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龙脊梯田景观的生态中和美育价值*

2017-11-22 07:25秦初生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7年6期
关键词:龙脊梯田美育

秦初生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育系,广西 桂林 541001)

【旅游理论研究】

论龙脊梯田景观的生态中和美育价值*

秦初生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育系,广西 桂林 541001)

生态美育是对传统美育的转型与发展,是由传统的艺术为主扩展到覆盖科技、文化、生产实践与日常生活等生态活动的美育,因而是具有科技活动的真之美、文化活动的善之美、生产实践活动的益之美、日常生活的宜之美生态中和的美育。龙脊梯田作为世界闻名的农业景观,虽然主要以开展生产实践活动为主,侧重于物质目的,追求物质之“益”,但由于龙脊梯田的开发遵循了自然生态运行规律,并形成了耕地—森林—水源—人(村寨)的人与自然和谐整生的景观格局。由此,龙脊梯田景观形成了物质之“益”与生态规律之真、文化之善、日常生活之宜的中和之美,具有“真善美益宜”的生态中和美育价值和功能。

龙脊梯田;生态中和;生态美育

0 引言

生态美育是以传统艺术为主的美育的发展,是覆盖了科技、文化、生产实践与日常生活等生态活动的美育,因而是具有科技活动的真之美、文化活动的善之美、生产实践活动的益之美、日常生活的宜之美生态中和的美育,具有“真善美益宜”中和生态美育价值与功能。美国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说过:“审美不能脱离整体的社会利益及行为。……美学的重要意义存在于一切人类关系、行为中。”[1]12-13农业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追求和获得物质之益的重要方式。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不仅生成了人类文明类型之一的农业文明,至今仍是人类生产方式中的一种,它为人们提供粮食、副食品和工业原料,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由此可见,农业物质生产实践之益的重要性。从历史的角度看,农业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出现可谓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革命,它替代了原始的狩猎和采集劳动,提高了人类获取物质的有效性与稳定性,使人们从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中获取了比原始生产劳动更大的物质利益,从而使人类从漂泊走向了定居,并从对自然的被动依附走向了一定的自主自为状态。中国的农业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农业在国家发展中现今仍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政府对农业生产实践之益的根基性作用也有深刻的认识。现在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业问题。这是对重农传统的继承,也是对农业生产实践之益的根基性价值的体认。但由于工业文明的兴起,特别是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以追求高效率为旨归的大机器工业生产观念也冲击了中国重农生产的思想和实践传统,因而就有了“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幢房”之说。这一传统的颠覆缘于工业生产实践的冲击。工业生产实践这种生产实践模式过度追求物质的增长,强调与张扬人的主体性,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与征服,漠视人对自然的依生关系,是人与自然竞生关系的典型化。现代工业模式下的农业生产实践模式也被同化,在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和不当使用化肥、农药,过于追求农业生产的物质之益而无视整个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之益,因而导致了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影响子孙后代和阻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不良后果。由此,发展生态农业势在必行。生态农业发展须要挖掘、传承传统农业中的生态理念和实践。桂林龙胜的龙脊梯田景观是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景观,然而其在追求物质生产实践之益的同时,既具有符合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运行的科学之真,又具有人文化育之善、纯粹艺术之美、日常生存之宜,是真、善、美、益、宜的中和与整生,观赏者置身于其中,可以受到“真善美益宜”生态中和之美的熏陶与化育。

1 龙脊梯田以生存为主的“益态”生态美育价值

在人类生态活动系统中,生产实践活动主要以“益”为主,侧重于物质目的,主要追求物质之益,但从应然状态来说,它应是合规律合目的的,因而是具有功利之益的美,即人类应是在遵循生态规律基础上追求物质利益,从而实现生态之益和物质之益的互利共赢和相生共长。墨子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2]60龙脊梯田的先民正是为了食必常饱才开山梯田的,追求和实现物质之益是龙脊梯田的产生和延续的主要原因或曰根本原因。

