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造从山寨起步

2017-11-25 13:40龚灿
看世界 2017年22期
关键词:制造业工业汽车

龚灿

战前是落后的工业国家

几年前,“日本制造”曾令许多中国游客趋之若鹜,马桶盖、电饭煲等生活日用品突然成为非常走俏的日本商品。其实,日本制造无处不在,从飞机、舰艇、汽车到白色家电、数码相机、智能马桶盖,再到拉链、化妆品,“日本制造”在很长一段时期被认为是高质量的代名词。

但回顾日本制造业的发展历程,“日本制造”并非一开始就这么“高大上”,其也经历过从山寨起家、粗制滥造到后来以模仿为主,进而不断追求创新超越、以产品质量至上的曲折历程。

日本制造业起步于19世纪晚期的明治维新。当时明治政府一方面系统性地效仿西方政治制度,另一方面通过从欧美先进国家引进技术、设备,聘请技术专家,派遣留学人员,迅速提高本国的工农业水平,为以后的制造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维新改革初期,日本重金聘请外国专家、教授、技师和技工,最多时达四五百人,以工部省最多,文部省次之。对技术人才的重视和培养,从明治政府开始一直贯彻至今。

1941年,日本Seili's Nippon推出的相机原型为1935年的徕卡llla经典款机型

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利用巨额战争赔款,大办工厂和银行,确立了以大机器工业为主导的产业资本体系。借助战争赔款,日本迅速完成产业革命,实现资本的大量积累与集中,工业力量很快壮大起来,纺织业、采矿业、造船业、钢铁业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同时海外殖民地也为日本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来源以及广阔的销售市场。

为扶持本国工业的发展,日本政府对国内产业实行保护,警惕并限制外资进入。日本企业在20世纪之前就尽可能把外国的技术人员辞退了,即使保留,外国技术人员也不掌握企业大权。

日本二战及之前的工业发展水平相比欧美强国来说,自然有不少差距,且发展极不平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本工业很长时间是以军工业为主导,从发动侵略朝鲜战争开始,日本工业生产中的重工业部分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证军事需求。比如日本的造船工业在20世纪三十年代就位列世界第三,仅次于英国和美国。到二战爆发时,日本拥有大中型船厂60多家,从业人员高达40多万人,具有建造包括航空母舰、战列舰和大型远洋潜艇在内的各类军用舰艇的能力。

日本民用工业仍然以轻工业为主,其中纺织产业是最主要的轻工产业,也是日本第一个明显领先于西方竞争者的产业。20世纪30年代,日本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棉纺织品出口国。

尽管日本在战前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但工业基础相对欧美国家来说仍然很薄弱。在其工业化过程中,严重缺乏原料和技术,早期发展所需要的工业技术和生产设备以及原料(如废钢、石油等)都需要从欧美进口,即使完成了国产化后,在质量上也往往不过关。

比如汽车产业,1929年美国汽车三巨头——福特、通用、克莱斯勒在日本建立的汽车装配线的年产量已近3万辆,而日本国产汽车才500辆。尽管日本政府为扶持国产汽车的发展,给予汽车行业以补贴,到1938年日本已实现汽车生产的完全国产化,年产量达到30880辆。但是,这一时期日本造不出合格的汽车用钢板,没有合格的钢材用来制造汽车发动机,没有合格的钢材来生产汽车底盘和传动轴,导致车体经常断裂。

日本动漫电影大师宫崎骏有一部影片叫《起风了》,讲述的是二战期间日本最著名的战机“零式战机”的设计研制经历。1937年,日本自己生产设计的飞机年产量达到1000多架,但整个飞机工业依旧严重依赖进口发动机、引擎、机关枪和机床。由于缺乏成批生产的装配线技术,直到1943年日本飞机工业才接近成批生产。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曾说过:“日本飞机工业在战时的发展是值得令人称道和敬畏的,但在战争后期被美国压制得几乎完全崩溃。”

“东洋货”和“山寨大国”

