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炊事员辞官护粮

2017-11-23 18:26胡遵远张应松安徽六安
清风 2017年7期
关键词:炊事员毛主席班长

文_胡遵远 张应松(安徽六安)

毛主席炊事员辞官护粮

文_胡遵远 张应松(安徽六安)

他是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从1937年起来到毛泽东等领袖身边,当了11年中央特灶班长。新中国建立后,他婉拒高官厚禄,从北京返回故乡大别山,成为百废待兴物质匮乏时代一位标志性人物。他就是毛主席的炊事员,安徽金寨籍老红军李开文。

长征草地焐火种

李开文1897年出生在安徽省金寨县槐树湾乡一个小山村。1929年“六霍起义”后,李开文参加了红军。32岁的他由于年龄大文化程度低,一开始就在红25军73师219团担架队当班长,后来又当上炊事员,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红四方面军长征。

1935年8月,李开文随部队长征进入草地,一路上担任炊事员的李开文却很为难。自古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部队那时最“难为”的不是无米,因条件凄苦,尚有青稞、苦马菜和草根等下锅煮吃,而最难的是没有取火用的柴草。尽管草地上满眼是枯草,可那些草丛上整天裹着雾气湿漉漉的。何况草地上一天数变,一会儿大雨滂沱,一会儿冰雹如注,一会儿又是漫天飞雪。有许多战士走着走着就倒在了泥沼中,再也没有走出草地。

可干部连却一直未出现柴火短缺的情况。细心的战友们发现,炊事员李开文最近变得面黄肌瘦,肚子也开始浮肿,甚至有时连走路也成了问题。但部队一宿营之后,他的身体一下子又变轻盈不再臃肿。这令干部连里的蔡畅、康克清两位女红军十分好奇。不久,李开文的秘密终于被她们发现了,感动得两人热泪盈眶。原来部队每天清晨开拔时,衣着单薄的李开文便将一堆湿淋淋的沼泽地枯草拧干出水后分成三团,两胳肢窝各夹一个,胸前揣一个,再背起行军锅默默地走在队后。到了宿营地,李开文取出用体温焐干的草团燃起一堆堆篝火,战友们得以围着火堆烤火取暖烧水煮食物。大家恍然大悟,李开文的肚子不是浮肿,而是塞进了能救大伙命的草团。难怪长征中李开文所在的团乃至他所在的师,他的军灶每天总是第一个在草地上升起炊烟。于是他的军灶,就成为全团乃至全师炊事班的火种。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会宁,李开文从红四方面军调入中央红军后被派往延安,直接分配到党中央机关,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炊事班班长,接着又调任中央特灶班班长,天天同毛主席生活在一起,没想到从此一直给毛主席当了11年炊事员。

革命胜利不恋官

1947年2月,蒋介石从南京飞往西安,亲自部署胡宗南突袭延安。胡宗南为使“突袭”一举成功,作战计划连手下的师长、军长都不透露,只告知部队要集结。其实没等胡宗南的部队集结完毕,毛泽东已是成竹在胸地说:“存人失地,地终可得;存地失人,必人地两失。”故当胡宗南纠集34个旅23万人马攻入延安时,他才发现是座空城。这一年刚满50岁的李开文,跟随毛主席、周恩来撤出延安转战陕北。到达陕北后,却发现三月的黄土高坡上天寒地冻一片肃杀之气,这下可急坏了李开文:没菜吃,拖垮了首长们的身体怎么得了?

情急之下,一天深夜里,李开文悄悄带领两个战士抄小路直奔30里外的敌占区延安。粗中有细的李开文断定天寒地冻夜半三更,沿途的敌人哨兵准会躲在哨棚里睡大觉。原来特灶班随军轻装撤出延安前,李开文把大量的腊肉、腊鹅、咸鱼、咸鸡蛋等一股脑儿全埋进了一处秘密窑洞里。当夜,李开文一行取了3担食物,然后悄悄地潜回驻地。当天中午开饭时,毛主席发现餐桌上忽然多出许多菜,吃惊地问李开文这是咋回事,李开文咧嘴直笑,汇报经过后,主席当场摔了筷子,沉下脸来责问李开文为何不守纪律去冒险,李开文忙辩解说敌人没自己路熟危险不大。主席半天没动筷子,见李开文低着头一个劲抹泪,又有些不忍,于是招呼大家吃饭,别辜负了老班长一番心意,这可是老李和两个战士豁出性命讨回来的。

1949年7月,李开文跟随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首长一同进入北京。进城后,被组织上安排在中央机关干部文化学校学习。1949年7月,李开文从干部学校毕业回到中央群工部。时任群工部部长的李维汉和李开文是老熟人,李维汉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老李同志,组织上考虑你过去吃的苦太多,现在给你安排一个很‘甜’的差事,决定派你去天津糖厂当副厂长。”李开文一听,吓了一跳,忙问:“这天津糖厂的干部群众有多少人?”“一千多人吧!”闻此,李开文毫不犹豫地谢绝了甘甜的未来,“首长啊,这么大个厂子,够得上一个整团的编制了,我哪有本事管好这么大一个摊子呀!不行,不行,我还是回家乡大别山吧。”

