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运动、身体练习、身体活动——基于精神的身体动作的逻辑演绎

2017-11-27 12:28杨春元赵来安范佳音潘凌云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概念动作身体

杨春元,赵来安,范佳音,潘凌云,3

身体运动、身体练习、身体活动——基于精神的身体动作的逻辑演绎

杨春元1,赵来安1,范佳音2,潘凌云1,3

体育基本手段概念的认知,既关乎体育理论研究的科学性,也涉及人们日常的体育实践活动,而现实中,相关概念的使用颇为随意和混乱,这不利于理论探讨的深入,也给学术交流带来了困惑。澄清概念理解上的误识,梳理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对于完善体育学科的概念系统,推动学术研究,正确指导体育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运用辩证法原理与文献资料法,以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关于意识的发展学说为指导,深入探究了身体运动、身体练习、身体活动概念自身的发展规律,厘析了它们间的联系与区别。发现:三个概念在发生学上存在从自在到自为,从自为到自在自为的逻辑演变关系;在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三个基本手段的本质属性及特征逐渐显现,它们与体育构成了各自的关系,并从不同角度诠释着体育的内涵。

身体练习;身体运动;身体活动;体育手段;体育理论;精神

身体运动、身体练习、身体活动是体育学中的基本概念,它们统称为体育的基本手段,构成体育概念的核心要素。对这三个概念的认识,往往决定对体育概念、性质、价值及功能的判断、理解和解释。而事实上,一直以来,由于学界对三个概念的本质属性一直没有进行较好的区分,在学术研究中和实践领域经常出现混乱或交叉使用的现象。而事实上,这三个概念在本质上是既有关联又有区别的独立概念,有其各自的内涵和外延,反映体育不同层面的属性。概念的混用,不仅给学术研究带来了矛盾,也造成了认识上的困惑。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指出:“真正的科学运动是从修正其最基本的概念开始的。”[1]那么,到底该用哪个概念作为体育定义中的基本手段?三个概念又分别指向什么对象?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索的一个基础性理论问题。本文将着力澄清三个概念的内涵及演绎形成的逻辑,辨别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试图为本学科基本范畴的理解提供一个清晰的概念框架,这对于完善体育学科的概念系统,推动学术研究,正确指导体育实践,以及保证学科有序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思考的基点:概念的生成与演绎规律

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人们通过实践,从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抽绎出其特有属性概括而成。概念的形成,表示人的认识已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科学认识的成果,都是通过形成各种概念来总结和概括的。概念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的。”[2]概念的内涵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事物的本质属性就是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性,即它的规定性。所有事物都有它的特殊性,但人们认识事物是有个过程的,这就是概念的形成过程。一个事物产生出来,我们对之还没有形成确切的理论时,那么这个事物有属性而没有规定性,它的概念还没发展形成时它只是个表义的词语,此外,一个活的使用中的概念自身的规定性是一种含糊的类比也是不可想象的,黑格尔对这种“概念”称之为“纯粹的思想规定”,“他宁可把它们叫做纯粹的思想规定,因为你不加审查不加批判地使用这些规定的时候,它就不叫概念,不够资格叫概念,还只是一些纯粹的思想规定。因为你把它们当作犹如在日常生活里直接使用那样。把概念当作那样类似于感性表象的东西来使用,那它还是概念吗?”[3]三个体育基本手段的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也必然遵循概念本身的发展规律。“一切心理现象、意识现象,都同是意识的经验、经历和历史,都是本质的表现,都在寻求与自己的本质相统一。”[4]身体运动、身体练习和身体活动都是在身体动作这一实体性的动作基础上经过意识的发展而形成的概念,“最初的知识或直接精神,是没有精神的东西,是感性的意识。仅仅才是精神的实体,这个自在的东西必须将自己加以外化,必须变成自为的。”[4]精神就是这种自我实现的潜能,它是自在自为,是精神的实体,是自我实现出来的。体育学中身体运动、身体练习和身体活动的概念正是基于这种精神而发展形成的。

