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创建哈军工

2017-11-23 19:02王建柱
世纪风采 2017年6期
关键词:陈赓

王建柱

一、为了保密,周恩来建议去掉“技术”两个字并正式起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1952年6月23日,正在朝鲜前线指挥作战的志愿军代司令员的陈赓收到一纸调令,指示他回国述职。在敌我双方正处于胶着状态,战争难以推进之时,调司令员回国述职,现在看来似乎有些不合常理。

而事实上,早在新中国成立不久,斯大林就向毛泽东建议,办一所集陆海空三军为一体的军事学院。朝鲜战争打响后,志愿军使用的坦克飞机和火箭炮都是苏制,也缺少专门的技术维修人才。这使毛泽东感到军队现代化的紧迫性。毛泽东在听取了彭德怀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汇报后,更加意识到在现代战争中军事技术与现代兵器的重要,需要培养大批军事技术人才。

毛泽东采纳了斯大林的建议。7月的一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和彭德怀在中南海召见了陈赓。毛泽东说:“我们要建立一所高等军事技术院校,培养技术军官。这次调你回来,就是要你来当这个院长兼政委。”陈赓当时没有丝毫思想准备,连忙站起来说:“不行,不行,我是行伍出身,办学与打仗隔行,我恐怕办不好。”毛泽东说:“你办不好,谁能办好?有困难找总理给你解决,还有苏联顾问的帮助,凭你陈赓的才智和干劲,一定能干好。”周恩来也说:“你上过黄埔军校,办过红军步兵学校,还带过红军干部团。你干不了,别人恐怕连你这点经验也没有。就这么定下了。”陈赓不再推辞,欣然受命。其实,在朝鲜战场时,他亲眼看着志愿军战士用手榴弹打榴弹炮,用燃烧弹打坦克车,建设现代化人民军队的想法早就在陈赓心中落地生根了。考虑到保密,周恩来建议去掉“技术”两个字,就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1953年9月1日,哈军工因强国兴军的使命而诞生。从那一天起,这所学校便与国家意志、国家使命紧密地捆绑在了—起。

二、陈毅建议,让子女们带头报考军工,让更多的人知道建设现代化国防的重大意义

北京市西城区灵境胡同41号是陈赓的故居。这里就是哈军工最早的筹备处。据说陈赓每天在这方小四合院里调兵遣将,指挥调遣着各路人马向北京集中。

1952年7月底的一天,陈赓迎来了第一批苏联客人。他们就是哈军工的首席顾问奥列霍夫中将及随行的4人专家组,包括一名炮兵少将、一名内燃机专家、一名海军上校和俄文翻译。陈赓随后与他们一同北上,将校址最终锁定在了哈尔滨。

哈军工校址之所以选在哈尔滨,主要是尊重了苏联专家的意见。这年夏天,苏方奥列霍夫中将在对中国北方和南方几个大城市进行了一番考察后,提出校址的选择应本着邻近现代国防工业及工科大学;距国防前线较远;有较集中及适合教学要求的房舍可资利用等这样几项原则展开。其中的工科大学指的是哈工大。对此,陈赓在1953年的一份报告中证实:“军委选定哈尔滨为院址时,其中原因之一,是因为哈尔滨有一所经中央指定的作为全国工业大学典型示范的哈工大。”另外,新中国建立初期苏联援助中国的大批重点国防建设项目大都集中在哈尔滨,也为哈军工的办学和学员实习提供了便利条件。正是因为哈尔滨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缘优势,使之被认定哈军工的最佳办学地点。

9月5日,应陈赓请求,国务院召开联席会议,专门讨论学院的筹建问题。总理周恩来、副总理陈毅、财政部部长薄一波、人事部部长安子文、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建筑工程部部长陈正人,以及军委四总部主要负责人和空、海、炮、装、工各军兵种司令员等数十位党政军领导人同室而坐,为办学献计献策,为中国教育史上之首创。

据说,在会议上,陈赓向大家一一抱拳道:“我才疏学浅,寝食难安,祈求各位军政首长,扶我一把……”陈毅最先声援,其余人也纷纷表态,愿意鼎力相助。在散会前,陈毅忽然收敛笑容,瞪大眼睛,认真地说:“诸位老总,我还有一条建议。今后,我们的子女高中毕业了,要带头报考军工,这样就会影响社会,使青年学生们也跟着报考军工,让全社会都知道建设现代化国防的重大意义。”言毕,全场掌声雷动。

三、人们一提起哈军工,就会想起为哈军工呕心沥血的陈赓

1953年4月25日,陈赓挥臂铲了第一锹土,揭开了哈军工校园建设工程的序幕。

哈军工校区是在南岗区原哈医大传染病院的旧址上进行建设。在最初进行校区勘定与规划时,陈赓看到院区内有3000多个坟墓后说:“一个也不能留在校区内。”他又走进了文庙,说:“这是应保留的文物,可利用它做图书馆,把大成殿作阅览室,让孔夫子陪伴咱读书。”他说:“咱们办的是亦文亦武的军事大学校,能在文庙阅览图书,还可以使教员、学员常常想到孔子教导他的门生的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要学员上课好好学理论,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学深学好学扎实。”

在马家沟河边,陈赓说:“就以小河为界,南岸做职工宿舍区,北岸是教学区。”他从文庙街向西走到一曼街说:“这条文庙街要作为院内道路,教学区里要肃静。以后教学区、院办公大楼建成后,院直机关要全部集中在一个大楼里办公,这样联系方便,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陈赓在转了一大圈后,建筑总体布局就基本上定下来了。

