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服务业发展研究与思考

2017-11-24 01:52彭丽芳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比重服务业发展

彭丽芳

我省服务业发展研究与思考

彭丽芳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相继制定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2016年以来,全省深入推进“敲开核桃、一业一策”的实施,积极推动重点领域和行业转型升级,着力抓项目、抓投入、抓载体,我省服务业发展成效显著,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重大跨越。2015年我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工业,2016年服务业比重达到47.3%,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实现历史性转变,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一、我省服务业发展成效及特征

“十一五”以来,全省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结构优化转型,运行质量提升,随着工业化发展进程推进,服务业增速不断加快,比重逐年提高;第一、第二产业稳步降低,服务业渐趋逼近并超过第二产业,实现“二三一”到“三二一”的跨越,服务业上升为主导产业,产业结构变化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能。2008年、2013年、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分别跨越1、2、3万亿元,2016年为2006年的4.4倍,年均增量为2225.6亿元,年均增速为11.4%,比同期经济增速高0.5个百分点。服务业比重提升14.7个百分点,年均提升1.47个百分点。我省产业结构变化方向,基本符合世界产业结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而变化的演变规律。

(一)“十一五”时期——规模扩张,比重上升。

自2006年以来我省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特别是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制定发展服务业的决策部署,加快建设制造业强省,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逐步实现由工业经济为主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变。注重人才智力支撑,组织实施“服务业千人培训工程”。政府主导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力度加大,政策措施更加密集有效。2007年、2009年人均GDP相继突破3000美元、5000美元两个关口,服务业跨入加速发展和结构调整阶段。

一是规模持续扩大。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为2006年的2.0倍,年均增量1789.0亿元。二是增速不断加快。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比同期GDP高0.4个百分点。三是结构优化调整。服务业占GDP比重提升3.8个百分点,年均提升0.95个百分点。服务业内部结构得以调整,传统服务业比重提升1.2个百分点,年均提升0.3个百分点,其中批发和零售业提升7.3个百分点,年均提升1.8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比重下降1.2个百分点,年均下降0.3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业提升1.5个百分点,年均提升0.4个百分点。四是发展后劲充足。服务业累计投资3.15万亿元,比工业少483.7亿元,占投资的比重比工业低0.74个百分点。其中2009年和2010年服务业投资超过工业投资,所占比重过半。年均增速比工业高10.4个百分点,只有2006年增速低于工业,发展动力在快速积聚。

(二)“十二五”时期——增速放缓,结构升级。

为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我省以加快“四大载体”建设为抓手,创新发展机制,强化政策扶持,配套措施紧跟,服务业企业自我发展意愿增强。制定实施《山东省服务业创新团队认定管理办法》和《实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的意见》,强化人才智力支撑。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公共服务业。2015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服务业进入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时期。

一是增量扩张减缓。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为2011年的1.64倍,扩张趋势较“十一五”时期有所放缓。二是增长速度回调。年均增速由“十一五”时期的两位数回落为一位数增长,“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速为9.8%,比同期经济年均增速高0.4个百分点,比“十一五”时期低3.7个百分点。拐点年份出现在2012年,其增速为9.8%。三是比重实现突破。2012年和2015年,服务业比重突破40%和45%两个关口,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十二五”时期服务业比重提升7.0个百分点,年均提升1.75个百分点,比“十一五”时期分别高3.2和0.8个百分点。行业分布持续趋好,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升5.2个百分点,年均提升1.3个百分点,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比重提升2.0个百分点,年均提升0.5个百分点。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比重提升1.6个百分点,年均提升0.4个百分点。四是投资结构改善。2011~2013年服务业投资高于工业,2014、2015年工业反超,服务业累计投资8.82万亿元,反超工业1791.1亿元。年均增速比工业低4.2个百分点,2012年和2015年增速反超工业。占投资的比重反超工业1.0个百分点,其中2011~2013年比重过半。

(三)2016年,增速平稳,结构转型。

省委省政府作出“敲开核桃、一业一策”重大战略部署,相继制定实施重点领域和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发展模式由传统、粗放式的资金、土地、人力等生产要素投入的推动型向集约式、创新驱动型转变,经济运行质量提升,经济增长稳定性增强,服务业成为经济第一大产业。一是总量实现突破。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3万亿元关口。二是增速稳字当头。服务业增长9.3%,分别比“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低4.2和0.5个百分点,比同期GDP增速高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6%,拉动经济增长4.2个百分点,在三次产业中发挥主引擎作用。三是结构实现转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7.3%,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分别0.6和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升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行业分布发生积极变化,传统服务业比重下降,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分别占服务业比重为28.4%、8.5%,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1.1、0.3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比重提升,其中金融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为10.7%,比上年同期提升0.2个百分点。四是投入减速降质。工业投资反超服务业,服务业投资比重降至2007年以来新低,为45.8%,比最高年份2010年低6.3个百分点,增速创2006年以来最低,为7.0%,比最高年份2008年低33.8个百分点。

