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学校体育的发展、特征及启示

2017-11-27 12:28曾玉山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芬兰课程内容体育教师

曾玉山,王 健

芬兰学校体育的发展、特征及启示

曾玉山1,2,王 健1

由于近年来芬兰学生在PISA测试中表现出优异的学业成绩,其基础教育体制也相应受到了全球的关注。芬兰学生优异的表现是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体育作为芬兰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被认为是促使其基础教育整体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以芬兰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为研究视角,分析、回顾了芬兰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进而概括了芬兰学校体育的基本特征,包括:倡导“以生为本”理念、重视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课程内容设置合理、推进性别平等教育、“信任文化”氛围浓厚和以信息技术为导向。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对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包括:落实资源均衡配置理念、推动生命教育整体发展、加强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完善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建构学校体育信任文化和积极回应信息技术革新。

芬兰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生命教育

引发全球对芬兰基础教育体制的关注,主要源自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 the Programmeof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该项目是由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主办的定期(每三年评估一次)的动态监控项目,旨在从阅读能力、数学能力和科学素养三个方面比较各国学生的学习质量,了解各国学生是否具备未来社会生活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自2000年,芬兰连续三届位居PISA测试之首,虽然2012年芬兰学生的PISA测试成绩有所退步,但其表现仍位于一系列西方教育强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等)的前列,芬兰学生在PISA测试中优异的表现被学者归功于芬兰基础教育的成功[1]。尤为重要的是,在所有参与评估的国家中,芬兰学生的表现落差(最高分与最低分之差)全球最小,校际间学生成绩差异几乎为零,且在校学习时间最短[2]。由此,芬兰被誉为拥有全球学生成绩落差最小、最均衡的基础教育体制。2012年,为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调动其学习的自主性(autonomy)和情感体验(emotional experience),芬兰教育和文化部(Finnish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颁布法令对基础教育再次进行改革,制定了新的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National Core Curriculum for Basic Education),并于2016年秋季学期全面推行[3]。在芬兰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体育一直是芬兰国家学校课程的必修部分,国家核心课程的发展亦反映了芬兰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

2012年,芬兰奥卢大学(the university of Oulu)有关人员对9 000名15岁至16岁的青少年进行的调查发现,爱好体育运动的青少年学业更成功[4]。芬兰学者认为,学校体育可促进学生生理健康(physical health)、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和心理运动(psychomotor)的发展,因而学校体育是学生在PISA测试中取得优异表现的重要促进因素之一,确保了芬兰基础教育健康发展[5]。由此,本文在回顾芬兰学校体育发展的基础上,分析、概括其基本特征,以期对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1 芬兰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

以芬兰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为研究视角,回顾芬兰学校体育的发展,不仅对于我们理解芬兰学校体育的内涵和本质,归纳其基本特征,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芬兰学校体育发展的有益要素,将其转化为促进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新动力。

在芬兰的综合教育计划(integrated educational plan)中,体育、艺术、音乐和手工艺共同构成一个跨学科的主题(theme),旨在培养全面的个体(holistic individual)。如同西方其他国家,在学校本位(school-based)体育方面,芬兰经历了类似的改革。1843年,体育首次被作为芬兰学校课程的必修部分,旨在增强青少年的体质。芬兰独立后,学校体育课程中增加了军事目标,此目标持续了近30年,直至二战后才逐渐消失。二战后,芬兰从农业社会到城市社会的转变进一步提高了学校体育的地位,增进学生健康、预防静态生活方式(sedentary lifestyle)则成了芬兰学校体育的旨趣[6]。自20世纪70年代,芬兰已开始定期地修订学校体育课程,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芬兰模式”。1970年,芬兰教育部首次对学校体育课程进行修订,此次修订旨在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参与机会,让所有学生皆得到发展。1985年,芬兰教育部再次修订学校体育课程,本次修订突出了体育教师专业化(professionalism)发展,从资格准入、体系构建和经费投入等方面建立了体育教师教育机制。1994年,芬兰教育部第三次修订学校体育课程,此次修订强调体育的愉悦和积极的体验、提高自尊以及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把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育中,重视学校体育的健康促进作用。2004年,芬兰教育部第四次修订学校体育课程,本次修订规定了学校体育课程目标和课程时间的分配,强调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是两个独立的学科,倡导通过一系列的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的潜能优化发展,包括生理、认知和社会心理能力(psychosocial competencies)的发展[7]。2009年,芬兰政府成立专家组,分析芬兰基础教育的目前优势和未来发展,在《基础教育2020》(Basic Education 2020)中,专家组为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具体建议,吸引力(attraction)、自主能力(independence ability)、交往能力(associates ability)和创新能力(innovation ability)成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8]。