综观体育概念的发展史,身体运动、身体练习、身体活动都曾以基本手段而在体育定义中作为核心概念而被使用,亦即是说,这三个概念都是体育区别于它事物的规定性要素,那么,这种规定的规定就必须达到概念的层次,而不能当之为表义词或思想规定了。概念是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在马克思哲学中,属性指事物本身固有的性质。而属性“在逻辑学上,指对象的性质和对象间的关系,包括状态、动作等,具有不同属性的对象,分别形成不同的类,可分为特有属性和共有属性等。”[2]三个概念都是体育现象中基于身体动作这一对象在概念层面演绎而来的不同认识结果,它反映了对象自我演化形成的不同性质所呈现的与人构成的特殊关系。因此,基于身体动作的本义,它们是有共性的,基于身体动作的演化它们又有各自的特殊性,这就是三个概念所呈现的基本逻辑关系。体育现象中人与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复杂的互动关系,具有多重属性,身体运动、身体练习和身体活动是针对其不同属性的对象而形成的概念,有其各自的内涵和所指。因此,使用不同的概念标示着我们对体育不同的理解,反映我们认识的对象性、层次性和准确性。

2 三个基本手段概念的研究综述

对三个基本手段在理论上的认识作简要的概述,对三个概念的性质有个基本的判断和理解,有助于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2.1关于身体运动概念的研究

身体运动在体育文化中是一个常用的概念。著名的体育社会学者爱德华兹(Edwards H)认为:“体育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涉及身体运动。这种体力消耗是一个必要的特征,不能过度。没有它,根本没有体育活动。”[5]20 世纪末,在《国际体育哲学》( JPS) 中展开的关于“体育为何?”的争论中已经闪现了“身体”概念向“身体运动”概念转化的端倪。体育在Tamboer 眼里就是一种通过身体“在行动中认知”世界的行为,由此认为体育是一种“运动性行为”,而不仅仅是一种“身体性行为”[6]。Tamboer 对体育本质的考量就摆脱了普遍意义上的“身体”概念的束缚,实现了从“身体”到“身体运动”这一语义的转向。张慧《我国体育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指出:“体育强调通过有规则的身体运动来达到强身健体并促进心理的发展。”[7]于文谦《谈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指出:“竞技和体育都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由于身体运动作为相对独立的形态,成为一种专门化和规范化的运动形式,最早出现在奥林匹克运动中。”[8]侯广斌《体育的概念与发展辨析》一文认为:“身体运动是人类的自然需要和本身俱来的本能冲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是人类身体本能的哲学。”[9]万义、王健等学者认为宗教和身体运动有渊源关系,身体运动对人的身体、精神、社会关系具有积极的作用,“按照传统的仪式规程所表演的一种身体运动,表面虽多为跳神、驱鬼之类的宗教祭祀动作,实际上体现了人类精神世界的身体动作叙事,是体育人类学研究的活化石”,该文得出:“宗教是身体运动文化形成的最初动力;涵化了身体运动的内容习得;奠定身体运动的群众基础;促进了身体运动的内容革新;调整人际关系”,并认为身体运动“在传统社会结构里,则更多地体现在慰藉群体身心,调整人际关系,调节社会张力,维持社会秩序,维护阶层利益,稳定社会结构等方面的价值和作用。”[10]在这种宗教仪式性场域中,身体运动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工具基础的价值使命。事实上,雅斯贝尔斯也曾经深入地论及这一问题。雅斯贝尔斯认为,身体运动是主体精神自我保存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如何解决人性失落的问题上,“只有精神的自我解救才是最有效的。那么精神怎样实现自我解救?他没有提到其他的路径,却提到了身体运动。”[11]郭学松等指出,“在体育文化氛围中,运用身体运动的形式获得的效果要远远多于语言的表达。”[12]此外,张洁,胡小明认为“身体运动是先民认知的主要途径和推动力之一”;“人自身的身体运动以一种完美的形式将人类的感知与运动结合在一起,将作为认知主体的人与作为认知对象的客观世界联系在一起,实现并推动着人类最初的认知发展。人类早期的身体运动为人类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多种情景下感知世界提供了机会,拓展了人对世界认知的广度与深度。”[13]

2.2关于身体练习概念的研究

身体练习是体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是体育术语中使用最广泛的一个词。1981年出版的体育系通用教材《体育理论》将身体练习定义为:“是指各种体育手段的具体动作。”[14]同时,在体育锻炼、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实践中,也经常把身体练习称为动作,该教材还将体育定义为“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14]受该教材的影响,身体练习的概念开始在各类文献中被广泛使用,“人们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内容的各种外在活动”成为了“社会行为的一种,称之为体育行为。”[15]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教材》指出:“体育是人类为适应自然和社会,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而自觉改造自我身心、开发自身潜能的社会实践活动。”[16]