1952年9月,苏联将中长铁路交给中国,在哈尔滨铁路局工作的苏联专家陆续撤走,空闲下来许多房子,其中就有大和旅馆。

陈赓得到消息后,立即给周恩来写信提出,援助哈军工建设请的苏联专家正陆续到达哈尔滨,请批准将大和旅馆交给哈军工,作为苏联专家的宿舍使用。

11月5日,陈赓回到北京,拿上报告亲自去找周恩来。当时周恩来正在开会,中间上厕所解手,他站在厕所门口等周恩来出来,送上报告说:“请总理批一下吧,晚了怕抓不到手。”周恩来一边接报告,一边说:“什么事这么急,连解手的时间你都不放过。”陈赓说:“你不是要求我抓紧时间建设哈军工吗?”周恩来开玩笑地说:“你真有办法,找到厕所来要我办公,这是你的一个发明,以后应写到你的自传里。”

哈军工有着闻名全国的五大教学建筑楼群,分别为一系空军、二系炮兵、三系海军、四系装甲和五系工程兵。每个系都可从其楼角的装饰看出这是什么系,比如空军系,楼角飞檐上是一排飞机雕塑;炮兵系是大炮雕塑;海军系是军舰雕塑;装甲兵系是坦克雕塑。这五栋教学大楼皆为灰瓦大屋顶,屋脊上的“仙人骑凤”均以我军骑兵的形象取而代之,脊兽则将传统的龙改为啸天虎,这个设计备受陈赓的称赞。如今,这五栋楼的风采依旧,已经成为哈军工的象征。

在紧张地建造这五座教学大楼时,每个工位都有陈赓的足迹,每个楼的脚手架都有陈赓的手印,每一层楼板都留下了陈赓的脚印和汗水。哈军工院舍建筑速度快,质量高,这与陈赓亲自在第一线“督战”是分不开的。钱学森来学院参观时说:在我国现有条件下,短短三四年时间能这样快地建成第一流现代化军事工程学院,这在世界上也是个奇迹。

四、作为创办者,陈赓为哈军工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

陈赓后来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等职,但一直兼任哈军工院长。他不时地奔走于京哈两地,对学院工作关怀备至,为培养最高质量的技术干部耗尽了心血,直到1961年3月16日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上海。

作为创办者,陈庚与哈军工密不可分,他为这所学校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陈赓院长的重要办学理念,其中著名的“既要承认两万五,也要承认十年寒窗苦”,即“两老办院”的主张成为哈军工办学成功的思想基础。

“两老”是指老教师(高教六级以上的知识分子)、老干部(从部队调来的领导干部)。陈赓认为老教师和老干部都是学校的主人,只有这两股力量拧成一股绳才能办好学校,因此他要求老干部们要团结好专家和教授,尊重他们,发挥他们的才能,不要因为他们没有经过战争的考验而轻视他们。在1952年底召开的一次全体党员干部会议上陈赓院长特别强调:我们学院,既有经历长征两万五的八角帽(指老红军),也有经历十年寒窗苦的四角帽(指博士),八角帽上过井冈山,四角帽去过旧金山,都是国家的宝贝,是建设国家的财富。我们要办好军事工程学院,完成党中央毛主席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既要依靠老干部,也要依靠老教授,我们的口号是“两老办院”,大家必须要团结一致,必须借助这两部分人才的力量才能将学院建设好。

陈赓尊重知识分子、关心老教授,身体力行,给哈军工人留下了难忘的回忆。哈军工刚筹建时,住房非常紧张,陈赓下令让教授们住有暖气、煤气、上下水的条件相对较好的房子,而自己却住在小平房里。当年的一些老教师回忆说:“那时,陈院长是教师家的常客,他脚上负过伤,拄个拐棍成天在大院里转。哪个老师家水龙头不好使、下水道不通、暖气不热、墙上有霜他都知道,并亲自打电话叫营房处去修。”来院工作的绝大多数老教师深深感激陈赓的知遇之恩,从陈赓和其他领导干部身上认识了共产党,认识了人民解放军。一些教师由不安心变为安心,由做客思想转化为主人翁思想,决心在学院干一辈子。在陈赓重视、信任、关心知识分子的作风影响下,哈军工上下形成了“两老办院”的好局面、尊师重教的好风气。

陈赓对哈军工乃至国家的高等军事技术教育事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在陈赓的推动与带领下,哈军工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在一片荒地上一跃而成为当时全国重点大学之一,它的高起点创建与跨越式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二是推动了哈军工与时俱进,勇攀高峰,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为促进我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立巩固的国防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三是培养了哈军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模范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好传统,成为哈军工及其后继者宝贵的精神财富;四是以毛主席的《训词》为统领,提出了以“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为核心的治校理念,使哈军工在建院初期顺利完成了顶层设计。

哈军工虽然已成为历史,但哈军工的精神已经被发扬光大,哈军工的事业将不断推向前进。

猜你喜欢
陈赓
陈赓用“一锅搅”巧怼美军
直谏毛泽东
陈赓:从军原是为人民
“开心果”大将陈赓
陈赓爱护五大员
陈赓 三“骗”彭德怀
陈赓敲竹杠
陈赓骁勇救老蒋
陈赓与毛泽东的“较量”
肥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