2012年,芬兰教育和文化部颁布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法令,制定了新的核心课程,这些课程包括教育目标、课时分配、国家核心课程和地方课程,已于2016年秋季学期全面实施。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此法令为学校体育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资金。学校体育课程修订的出发点在于回答学生在未来社会应具备何种能力,此次所修订的体育课程强调:在1-6年级,学校体育课程注重各种运动技能的学习;在7-9年级,学校体育课程强调培养学生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使学生理解体育活动如何影响其生理健康、社会认知、心理运动和社会幸福感[9]。可以说,芬兰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并非仅仅是学校体育课程组织形式上的转换,而是更体现为学校体育观念的转化——提高所有学生的健康和幸福水平。

2 芬兰学校体育的基本特征

2.1倡导“以生为本”理念

尊重“以生为本”是芬兰学校体育发展的核心理念,即芬兰学校体育保障所有学生平等地参与体育活动。首先,均衡配置体育资源。均衡配置优秀无差异的体育教师和城乡学校体育设施,无论是规模较小的学校,抑或是偏远地区的学校,它们均与首都的学校享有同等优质的体育教师和同样标准化的场馆器材[10]。其次,注重“育生成人”目标。芬兰学校体育蕴涵着诸多独到的理念,而多数理念的目标指向皆是“育生成人”,即把学生“养育”(foster)成身心健康、人格独立、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对社会及他人有所助益的“全人”[11]。最后,不以成绩评断学生。芬兰法律明确规定,教师不能以等级或成绩来评价学生[12]。此现象背后有着合理的内核,芬兰学校体育所追求的是理性地培养学生,对学生美好人性、自主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情绪等方面的重视使其获得了比成绩更为重要的学习态度,学生在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同时亦在享受体育运动的成功和乐趣。芬兰学校体育所蕴涵的“以生为本”理念值得我们反思“学校体育的本质是什么”这一最为原始的问题。

2.2重视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

芬兰拥有完善的职前、入职和职后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体系,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是当前芬兰学校体育发展中的重要战略之一,是学校体育贡献于芬兰基础教育成功的重要保障。首先,对体育教师学历有严格要求。《芬兰教师教育法》和《芬兰基础教育法》(Basic Education Decree)规定,综合学校的体育教师应具备硕士以上学历,并通过体育教师资格考试,方能申请基础教育的体育教师岗位[13]。其次,入职教育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在初任体育教师的入职教育中,强调体育教师的教育潜能(educability)、学习动机(learning motivation)、社交能力(sociability)和人格特质(personality trait)等,并注重培养体育教学法和学科知识[14]。最后,职后培训重在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近年来,芬兰不仅在制度上为体育教师发展提供了必要保障,更在培训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如设计了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测试系统,旨在丰富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主题,培养其反思能力,以促进其专业化发展[15]。

2.3课程内容设置合理

芬兰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秉承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重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基础性和延展性。首先,在课程理念方面。课程内容设置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发展其社会适应能力,鼓励其理解并尊重他人。课程内容的设置不仅有助于发挥学生个性,更能最大程度地让其体验体育运动的成功和乐趣[16]。其次,在课程内容方面。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注重丰富性和多样性,以社会生活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基点,体现了生活化、个性化、健康化和终身化的特点。近年来,课程内容设置更加重视北欧文化所代表的一些活动,例如滑雪运动、定向运动(orienteering)、游泳、户外教育以及与冰相关的运动(如冰上曲棍球)等[17]。最后,在课程结构方面。课程结构主要是按健身功能进行排列,例如发展耐力素质和力量素质等,体现出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与能力、习惯、意识的培养过程以及体育锻炼的健身过程和谐统一[18]。

