难恢复。所以应有相应的环境保护、文化遗产遗迹的相关法律法规,硬性防止一些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的不良行为,特别要对社区进行宣传教育,加强其环境保护意识。

第四,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地区“山高路远”,但是近年来,高铁、航运、高速公路等交通建设的逐渐完善,基本上解决了“进不来与出不去”的问题。近年来倡导的全域旅游,更加将基础设施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除了道路之外,水电、通讯、住宿、公共卫生等建设全面发展,山地旅游发展前景广阔。对于山地旅游来讲,某些基础设施不一定要建设得十分高档,但要在满足游客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特色性。

第五,政府管理。尼泊尔经济发展水平低,利用外资和贷款来发展山地旅游是不得已而为之。尽管中国西部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属于中国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区域,但无论总体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规模都要远远好于尼泊尔。加上政府对西部地区的资金、文化、政策等大力支持,在建设资金上更加优于尼泊尔。关于旅游收益漏损方面,政府要严格控制外资和其他地区的资金对本地企业的侵入,避免类似尼泊尔出现的严重外汇漏损现象,使旅游发展能真正服务当地。

第六,安全问题。虽然我国政治稳定,但西部地区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大(如地震、滑坡、泥石流、雪崩等等),与山地旅游密切相关。应加强灾害预测,建立预警机制,并成立相关的安全救援组织和部门。在高山及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地,还应有医疗培训和医疗救助机构。除此之外,在一些户外山地探险旅游地,也可采取如尼泊尔的方式,强制游客佩戴定位仪器,便于对游客的管理,也利于游客的安全。

第七,社区利益的诉求。山地地区由于长期交通的不便,具有一定的封闭性,经济相对落后,发展是山地旅游的重要诉求之一。注重当地人民的经济发展要求,不仅有利于改善生活,而且可以提高当地服务的积极性,同时可以提高环境保护的自觉性。西部山地地区少数民族较多,边境线较长,整体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边疆政治安全。采用涵盖社区所有家庭的整体发展方式,兼顾环境、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因素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实现[10]49。

尼泊尔的山地旅游发展仅仅用了60多年的时间,中间经历过多次的政治动荡和自然灾害。尽管与阿尔卑斯山、落基山、安第斯山齐名于世界山地旅游,但是其旅游发展的经济效益远远未发挥,存在的问题也非常多。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山地旅游发展的条件与尼泊尔类似,但也有着较大的不同。对尼泊尔山地旅游发展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剖析,可以为我国西部地区山地旅游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提供一种可选路径,也避免今后发展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1] DENG W, XIONG Y L, ZHAO J D,et al. Enlightenment from international mountain research projects[J].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13,31(3):377-384.[邓伟,熊永兰,赵纪东,等.国际山地研究计划的启示[J].山地学报,2013,31(3):377-384.]

[2] LI L. Research of relation between air transport and tourism:a case study of Nepal[D].Shanghai:Donghua University,2014.[李丽.航空运输与旅游的关系研究-尼泊尔的案例分析[D]. 上海:东华大学, 2014.]

[3] LI Y .Tourism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Nepal[J]. South Asian studies quarterly,2010(3):72-76.[李燕.中国与尼泊尔旅游合作探析[J].南亚研究季刊, 2010(3):72-76.]

[4] MA Y. Nepal:paradise destroyed by earthquake[J].World vision, 2015(10):22-25.[马尧.尼泊尔:被地震摧毁的天堂[J].世界博览, 2015(10):22-25.]

[5] ZHU Q Z. Nepali tourism in restoration[J]. South Asian studies, 2004(1):31-33.[朱庆珍.复苏中的尼泊尔旅游业[J].南亚研究, 2004(1):31-33.]

[6] ZHOU J J. The ecological design of Himalaya(top):tourism product design can enhance the vitality of regional tourism[J]. Ecological economy,2011(3):196-199.[周俊杰.环喜马拉雅山的生态设计(上篇):旅游产品设计可增强区域旅游业的生命力[J].生态经济(中文版), 2011(3):196-199.]

[7] QUAN H.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effect of Weishite mountain in Nepal[J]. Progress in geography ,1996,15(1):19-22.[全华.尼泊尔威士特山区旅游开发效应[J].地理科学进展,1996,15(1):19-22.]

[8] SACHELE J,WANG D D. The tourism impact on the social economy of Sherpa[J], Journal of world peoples studies, 1987(5):55-58.[贾尼斯·萨切勒,王大栋.近年来旅游业对罗瓦林夏尔巴人社会经济的影响[J].世界民族,1987(5):55-58.]

[9] NEPAL S K, NEPAL S A.Visitor impact on trails in the Sagannratha(Mt.Eveerst) National Park, Nepal[J]. Ambio-a journal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2004,33(6):312-318.[Sanjay K.Nepal,Stella Amor Nepal.旅游对尼泊尔珠穆朗玛峰国家公园步行道的影响[J].Ambio-人类环境杂志,2004,33(6):312-318.]

[10] SOFIELD T,XIANG Y X. Mountain tourism in Nepal: village communities and the impac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the High Himalayan Villages of Syabru Besi & Thulo Syabru[J].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7,29(6):43-49.[特莱佛·索费尔德,项怡娴 .尼泊尔登山旅游:村庄社区与旅游发展的影响——以高喜马拉雅Syabru Besi和Thulo Syabru村庄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6):43-49.]

[11] HU H Y, LUO X W. The experi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rekking tourism in Nepal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Tibet[J]. 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2012,27(5):54-56.[胡海燕,罗许伍.尼泊尔徒步旅游发展的经验分析及对我国西藏的启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27(5):54-56.]

