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儿童对“贫困”的认识状况分析

2017-11-25 03:05宋艳梅
长江丛刊 2017年14期
关键词:贫困贫困家庭状况

宋艳梅

农村贫困儿童对“贫困”的认识状况分析

宋艳梅

儿童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各国都在为此积极寻求解决方法,如何通过政策干预有效地减免儿童贫困,是各方一直致力解决的难题,虽然在很多国家,整体贫困率有所下降,儿童贫困率却仍在上升。目前,对儿童贫困问题的关注主要聚焦在儿童贫困的界定和测量、贫困儿童的规模和基本生活状况、贫困对儿童的影响等问题,从儿童的视角为贫困儿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为贫困儿童树立正确的认识观。

贫困儿童 认识状况 应对策略

一、前言

贫困儿童是特殊的贫困群体,一方面,儿童生活阶段是生命周期的几个不同阶段中极容易陷入贫困的阶段;另一方面,贫困对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发展都有负面影响。童年期个体受到的影响可能是终身的。保障儿童期不受贫困的不利影响,是帮助贫困家庭摆脱困境减少贫困代际转移,培养和发展国家人力资源的关键问题。

在我国,对于贫困儿童的关注和努力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政府还是学界,都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整个贫困群体上,严格来看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有关贫困儿童数量的统计,有学者(唐均 2009)通过结合城乡贫困家庭的数据统计和中国社科院政策研究中心近些年的总体规模大体在710万左右,其中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18.3万,城乡低保的儿童约为673.5万人,孤儿总人数约有57.3万人,其中农村五保儿童23万人,城市福利机构收养的孤残儿童7.2万人。面对这数量巨大、缺乏关注并且影响国家发展和社会公平问题的重要群体,目前我国还没有系统的儿童政策进行干预,相关的理论研究也非常有限,仍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进一步的探索。

因此,关注我国儿童的贫困问题,为其寻找可行性强、有效高的救助方式,是当前面临的重要的理论课题和现实课题。同时,在我国背景下,重视儿童的主体性,关注儿童自身需要和感受,通过儿童的视角来展开相关研究也是对儿童贫困领域研究的重要补充和发展。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我国贫困范围最广、绝对贫困率最高的农村贫困儿童为研究对象,从儿童的视角,关注其真实的需求和感受,通过儿童对“贫困”状况的认识来为儿童树立正确的认识观。

二、造成农村儿童“贫困”认识的成因分析

(一)状况分析

第一,对食品与营养认识。通过访谈,我们发现,目前我国农村贫困家庭的儿童都能按时吃到一日三餐,温饱不成问题,基本生活有保障。贫困儿童与其他儿童在饮食方面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营养性食品上。贫困家庭三餐较为简单,肉类很少吃到。有的家庭一年只吃两次肉,过年一次,中秋节一次,孩子和家长常表示“只有在过年的时候生活才能有一些改善”。奶制品和水果对贫困儿童都是奢侈品。

第二,对穿着认识。贫困家庭有各季节的衣服穿,但很少买衣服,一般捡亲戚朋友家的衣服穿。由于现在的衣物不容易破,贫困儿童的穿着与非贫困家庭的儿童区别不是很大,主要是旧一些,质量差一些。

第三,对居住条件认识。贫困儿童的居住条件普遍较差,无钱盖新房。大多数的贫困家庭房屋简陋破旧,有的家庭房屋还会漏雨。有的家庭居住用的房间很少,孩子没有独立的卧室,甚至有些家庭只有一间房子用于全家四口人睡觉和平时所有活动。

第四,对时间分配的认识。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合理而必要的学习、休息、娱乐时间。访谈发现,除了晚上睡觉,受访儿童的时间主要用于上课和写作业上,占一个半小时。其次是玩,现在儿童的玩味越来单一,主要是由于作业多,儿童玩的时间不多。最后是干活,部分孩子干家务活或者农活。家庭富裕的儿童生活则显得更丰富多彩,逛街、去公园、旅游、玩电脑,接触的外界事物更多,眼界更为开阔,能满足一定程度个性发展的需要。

第五,对零花钱与伙伴关系认识。零花钱对儿童之间的交往有一定的影响。很多儿童都提到零花钱可以“在朋友之间显得更富裕”感觉好,有利于同学之间的友谊。比如说同学过生日他们需要买礼物,贫困儿童的零花钱比较少,买不起礼物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与同龄人的交往。但是,不是贫困儿童表示,家庭贫困对自己交朋友没有影响,可能因为父母不愿意孩子在外面受歧视和委屈而保证孩子的开销,也有可能在农村居民对贫困并不那么敏感和排斥。