2.4推进性别平等教育

作为欧盟成员国之一,芬兰实施欧洲互认学历的“欧洲学校计划”(Uuropean School Program),此类“欧洲学校”倡导男女平等。就学校体育而言,芬兰政府始终推进性别平等作为学校体育发展的重点,推行诸多新举措以促进学生体育运动方面的性别平等。2013年4月,芬兰青少年体育委员会(Finish Youth Sports Committee)建议,学校体育所设立的经费预算皆应考虑性别平等,包括体育设施建设、体育科研和青少年健康运动计划等。在体育资源配置方面,芬兰政府把性别平等作为财政支持政策的重要因素,以防止出现性别比例失调的不公平现象[19]。此外,芬兰教育和文化部要求体育教师应考虑学生性别平等,采用“性别隔离”(gender segregation)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基础教育的1-4年级,女生和男生通常参与同校体育教育(coeducational PE),在5-9年级,主要以单性别班级为标准[20]。虽然国家体育课程强调女生和男生有相同的体育目标,但是5-9年级的体育课程强调“体育教学必须考虑男女生此阶段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和差异”[21]。

2.5 “信任文化”氛围浓厚

芬兰没有实行国际上较为普遍的教学问责制运动(accountability movement)和严格的教师评价,而是实行建立于信任文化基础上的自觉职业责任(conscious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22]。从学校体育的角度而言,芬兰的信任文化对学校体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体育课程设置的权力下放。通过5次对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的修订,芬兰政府和教育部仅对体育课程提供一个宽泛的框架。芬兰分权化的体育课程政策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地方、学校和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差异来设置更加有效的课程内容。其次,体育教师参与学校体育决策。这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体育教师对学校体育发展进行决策,可有效地整体规划学校体育的发展。最后,体育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拥有真正的自由。体育教师自主权的扩大使其不仅可以根据学校的体育资源组织教学,而且可以根据国家要求适当地调整教学时间[23]。在信任文化的影响下,学校和体育教师具有高度自主的学校体育改革的领导权力,信任文化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校体育的质量。

2.6以信息技术为导向

世界经济论坛所发表的《2010-2011年世界竞争力报告》表明,在被调查的115个国家中,芬兰信息技术综合实力排名连续三年位列第一[24]。为建设全民信息化社会,自20世纪90年代起,芬兰政府积极推行“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The Strategy of Nat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on),加强学校信息技术资源与信息文化环境的整体建设。这有助于芬兰学校体育共享优质的信息化体育教学资源,从而为学校体育创设了一个公平、开放的教学环境。近年来,信息技术与学校体育课程整合已成为芬兰基础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芬兰逐步把信息技术作为新生态学校体育发展的导向,尤其重视信息和通信技术(IC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与学校体育课程的深度整合。2010年,芬兰政府颁布了“ICT融入学校日常生活的政策”,对学校体育的发展而言,ICT拓展了体育教学的空间,对学校体育课程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同时,芬兰政府不断推进体育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不断探索ICT教学策略,以提高体育教师的信息素养[25]。

3 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

3.1落实资源均衡配置理念

从资源均衡配置视角审视我国学校体育,可以发现明显的“资源坠距”现象,即城乡体育资源配置存在较大落差。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存在着“荒漠化”现象和“文化意识淡薄”现象[26]。芬兰基础教育的成功归功于其所倡导的公平教育理念,公平是芬兰学校体育资源均衡配置的目标取向,更是实现芬兰学校体育均衡发展的路径选择。借鉴芬兰学校体育均衡发展的理念,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强化政府责任,增强均衡意识。只有我国政府不断完善均衡配置体育资源的保障制度,构建监管体系,深入推进学校体育均衡发展,才能保障所有学生接受更好的体育教育。其次,整合利益诉求,推动资源共享。政府应深入协调各部门,最大限度地整合各部门的利益诉求,共享优质体育资源,提高社会体育资源利用水平,探索学校体育与校外体育活动有效衔接的方式。最后,加大财政投入,合理配置师资。在芬兰,政府会给予条件差的地区更多的倾斜。鉴于此,我国政府应对农村地区投入更多的资金和师资,以提升农村地区学校体育的发展水平。

