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国学教育的几点思考

2017-11-26 22:26霍彧邓全明
文教资料 2017年21期
关键词:素养教育国学教育高职院校

霍彧+邓全明

摘 要: 为提高教育实效,当下高职院校在国学教育时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在东西方文化比较视野下开展国学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将国学经典学习与国学现代性转换思考相结合,加强学生对国学教育现实性的认识;国学知识学习与养成教育结合,切实提高综合素养;儒家心性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增强国学教育针对性。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素养教育 国学教育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和民族自信心的增强,国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高职院校也是如此,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设国学教育课程。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国学本身的复杂性及教育者对国学认识和定位的偏颇,国学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如“综合性通才问题”、功利化问题、复古倾向问题等。笔者认为在当前新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开展国学教育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在东西方文化比较视野下开展国学教育,增强文化自信。

由于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百年屈辱历史,使一些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动摇。开展国学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恢复国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卡尔·雅斯贝尔斯认为古代中国是轴心文化时期重要国家,创造了影响世界进程的灿烂文化。不过,由于高职学生对世界历史、文化了解很少,不能从世界文明发展进程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在开展国学教育的时候,有必要将东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在比较中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及世界文化之间的同构性。事实上东西方文化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中国古代文化为西方的发展提供思想资源。在中国文化、思想上,儒家影响的影响最深远。在西方,古希腊、古罗马是西方思想的源头,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则是源头的源头。深入儒家思想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思想,我们会发现这些思想巨人有许多相同之处。例如儒家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也有同样的看法。柏拉图认为正义是合乎人的天性,正义植根于人的内在的灵魂,而符合正义就是善的,也就等于说人性是善的。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科伦理学》一书开篇就写道:“宇宙万物本身都是向善的。”①人是宇宙的一部分,自然也应该是向善的。儒家强调后天教育和修身,亚里士多德也是如此,他说:“伦理德性是由风俗习惯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而不是自然形成的。自然形成的东西无法用习惯加以改变。人们先天具有的是接受德性的能力,先以潜在的形式存在,尔后以现实活动的方式显示出来……所有德性通过习惯而形成,又通过习惯而毁灭。”②这与孟子的涵养说相似。中庸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原则,但在一段时期,中庸被视为保守受到批判。其实,中庸思想不是儒家独有,亚里士多德也讲中庸。如他认为“勇敢是恐惧和鲁莽两者的中庸”③,“节制与放纵都与快乐有关。节制是快乐方面的中庸”④,这都体现了中庸的原则。

中西文化不仅有很多相同之处,而且中华文明曾经影响了西方文化,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如中国的科举制度就被英国等西方国家学习。麦杜思主张英国“应该像中国近千年来几乎一成不变的实行科举制那样,只有考试合格者才能获准在英国三大行政部门各个分支机构任职”。英国著名的权威刊物《威斯敏斯特评论》评论:“这些中国的‘外夷(英国人)的确只是从中国科举考试的书籍中学到一页而已。”⑤这表明英国政府确实接受了学习中国科举制度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英国公务员考试制度。儒家重视理性的思想也被西方推崇,周宁指出,中国在西方的形象经历了一个“大汗的大陆”、“大中华帝国”、“孔子的中国”⑥的变化过程,其中“孔子的中国”就是用儒家的理性思想为西方启蒙思想辩护。通过中西文化比较,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看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共同点,以世界眼光看待中国文化,更重要的是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眼光看待中国和西方文化的优点,建设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符号人类共同体目标的文化。

二、国学经典学习与国学现代性转换思考结合,加强对国学教育现实性的认识。

国学的内容非常广泛,高职院校开始国学教育的目标也是多方面的,既有用中国古代艺术熏陶情操、培养具有中国艺术精神的人的目标,又有从传统中获取思想资源,密切现代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之间联系的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与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对于促进中国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各级各类开设国学教育课程并不是简单地复古、复兴中国古代文化,而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实现现代性转换的因子,将其转换为现代思想资源,保持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连续性。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应该说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适合自身发展的特性,特別是那些历史悠久的民族,其文化肯定有优越性。中华民族既然能够几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就应该有其独特的个性和优越性,值得发扬光大。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对传统文化形式,如中国古代诗词、书法、国画等有所了解,进入高等教育阶段,我们应该挖掘这些具体文化形态中的中国精神、中国思想资源,密切其与现代性文化的关系,增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的现代文化的认同感。例如“和”是中国儒家文化的价值原则之一,它在传统儒家思想体系中,主要强调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包括国家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论语》有言:“礼之用,和为贵……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也就是说和谐不是不讲原则的一团和气,而是在礼—原则—之下的和谐。我们将“和”的思想现代性转换时,要变的是具体的原则,而不是和谐的总体价值原则。如在传统儒家思想体系中,父子关系最重要的原则是“父为子纲”,父子间的和谐是建立在以父亲为中心的和谐——父亲有父亲的责任和权利、儿子有儿子的责任和权利。现代社会,当下中国,当然要保持家庭的和谐、父子关系的和谐,和谐的价值原则并未变,但父子的具体责任和权利是变化的。再如,儒家思想讲“义”,“义气”在中国民间有深厚、广泛的民间基础。但我们要注意,“义”与江湖义气是有区别的,孔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其中的“义”在传统儒家思想体系中,封建礼教成分多,但如果我们将其转换成社会主义价值原则,则实现了现代性转换。endprint