2.3关于身体活动概念的研究

身体活动一词是近年来在体育领域中使用比较多的一个概念。《辞海》体育词条:“狭义指身体教育,即以强身、医疗保健、娱乐休息为目的的身体活动。广义指体育运动,包括身体教育,竞技运动和身体锻炼三个方面。它们均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2]谭华指出,“体育是作用于人自身自然并导致其积极性变化的身体活动,以及建立在这些身体活动基础上的其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17]薛有才认为:“体育是融健身、娱乐、竞技、教育于一体的关于人类身体活动的一种文化模式”,“身体活动是体育中最简单又是最基本的东西,是体育的本质属性。”[18]姚颂平等指出,“纯粹的体育,乃是一种培育德性的身体活动。”[19]刘映海认为,“体育是指向竞争和内在自由的促进类本质的身体活动。”[20]

3 关于三个基本手段概念的重新界说

通过上文梳理可见,学界有关三个概念的认识还是有所区别的。三个概念都是在身体一词后缀运动、练习、活动三个谓词,构成各自的概念系统,这使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基于身体这一动作的实体,在描述动作本身及对身体的作用时,因为它们都消耗能量、都有肢体外部的动作特征、都有强身健体的功效,它们是近义的,但如要描述动作对体育的意义,阐述动作与人和社会的关系时,它们的区别就显现了,一个更加抽象的概念往往表达更确定的内涵,概念的外延越大内涵越小,而外延越小内涵越丰富。

探讨辨析三个基本手段的概念关键是寻找最接近其本质的属性,即它的自我规定性,一个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本质属性,要从学科的严肃性、规范性上界定它的概念性质与内涵。

3.1身体运动的词义、特征及本质

3.1.1 身体运动的词义

身体运动的词义比较难以把握,因为“运动”一词的概念十分复杂。一般而言身体运动是指在宗教、军事、生产、舞蹈等各种文化现象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身体的运动文化形式。《易·系辞》里的“运”,指日月运行,可引申为恒常之事,其本义为运行、运转、转动。“运”有本体的意蕴,运动含有实体基于某种原因或目的而从事某种活动的自发性,即表现为事物的某种意志所表达的行为系统。运动之于人可解释为一种日常现象。身体动作本身是实体性的,是动物共有的特性,动物的一切动作都可称之为身体运动,但不是一切身体运动都能成为体育,唯独人类才能将动作演绎为体育,动作是体育最朴素的表现形式,只有当身体动作表现为一种目的、一种人的意志行为时,它就跨越了实体性产生了人的主体意识,动物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上的身体运动才能成为人类学意义上的身体运动,身体运动才可能自为地异化为文化学意义上的身体运动,形成原初意义上的体育。

3.1.2 身体运动概念的特征

身体运动作为体育的基本概念常见于各种体育专著及相关文献,但对身体运动的定义却鲜见于各类文献资料。据上所引,对身体运动的描述主要有以下特征:(1)身体运动包含有身体练习和身体活动所共有的外部特征;(2)身体运动作为相对独立的体育样式具有民族地域特征;(3)身体运动与宗教和军事有渊源;(四)身体运动与早期先民的认知活动有一定关系;(5)身体运动有相对固定的形式与规则,具有竞技性。根据以上特征,我们可以判断和理解身体运动是一种具有文化特征、有固定形式和程式,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具有健身性、竞技性、表演性、祭祀性的运动文化形式。身体运动的文化系统所蕴含的原始、本能、认知、表演、竞技、宗教、人际关系等要素,正是人类主体性在身体动作上的表现,身体运动的运动文化属性是它的主要特征。

3.1.3 身体运动概念的本质

当身体运动还包裹在宗教、军事、记事、认知等外在符号中时,它仅仅是个实体,它还处于自在状态之中。我们“同时还必须注意到,实体性自身既包含着共相(或普遍性)或知识自身的直接性,也包含着存在或作为知识之对象的那种直接性。”[4]身体运动作为知识自身和对象的二重性,是件很有意义的事。一方面作为存在的知识,正如以上我们所揭示的一样,它是人类的直观认知;另一方面作为知识之对象的直接性,它必然会从包裹它的文化中脱胎而出,就像一个初生儿那样慢慢长大。身体运动正是以如此的方式,从实体性的身体动作中慢慢形成自我的形式,这就是自为的过程,是自在的实体内部的分化、对立、新形式展开的运动变化过程。身体运动是人类构建运动文化的社会意识的初始体现,使身体动作在跳神祭祀中获得了新的对象——运动文化。因此,身体运动的概念更适合在论述运动文化和竞技现象时使用。