龙脊梯田的“益”主要体现为农业生产实践之益与生态系统之益的统合,主要体现在其生态自觉性高,生态自由度大,不仅给人类带来了物质生产的益,也给自然界的森林、水源、动物等各个子系统和整体生态系统带来了生态益。我们先来看它的开发建设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自然界的生态益的关注和保护。我们知道,水循环、物质与能量循环是大自然最基本的活动,人要实现自身的物质目的的同时要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就应把自己作为自然界有机体的一部分,融入大自然的整体循环之中。龙脊梯田历代的耕作者为了自身与子孙后代的发展,都自觉地把自身的农业生产实践活动纳入整个大自然的各种循环活动之中,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龙脊梯田的先民在开挖梯田时,一般是把低矮的山全部开挖成田,而对于较高的山,则把山分成3部分,山的顶部,约为整座山的三分之一不挖,保持原有的森林植被,使之作为龙脊梯田的水源林地保留下来;山腰冬暖夏凉,适宜居住,则建村寨,并在村寨周围植树造林,称风水林;寨脚部分才用来造梯田。而且还订立村规民约,禁止砍伐山顶的水源林及山寨的风水林。如金坑众议碑(清光绪二十三年)中刻有:“高山矮山四处封禁,不许带火乱烧,如有砍山烧耕地土,各要宽扒开火路,不许乱烧出外……禁春冬二笋,各管各业,不许扯挖,如有入别山拾柴,不许带刀,如有带刀乱砍,众等公罚银二两二钱。”[3]171龙脊下寨立的《严规安民》(道光二十九年)的碑中记:“山上竹木杂笋棕桐茶子等项乱盗者,拿获交与房族送官究治。”[3]171-172。这样,既保证了梯田居民水稻获得丰收,又保证了大自然水的良性循环。正是由于龙脊居民在开山梯田及后续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仅考虑到了农业生产的有效性和有益性,还考虑到了梯田行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使得龙脊梯田这个人化农业景观不仅没有破坏自然,反而使自然体系变得更完整、美丽、和谐,因而不仅获得了诸如稻谷、玉米等物质产品之益,还获得了包括生态的和美学的利益。如在生态之益方面,由于水源林和风水林的保护和维持,既保障了龙脊景观区域生物的多样性以及野生动植物的生长繁衍,也让这里的居民生活居住于郁郁葱葱的青山绿水中,生活于聆听田野里小鸟的悦耳鸣叫声中。

2 龙脊梯田的“真善美益宜”生态中和美育价值

生态和谐与整生是生态景观,特别是生态农业景观的普遍价值形态。在生态审美的价值系统中,真是基础性价值,处在生态和谐链的第一环节,循真而成善,善在真的基础上长出,真善相合以成美,美在真善的基础上形成。在农业景观的生态审美的价值系统中更是如此,陈望衡教授说:“农业景观的审美价值并不能单独存在,首先要基于农业用地的生产价值,具有生产的能力是这种用地类型能够产生美感的前提。”[4]286真善美相生而成益,因此,益处在生态和谐链的第四环节,并潜含了真态、善态、美态的生态和谐价值。

益与真的统一。农业生产实践是以益为目标的人类生态活动之一维,但它对物质之益的追求必须要符合自然规律和生态规律之“真”。龙脊梯田的“真”体现在其建造者们在开挖梯田时,会统筹耕地、水源林地、居住地的合理地理位置和比例,如对于较高的山,会留下1/3作为水源林地,把村寨建在冬暖夏凉的山腰。这都是对生态环境的积极保护,都是符合自然之真、生态之真的表现。梯田的开挖则完全是顺应等高线,并依照山体的形状和走势开垦建造,坡缓地大则开垦大梯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梯田。在梯田的具体开挖过程中也是遵照科学,在“真”的规范下进行的,如挖梯田时,会把颗粒细、肥力高、适于作为耕作土壤的表层土挖出并放置一边,待开垦完毕后再用作梯田表层土,而不是顺着土的方向一直往下挖。根据梯田的田面越是水平越有利于蓄水与耕种的规律,开挖者沿山体开挖梯田时,会利用对水的性质的认识,就地取材,会剖开一根约两米长的大小均匀的楠竹,盛上水并水平置于地面,通过观察水是否静止来观测开挖的地面是否达到水平。在没有精密仪器测试的情况下,开挖梯田的先民们就是运用了物理原理而保证了梯田的水平线的。正因如此,使得梯田的这种依山而建、随体赋形、因地制宜的梯山为田活动,虽然以人工种植的稻谷取代了自然生长的草木,改变了山体表层的景观生态,却并未破坏山体的内在肌理。因此,梯田景观尽管是人化自然,包含有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其以土地为核心的整体建构:土地——森林——水源——梯田(食源)——人(村寨),居民聚落区、耕作区、水源区等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区域和适当的比例,在人与自然对生和相生的生态文化机理选择中,突出和强调了对水循环、物质与能量循环等生态规律的尊重与保护,遵循着等高线等科学原理,才有了梯田及其周围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正如《庄子》所谓的“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5]100。彰显的正是人类敬畏自然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和行为,人类“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