李部长对老李的拒绝非常不理解,李开文解释说:“解放大军早打到江南了,家乡也已解放,我该回去工作了,再说老婆孩子还在家里等着我呢!”李维汉劝道:“当年红军撤离大别山后,国民党军队和当地还乡团大开杀戒,与红军沾亲带故的恨不能斩尽杀绝,你的老婆孩子能不能见到恐怕都难说,我劝你还是到天津工作。不去天津,留在北京工作也行。”“妻儿万一不在了再说,20年前我硬着心肠离他们而去,现在眼看仗要打完了天下太平了,我得回去偿还这些年欠他们的情。”最终,李维汉还是没拗过倔脾气的李开文,李开文如愿以偿被组织批准回乡。

离京之前,李开文突想起这一去相隔千山万水,今后不一定再有机会见到毛主席了。听说主席住在香山,他就一路问过去,最后在双清别墅见到了主席。毛主席自然也没有忘记这位“老班长”,了解情况后,关切地问他为何不去天津当厂长,李开文答:“天津糖厂的糖再甜,也没有家乡的水甜。”主席一听笑了:“你这是要叶落归根啊!”“主席,我现在虽然认识1206个字,可自己心里清楚,自己根本不是一块当厂长的料,没有那么大能耐。回到家乡后找个自己能干得了的差事,一定努力工作!”毛主席得知李开文已认识1200多个字,高兴地说:“回去就回去,但要经常写信来,到哪里都要记住了,你是从中央出去的。”

载誉回京主席赞

随后,李开文的组织关系从华东军区转到了安徽,安徽有关部门最后把他介绍到六安地委组织部。地委领导试探着问他想从事什么工作。李开文谦虚地表示,服从组织分配,啥工作都行。地委领导又说,那你就回金寨县去当副县长吧。李开文一听,顿时吃惊不小,心想:叫我去天津糖厂当副厂长,我已经感到一千多人太多无法胜任,现在让我回家乡当副县长,一个县少说也有二三十万人,我哪有这个本事去领导呀?于是李开文忙不迭地推辞拒官。地委领导见他态度坚决,不像开玩笑,便说:“要不您先住下来再好好考虑一下,过两天我们再落实这件事?”可李开文却等不及,他急着要回老家看看。经过两天的颠簸,第三天天亮时才回到阔别已久的金寨县槐树湾乡板棚村。从弟弟李开香口中得知,李开文离开大别山的那一年,国民党军队进了村烧了他家房子。他妻子张氏为了逃命,连夜带着儿子李锦旭,还抱着一对出生不久的双胞胎出逃,东躲西藏不敢回村。那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大,天也出奇地冷,张氏躲在一个山洞里。因为没有东西吃挤不出一滴奶,可怜一对双胞胎眼睁睁地饿死了。后来妻子整整等了他10年,最后以为李开文不在人世了,这才死心改嫁。至此,李开文决定哪儿也不去了,就在家乡附近的响山寺粮站做个站长,地委同意了他的请求。响山寺粮站是一个中心粮站,下辖古碑、双河、南溪、帽顶山四个粮库,方圆上百里的地盘。为管好这些粮库,通往这些粮库的山间小道,每一块石头差不多都被李开文踩过。

一次,李开文踏着积雪轻步走进古碑粮库值班室,忙生起炉火。守库的年轻人感觉到冰冷的屋子里有了暖气,才吃惊地发现李开文已经把炭火盆烧着了,还把他的裤子架在火盆上烤热了。见年轻人醒了,李开文慈祥地唤道:“小同志,棉裤暖和了。起来吧,快到上班时间了。”说是站长,干起活来李开文更像粮站的一个苦力:别人不愿钻的黑漆漆仓板底下,他钻进去了,把所有的鼠洞一个一个堵实;别人不愿爬的高高尖尖的仓顶,他爬上去了,将黄鼠狼开的“天窗”一块一块地补好;别人不屑的一些小事,他也会当成大事来办。

1956年年底,全国各条战线上的英雄模范人物云集京城,李开文,当选上全国粮食系统的劳动模范,并登上大会主席台。毛主席一见到李开文,亲切地问候:“啊!我们的老班长又回来了。”毛主席一边拉住他的手,一边伸出大拇指说:“真了不起,你回去又得了一个劳动模范。”会后,毛主席亲自请李开文到家里吃饭。

1992年,李开文老人离世后,后人将他安葬在响山寺的后山上。他艰苦朴素自尊自立的人生信念、脚踏实地在平凡岗位上出彩出色的进取精神和朴实温良敦厚的人品,激励着老区一代又一代人。

(作者胡遵远系安徽金寨县党史县志档案局局长)

猜你喜欢
炊事员毛主席班长
差一点儿当班长
读毛主席词《渔家傲》“不周山”的注
壮锦献给毛主席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问题与应对策略分析
每天一个新班长
报复
班长欧叶之班长诞生了
钱学森给儿子“上课”
我的班长我的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