3.2身体练习的词义、特征及本质

3.2.1 身体练习的词义

身体练习指某种动作的练习,它学习的对象是动作的技巧与技术,它的目的是通过练习掌握技能。身体练习是对身体动作的重新设计,因此具有抽象性和超越性。《说文解字》“練”从“糸”,意为丝帛,可引申为复杂无序之事;从“柬”,意为分类挑选。“练”字的基本含义即为从复杂无序的对象中抽象出共性并归纳分类事物。“习”繁体字为習,《说文解字》里说:“习,数飞也”。“习”从“羽”与小鸟试飞有关,从“白”为日字的讹变,“习”的本义是小鸟日出练习飞翔的意思,可引申为学习、复习、温习之义,再引申可达熟练、习惯之意了,这就符合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了。“练习”一词即为选取或设计某种技巧或技术反复训练学习直到熟练运用的过程,身体练习就是这些从身体自然动作中抽象、改造、重新整理形成的动作系统的总称。

3.2.2 身体练习的特征

身体练习是个较为规范的体育专业术语。身体练习或称动作,是对体育活动的现象还原,它揭示了体育活动的本质是由动作所构成的文化现象。“身体练习与传承体育文化是一元的,各种形式的身体练习本身具有文化积沉的性质,它具有延续这种体育文化的功效。”[21]动作是杂多的,身体练习是在学理上对动作“质”的抽象,它所依据的是人体运动科学的原理。动作和身体练习实质上是同一的,但它们在认知和科学上的层次是不一样的。这一认识揭示了体育运动的科学性是建立在人类对身体运动认知的基础上所构建的,身体练习的抽象性揭示了体育运动的科学性,正如身体练习概念所表明的——它是构成体育手段的基本单位,就是基本构成元素,就是质料,身体练习是对自然动作抽象的结果,这是它的基本特征。

3.2.3 身体练习的本质

身体练习就是一种直观的认识方式。“在哲学史上,哲学家们早就认识到两种不同的认识方式和能力。一种是通过感官获得的认识,此即感觉(sensation),源自拉丁文sensatus,意即感觉得到的东西,是指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外部事物的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认识。”[22]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当婴儿还没学会语言,即无法用概念产生思维时,所有的知识来之于感官的活动。“在这一阶段婴儿仅仅认为那些能接触到和感觉到的东西才是真实的。”[23]这种获得的“真实性”黑格尔称之为“感性确定性”,是意识发生的基础。从学习爬行到站立再到行走,无不是动作的学习过程,这同时也是知识的获取过程。“无论一种知识以什么方式以及通过什么手段与对象发生关系,它与对象直接发生关系所凭借的以及一切思维当作手段所追求的,就是直观。”[24]身体练习不仅是体育的质料,更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直观认识方式。

身体练习由身体动作形式的杂多而归以体育范畴中的身体练习,表明概念己经具有了自己的质,它规定了自己认知的本质,就是要揭示人体运动中的规律,把身体运动建立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上,这就是它的本质属性,表明自己将以自身运动为认识的对象,孕育出自我的形式——身体练习。身体运动作为体育的开端,经过身体练习的抽象使其具有了传习性,在传习的过程中又显现了教育的功能,由此产生了体育教育和各种专门的运动,这一观点在学理上应该是成立的。因此,我们认为身体练习的概念更适合在体育教学和训练的范畴中使用。

3.3身体活动的词义、特征及本质

身体活动的概念近年来使用频率颇高,但学界对其概念的认知尚局限于人体运动的层面,一般认为它是肌肉消耗能量的收缩运动过程,在这一层面,其含意与身体练习和身体运动具有相同性,这也是导致体育现象中三个基本手段概念模糊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从根本上来讲,在于没有把握概念的本质,没有从学理上阐述概念的内涵。