战前,日本曾提出一个理论叫“雁行理论”,将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先进、中进和后进三类,而日本就是中进国家。为实现从中进国家步入先进国家行列,日本一方面向欧美出口生丝等轻工业产品,进口重工业产品,如车床;另一方面向落后国家出口各类工业产品,进口原材料。日本的工业产品在一定时期内无法赢得欧美市场,它就卖到落后国家、殖民地。因此日本极力通过殖民扩张来消化它的工业产品,从而在不断的生产中提升技术,进而促进制造业发展。

日本高端汽车品牌雷克萨斯早期车型和当时的奔驰汽车也极为相似

20世纪前半个世纪,日本工业产品曾经对西方人来说是“便宜货”、“粗制滥造”的代名詞,那时日本大量出口低附加值的手工业制品和低质量的工业品。在当时的中国消费者眼中,“东洋货”质量完全比不上“西货”。除了产品质量不靠谱,那时的日本产品也严重抄袭欧美产品,山寨产品覆盖了日本的各个行业:食品、服装、小商品、动画影视、玩具、家电、手表、汽车等等。

20世纪20年代,欧美发明了一批先进的家用电器,刚刚起步的东芝远赴美国考察,回国之后开始山寨生产。东芝生产的日本第一款吸尘器和冰箱,都是完全照抄美国通用电气的产品,连外观、商品标识也一丝不苟地模仿。在日本引以为傲的相机领域,也有山寨的历史,如精机相机1941年山寨过莱卡相机的机型,尼康也曾在1954年山寨过德国的蔡司相机。

日本的飞机制造也是从山寨、模仿起步。在宫崎骏作品《起风了》中,主人公前往德国飞机制造工厂参观,德国工人偷偷说道:“日本人偷师学艺非常快,技术可是我们德国的财产。”“我们接到命令,不能让日本人到处乱跑。”

即使在汽车领域,日本产汽车在很长一段时间也被认为是抄袭的代名词。日本高端汽车品牌雷克萨斯早期车型和当时的奔驰汽车也极为相似,日产汽车也曾大肆抄袭欧洲品牌汽车。

好莱坞影片《回到未来》有这样一个梗:高中生马丁在1985年穿越到了1955年,当时布朗博士在修车时看了看零件,吐槽道:“怪不得坏了,这是日本人造的。”马丁一脸质疑:“开玩笑?日本做的都是最好的。”

此外,日本著名的糖果商“不二家”的馋嘴小女孩商标形象就抄袭自美国品牌,日本食品巨头明治公司也抄袭过M&M巧克力,风靡日本的Hello Kitty动画形象的原型是来自比利时的卡通形象小猫米斯蒂。

日本老字号糖果商“不二家”标志性的馋嘴小女孩Peko酱(右),它的原版是美国品牌Birdseye柳橙汁广告中的Merry(左)

据说,在“日本制造”品牌形象还很灰暗的时候,很多日本厂家喜欢在自己的产品上标上“美国制造”。后来日本政府立法禁止了这一现象,这项法令竟直接带动了宇佐市(罗马音为USA)制造业的发展。从这一侧面也反映出日本制造也曾经历过一段疯狂的“山寨”阶段,而这正是德国、美国等国家迈入制造业大国都曾走过的一段不太光彩的路程。

“日本第一”

二战摧毁了日本的体系化工业,但由于战后冷战格局的确立,日本得到了来自美国的资金和技术扶持,再加上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巨量消耗资源的战争市场,日本很快恢复了工业基础。制造业被日本政府列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战后日本社会对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存在不少争议,有人就提出,既然汽车造不好就不要造汽车了,就发展衬衫、袜子、玩具等具有优势的轻工业。这样的观点也得到当时日本金融界的赞成,但工业界不同意,最后政府站在了工业界背后,支持发展制造业的主张。

战后,日本政府制订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和明确的工业目标,从“贸易立国”转向“技术立国”,政府对发展应用技术、基础研究,尤其是高技术给予大力引导和支持。日本政府在1955年成立生产力委员会,开始输送大量日本企业家去美国学习考察。到1965年的十年间,生产力委员会一共输送了660个团体近6000人前往美国。