3.2推动生命教育整体发展

叶澜教授认为,教育改革必须“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构建新的教育观”[27]。亦有学者认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原点[28],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出发点[29],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点[30],生命是体育存在的本体[31]。这意味着,学校体育应具有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然而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的“训练化”“技术化”“幼稚化”“空壳化”并存[32],这不仅影响学生体验生命、感悟生命的内在需要,更使其偏离了提升生命、敬畏生命的本真追求。芬兰学校体育突出“全人”关怀和“全人”培养,可以说,芬兰学校体育是在为学生的生命发展奠基。就生命教育而言,我国学校体育面临“再出发”的问题,今后的发展应关注生命教育,为学生未来的幸福做准备。首先,应设立全新的教学观。体育教学应回归生命本真的内在诉求,突显感悟快乐、享受生命的过程体验,让学生在体育体验中,感悟生活、感知生命、尊重生命。其次,应设立全新的教师观。培养关注个性、追求人生幸福的智慧型体育教师,他们应以自身生命情感感召学生的生命,使其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最后,应设立全新的学生观。从个性化和生命化的角度审视学校体育,体育教师应既注重学生的运动技能,又注重其理论修养,使其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幸福,这是更深层次的“绿色体育”。

3.3加强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33]。有学者认为,体育教师“质”上的“软表现”成为制约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成败的关键,“软表现”即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欠专业”[34]。目前,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总体平稳,成绩斐然,但在学历层次、资格准入和专业培训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应借鉴芬兰一体化的体育教师教育体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使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步伐更加科学。首先,提升教师学历层次。未来我国体育教师教育改革应注重提升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通过提高体育教师的学历以促进其专业化发展,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其次,提高职前教育质量。我们可借鉴芬兰严格的准入政策,在职前注重人格和心理测试,力求选拔出真正适合体育教师职业的人选。同时,重视培养体育教师的教学法知识和科研意识,力求为体育教师建构良好的体育知识体系和运动技能框架。最后,加强职后教育培训。对入职的体育教师进行及时指导,提供多种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在职培训项目和课程,以促进其专业化发展。

3.4完善体育课程内容设置

新课程标准倡导“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课程理念,力求构筑具有现实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然而,近年来,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仍滞后于课程理念[35],现行的课程内容仍存在忽视学生生活经验的情况。有学者认为,长期以来,我国都是依循体育学科的逻辑内容体系来设置课程内容,未从学生的视角来构建和选择课程内容,从而造成课程内容竞技化、成人化倾向十分严重[36],难以为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创新课程。芬兰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蕴涵着“全人”发展的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首先,在课程理念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芬兰把体育知识结构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知识结构部分,二是实施应用部分[37]。例如,芬兰体育教师要求学生理解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意义,掌握预防高血压和冠心病的体育锻炼方法,并布置相应行为改变的作业。芬兰体育教师这种实用且简单的课后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其能灵活地将所学的体育知识转换为生活技能。我国较为注重基础体育与健康知识和基本运动技能的传授,而非把学生作为创新的参与者。其次,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深化对“回归生活”的认识。芬兰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关照师生的生活经验,课程内容设置注重与师生的现实生活相贯通。我国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应以师生的现实生活为根源,正确处理课程内容、课堂教学和师生现实生活的关系。最后,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应强调学生全面发展与社会需要相结合。芬兰教育工作者在《基础教育2020》中提出了选择教育内容的标准,即社会责任、实用、知识的内在价值和学生快乐成长。因此,我国体育教师选择课程内容时,应真正关注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

3.5建构学校体育信任文化

芬兰拥有一个信任的“学校体育生态”环境,其信任文化为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信任文化恰恰是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亟待进一步完善的环节。“自主性孤立”是当前我国绩效管理模式下体育教师的生存状态,若要走出此困境,必须建构学校体育信任文化,这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应然选择。首先,强化制度建设,维护信任理性。加强学校体育制度化建设,通过理性的制度提高信任意识,在实现教育权力优化配置的同时,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的学校体育体制。其次,促进能力建设,确立信任形象。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能力,确立可信任的体育教师形象,加快完善学校体育信任机制的步伐。近年来,我国日益重视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一些学者已开始研究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并试图建立有效的机制以评估体育教师的表现。最后,创建和谐环境,塑造信任心理。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应注重对体育教师高度信任,激发其内在的创新、发展和改革的动力,唯如此,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质量。