3.3.1 身体活动的词义

身体活动英文对应词为physical activity。在英文体育范畴中,activity有play、game、athletics等具体的外延,其内涵为强身健体、愉悦身心、锻炼心智、培养品德等体育活动。活动是个外来词,虽然日常口语中经常使用,但它归根结底是个哲学概念,在概念体系中有其自身的规定性。“活动本身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活动是人类的特性。”[25]我们日常使用身体活动一词时往往泛指它的内涵所涉的目的性外延,比如跑步、游泳、打球、登山等,并没有从概念的属性来考察其本质,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在英文中activity本身具有教育活动含义,而这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解读身体活动的内涵应该在哲学层面进行分析,以身体为人的活动的自然、精神和社会存在的主体和客体的两重性去探讨。

3.3.2 身体活动的特征

身体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实践行为,身体活动由身体和活动两个词构成,身体是主词活动是它的谓词。关于身体的概念已从单纯的肉体的存在获得了新的内涵。“身体在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点上衍生出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等属性,身体的各种属性相互交织中有着文化色彩,并伴随着地域、历史呈现多维度,多层面的存在。”[26]身体的概念已超越肉体的局限,含有身体、精神、社会、文化等多元要素,这是我们认识身体活动概念的基点。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实践行为,对活动一词的认识和理解决定对身体活动这一概念的解读。活动是“人对于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对待方式,是人的本质力量、个体存在、社会生活以及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劳动、语言、思维是人的活动的基础。人的各种形式的活动,在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基本特征是它的对象性,即对象独立存在,主体反映它的属性并对其加以能动的改造。活动区别于运动,它不是自发的,而是由主体心理成份参与的积极主动的运动方式。”[27]身体活动从本质上而言是人存在的一种方式,身体活动的对象是人自身,主体反映对象(人自身)的属性并对其加以改造,就是人通过身体活动为中介达到自我否定、扬弃和异化的过程。如果说劳动的目的是改造外部世界,那么身体活动就是人类旨在对自身改造的“劳动”过程,是通过运动对人的身体、精神、思想、文化等自然和社会属性加以改造的一种专门活动。

3.3.3 身体活动概念的本质

身体活动作为一种面向人自身本质的活动形式,其目的在于改造自我、实现自我潜能的可能性,是人的意识发展为精神的经验过程,它的目的是改造人的自身一切自然与社会属性。

人类可以把身体动作发展为改造人自身的身体活动,就在于人的意识活动是一种经验活动。在掌握语言之前,人已有了思维活动,在思维的指导下通过身体动作的活动使人获得了对周围世界的感性确定性,意识就向着自我意识发展。“诚然,胎儿自在地是人,但并非自为的人;只有作为有教养的理性,它才是自为的人,而有教养的理性使自己成为自己自在地是那个东西。”[4]人类的身体动作从本质上讲在意识的作用下必然向人的主体性的自我实现的身体活动发展。“意识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说是一个意识形态。”[4]精神、意识、意识形态在人们从事体育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人与体育相统一的现象,这就是概念的形成。身体活动为人类提供了这么一种身体的经验方式,它是人类借助人体运动的方式,以自身为对象和中介,改造对象,改造自身,实现自身,是人的精神的主体性在人体运动中自在自为的具体体现,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身体活动。

体育包括身体教育、竞技运动和身体锻炼三个方面,体育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人的自我改造,实现潜能的过程。潜能的实现就是目的,身体活动就是改造自我,改造主体,它和体育的目的是一致的,身体活动不仅能够容纳体育,还最贴近体育。它揭示了体育的本质,“显然,如果给体育选择一个最近的属概念,身体活动是适切的。”

4 身体运动、身体练习和身体活动三者关系的逻辑辨析

由上分析可见,身体运动、身体练习和身体活动三个概念是针对身体动作的不同属性演绎而来的不同认识结果,它们有其各自的内涵和所指。但事实上,作为体育概念体系中最基本的概念,它们之间其实也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

4.1从身体动作到身体运动:自在之物的精神起点

承上所论,身体运动发端于身体动作,身体运动作为动物的普遍性,它对动物和人而言只是本能的工具作用。人类特有的社会构造与生活实践,使普遍意义上的身体运动升华为具有主体性的文化意义层面上的作用,这就使身体运动具有了自我发展并产生体育的可能性。它为人类的反思提供了认识的对象,而意识的活动又重构了对象(身体运动),这一过程是意识按人的认知水平的一种创造活动。