从1950年到1980年,日本从美国、欧洲共引进了3万项技术,花费116亿美元,但创造了2000亿-3000亿美元的价值。在技术引进上,日本实行“一家引进、全国受益”。即一项技术进入日本后,首先在重要的工业区进行普及,然后扩展到日本全国。日本基本上没有发生反复引进同一项技术的情况,在一项技术普及之后,企业选择引进另一项技术,不断推进技术进步。依靠技术立国,日本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也在这时发生剧烈变化,转化为以高附加值生产领域为核心的结构形式。

日本制造业的腾飞离不开日本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日本制造业者们有感于美国战时军工体系的品质稳定,对其管理体系进行了系统的借鉴,由此产生的日式质量管理理念,强调通过对每个生产环节严格把控以保证产品总体质量。越是处于产业链上游的产品,其内部标准往往被定得越高。除了强调质量管理,日本企业也强调对投入成本的控制,比如以丰田汽车为代表的企业推行的“即时生产”概念,此外还有“改善”“看板方式”“精益生产”等诸多现代日本生产模式。由于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方式的导入,日本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此外,日本政府在1958年制定了职业训练法,重视劳动力素质和职业教育。日本制造业领域存在一大批以技术为自豪的劳动者,他们秉承“匠人精神”“职人精神”,对产品质量的追求近乎苛刻,从而确立了日本制造享誉世界的质量优势。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曾经自豪地表示:“当美国人忙于培养律师时,我们更加忙于培养工程师。”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的钢铁、电力、机械和石油化学等基础工业向规模化发展,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得到大幅提升。日本独创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日益增多,在民用消费品领域,特别是白色家电领域尤为明显。日本制造开始摆脱山寨、抄袭的嫌疑。

战后30年间,美国是日本制造一直模仿和借鉴的目标。日本制造真正得到美国认可得归功于日本汽车的崛起。日本汽车工业起步比欧美晚约30年。1957年丰田公司首次进入美国市场,推出的Toyopets汽車成为笑柄,很快就退出美国市场。70年代,丰田借石油危机重返美国,主推小型省油汽车,凭借优惠价格、质量好等特点,迅速占领美国市场。日产、本田、五十铃等汽车品牌连忙跟进。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1982年4月《纽约时报》报道,日本汽车品牌已经占领美国近22%市场份额,致使25万汽车工人失业。“日本第一”的口号由此奠定。

法国标致206CC与日本丰田普瑞维亚的MPV前脸相似

80年代后的日本,大兴科研创新,日本制造逐步走向高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产品质量逐渐赶上欧洲,甚至在一些专业领域超过了欧美制造。日本制造业在民用领域突飞猛进,包括微电子、机械、汽车、半导体、船舶等制造产业水平迅速位居世界前列,丰田、索尼、东芝、松下等制造业巨头为世界侧目。因此世界消费者心中逐渐形成这样的一个概念:“日本制造”就是高质量、先进理念、高科技的代名词,在“日本制造”不断被神话的过程中,日本的宣传机器也在为之添砖加瓦。日本对外宣传有悠久的历史,也有丰富的经验。二战前,日本的对外宣传是伴随对外侵略战争发展起来的。二战后日本重新开展对外宣传活动,是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的20世纪70年代之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作为重要的国际文化交流的大型公共机构应运而生,开始进行对外特别宣传,日本制造也成为日本对外宣传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日本经济停滞不前的“失去的二十年”阶段,日本仍通过动漫、影音、书籍等多种文化形式对外宣传。在社交媒体时代,日本各级政府以及各大组织、机构都纷纷在国外社交媒体平台开通账号,展开宣传。“日本制造”就这样在各种力量的裹挟下一步步走上神坛。

在日本制造业不断衰落的当下,“日本制造”光环已经黯淡,但不能就此说日本制造已经崩盘,它对世界的潜在影响力仍然巨大,而我们也没必要对“日本制造”奉为圭臬,盲目追捧。

猜你喜欢
制造业工业汽车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汽车的“出卖”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3D 打印汽车等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汽车就要飞起来了等5则
工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