[12] WANG R H, ZHANG B. The enlightenment of foreign mountain tourism development to China[J].Journal of Shanxi Coal-Mining Administrator College, 2014, 27(1):139-140.[王瑞花,张兵.国外山地旅游开发对我国的启示-以班夫国家公园、瑞士阿尔卑斯山、尼泊尔安纳布尔纳保护区为例[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 27(1):139-140.]

[13] HU J, HU B M. Research of trekking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minority areas in Western China:illustrated by the case of trekking tourism in Annapurna Conservation[J]. Guizhou ethnic studies, 2015(6):140-143.[胡洁,胡北明.西部民族地区徒步旅游发展研究:基于尼泊尔安娜普尔纳自然保护区发展经验[J].贵州民族研究, 2015(6):140-143.]

[14] MACLELLAN L R, DIEKE P U C, THAPA B K,et al.Mountain tourism and public policy in Nepal[A]//GODDE P M,PRICE M F,ZIMMERMANN F M.Tourism and development in mountain regions[C].UK:AMA Dataset Ltd,2000,357:173-198

[15] GURUNG C P, DECOURSEY M A. Too much too fast: lessons from Nepal's lost kingdom of Mustang[A]//GODDE P M,PRICE M F,ZIMMERMANN FM.Tourism and development in mountain regions[C].UK:AMA Dataset Ltd,, 2000,357:239-254

[16] LAMA W B. Community-based tourism for conservation and mountain tourism and women’s developmentl[A]//GODDE P M,PRICE M F,ZIMMERMANN F M.Tourism and development in mountain regions[C].UK:AMA Dataset Ltd,2000,357:221-238

[17] PANDIT R, DHAKAL M, POLYAKOV M. Valuing access to protected areas in Nepal: the case of Chitwan National Park[J].Tourism management,2015 ,50 :1-12.

[18] KATT.The sustainable tourism of Nepal's Chitwan National Park[J].Industry and environment, 1996(4):55-57.[Katt.尼泊尔皇家奇特旺国家公园的可持续旅游[J].产业与环境,1996(4):55-57.]

[19] NEPAL S K.Tourism and change in Nepal’s Mt Everest Region[A]//RICHINS H,MHULL J S. Mountain tourism: experiences, communities, environments and sustainable futures[C].UK:CPI Group Ltd,2016,383:270-279

[20] ZHANG S. Nepal tourism has a long road to prosperity[N]. Wenhui newspaper,2012-02-16(005).[张松.尼泊尔振兴旅游“路很长”[N].文汇报,2012-02-16(005).]

[21] China's Tourism Office in Kathmandu. Analysis of tourism market in Nepal[N]. China tourism news, 2012-08-31(06).[中国驻加德满都旅游办事处.尼泊尔旅游市场分析[N].中国旅游报,2012-08-31(06).]

[22] ZHANG Q W.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restrictive development elements of the mountain tourist resources in west China[J]. 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2002,15(3):54-58.[张秦伟.中国西部山地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及其开发的限制因素分析[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5(3):54-58.]

[23] CHEN X, QIN J X, LI X Q,et al. Study on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mountain tourism in high mountain canyon area of Hengduan Mountains in Sichuan: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mountain tourism in Western China[J]. Economic geography, 2012, 32(9):143-148.[陈兴,覃建雄,李晓琴,等.川西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旅游特色化开发战略:兼论中国西部山地旅游发展路径[J].经济地理, 2012, 32(9):143-148.]

[24] ZHANG S L, JIANG L, LU X Q,et al.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oretical mode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in western mountainous areas: a case study of Zhenba County in Shaanxi Province[J]. Journal of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2008,27(7):28-33.[张述林, 姜辽, 陆晓青,等. 西部山地旅游开发理论模式与实证研究:以陕西省镇巴县为例[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7(7):28-33.]

[责任编辑:潘岳风]

[责任校对:连云凯]

TheStrategyofMountainTourismDevelopmentinNepalandItsEnlightenmentforWesternChina

WANG Juan1,2, MING Qingzhong3, CHEN Jianbo1

(1.YunnanNormalUniversity,Kunming650500,China; 2.GuangxiEducationalCollege,Nanning530023,China; 3.Yunnan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Kunming650221,China)

Nepal is one of the poore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t has inadequate energy, underdeveloped agriculture and industry. Although the economy has long relied on international aid, Nepalese development of mountain tourism has shown outstanding advantages.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foreign literatures of the Nepalese mountain tourism with some domestic researches, summarizes the effective 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Nepal and analyzes its successful experiences and problems. After the comparison of Nepal and western China, it suggests tha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untain tourism in the western region of China should choose the suitable form, avoid following suit, and enhance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Focusing on security issues and the interests of the mountain community are also necessary.

mountain tourism;Nepal;Western China;enlightenment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1361037,41671147);云南哲社基地重点项目(JD2014ZD10)

2017-06-28

王娟(1981- ),女,新疆哈密人,云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区域旅游发展与管理研究;陈建波(1980- ),男,河南邓州人, 云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山地健康旅游研究。

明庆忠(1963- ),男,湖北黄冈人,云南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地理学与区域开发研究。

WANG J,MING Q Z, CHEN J B.The strategy of mountain tourism development in Nepal and its enlightenment for Western China[J].Tourism forum,2017,10(6):111-119.[王娟,明庆忠,陈建波.尼泊尔山地旅游发展及其对中国西部民族山区的启示[J].旅游论坛,2017,10(6):111-119.]

F593

A

1674-3784(2017)06-0111-09

猜你喜欢
山地尼泊尔旅游
山地光伏发电工程三维设计技术研究
关于山地建筑设计要点的分析
看好了!
“90后”女孩尼泊尔支教:跋涉千里的修行成长
旅游
尼泊尔的忧伤
尼泊尔 震后的日常生活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