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高校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

2017-11-24 07:46胡杨利,汪和松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47期
关键词:理工类专业课程

胡杨利,汪和松

摘要:课程群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实现应用復合型统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探讨了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群的建设,为促进理工类高校统计学专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课程群建设;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理工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7-0129-02

教育部在关于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文件(教高[2006]16号)中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而“任何教育的最终效果取决于直接面对学生的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因此课程建设是当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21世纪经济全球化对统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统计教育已由过去单一的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向多层次、多规格、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转变,这对统计学的专业课程设置和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要培养应用复合型统计人才,就要打破现有的课程体系,构建新的课程群教学模式。

课程群建设不是将内容相近或关联度高的课程简单地归在一起,而应在此基础上优化教学团队,围绕整合教学内容,统筹实践教学,丰富实验、实践和实习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长沙理工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围绕培养应用复合型统计人才的总体目标,组织教师积极探索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群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一、理论教学内容的融合

1.梳理课程相关性,完善课程教学次序。课程群中每门课程都是相互关联,但在实际授课中,这些课程分布在不同学期,每门课程每个知识点也都是相互独立的教学单元,没有各门课程授课教师间的教学沟通,没有课程理论的串联,也就没有学生的融会贯通。要整合课程群的教学内容,首先要完善课程间的教学次序,那么就要充分调研课程的相关性,区分课程群中的先导课程、总论课程、承接课程以及前沿综合课程,然后梳理好前行课程和后续课程的有机衔接。

2.构建知识点互联网络,创建完整的课程群教学体系。课程群中不同课程间的知识点总有一定的相关性与承接性,但课程之间本身却相对独立,知识点也缺乏衔接。而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授课教师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所讲授的某门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整个课程群的知识结构却没有宏观认识。要创建完整的课程群教学体系,使学生在授课结束时能建立起对课程体系的完整认识,就要把原来相对独立的课程融合为一体。这需要各授课教师将原来课程中基于各不同体系表述的相同概念进行统一讲解,花大力气衔接甚至深化所讲课程的各知识要点,对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整合,使课程群中的知识点构成一个复杂的广泛互联的网络,以体现知识的流动性与承接性,从而进一步体现出课程群的综合性与紧致性。

3.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资源网络化能更好地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协作、彼此交流,也能实现资源共享、开放性教学,还能增加师生间的交流。利用电子教材、网络课件等把课程群内各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各课程的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密切联系,从而既能体现课程群教学内容整合优化后的知识体系网络结构,又不会因教学团队成员变动而影响课程群教学资源的使用及其完整性。另外,网络化课程群教学资源还能满足学生因个体认知能力、兴趣爱好和需求目的差异而形成的对课程知识的个性化、多层次化的学习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等有选择性地学习,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

二、实践教学的统筹

应用统计学专业重在理论知识的应用,要求学生能够形成较强的逻辑思维和统计思维能力,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把学生学到的知识进行深化,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都具备一定的能力。

1.设计多层次的实验项目,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联合我校交通运输学院、经管学院、水利学院等工科学院,结合我院数学建模实践创新基地和统计分析实验室,构建“基础型、综合型和创新型”多层次实验项目群,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自主实验与实验报告撰写的探索,不断加强创新性实验向科研和工程领域的延伸。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一些思考性、探究性的实验项目,只提出实验要求和任务,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和步骤,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创新的能力。

2.借助参加竞赛、项目研发,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大赛、统计建模大赛、统计调查大赛等,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学生创新团队、学生社团、专业技能培训等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供更便利的条件。

积极推进创新型实验项目申报与研发,通过指导、资助学生申报统计专业相关项目,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在项目中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学生尽早尽快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加入科研团队,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能力。

3.构建新型实习实训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创新能力。近四年,我院建立了由学院、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研究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制定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思路,建立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采用校外实习基地与校内实训基地相结合、企业案例与统计模型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安排学生到企业开展为期半年的学习和实习,由校企双方共同指导学生的生产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让学生在各类实践中将专业理论知识与统计软件相结合,综合运用各种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学生挖掘、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创新的能力。最终建立一套“理论教学、科研项目、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新流程,形成科研与教学互动的长效机制,以提高学生“学、研、用”能力。

三、教学团队的优化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建设一个教师素质优良、结构层次合理、教学水平高的教学团队是搞好课程建设的前提,也是课程建设的一项长期性工作。

1.建立教师的统一认识,打造合理的教学团队。由于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群建设承载着该专业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建设一支优秀的团结互助的教学团队至关重要。教学团队成员之间应科研方向相近或依托相同的科研项目,尽量做到“老、中、青”搭配合理,以德高望重的教师为带头人,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带动整个团队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提高团队成员的教学水平和整个教学团队的综合素质。

2.培育“双师”、“双能”型实践教学团队。“双师”、“双能”型实践教学团队建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展教学改革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采取教师“走出去”的方式,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通过长期或短期的社会调查、社会实践、项目合作和培训学习等形式,积累实践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通过实践使教师的教学、科研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培育单一教学型的专业教师向教学、科研、实践的“双师双能型”人才转化,以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综合素质。

总之,课程群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实现应用复合型统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课程群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围绕课程群补充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形成稳定合理的教学团队,依然有待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周群英.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9,(3):4-7.

[2]马敏娜、黄绍宏、马秀颖、李国荣.突出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统计学专业课程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2012,(6):146-147.

[3]郭必裕.对高校课程群建设中课程内容融合与分解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5,(2):23-25.

[4]赵玉、张玉、熊国保.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时间与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12):38-40.

[5]杨战社.电机系列课程群建设与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3(8):66-67.

[6]胡杨利,龚红仿,李应求.关于理工类高校统计学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探讨[J].大学教育,2017,80(2):64-65.

猜你喜欢
理工类专业课程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大理大学学报》2014年自然科学类优秀论文
分部积分法在少数民族预科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基于现代学徒制视野下汽修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理工类院校韩国语专业转型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大学理工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