三、国学知识学习与养成教育结合,增强国学教育实效。

国学教育是知识传授,更是养成教育,因此我们在实施国学教育中,特别要注重知行合一,将传授国学知识与养成教育结合,使两者相辅相成:知识教育引导养成教育的方向,养成教育充实、深化知识教育的理解。高职院校的学生有自身的智力特点,更喜欢做中学的学习、修身路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更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将国学教学与养成教育紧密结合。儒家修身中特别强调“慎独”——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保持自身的定力——“反求诸己”,《中庸》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大学》说:“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确实是修身的薄弱环节,同时也是关键环节。我们在进行“慎独”、“反求诸己”教育的时候,当然要适当分析“慎独”、“反求诸己”所包含的道理,甚至可以和西方宗教的忏悔结合讲,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落实到行为习惯中。怎么落实到行为习惯中呢?可以让学生写反思日记。反思的内容并不需要有多高深,只要对日常生活特别是日常生活中出现矛盾、出现问题的事件进行思考,从伦理道德方面分析原因,就是“慎独”、“反求诸己”。经过多次这样反思,养成习惯,这就是养成教育。再如孝道也是国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国学教学中,我们需要适当介绍儒家相关经典语录和伦理原则,并通过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道理。如王阳明说“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君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君之理矣”,我们可以让学生讨论,这是否符合我们的生活?你怎么看王阳明的这一说法?学生肯定会发现其中有问題,不符合生活常识——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不孝、不忠事发生,怎么能说有人人“孝亲”之心呢?我们在引导学生认识王阳明说的“心”是“公心”,比方,一个人既做了儿女又做了父母之后,凭他的良知说,是否需要孝亲,这说的才是公心。明白道理之后,我们还将其化为行为,成为习惯。如可以让学生给父亲写信,汇报自己上大学的情况,谈谈自己的心情。为了检查效果,可以让家长给自己孩子的信评分,教师根据家长的评价给学生的养成情况评分。

四、儒家心性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增强国学教育针对性。

修身是一生的事业,但不同人生阶段修身的内容还是有所侧重的。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来说,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是这一阶段的重要内容。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创作了闻名世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创造离不开工匠精神、敬业精神和相关的职业道德。事实上,中国古代有非常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资源,例如孔子的《论语》:“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谈的是职业底线的问题,也就是说职业是我们谋生、发展的手段,只要对社会没有危害、符合道德原则,不分贵贱,就可以做,相反如果违背社会伦理,则不能做。《论语》中还提到“敬事”——对自己的职业有敬畏之心、有责任心、“无倦”——从事某一职业要有恒心,这都是现在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开展国学教育时应充分挖掘这些思想资源,将道理讲透、讲清楚,让学生理解职业伦理所包含的理性价值。另外,还可以利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人物,开展职业伦理教育。如可以通过胡雪岩诚信经商成一代富商的故事演绎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通过叶天士虚怀若谷的故事激励学生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总之,国学教育对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我们在实现国学教育时一定要考虑到国学教育这一课程的特殊性和高职学生的特殊性,这样才能使国学教育真正成为一门既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又让学生受益的课程。

注释:

①②③④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7:9,30,56,62.

⑤刘海峰.科举西传说的来龙去脉[J].考试研究,2005(1):106-108.

⑥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前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

参考文献:

[1]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

[2]刘海峰.科举西传说的来龙去脉[J].考试研究,2005(1):106-108.

[3]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5]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4.

[6]王胜军.大学国学教育教学改革之检讨[J].宜春学院学报,2017(2).

本论文为江苏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高职国学教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素养教育国学教育高职院校
浅谈徽商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在民族预科融入国学教育的意义与途径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