益与善的统一。生态之善是人的目的与生命自然物的目的的统一,是合目的的善与合规律的真的统一。农业生产实践是以益为目标的人类生态活动的一维,它对物质之益的追求要符合人类根本的生存目的之善。墨子曰:“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6]15元代农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就把梯田归为田制之一:“梯田,谓梯山为田也。夫山多地少之处,除磊及峭壁例同不毛。其余所在土山,下自横麓,上至危巅,一体之间,裁作重磴,即可种艺。如土石相半,则必叠石相次包土成田。又有山势峻极,不可展足,播殖之际,人则伛偻,蚁沿而上,耨土而种,蹑坎而耘。此山田不等,自下登陟,俱若梯磴,故总曰梯田。”在人多地少的矛盾冲突之下,梯田的迅速发展,有利于维系当时人们的生存。反观现代农业,虽然创造了高产物丰的奇迹,但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破坏等弊病也日益显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7]383要解决农业这样的发展困境,需要以生态科学与生态哲学观念为观照,把生态贯穿于农业生产实践之中,使真、善、美结合,不仅使人们获得农业生产的物质之益,而且对整个自然甚至宇宙生态系统而产生生态之益。因此,现代生态农业应是把物质之益的追求渗入到融合真、善、美的价值之中的农业。正如审美生态学家袁鼎生教授所界定的:“益表现为直接的功利,表现为直接的有用,是一种直接满足个体以及人类与自然的整体生存与发展需要的价值。益的实现,离不开真、善、美的规范,离不开真、善、美价值的支撑,只有依真、向善,才可能成就益和发展益。”[8]103-104联合国环境大会《21世纪议程》指出:“土地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也是自然资源的依托。随着人类对土地和自然资源需求的日益增长,乃产生了竞争和冲突,从而引起土地退化。解决的办法是需要一种对土地的综合措施,审查各种对土地的需求,以便进行有效的交换。”龙脊梯田的开发者对龙脊梯田的开发,既遵循了自然的内在运行规律,也有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是合目的合规律的开发。虽然龙胜梯田景观是人化自然,但是显示出了人对农业整体生态系统的保护意识,以及人对自然环境的依顺性和借助性,彰显了人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形成了人合于地的人地相依、相生,人文景观合于自然景观的格局。龙脊居民于开山梯田中,于经验直觉中意识和彰显了合目的合规律统一的生态之善。