3.6积极回应信息技术革新

信息技术与学校体育整合是深化我国当前学校体育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学校体育能否通过信息技术来提升学生能力素养和教学质量,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尚无有效的解决办法。芬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校体育中的创新功能,构建“活”的学校体育生态系统,芬兰学校体育在推进ICT与体育课程整合,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提高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等方面,将对我国学校体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首先,应强调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有效整合。我国在学校体育改革中应积极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变革传统教学模式,营造信息化教学氛围。其次,应重视信息化体育教学资源建设。芬兰学校体育教学更多地关注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而我国当前学校体育网络教学资源技术含量低,且对已开发的体育教学资源不能很好地利用。所以,我国应建立和完善体育教学资源建设的管理体制,以推进体育教学资源的有效使用。最后,应加强体育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从芬兰政府发展信息化社会的规划来看,芬兰政府ICT教育的资金投入不仅用于建设网络体育学习资源,而且用于体育教师培训,并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我国应借鉴芬兰经验,切合体育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以提升其信息技术素养。

4 结语

如何实现学校体育健康、协调、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学校体育理论和实践问题。体育在发达国家学校教育系统中占有重要位置,其教育价值广受认可,其作用日益凸显。分析与合理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现实的启示意义。近年来,芬兰的教育制度因其学生在PISA测试中表现出的优异学业成绩而受到全球的关注,而其学校体育的良好发展被学者认为是其基础教育整体成功的重要促进因素。因此,芬兰学校体育在对生命教育、性别平等教育、信任文化氛围以及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重视与追求,应引起我国学校体育界的重视。

[1] TEIKARI K. Perspectives from Finland: educational voices[J]. Delta Kappa Gamma Bulletin, 2016, 82(5): 26-30.

[2] SAHLBERG P. Finnish lessons. What can the world learn from educational change in Finland?[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2011: 98.

[3] Finnish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Background for Finnish PISA Success[EB/OL].[2012-10-11]. http://www.minedu.fi/pisa/taustaa.html.

[4] OECD. Finland: slow and steady reform for consistently high results[EB/OL].[2012-06-20]. http://www.oecd.org/pisa/pisaproducts/46581035.pdf.

[5] PALOMAKI S. A follow-up evalu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learning outcomes in Finnish basic education 2010[EB/OL].[2011-4-19]. http://www.oph.fi/download/131648.pdf.

[6] MEINANDER H. The history of Finnish sport and exercise[M]. Helsinki: VPK-kustannus, 1992: 283-301.

[7] NUPPONEN H, LAAKSO L. Questionnaire-assessed moderate to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of the Finnish youth in 1979-2005[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amp; Science in Sport, 2010, 20(1): 20-26.

[8]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Basic Education 2020[EB/OL].[2010-10-6]. http://www.okm.fi/export/sites/2010/okmtr01.pdf.

[9] YLI-PIIPARI S.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in Finland[J]. Quest, 2014, 66(4): 468-484.

[10] AHO E, PITKANEN K,SAHLBERG P, et al. Policy development and reform principles of basic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 Finland since 1968[M]. Washington: World Bank, 2006: 39.

[11] MAKELA K, HIRVENSALO M. Work ability of Finnish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J]. Physical Educator, 2015, 72(1): 384-398.

[12] LAINE S. Finnish teachers’ conceptions of giftedness[J]. Journal for the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2016, 39(2): 151-167.

[13] TRYGGVASON M T. Why is Finnish teacher education successful?[J]. 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09, 32(4): 369-382.

[14] MALINEN O. Teacher education in Finland: a review of a national effort for preparing teachers for the future[J]. Curriculum Journal, 2012, 23(4): 567-584.

[15] JAAKKOLA T, WATT A. Finnish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self-reported use and perceptions of Mosston and Ashwoth’s teaching styles[J].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2011, 30(3): 248-262.

[16] JAAKKOLA T, WANG C K, SOINI M, et al.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motivational climate and enjoyment in Finnish physical education[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amp; Medicine, 2015, 14(3): 477-483.

[17] ANNERSTEDT C. Physical education in Scandinavia with a focus on Swede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J]. Physical Education amp; Sport Pedagogy, 2008, 13(4): 303-318.