二、我省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优,现代服务业短板明显。

1.传统服务业占比偏重。2015年,我省传统服务业增加值为1.47万亿元,占比51.4%,比江苏高12.7个百分点。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分别为29.5%、4.6%、8.7%、8.8%,比江苏分别高9.0、0.9、1.7、0.9个百分点。

2.现代服务业占比偏弱。2015年,我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为1.35万亿元,占比为47.5%,比江苏低12.8个百分点;10个行业均有差距,其中,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分别为10.5%、5.2%、9.1%、3.7%,比江苏分别低5.1、3.1、2.0、1.8个百分点。

3.差距扩大,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影响大。2005~2015年,我省和江苏服务业增加值差距扩大4861亿元。分行业看,金融业差距扩大2283.5亿元,占比为4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扩大1287.7亿元,占比为26.5%;房地产业扩大1016.7亿元,占比为20.9%。

(二)质量效益不高,服务业税收短板明显。

1.服务业税收质量偏低。2015年,我省服务业税收3438.8亿元,比江苏少2651.2亿元,服务业税收差距占全部税收差距的66.4%;服务业税收占比为41.6%,比江苏低8.1个百分点。万元服务业增加值提供税收1205.0元,比江苏少1323.4元。

2.服务业地税收入差距偏大。2015年,国税服务业税收1130.5亿元,比江苏少630.2亿元,占全部税收差距的23.8%。地税服务业税收2308.2亿元,比江苏少1609.4亿元,占全部税收差距的76.2%。

3.现代服务业税收差距明显。2015年,我省房地产业税收比江苏少952.1亿元,占服务业税收差距的35.9%;批发和零售业比江苏少794.5亿元,占服务业税收差距的30%;金融业比江苏少343.1亿元,占服务业税收差距的12.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比江苏少213.2亿元,占服务业税收差距的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比江苏少65亿元,占服务业税收差距的2.5%。

(三)就业结构不优,就业质量短板明显。

我省是人口大省,人力资源丰富,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进一步增强。2016年,我省服务业就业人员占比为35.5%,比江苏低3.8个百分点。2006~2016年,我省服务业就业人员增加598.9万人,比江苏多257.3万人;服务业就业人员占比提升5.9个百分点,比江苏低0.4个百分点。2016年我省就业人员人均创造的服务业增加值仅相当于江苏的65.7%。

三、加快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措施建议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发达的服务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也是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我省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跃升为第一位,但是服务业依然是经济发展的短板,总量偏小、比重偏低、质量不高、结构不优,这已成为制约新旧动能转换的障碍。要加快推进服务业市场化、法制化、标准化、精细化,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优化,助推全省经济由大到强转变。

(一) 创新经济发展理念。

紧紧围绕发展目标,创新制定服务行业标准,规范精准分类施策,推进重点行业和领域转型升级。一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推进义务教育跨越发展,政府投资,力争领先全国试点普及全省高中阶段义务教育,早试点早得益。多办大学,多引进世界名牌大学和科研院所,多建科技馆图书馆,同时将这些指标纳入科学发展观考核,夯实新阶段发展基础和质量。二是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加大对高科技的投资,强化企业自主创新,形成多样化的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制造业体系,拥有技术产品的生产规模和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外部技术资源的引进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坚守宁愿土地休养生息,也不上污染环境项目的原则。通过强有力的政府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将政产学研金服用等创新主体有效连接起来,以突出主业、潜力巨大的企业为重点,通过市场化、法制化运作,破除区域限制,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品牌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标杆企业,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率。三是关爱珍惜善待人才。抓住人才,就能抢得先机。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国家或地区当人均GDP突破7000美元时,就会出现大规模海外人才回流。继续引进服务业高端人才,能力和资历并重,加大激励奖励,完善后勤保障,确保人才招得进,留得住。推动“双创”,打造就业服务“绿色通道”,优化环境和服务,共享用人信息。做好服务业千人培训工程,提高从业人员知识素质、技术素质,培养高、精、尖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二) 优化产业营商环境。