益、真、善与美的统一。人们常称龙脊梯田为“疑是仙境落人间”的世界一绝。龙脊梯田的美可分为内容美和形式美。我们知道,景观生态中的层次分布、虚实搭配、质感配置、疏密组合、明暗对比、上下起伏、对称尺度、平衡比例等都是形式美的法则与组景规律。这些法则在龙脊梯田景观中都有体现。龙脊梯田中,最高海拔880米,最低380米,垂直落差有500 米,因而宛若一级一级登上蓝天的“天梯”,却又是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变化有致的“天梯”。这与音乐艺术中的缓急、高低、曲折、停顿等艺术处理有异曲同工之妙。英国画家和艺术理论家荷迦兹提出了纯粹的形式美观,他就形式规律提出了美的6条原则,他说:“美正是现在所探讨的主题。我所指的原则就是: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彼此偶然也约束、共同合作而产生的美。”[9]101并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而龙脊从流水潺潺的河谷到白云缭绕的山巅,小山如螺,大山似塔,苍茫壮阔,铺天盖地,它是那样的巍峨、雄浑,绵亘不绝,气势排山倒海,如巨龙般穿云破雾,气吞山河。然而它的线条却又如行云流水,潇洒流畅,气韵生动。一条条依山就势的弯曲流转的田埂,或妩媚,或遒劲,或舒展,或含蓄,蜿蜒在跌宕有致的梯田里,在它上空缥缈着一缕缕云烟,如飘逸、流动的音符,渗透了图画的美、雕塑的美和音乐的美。在那富有韵律节奏的梯田间,偶尔有几位正在劳作的山民,远远看去,就像一纸满页的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这就是集壮丽与秀美为一体,气势恢宏磅礴,堪称天下一绝的龙脊梯田的形式之美。梯田的形式之美还与其内在生命力紧密相连。一年四季,龙脊梯田的生命色彩像梯田本身一样层次分明。郭熙的“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9]38正是龙脊梯田的传神写照,龙脊春叠银带、夏翻绿浪、秋垒金阶、冬盘苍龙,充满着富有生机活力的季相变换之美。春天,雨季到来,降水增多,水满田畴,水田如镜,“天光云影共徘徊”,梯田在阳光照射下如串串银链挂山间,相辍相连,相连相叠;还会因阴晴变化、云岚变化而幻化出迥异的神韵。夏至,佳禾吐翠,似排排绿浪从天泻。金秋,稻穗金黄沉甸,梯田犹如一片金色的海洋,又像座座金塔顶玉宇。隆冬,一场霜雪,让梯田银装素裹,雪兆丰年,若环环白玉砌云端。土地、森林等自然景观与梯田共同构成了龙脊一年四季如梦似幻、极具神韵和情致的生态景观。

在内容美方面,主要体现为古代先民开垦梯田中显现出的生态智慧之美及其艰辛劳动的崇高之美。梯田距今已有 650 多年历史。这里不仅贫瘠而且耕地稀少,人们要生存,只有向山要粮。孔子说:“里仁为美。”(《论语·里仁》)指的是符合人们生存目的的善就是美的标准、美的本质。因而,龙脊梯田的先民,从元朝开始,便以勤劳的双手艰难地挖山造田,至明末清初便成了今天的龙脊梯田绝景。在龙脊浩瀚如海的梯田世界里,层层梯田有如推向天际的陡峭台阶,因山势太陡,面积最大的一块田不过一亩,大多梯田都很小,有的是只能种一两行禾苗的“带子田”,因而民间有“蓑衣盖过田”“蚂拐(青蛙)一跳三块田”的说法。看似琳琅满目的梯田,饱含开垦者的艰辛,他们犹如是在用绣花针来精心雕琢这块土地。龙脊先民不仅勤劳勇敢、不畏艰辛地梯山造田,而且在梯山造田时,把水土稳固、水源林保护、居民生活居住等综合整体考虑,体现了龙脊先民辛勤劳动与崇高的生态智慧之美。亚里士多德说:“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9]41龙脊先民以非凡的智慧、顽强的毅力和勇于拼搏的精神,书写和创造了令人震撼和惊叹的“大地艺术”。这“大地艺术”也成为壮族和瑶族生态智慧和生态文化的摇篮,它像保持水土一样保持着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

益、真、善、美与宜的统一。龙脊梯田景观,因其注重梯田、森林与水土保护的综合整生,因而特别适合人们生产、生活和居住。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壮民和瑶民约有600多人,他们耕耘着梯田,种植出香软爽口的香糯、香脆的龙脊辣椒,酿出醇香甜美的龙脊米酒,身着独特美丽的民族服饰,唱着山歌,热情地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所有这一切,都与龙脊的高山、流水、森林、云海一起,构筑了龙脊梯田天、地、人和谐的“宜”之美。

