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造,神话破灭

2017-11-25 13:35龚灿
看世界 2017年22期
关键词:神户丑闻制造业

龚灿

神户制钢引爆危机

这几年对于日本企业来说可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在索尼、松下、东芝、夏普等多家电器巨头集体陷入衰退之际,连续多起造假事件令原本光环满身的“日本制造”面临严重的信誉危机。

今年10月,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神户制钢被曝其下属企业篡改部分铝、铜制品的性能数据,将问题产品以次充好供应给客户,影响波及日本国内汽车、航空、电车等多家企业,还流入日本国防领域以及诸如戴姆勒、雪铁龙、波音、空客、通用电气等多家国际知名企业。由于神户制钢是上游工业原材料供应企业,其篡改数据对整个产业链影响巨大。

半个月后的新闻发布会上,神户制钢社长川崎博也再次鞠躬致歉,他透露受问题产品波及的525家海内外企业中,仍有88家尚未完成安全性确认工作,在阶段性调查中又发现了4起造假行为,包括篡改数据和未按规定实施必要的检查。由此,拥有百余年历史的神户制钢造假范围已从铝铜、钢铁扩大到机械制造部门,呈现蔓延趋势。

神户制钢副社长梅原尚人在10月8日提到,部分产品从10年前开始就一直沿用篡改后的数据,篡改数据也并非个别人所为,而是获得管理层默许,是公司整体性问题。日本经济杂志《钻石》旗下网站“钻石在线”报道,神户制钢造假一事很有可能早被日本政府主管部门经济产业省获悉,但后者一直在替神户制钢保守秘密。

神户制钢创立于1905年,有100多年历史,是一家以材料类事业、机械类事业和电力事业为三大支柱的复合经营企业。官网显示,神户制钢拥有诸多特色甚至独有的技术,如“汽车阀门弹簧用线材,世界上每2辆汽车中就有1辆使用”、“船舶用组装式曲轴和一体式曲轴占有世界40%的市场份额”、“汽车引擎盖等铝板材占日本市场50%份额”、“铁路车辆用铝型材占日本市场最高份额”等。

2016年最新排名显示,神户制钢为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年钢产量排在新日铁住金、JFE钢铁公司后面,在全球钢铁公司中排名第53位。不过近几年,神户制钢的三大传统支柱业务的营业额逐年下降,营业利润也连连下跌。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曾在1979—1982年间在神户制钢工作。去年3月。安倍曾自曝,当年刚进入神户制钢时不小心犯错,输错了钢管的尺寸大小,结果生产了一大堆长度不够的次品,他还以为自己会被辞退,结果一点事都没有。安倍的本意是鼓励年轻人不要怕犯错,但在神户制钢造假丑闻被曝光之后,安倍的这段犯错经历似乎也佐证了这家企业存在的问题确实由来已久。

10月26日,日本神户制钢社长川崎博也在新闻发布会上鞠躬致歉

《紐约时报》的一篇报道称,神户制钢丑闻将给日本的支柱产业之一“精密制造业”的声誉蒙上一层新的阴影。

造假丑闻层出不穷

就在神户制钢造假丑闻被曝光之前的9月,日产汽车在日本国内的全部6座工厂使用无资质人员对所产车辆做出厂检查,日本国土交通省怀疑日产公司长年有组织地在出厂检查环节造假。10月6日,日产宣布召回大约116万辆车。

作为日本制造最闪亮名片之一的汽车产业也是祸不单行。在神户制钢造假丑闻不断酝酿扩大之际,作为日本高端汽车品牌的斯巴鲁也被查出让未获得公司认定资格的工作人员进行整车检验的工作。

这几年,日本企业的造假问题称得上层出不穷。2014年,高田公司被曝安全气囊数据作假,仅在美国就导致11人死亡,被美国司法部罚款10亿美元,破产后被中资企业收购。2015年,东洋橡胶工业的免震橡胶制品数据作假,一些铁道和船舶使用的防震设备被发现存在质量隐患。2016年,三菱汽车的轻型汽车燃料数据作假,造成2000亿日元的损失。2016年5月,日本第二大轻型汽车生产商铃木汽车承认全部16种在日销售的车型燃效数据造假,涉及车辆总数超过210万辆。就在同一天,三菱汽车公司发布消息称其4种车型也存在燃效数据作弊。2016年8月,日本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东芝公司被曝连续7年造假,至少四大业务部门、三任社长参与财务作假,虚报利润,是继2011年奥林巴斯隐瞒17 亿美元损失以来,日本企业界的又一桩财务造假丑闻。