(二)成因分析

儿童陷入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宏观层面来看,儿童缺乏制度性保障,被排除在救助体系之外是一个方面。政府的救助制度不能覆盖所有需要救助的儿童,或者是救助的力度不足,很可能导致儿童贫困。从微观层面来看,儿童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因此其致贫困原因也主要也源于家庭。家庭结构、父母就业和收入也是儿童贫困的影响原因,有研究表明,子女多的家庭也容易陷入贫困。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尤其是单身妈妈家庭使贫困率持续升高。就业难,无工作,收入低的家庭更为贫困。

三、贫困儿童对贫困的认识及感受

(一)对贫困的认识

访谈中,了解到大多数受访儿童眼中,“贫困”和成人普遍理解的贫困比较相似,是我们所说的绝对贫困,缺乏赖以生存的必要物质资源。比如没钱,吃不饱饭,上不起学,买不起文具,没有电视等。家庭缺乏物质资源的孩子更倾向于有这样的看法,在他们眼里,物质资源生活是最重要的,而当他们谈到贫困时也会优先想到这些,房子、食物、上学等等。这些都是家庭贫困的儿童每天要面临的问题,他们对这些感慨更深,对于缺乏这些资源也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二)自身贫困的认识及感受

贫困儿童对自身贫困的认识和感受是本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根据研究资料,我们发现:孩子们对这一问题的反应是复杂的,孩子间的感受和表现有很强的差异性,为了能详细描述这些差异,我通过认识程度、回应程度、情绪表现三个维度来进行呈现。

认同程度是指孩子对自身贫困状况是否认同。贫困儿童认为贫困是一种物质缺乏,但他们对自己的境遇会不会用“贫困”、“穷”来描述呢?研究发现,很多贫困儿童在提到自己家庭的情况时有不同的表述,有的觉得自己家“不算贫困”,有的明确表示不愿意用“贫困”“穷”来形容自己家庭处境,而更愿意说自己家“条件不好”,有的会直接说“家里很穷”、“贫困得很”、“经济上比较差”等。

回应程度是指在提及家庭状况的话题时,孩子们对我们问题的回应状态不同。可大体分为无法回应、有所介意、无所谓、主动回应五类。提到家庭状况,家庭是否贫困,有的孩子忽然沉默,无法回应。有的推迟回应,有的表现地很随意,无所谓;有的回应的很积极。

孩子们谈到家庭状况的话题时表现出情绪也各自不同,有的非常沉默,低着头,有的语速放慢,潸然落泪,但也有孩子回答与其他问题的样子没区别,非常平静。

四、提升儿童正确认识“贫困”的方法与策略

(一)开展处境不利儿童的团体咨询,与团体干预训练

针对农村贫困儿童可以开展团体的自信心、自豪感、自尊等积极情绪的团体咨询与团体干预训练。通过积极榜样作用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处境不利儿童的自我评价系统。

(二)建立合理的认知评价机制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外界不断的评价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外界他人的评价和关注对农村贫困儿童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敏感的群体,所以外界积极、正面、合理的评价会有助于其身体健康。

(三)培养积极的社会情绪

教育和社会工作者要加强对贫困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通过体验具体事件获得自尊形成自豪感,建立形成正向的社会性情绪。对自我拥有积极的评价,减少消极认知。

(四)家长的正确引导

父母不断的告诉孩子,贫困是一时的,不是长期的。所以我们要积极正确的面对贫困状况。通过努力学习来改变自身贫困状况。

(五)政府重视农村贫困的问题

政府做出一些完善和补救儿童贫困的策略。让儿童获得心理慰藉知道国家政府都在抓扶贫政策。让儿童获得希望,更有信心战胜贫困。

五、结语

儿童贫困问题是社会性的问题。关注儿童贫困问题人人有责。每个人都应该关注自己身边的贫困儿童。根据个人的看法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希望贫困儿童对“贫困”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希望国家政府能重视儿童贫困问题。为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所有的贫困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

[1]李晓明.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评论[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2).

[2]刘继同.妇女与社会福利[J].妇女研究论丛,2003.

[3]张时飞,唐均.中国的贫困儿童:概念与规模[J].河南大学学报,2009(04).

(作者单位:湖南怀化学院)

宋艳梅(1980-),女,汉族,湖南溆浦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教学管理和儿童健康。

猜你喜欢
贫困贫困家庭状况
声敏感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调查
将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纳入就业帮扶
2019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依然会保持稳健
长治市沁源县:打好脱贫攻坚战
我国贫困高中生资助制度的建设
悬置的“贫困”:扶贫资金资本化运作的逻辑与问题
近10年我国啦啦操研究状况及趋势
召开“两后生”职业培训推进会
从权利观点分析中国贫困问题
上蔡县多举措助推计生贫困家庭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