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应用的现状及对策

2017-11-25 05:42田必春
长江丛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思政互联网+

田必春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应用的现状及对策

田必春

“互联网+”作为一种宏观的国家战略和行动计划,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改革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向指引,如何充分运用互联网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青年学生的舆情引导,已经成为当前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崭新领域和重大课题。本文从当前各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应用现状入手,分析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力求找出相应的对策。

互联网+ 高校 思政教育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制定提出了“互联网+”这一行动计划,并将“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所谓的互联网+思政理论教育是指充分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思政理论教育的深度融合,不断优化课堂,重构思政教学模式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力求做到思政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触及学生的灵魂,从而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

一、互联网+思政教育有重要实践意义

首先互联网+思政教育能极大丰富了思政课堂的载体。传统思政课堂,教师以讲台、黑板、教材为中心,教育内容大多是口号性很强政治理论,说教味浓厚这种单一枯燥的说教形式,很难让思政理论在大学生心中落地生根。相较之而言,网络思政课堂能调动丰富的图片、声音及视频等各方面资源,对人形成全方位的感官刺激,自然更易受到学生的欢迎。通过互联网+思政理论教育的深度融合,运用当前互联网新技术(微信、微博等),能增强师生的交流互动性,实现了多层次、点面结合的教育互动形态。其次,互联网+思政教育能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大学生互联网用户比例很高,互联网工具是大学生常用的学习工具,互联网应用能让学生随时随地都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打破传统课堂几十分钟就结束的现状,让思政教育随时随地关怀、关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再次,互联网+思政教育能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互联网+思政教育要改变过去思政教育存在着形式化、浅表化、实效差的现状,尽管当前不少高校开辟网络思政课堂,但网络内容枯燥单一,不能贴近大学生生活,很难取得育人效果。互联网+思政教育并非是将传统思政教育照搬到互联网上,而是要把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去引导实现互联网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高校思政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二、当前思政教育网络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当前思政教育的网络应用尚未把握“互联网+”的真正内涵

互联网应用的最大价值, 不在其海量信息传播的实时性, 而体现在它能实现用户与信息的交互性上。“互联网+”不仅仅是将互联网作为一种传播工具,它更是一种方法论和思维模式,是要建立一种互联互生的生态系统。当前很多高校思政课堂的互联网应用缺乏创新和活力,只实现了互联网单纯的工具性价值。对很多高校来说当前的思政课堂互联网应用也仅仅是课堂上多了PPT、多媒体教学以及校园网、BBS论坛等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纯粹的说教式网络应用,违背了互联网的交互性的真正内涵,无法实现互联网要求的师生之间,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动态交互,从本质上来说仍然是传统课堂的理论灌输,很难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二)互联网+思政的战略性地位需要加强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思政理论教育受到了来自西方多元化思潮的冲击,面对全面深化改革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大学生容易丧失历史的方位感,而现阶段高校思政理论教育存在说教味重、互动性不强、实效性差的现状,很难担负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功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不断运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让思政教育充满活力,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互联网+” 作为一个国家战略在2015年被提出,它意味着我们社会生活各行业都会发生颠覆性变化,这就要求从各级政府、高校、全体师生都应当树立互联网+思政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战略要求,能否确立和保障互联网+思政教育这一战略,关系到能否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关系到当代青年学生能否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否应对来自西方多元思潮的挑战。

(三)网络思政的教学内容需要革新

当前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忽视了受教者主体地位。高校思政教师往往代表“国家意志”向受教者灌输思政理论,强调对方绝对服从,忽视了青年学生的主体意识。例如,当前校园网思政内容和校园BBS内容往往都是版主老师向学生灌输枯燥乏味的思政理论,忽视受教育者青年学生的需求,很难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导致供求关系矛盾突出。第二,当前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重外部形式的理论灌输,轻视内部形式的情感指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往往填鸭式对受教育者进行理论讲授,忽视对受教育者的内心关怀和指引,使得当前网络思政教学缺乏交互性,忽视当代青年学生所关注的热点和内在情感需求,没能唤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第三当前思政网络教育忽视了大学生群体的合理利益需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追求共性和忽视个性发展,忽视受教育者的合理利益需求,对很多青年学生来网络说教缺乏人文关怀,降低了大学生自觉接受网络思政教育的自主性,很难实现感动人、影响人、教育人的功能。