2011年因大地震引发核电站污染事故的东京电力,后来被揭穿多年来一再刻意隐瞒、篡改安全记录

造假问题的出现并不局限于汽车、电子产品领域,就连日本一向引以为傲的建筑施工、食品领域,也出现了造假丑闻。2011年因大地震引发核电站污染事故的东京电力,后来被揭穿多年来一再刻意隐瞒、篡改安全记录,1977年就发生的临界事故居然被隐藏了多年。2015年10月,日本大型企业三井住友建设开发的横滨市都筑区大型公寓因偷工减料出现严重倾斜。不到一个月后,日本龙头建筑企业旭化成公司被曝出有266个建筑项目在复查中被检出存在数据篡改问题,建设项目涉及日本全国各地,甚至包括医院、学校、养老院等公共设施。2016年5月,日本东亚建设工业株式会社被曝在羽田机场跑道地基改良工程中偷工减料,伪造数据,并向国土交通省作了虚假汇报。

在食品领域,一家日本著名餐厅近期被曝光从去年4月起至今年10月,向顾客提供了大约3200份假冒“神户牛肉”。其实以次充好冒充高级牛肉的造假问题,在3年前也发生过,高级料理店“木曾路”公司承认,其三家门店用廉价牛肉冒充高级牛肉“松阪牛”或“佐贺牛”。

认错成本太高

层出不穷的造假问题,令外界不断质疑:“日本制造”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一系列丑闻中,涉事日本企业纷纷给出了“内部管理、高管品行、业绩压力”等原因,但如此多日本制造业代表性企业集中曝出篡改、造假、隐瞒、谎报等重大丑闻,无疑显现出了日本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危机。

《日本经济新闻》分析认为,神户制钢集团下属的4家企业长期使用同样手法造假,说明众多员工认同了企业的不当行为。企业间的交易本来应秉持“不欺”原则,而神户制钢在所谓“力求达到行业标准”的时候,淡忘了客户间的契约意识,甚至以欺骗的手段来维持客户,这对日本制造业整体的可信度造成负面影响。

《纽约时报》援引日本企业监督机构“日本所有者协会”主管小口寿明的话表示,日本公司一般都很重视质量,但出现作弊情况的时候很容易不受约束,这是因为企业会阻拦彻底的检查和批评,不管它们是来自员工还是独立的外部人士。

这种上下沆瀣一气的作弊造假问题,也与日本企业的封闭性有关。现在知名的日本企业,无论是财阀系如三菱,三井,还是创业系如索尼、京瓷、本田等,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材料开发、部件制造、商品开发、装配、销售、售后等制造业相关环节,都在自己的封闭体系内进行。正如神户制钢副社长梅原尚人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我们成了一个闭锁性的职场。”这种自成一体的封闭性企业,对来自外界的检查会一致对外抵制,身在其中的工作人员一切唯团体领导者是从,失去了对正误的判断立场。

东京大学教授藤本隆宏认为,过去曾经以终身雇佣制、团队精神等创下光鲜业绩的日本企业文化,确实在几十年后出现了令人不安的迹象。在日本制造业企业中,承担品质保证工作的部门因为保密性和专门性的特点,是人事流动倾向最低的部分。而在这里的工作者,一旦出现细小的差错,日积月累之下,一出问题一定会是出大问题。

2015年10月,日本大型企业三井住友建设开发的横滨市都筑区大型公寓因偷工减料出现严重倾斜

但在当今集约化大生产的背景下,产品出现问题很多时候不能仅归咎于个人,反而是结构性的问题更为严重。而日本各大企业一旦出现经营不善或者质量丑闻,负责人往往是以90度鞠躬深表歉意或是干脆辞职谢罪,却对问题出现的原因含糊其辞,导致同样的悲剧一再上演。而且“匠人自尊”要求个人在出现错误时付出高昂代价,认错成本实在太高,也造成了日本企业轻易不认错的陋习。

日本立正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苑志佳分析认为,日本制造业问题频出的根源在于制造业内部的金字塔式分工,制成品企业在塔尖,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在塔底。长期以来,制成品企业习惯于以牺牲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的利益来追求自身的产品换代,要求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在技术和成本上跟进。进入本世纪后,工业制成品技术革新日新月异,但供应商们越来越跟不上龙头企业的节奏,“开发新材料等需要巨大投入,而这些企业已不堪重负”。

