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贫困地区幼儿社会化及教育对策

2017-11-25 05:42师文慧
长江丛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社会化同伴贫困地区

师文慧

民族贫困地区幼儿社会化及教育对策

师文慧

幼儿社会化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幼儿社会化受制于多种因素,其中教师及幼儿同伴关系是影响其社会化进程和质量的两个最为活跃的因素。我国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大都处于农村偏远贫困地带,从现实看,西部民族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水平仍然相对落后,一些地区幼儿至今甚至缺乏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同时对幼儿社会化的培养一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幼儿社会化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教育对策,以期对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幼儿健康的社会化发展给予帮助。

民族贫困地区 幼儿社会化 影响因素 对策

全面发展教育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全面发展教育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学前教育具有明显的启蒙性和奠基性,因此促进幼儿社会化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社会化问题已日益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是,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幼儿社会化的培养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导致幼儿当前就出现各种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如果不积极地培养教育,在其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将遇到更多的困难。从目前西部民族贫困地区现状看,学前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因此,通过对西部民族贫困地区——贵州省镇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部分幼儿园进行访谈及调查,对幼儿社会化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对民族贫困地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一、幼儿社会化概念界定及研究意义

幼儿社会化是指幼儿学习他所属的社会中人们所必须掌握的文化知识、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过程。即使每个孩子成为负责任的、有独立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的必经途径。它既离不开与社会群体、集体、个人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也离不开个体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幼儿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形成个性,不但成为社会作用的客体,而且成为具有社会作用的主体。李生兰认为,幼儿社会化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幼儿逐步了解社会关系(如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长幼关系)、获得社会经验、掌握社会规范而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即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它的任务是,使幼儿掌握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一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行为规范,以获得参加社会生活的资格。在幼儿社会化过程中,幼儿有时会体验到个人愿望与社会要求的尖锐冲突,幼儿逐渐学会采取理性的、社会群体认可的行为规范行动,并将自己逐步融入更大的社会群体中,与其他社会成员共享一种文化。幼儿社会化研究表明,社会文化是人的社会化的中介变量,不同的文化领域、地域、民族、社会有着不同的合理性标准。幼儿正是在不同的环境中获得有关道德规则、风土人情、待人接物礼节等方面的知识,幼儿社会性得到发展。

对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幼儿社会化研究,从理论上,幼儿社会化是个体一生社会化发展的基础。假如个体的早期社会化失败,就会导致其反社会人格的出现。反社会人格的突出表现是缺乏社会责任感,在违反社会规则时不会感到内疚,甚至在侵犯他人利益或伤害他人时持冷漠态度。因此,幼儿社会化不仅影响其身心发展,还将影响其今后能否适应现代社会对他们的期望与要求,同时将直接影响中华民族的素质。

从现实看,西部民族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总体水平比较落后,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0%左右。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体制和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目前贵州经济仍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关研究显示,西部地区幼儿园发展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水平不够高,教师素质亟待改善;另一方面幼儿园数量不足,农村村寨分散导致布局不均,甚至幼儿缺乏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再有在家庭生活方面,家庭成员缺少交往与互动,家庭生活内容匮乏,父母教养方式落后,在人际交往方面总体交友广度与性别和民族类别显著相关。因此,通过对民族贫困地区幼儿社会化发展因素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升民族贫困地区幼儿教师素质,促进家庭对幼儿的教育与关爱,以对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给予指导,将对提高学前教育水平和少数民族整体素质有一定的帮助。

二、影响幼儿社会化的因素及分析

教师和同伴作为影响我国幼儿社会化进程和质量的多方面因素中两个最为活跃的因素。幼儿教师的言行态度对学前幼儿社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同伴的相互作用中,朋友、互助、冲突、社会地位等因素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又显得格外重要。

(一)教师的教育行为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

教师影响幼儿发展的直接途径主要指教师在与幼儿的直接互动过程中,通过各种言语与非言语方式作用于幼儿本身。教师影响幼儿发展的直接途径多种多样,在师生的直接互动中,教师常通过直接教导、树立榜样、强化、情感支持和暗示等多种途径作用于幼儿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幼儿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幼儿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规范、思想观念以及积极的情感、行为与品格,引导他们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并且,由于幼儿教师在幼儿心目中特有的神圣、权威的地位,来自幼儿教师的各种引导与影响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

幼儿喜欢模仿、辨认教师的行为,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当她们在教给幼儿有关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时候,除了给幼儿提供模仿的对象以外,还给幼儿创设了一个辨认的机会,不仅使幼儿能模仿教师的行为,而且还使他们能仿效教师的态度、价值观和情感反应。研究证明:在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时候,引进一个榜样,能大大推动幼儿对一定行为方式的掌握;同时,不同榜样,对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有不同的影响。教师以友好、信任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幼儿,对他们抱有诚挚的期望;以积极的特性从正面看待幼儿,对幼儿做出肯定的评价,那么幼儿的社会性将向积极、肯定的方向发展。但调查却表明,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一些错误倾向,严重阻碍了幼儿的社会化。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积极的社会强化不够,比如,在幼儿园晨间接待时,教师大多只对那些热情大方、善于交际与合作的幼儿报以微笑并说关爱的话,而忽视那些有各种问题,需要教师监督管理的幼儿。另一方面,在对待“好孩子”和“坏孩子”、男孩和女孩时教师的期望和要求不一致。可见,教师在幼儿的社会化发展中还有一些有待改善的行为。