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必须下大功夫、真功夫,以规划为引领,创造更优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是推进制度管理创新。从制度经济学看,制度最基本的功能是约束、激励、服务和维护公共秩序,这些基本功能的发挥能够在最根本上保证经济效率的体现。因此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应该继续维护市场制度以及开放制度,保证有效的竞争和产权制度的存在,注重社会再分配制度,实现社会公平。通过制度变迁与创新提高效率,为经济发展新阶段创造环境。二是优化投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大对服务业的投资力度,降低交易成本,实现由政府驱动型向市场自我发展型转变,使资源合理配置于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业以及住房、高品质耐用消费品等。力求与现阶段的需求结构和生产能力相适应。三是打造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发挥区位优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大对外资外智的吸引力,引进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在我省设立研发中心和法人分支机构,同步引进先进的经营模式和管理体制,延长产业链,拓展国际发展空间。

(三)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世界产业发展历史表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走过了从分工到互补,再到融合的历程。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现代产业演进的客观规律,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新的趋势之一,融合发展是新经济的重要动力之一。一是推进服务业和工业融合。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趋向更为明显,服务业呈现“产品服务化和服务产品化”的特征,服务业发展为工业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持、资金支持、市场支持和组织支持。制造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对服务业的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提出了新要求,促使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形成无缝对接,推进产业结构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转移。实施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性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将高端服务元素坚实地嵌入制造业之中,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我省完备的体系和雄厚的产业基础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服务业应大力发展与工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金融保险、研发设计、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法律服务、会计审计、知识产品评估等现代服务业,构筑完整的、统一的市场化经营机制。二是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互联网+”强调的是颠覆传统行业,破而后立。根据《山东省“互联网+”行动计划(2016~2018年)》,及时完善实施措施,及时监测引导服务企业创新技术、管理、业态和模式等行动进程,对照行动目标严格督导行动效果。在行动方案实施过程中,以互联网企业为主导推动“互联网+”,鼓励制造业龙头企业全面参与,“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建设高质量的工业云服务和大数据平台,开放包容社会新生力量,积极培育“互联网+”热点。全面改造提升服务发展的层次、活力、效应,真正让企业和社会受益于互联互通互惠。

(四) 拓展城市空间结构。

世界发展阶段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的发展阶段后,大都市建设布局以“新城”或新城区来替代“卧城”或老城区,城市空间结构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是相辅相成、相伴而生的。一是推进新型城市建设。借鉴国际城市发展经验,改造提升新城区功能,在原有单纯居住功能的基础上,依据市场化、法制化思维治理城市,增加配套产业、基础设施、社会配套服务设施等媲美中心城区的服务职能,打造独立性的、功能齐全的新型城市,即“新城”或卫星城。二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现代经济理论和实践表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社会生产精细分工和周密协作的基础上,打造新城区在很大程度上疏解了后工业化时期城市中心区所承受的压力,提升了城镇化开放、包容、共享功能,有序引导从业人口的流动。比如以伦敦为代表的“中心城+新城(或卫星城)”空间发展模式,印证了从工业社会的“单中心”向后工业社会“多中心”的演变模式的现实作用,推动城镇化和服务业发展良性互动。

(五) 推动均等公共服务。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人的需求是逐级递升的。坚持以人为本,依据不同收入阶层人们生存需求挖掘各种服务需求,充分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的服务业。社会保障等社会化服务业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是衡量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步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消费需求更加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是服务业腾飞的时期,更是公共服务需求快速扩张的时期,公共服务具备了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客观基础。一是推进均等公共服务制度建设。在后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转变城乡二元公共服务制度,树立农民工也是产业工人理念,提供标准化均等化的保障公共服务。二是建立公共服务评价体系。把基本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中,建立健全严格的基本公共服务问责机制,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更加关注民生、提高居民的福利水平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卫生、就业、社保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实现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让全体居民生活无后顾之忧。

(六) 营造休闲消费环境。

从国际经验来看,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的时候,休闲消费就会进入快速增长的时期,大都市的发展重心也开始转向社会发展为主,市民生活资料的支出比重明显下降,享受和发展资料比重提升,住房、轿车、教育、保健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一是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持续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者信心,改善消费者心理,使居民对未来预期看好,重点培育农村消费,大力促进城市消费,提高居民消费水平需求,壮大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充分释放居民的潜在购买力。二是推进幸福产业快速发展。持续实施《国民休闲发展纲要》,培育国民休闲意识,壮大休闲产业,保障居民休闲权利,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幸福产业”发展短板主要在行政和辅助、人体健康和社会工作等行业,是未来服务业发展的蓝海市场。快速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既拉动消费增长,又促进消费升级。三是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内容,既要崇尚人与自然和谐,更要注重以天然的自然景观为依托形成城市绿化的基础,比如伦敦形成了泰晤士河沿岸的绿化系统,德国科恩利用森林和水边地形形成绿化系统。绿水青山就是可持续的生产力,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让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消费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支撑点。

猜你喜欢
比重服务业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