企业僵化没跟上时代

神户制钢造假丑闻,让一贯以高质量为傲的“日本制造”跌落神坛,反映出日本制造业的衰落已是不争的事实。近十来年,制造业在日本GDP中的比重从四分之一已经下滑到不足五分之一,大量制造业迁往海外,日本国内制造业从业人员已经从2005年的1500万人降至2016年的1000万人。

曾在日立工作16年,现为精密加工研究所所长、京都大学和日本东北大学特邀讲师的汤之上隆,在其《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一书中,回顾了日本制造业几十年的荣辱史,总结了日本制造业的四大教训,其中两条直指近两年被热捧的“匠人精神”,即“过于追求对市场需求无益的性能与指标,投入不必要的成本,致使市场出现变化时研发商不能及时调整产品”;“过于强调工匠精神,忽视产品的标准化与通用化,严重影响产品低成本量产化”。汤之上隆指出的另外两大教训是:“面对新技术浪潮,对市场机会缺乏敏感性”;“对先进技术缺乏模仿创新精神,反应迟钝”。

欧美商界曾有一句说法,日本是最适合把事情搞砸的地方,因为一旦出事,往往可以借口文化影响。比如“匠人精神”这一因素就被时时拿出来大书特书。在日本制造辉煌的年代,因为匠人们对任何工艺和设计近乎苛刻的追求,确立了日本产品细腻精致、高质量的品牌形象。但另一方面,在如今全球化和集约化的市场背景下,匠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过分追求,造成“品质过剩”,生产成本增加,而且更严重的是可能脱离市场需求方向,错失推出革命性产品的机会。

有诸多评论指出,不应该将日本制造业的衰落全部归咎于“匠人精神”,日本制造业的衰落背后有一系列复杂因素,包括美日贸易摩擦不断升级,日本社会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人口紧缺,新兴国家崛起对日本优势产业带来的冲击等外部因素,也有来自日本企业内部缺乏危机意识而固步自封,企业思维僵化而难于创新等因素。

日本企业重视技术至上的原则,而忽略市场调研能力、系统设计能力,比如索尼、夏普、松下等知名白色家电企业,一味追求高画质的电视技术而忽视了市场消费者的响应,市场份额不断流失。索尼的耳机产品一开始是不支持MP3音乐格式的,因为索尼认为这会让它们颜面受损,后来MP3大肆流行,索尼耳机亏损严重。日本曾经引以为傲的家电和数码产业节节败退,陷入了美国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提出的“创新者的窘境”,即过于追求产品的“精益求精”,对“延续性技术”过于追捧,而对真正能引发变革的“破坏性技术”选择忽视。

与中美企业一旦盈利就试图统合整条产业链甚至试图跨行业整合不同,日本企业几乎从不进行这种整合,而倾向于将盈利继续投入自己从事的生产环节并进行深挖。这也反映出日本企业财团化的“封闭性”特征。正如曾受雇于松下、后来创办消费电子产品公司的岩佐拓真所说,日本大公司都很擅长系列性创新,也就是给现有产品升级,因为这肯定有销路,但是它们不太擅长创造市场上从来没有存在过的东西。

由于日本企业缺乏危机意识,不敢冒险,致使产业失去了紧跟时代发展的机遇。日本“失去的二十年”正是互聯网和物联网蓬勃发展之际,日本企业缺乏危机意识,对信息化技术持消极态度,对软件技术和IT人才的培养没有引起重视,在互联网方兴未艾的时代没有跟上潮流,导致如今日本企业在经济活力、经济创新能力方面陷入停滞。

日本“匠人精神”

有评论说,日本对技术的痴迷,没有得到资本深化的支持,没有资本支撑的创新往往无法带来效率的极大提升,尤其是无法创造出新的产业。那些拥有诸多技术的中小企业,因为缺乏资本加持,难以靠扩大规模在全球化竞争中取得垄断地位。而日本在“失去的二十年”中,因国内投资回报降低,资本外流非常严重,对外投资额高于对本国国内投资,这进一步掣肘了日本国内制造产业的升级换代,进而导致企业竞争力下滑。

其实,有关日本制造业衰落的争论,从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就已开始出现。神户制钢造假丑闻无疑是一根压在骆驼上的稻草,令日本制造业前景更添晦暗。

猜你喜欢
神户丑闻制造业
神户垃圾箱会表扬人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丑闻也是文明生长的契机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