[18] HEIKINARO-JOHANSSON P, TELAMA R.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in Finland[M]. Aachen: Mayer amp; Meyer, 2005: 250-271.

[19] Finnish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The promotion of gender equality concept in physical activity[EB/OL].[2013-04-21]. http://www.minedu.fi/opm/.html.

[20] BERG P, LAHELMA E. Gendering processes in the field of physical education[J]. Gender and Education, 2010, 22(1): 31-46.

[21] 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 National core curriculum of Finnish basic education[EB/OL].[2004-12-16].http://www.minedu.fi/pisa/taustaa.html.

[22] ITKONEN T. An analysis of accountability policies in Fin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bility,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2007, 54(1): 5-23.

[23] YLI-PIIPARI S, BARKOUKIS V, LIUKKONEN J, et al. The effect of physical education goal orientations and enjoyment in adolescent physical activity[J].Sport, Exercise, and Performance Psychology, 2013, 6(2): 15-31.

[24] OMSTON D.The limits of high-technology competition in Finland[J].Review of Policy Research, 2014, 32(5): 454-477.

[25] ENNIS C D. Finnish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priorities: Evidence for education and skillfulness[J]. Quest, 2011, 63(1): 5-18.

[26] 奚天明, 周丽萍, 田雨普, 等. 农村学校体育的异化与理性规避[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 36(3): 82-84.

[27] 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 教育研究, 1997(9): 3-8.

[28] 冯建军. 走向道德的生命教育[J]. 教育研究, 2014(6): 33-40.

[29] 段丽梅, 戴国斌. 基于“全人”生命教育视角的体育教育逻辑起点新论[J]. 体育科学, 2015, 35(6): 78-82.

[30] 刘慧. 生命教育内涵解析[J]. 课程·教材·教法, 2013, 33(9): 93-95.

[31] 冉学东, 王广虎. 生命教育:新时期学校体育改革的取向[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 38(1): 1-6.

[32] 舒宗礼, 王华倬. 生命教育视阈中我国体育教学现状的思考[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4, 29(3): 237-240.

[33] 朱秀清, 张欢.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素养评价体系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4, 40(6): 85-90.

[34] 黄爱峰, 王健. 学校体育发展的10大问题省思[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5, 38(2): 95-100.

[35] 殷荣宾,季浏.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的现实诉求与路径[J]. 体育学刊, 2015, 22(5): 75-80.

[36] 季浏. 论面向学生的中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J]. 体育科学, 2013, 33(11): 28-36.

[37] HUISMAN T. An evalu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learning outcomes in Finnish basic education[EB/OL].[2009-08-13]. http://www.oph.fi/download/48961-2009.pdf.

(编辑 马杰华)

TheDevelopment,FeaturesandEnlightenmentofSchoolPhysicalEducationinFinland

ZENG Yushan1,2, WANG Jian1

In recent years, Finnish students demonstrated excellent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the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 As a result, the basic education system in Finland has drawn the world's attention. The excellent performance of Finnish studentsis attributed to various factors. Physical education, an important aspect of school education in Finland, is believed to be one of the factors to the success of basic education.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 logical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study,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Finl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n summarized the primary featur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Finland including promotion of the student-centeredconcept, emphasis on teachers' overall development, reasonable curriculum content,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strong "trust culture" atmospher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orientation, Based on tha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enlighten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Finland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including implementing the concept of balanced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promoting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life education, enhancing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mproving the cont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structing the trust culture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ctively responding t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schoolphysicaleducationinFinland;curriculumreform;basiceducation;lifeeducation

G807.0DocumentcodeAArticleID1001-9154(2017)06-0121-06

G807.0

A

1001-9154(2017)06-0121-0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重大问题研究”(11amp;ZD150)。

曾玉山,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理论、学校体育,E-mail: zeng121121@126.com。

王健,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理论、学校体育,E-mail:jwccnu1@163.com。

1.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安顺学院体育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1. P.E. Institut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2. P.E. Institute, Anshun University, Anshun Guizhou 561000

2017-06-14

2017-09-20

猜你喜欢
芬兰课程内容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芬兰年轻女总理的“开挂”人生
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现状与促进策略*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芬兰学校能治愈“厌学症”
在芬兰坐火车
大象无形 芬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