4.2从身体运动到身体练习:主体自为性的萌生

当身体运动处于宗教、教育、经济、军事等环境中时,它还仅仅是我们认识的对象,尚不具有主体意义,身体只是祭祀等活动的工具,还没有成为目的,它只是一种象征的符号,它还处于共相之中,只有当它作为知识之对象的直接性渐渐显现时,即人类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人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自为地从身体运动中抽象、设计和再造动作时,即以身体练习来对人的身体和运动的技艺加以改造和训练时,身体才有了主体性,才形成了自己作为运动的目的,建立在人类对自我身体关怀下的身体运动才具有了自我发展和实现的精神。

4.3从身体练习到身体活动:自在自为主体实践的实现

身体运动和身体练习作为改造主体自身的一种载体和中介,在它扬弃了身体运动的形式性和身体练习质料的规定性时,它便具有了普适性,此时,它就上升到“活动”的层面了。当人们在更高、更广、更深的领域领悟了身体运动的价值并有效地掌握了它的规律时,它就成为人人得而习之的一种普遍的人类生活方式,从本质上实现了自在自为,成为人类对自身自然和社会属性的一种主体性的改造活动,这就形成了身体活动的概念。

4.4从身体运动、身体练习到身体活动:人类主体精神的不断突破与超越

从身体运动到身体练习、再到身体活动,实际上是身体动作作为事情本身由实体向主体的发展过程,是由“同一个东西自己取得了不同的形态而实现出来的。最开始是抽象的形态,后来越来越具体,在每个环节里面都形成它的一种形态,然后这些环节成了一个概念体系,这个概念体系就可以称之为科学体系了。”[3]从概念的自身和概念的递进发展而言,存在着自在到自为再到自在自为的逻辑发展过程。“真理就是它自己的完成过程,就是这样一个圆圈,预悬它的终点为目的并以它的终点为起点,而且只当它实现了并达到了它的终点它才是现实的。”[4]身体运动、身体练习、身体活动三者具有内在的逻辑发展关系,这也是体育文化发展的动力之源。

5 结语

本文对长期以来困扰体育概念中有关三个基本手段的概念作了梳理,从身体动作这个事情本身作为开端,对其发展逻辑用辩证法的原理进行了分析和推演,发现:从身体运动到身体练习、再到身体活动的发展,是按照人类认知的发展演变规律演进的,从其形成的内涵和特征而言,身体运动具有自在的原发性的特征,作为存在和认识的实体,在人类主体性意识的经验活动中产生身体练习和身体活动的概念;身体练习具有自为的认知特征,身体活动具有自在自为的人类自我关怀的现实意义,它们在身体动作的实体性基础上,由“同一个东西自己取得了不同的形态而实现出来的”,身体运动现象的出现意味着体育文化的内核已形成,身体练习丰富了它的质料,身体活动构建了体育对人的价值系统,使人的身心潜能得到实现。从发生学上,体育的三个基本手段存在从自在到自为再到自在自为的逻辑发展关系,此外,从事物本身角度而言,三个概念自身也存在着从自在到自为的自我完善的发展过程。易言之 ,从身体动作到身体运动,从身体运动到身体练习再到身体活动,是人类主体意识对动作实体的能动的创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创造了体育,体育升华了人类精神,并成为人类身体与精神的载体,它诠释了人类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实现了人类对生命本质的关怀。

通过上文的辨析与推理,身体运动的对象是运动本身,反映概念的文化属性,身体运动之于体育,其所具有原发性、初始性的文化学特征,更适合在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去界定体育的文化属性;身体练习的对象是具体的动作和技术,作为体育的质料,它具有抽象、认知、实践的特征,更适合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的领域去描述体育的实践属性;无论是文化属性还是实践属性,它们反映的都仅是体育的一个侧面,而只有身体活动是面向人的类本质的,它有普适性、健身性、文化性、教育性、社会性和娱乐性等特征,具有对人类身心的综合教化功能,因而更适合作为基本手段表述体育概念的本质属性。概而言之,作为具有不同指向的体育学基本概念,身体运动、身体练习和身体活动分别从不同的层次和维度诠释着体育的丰富内涵,展现着人与体育的双向互动,在不同的语境下,针对不同的论说对象,应该有所区别地合理使用。

[1]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12.