3 结语

综上,龙脊梯田是以注重生存的“益态”为主,真态、善态、美态、宜态生态价值和谐整生的生态美育场,具有真善美益宜的生态中和美育价值。环境美学家卡尔松曾说:“农业景观有形式的美和富于表现性的美。……然而,只有当农业景观是可持续性的,它的功用和产出才对肯定美学有所贡献。”[4]286卡尔松的话语也表明,生态农业要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之“益”,应当是与真、善、美、宜多元价值融合的结晶。因此,在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农业景观时,我们需要把诸如龙脊梯田这样传统农业中的生态农业发展理念和实践经验加以挖掘和承续,如龙脊梯田农业景观般统合益态与真态、善态、美态、宜态价值的整生。

[1] BERLEANT A .The aesthetics of environment[M].ZHANG M , ZHOU Y ,trans. Changsha: Hunan Science & Technology Press,2006.[阿诺德·伯林特.环境美学[M].张敏,周雨,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 YE L. The outline of Chinese aesthetics history[M].Shanghai: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85.[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 Long Sheng County Annals Codification Commission. Long sheng county[M].Shanghai:Chinese Voluminous Dictionary Press ,1992.[龙胜县志编纂委员会.龙胜县志[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

[4] CHEN W H. The aesthetics of environment[M]. Wuhan:Wuhan University Press ,2007.[陈望衡.环境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5] ZHUANG Z. Zhuang Zi[M].FANG Y, trans. Beijing:Zhonghua Book Company,2010[庄子.庄子[M].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

[6] MO Z. MO Zi[M].JI Y,chief editor. Beijing:Thread-Binding Books Publishing House,2007.[墨子.墨子[M].冀昀,主编.北京:线装书局,2007.]

[7] MARX K,ENGELS F.Selected works of Marx and Engels (volume 4)[M]. Beijing: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9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 YUAN D S. The coupling spin-up of green life and artistic life:ecological aesthetic person’s germinal path[J].Philosophical trends,2011(3):99-104.[袁鼎生.绿色人生和艺术的耦合旋升:生态审美者的生发路径[J].哲学动态,2011(3):99-104.]

[9] The Aesthetics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of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of Peking University . Western esthetician’s discussion of aesthetic and aesthetic feeling[C]. 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1980.[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0] GUO S.Lin quan gao zhi[M]. Beijing:Zhonghua Book Company,2010 .[郭思.林泉高致[M].北京:中华书局,2010. ]

[11] YUAN D S.Entire ecological aesthetic principles[M]. 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2013.[袁鼎生.整生论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责任编辑:潘岳风]

[责任校对:陆宝福]

ReviewontheEcologicalHarmonyAestheticEducation’sValueofLongjiTerraceFields

QIN Chusheng

(DepartmentofEducation,GuilinNormalCollege,Guilin541001,China)

Ecological Aesthetic Education i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aesthetic education. It is expanded from the traditional art center education to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which covers the aspec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e, production practice and daily life. It is the ecological harmony aesthetic education which contains the true beau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kind beauty of cultural activities, the benefit beauty of productive practice, and the pleasant beauty of daily life. As the world famous agricultural landscape, Longji terrace fields are mainly engaged in production practice activities, focuses on material purposes and pursuit material benefits. However, Longji terrace fields have followed the natural ecological operation law, form a “cultivated land—forest—water source—people (village)” pattern which generates a harmony atmospher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 Longji terrace fields form an ecological harmony beauty which synergies material benefits,the true of ecological law, the kind beauty of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the pleasant daily life. They have the ecological aesthetic education’s value and function of " truth ,kindness, beauty, benefits and pleasantness ".

Longji terrace fields; ecological harmony; ecological aesthetic education

2017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共生理论视阈下西南民族地区农民生态道德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17XMZ025)

2017-08-29

秦初生(1968- ),女,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系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生态道德教育、生态美育研究。

QIN C S.Review on the ecological harmony aesthetic education’s value of Longji Terraced Fields[J].Tourism forum,2017,10(6):22-27.[秦初生.论龙脊梯田景观的生态中和美育价值[J].旅游论坛,2017,10(6):22-27.]

F590.3

A

1674-3784(2017)06-0022-06

猜你喜欢
龙脊梯田美育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甘肃梯田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论公民美育
赏龙脊记
《晨云soho》《初晨soho》《漫漫云峰》《日出梯田》
龙脊梯田
龙脊梯田
美育教师
“龙脊辣椒”过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