(二)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

由于同伴之间在年龄、生活经历和知识经验上的相似性,在交往模式上具有同等性,同伴交往为幼儿提供着独特的社会化影响。在幼儿社会化进程中,幼儿社会化发展从婴儿期的依恋状态,经过模仿与交往,逐渐走向比较独立的活动。幼儿具有一定的社会知识、技能与态度,他们具有与同伴相处、积极社会交往的愿望。在与同伴的共同活动中,幼儿必须判断、理解别人的观点、情感、态度和需要,遵守幼儿园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幼儿期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幼儿的同伴经历, 促进了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加速其社会化的进程。同伴交往不仅能使幼儿理解他人的态度和愿望,而且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欲望,与朋友的合作、同伴之间的约束等等。大多数幼儿喜欢与同伴一起玩,迫切要求寻找小朋友,加入到同伴中去。这时,幼儿花很多时间与同伴在一起游戏,从中得到无穷无尽的乐趣。虽然游戏是一种不带任何强制性的活动,但其行为必须受到游戏规则的制约,因此,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制力和自觉纪律,通过这样的活动交往,将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使其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

三、对策与建议

(一)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自我效能感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为西部民族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贫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在成长中以爱心为基点,充分发挥了奉献、吃苦耐劳的职业品质,成为她们成长的内在动力;但是由于学前教育长期被边缘化、财政投入长期不足、历史欠账严重,还存在诸多问题。民族贫困地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在特定的环境中受多种因素影响与制约。通过对贵州省民族贫困县镇宁的108所城乡公立、私立幼儿园调查显示,目前,幼儿教师的学历主要以高职、中专为主。幼儿园教师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不高是其中重要问题,影响了幼儿教育质量提升及幼儿社会化发展进程。民族贫困地区幼儿教师心理授权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民族贫困地区幼儿教师在职业倦怠各因子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高于女性(p<0.01),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也产生不同的职业倦怠感,可能是因为文化程度越高,在基层工作,体现不出自身价值。而且教龄越长的幼儿教师,其职业倦怠越严重。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出现与教师工作压力、专业发展等诸多因素有关。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也就是对自己有信心、认为自己能实现专业发展的教师,往往不容易出现“七年之痒”。由此可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解决问题的一个突破口。

因此,一方面,有效缓解职业倦怠,提高幼儿教师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增加幼儿教师的工作自主性。在民族贫困地区幼儿园的所有管理活动中,应始终把教师放在核心位置,追求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要做到尊重教师、鼓励他们工作上的成就,对他们取得的教学成果给予认可,从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丰富外部支持、增加学习晋升机会,提高工资福利待遇等。只有如此,才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高层次毕业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事业中。

(二)指导幼儿建立支持性同伴关系

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需要幼儿园教育及家庭教育的共同努力,教师通过交往环境的创设,家长通过日常教育的点滴渗透,以建立良好的、支持性的同伴关系,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

幼儿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主要是以幼儿群体为背景的,因此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通过影响同伴而进一步影响幼儿的发展。教师影响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方式主要有:第一,通过影响同伴集体,充分发挥同伴集体的积极作用影响幼儿。第二,通过树立同伴榜样影响幼儿,同伴的行为更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第三,通过对待幼儿同伴的行为态度影响幼儿。据相关研究,在当前幼儿园中教师精神环境创设仍然是一薄弱环节,对于幼儿同伴关系的指导,教师在教育观念与行为方面还存在:对幼儿同伴关系的价值尚缺乏足够的重视,对于幼儿的各种不良同伴关系教师一般笼统强调要友好要团结,很少有进行细致性分析和针对性指导;对幼儿同伴交往与同伴关系指导的有效性较低,即有效的策略具体方法不够;没有意识到自身的态度和言语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如对幼儿进行“贴标签”式的批评。因此,幼儿园要坚持科学的早期启蒙教育理念,鼓励教师为幼儿同伴交往创造有利条件,如提供交往时间和场所、提供作为交往媒体的游戏材料、不过分强调纪律和规则等;发挥教师的支持行为及和谐师生关系对幼儿支持下同伴关系建立的作用,教师以自身的接纳和支持做表率;对幼儿同伴关系进行细致观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言语、动作、改变空间等指导;处理好幼儿合作与幼儿竞争的关系,幼儿未来能较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总之,当前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幼儿园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与灌输而忽视行为的养成,使该地区幼儿道德社会化的养成教育不足。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自理能力和独立性、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意识和行为发展不够。为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化,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为孩子创设健康、和谐的环境,更好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为民族的未来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1]庞丽娟.教师与幼儿发展[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6).

[2]李生兰.学前教育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5):01.

[3]李幼穗.幼儿社会化与非智力因素[J].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心理学>,1998(2):23.

[4]陈世联.民族文化与幼儿社会化研究[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

[5]崔娟.广西少数民族流动幼儿的社会化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10.

[6]郑名.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成效分析与政策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2014(8).

[7]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01).

[8]那仁格日乐.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

[9]张世义.提升自我效能感是幼儿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的突破口[J] .教育导刊,2015(12).

(作者单位:安顺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本文系2013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民族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困境及促进策略研究——以贵州省某民族县为例(编号:2013B082)。

师文慧(1965-),女,河南洛阳人,汉族,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与心理。

猜你喜欢
社会化同伴贫困地区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比亚迪集团扶贫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西南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桂林举办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寻找失散的同伴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