[2] 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1594;275;1300.

[3] 邓晓芒.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12;175;137.

[4]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贺麟,王玖兴,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20;67;61;63;24;62.

[5] EDWARDS H.Sociology of Sport[M].New York:Dorsey Press,1973.

[6] TAMBOER J W I. Sport and Motor Action[J].Journal of the Philosophy of Sport,1992,19(1): 31-45.

[7] 张慧.我国体育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J].体育世界,2006(9):14-15.

[8] 于文谦.谈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J].体育与科学,2002(3):40-42.

[9] 侯广斌.体育的概念与发展辨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4(12):51-55.

[10] 万义,王健.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与身体运动文化形成的文化生态学分析——东巴跳与达巴跳的田野调查报告[J].体育科学,2014(3):55.

[11] 彭雄辉,谢松林,邵伟.身体运动与时代的精神救赎——从《时代的精神状况》管窥雅斯贝尔斯的体育价值思想[J].体育学刊,2012,19(3):64.

[12] 郭学松.作为象征载体的身体运动:乡土社会仪式中的历史记忆与认同[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40(6):48.

[13] 张洁,胡小明.四大象形文字中的身体运动形态研究[J].体育学刊,2014(2):29.

[14] 《体育理论》编写组.体育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1:5-22.

[15] 《大辞海》编辑委员会.大辞海(体育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14.

[16] 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35.

[17] 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5.

[18] 薛有才.体育—— 一种人类身体活动的文化模式[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2(10):373-379

[19] 张波,姚颂平.纯粹的体育:一种培育德性的身体活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37(3):8-12.

[20] 刘映海.论体育的本质及其教育价值[J].教育研究,2014(9):24,25.

[21] 邵伟德,胡建华,沈旭东.体育课程“身心教育一元论”原理构想[J].体育与科学,2010,31(2):89.

[22] 潘卫红.康德关于直观和概念的区分[J].北方论丛,2009(6):116-119.

[23]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王宪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3.

[24]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6.

[25] 贾泽林,周国平. 苏联当代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76.

[26] 唐美彦,王岗.身体视角下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的差异性比较[J].体育科学,2014(3):82.

[27] 《大辞海》编辑委员会.《大辞海》(哲学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04.

(编辑 任丹)

PhysicalExercise,BodyMovementandPhysicalActivity——A Logical Deduction Based on Mental Bodily Movements

YANG Chunyuan1, ZHAO Laian1, FAN Jiayin2, PAN Lingyun1, 3

The cognition of basic sports means and conceptsnot only relates to scientific research of sports theory, also involves people's daily sports activities. While the misuse of relevant conceptsin reality not only hinders the in-depth discussion of theories, but also cause confusion to academic exchanges. Therefore, clarifyingmisunderstanding of concepts andmaking clear the logical relations between concept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to perfect the concept system of sports discipline, promote academic research, and give proper guidance to sports practice. Using the principle of dialectics and literature review and taking Hegel's theory on development of consciousness in his writing "Phenomenology of Mind"asa guidance,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law of the physicalexercise, physical exercise, physical activity concepts, aiming to make clear the relationship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Findings: genetically, the three concepts are in a linear logical relation from spontaneity through self being to absolute freedom;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basic means gradually become clear, they form their own relationship with sports respectively and interprets sports connotationfrom different angles.

physicalexercise;bodymovement;physicalactivity;sportsmeans;sportstheory;spirit

G80-054DocumentcodeAArticleID1001-9154(2017)06-0045-07

G80-054

A

1001-9154(2017)06-0045-0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复杂性理论视域下的学校体育政策执行模式研究”(13CTY020)。

杨春元,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哲学,E-mail:13921299219@163.com。

赵来安,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E-mail:zhaolaian@163.com。

1.江南大学 体育部,江苏 无锡 214122;2.西南财经大学 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1;3.华中师范大学 博士后流动站,湖北 武汉 430079 1.Jiangnan University sports department,Wuxi Jiangsu 214122;2. School of Sports Science and Physical Education,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engdu Sichuan 610071;3. College of P.E.,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9

2017-04-17

2017-07-05

猜你喜欢
概念动作身体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概念飞行汽车,它来了!
下一个动作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古代的时间概念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身体力“形”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