(四)缺乏统一支持体系,资源技术无法共享

当前已有部分高校在网络思政教育方面做出了一些有意义探索,如电子科技大学搭建了一个网络思政育人的智能化平台(面聊软件APP),通过这个APP学生能在该平台实现抢票听课、作业布置、问题回答、热点分析等教学行为,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又如浙江传媒学院利用自身优势,首创“互联网+”思政课走红网络,在视频中教师不再是古板的照本宣科的讲课而是在化身脱口秀主持人,以犀利、简洁、通俗的语言,配合电影拍摄技术,也为同学们带来了电影大片般的观看体验。这些优秀的软件APP和应用模式由于缺乏统一的共享模式导致成果和经验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对很多高校来说技术、资金、素材资源的差距有着无法逾越的鸿沟,这些新兴的网络思政教育模式让普通高校只能望尘莫及,很难复制利用,因此迫切需要打破各地区高校之间的鸿沟,突破技术壁垒,实现互联网思政教育的统一共享体系。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相应支持系统,将互联网+思政教育提到战略高度

当前西方多元思潮冲击下造成大学生价值观迷茫和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这需要政府、高校师生把网络思政工作上升到战略高度去认识,对于高校来说,能否做好网络思政工作,占领网络舆论阵地、事关到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尽管中共中央于2004年出台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然而当前仍然缺乏具体性的文件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进行政策指引,同时相关职能监管部门将网络思政工作的重点放在消除网络中多元信息的负面影响上,常用删帖、关闭网站等简单粗暴方式做网络负面消息的“善后”处理,而这些“善后”处理方式并不能有效提升青年学生的政治素养,因此我们需要中央、地方政府、各大高校都要真正把互联网+思政教育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台相应指导性政策和文件,加大对高校的资金和技术的扶持力度,完善相应的支持系统。

(二)不断创新互联网+思政教育的应用模式

互联网+思政教育的应用模式探索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是教学形式个性化。互联网教育一大特点就是打破了传统教育的追求共性化和一致性的特点,它更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此探索互联网思政教育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其次,注重学习形式交互化。高校学生在网络思政学习过程中,不应只是被动地看和听的理论接受形态,应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处理完成即时通讯,学生在网络学习中能及时得到教师指导、点评等反馈,同时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也可以完成相互交流,互动讨论。最后网络思政学习行为自主化。网络学习具备很强的开放性的特点,这就意味着互联网+思政教育要不断突破了技术难题,从内容到形式都不断增强用户粘性,让同学们自觉完成学习过程,无论何时何地,随时查阅网络中丰富的思政课程资料,完成学习、讨论、答疑等教学过程,将互联网课堂由原来的PC端向移动终端转移,让学生不受时空限制都可以完成学习。

(三)关注受教育者的情感需求,革新网络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对网络思政教育来说,不注重学生情感需求,自然也不会引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追求。在当前的网络思政教育中,其教学内容往往是高高在上的“国家意志”形态的灌输,强调个人对社会的绝对服从,而不注重人的个性、个人价值和个人情感正当需要,忽视了受教育者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客体而是积极主动的个体,这种单向的填鸭式网络教育必然很难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和情感认同,无法调动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缺少了对受教者“接地气”引导,再“高大上”的理论也内容就变成了无源之水。因此互联网+思政教育需要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内心复杂的心理,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合理利益需求,改变传统教育只注重社会价值而忽略个人需要的倾向。

(四)探索互联网应用资源统一共享模式

目前各大高校由于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的巨大差距,导致思政课堂的网络应用模式有很大差距,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模式的分割状态导致各大高校之间各自为政,造成技术和资源重复建设,阻碍了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发展。因此加快互联网应用资源的共享模式,能充分整合和优化各类资源,建设一个网络化、专业化、多功能的“一站式”高校互联网思政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这对于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组建“一站式”服务平台是促进科技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需要。加快资源统一共享,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不断创新互联网+思政教育的应用技术,高校之间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利用各自的技术、人才、素材等优势充分打造互联网+思政教学平台,实现互联网+思政教育的互联互通统一分享体系。

[1]章巧梅.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J].高教论坛,2016(10).

[2]丁建发.基于互联网视域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6(8).

(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

田必春(1981-),女,硕士,遵义师范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思政互联网+
浅论党风廉政教育实践中的隐性教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活动及其有效性分析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生活教育”
浅析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