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质弱势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现状的综述研究

2017-11-27 02:11刘锦昭
运动精品 2017年8期
关键词:残疾人体育锻炼体质

刘锦昭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 厦门 363123)

体育锻炼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对于体质弱势群体而言其意义和内在价值尤为显著。对于该方面的研究前人也广泛地付诸实践,并且得到了丰硕的成果,对于后人的进一步探索和深入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就残疾人、病弱者、肥胖者和高校体质弱势学生等群体进行研究现状的梳理和总结,探寻前人研究的精华和不足之处,希望可以对该方面的研究产生一定的积极意义。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等途径,以“社会生态环境”“体质弱势群体”“残疾人体育”“病弱者体育活动”“肥胖者体育活动”“适应体育”为关键词,搜集了大量文献资料共1966条,阅读特殊体育教育及其他专业报刊上发表的关于高校体质弱势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研究报告、论文,精读正式出版的有关体质弱势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体育学专业理论书籍,参看互联网上检索到的相关报道和资料。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

1.2 访谈法

通过对该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走访、邮件、电话等方式进行访谈,了解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帮助笔者深入了解相关知识,梳理研究思路。

1.3 逻辑分析法

通过分析文献资料、相关人员的访谈体质弱势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分析和逻辑归纳,提出具体的对策方案。

2 研究结果

2.1 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研究

残疾人群体由于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与健全人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些区别主要体现在特殊体育的内涵、残疾人群体的体育参与意愿与态度、残疾人群体体育环境条件等方面。正确认识两者的不同之处有利于深入了解该群体的体育参与状况,对于推动残疾人群体体育活动参与有着重要意义。有学者认为特殊体育在内涵上较之于常规体育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5点:第一是服务对象的不同。特殊体育面对的人群是体质弱势群体;第二是教学方法的不同。特殊体育教学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采用个案教学法,而常规体育教最多的方法是集体教学法;第三是课堂层次的不同。特殊体育教学通常有3种以上的教学类型,而常规体育较多的是在同一个层次进行课堂教学;第四是适应要求的不同。特殊体育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相应的个别化教学设计,会经常性地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相关变量进行调适、修正和改编,以确保这些学生都能成功和安全地完成学习的任务,达到拟定的个别化教学目标;第五是学科形式的不同。通常情况下体育学科与其余学科的交叉性相对较少,但是特殊体育与运动康复、特殊教育、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联系非常密切[1]。正是因为特殊体育与康复、教育、社会适应等的密切关系,残疾人群体对于体育参与通常持积极的态度,有人调查了国内不同地域中的十所城市进行的残疾人体育参与情况以及他们的体育锻炼态度,其研究结果得知残疾人士对体育有着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2],虽然如此,有调查发现残疾人群体对于体育的参与程度仍然不高,锻炼形式松散无组织,体育项目单一不多样,场所随意不固定等现象严重,这可能与残疾人体育环境条件的制约有一定的关系。有学者对影响残疾人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制约因素的调查研究表明,缺少适宜的场所,没有针对性的组织机构以及无障碍设施缺乏导致的不便利是影响其体育参与的3个主要因素,并提出应该加大残疾人锻炼器材的投入,提高场馆对残疾人的开放度和使用率[3]。同时,相关研究也表明残疾人的体育锻炼方式和形式都没有达到残疾人士所期望的状态,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残疾人对体育活动参与的强烈需求和对健康的迫切愿望[4]。

从以上的文献中可以得知目前对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研究,一般是从参与锻炼的目的、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体育活动场所、锻炼形式等方面来分析的。可以分析得知残疾人虽然对健康有着正向的认识,但是参与锻炼的人数远远低于健全体育人口标准。部分研究者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但大多数研究主要从残疾人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来研究,研究的角度比较单一,而社会生态环境作为体育运动产生和发展的摇篮,许多学者目前并没有将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置于这个环境下来进行分析,从这一方面而言,当前的研究尚缺乏一个宏观的研究背景。

2.2 病弱者参与体育活动的研究

本文所指的病弱者是不能做剧烈运动的人群。近年来,高校招生不断增加,同时作为国家关注的弱势群体,一些残疾、体弱者也不断进入大学,进入大学后他们的体育教育问题日趋突出,他们身体素质的提高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对于病弱者体育教育问题,人们主要集中在针对性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面。有学者在对部分高校的残疾、体弱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分析中,认为运动项目应避免选择强度大、难度高的体育项目,还应与活动目标相结合。如慢跑、太极拳、健身走可提高身体的心血管系统,轮椅乒乓球、轮椅排球可发展截瘫患者的心肺功能[5]。对开设保健班的学校和没有开设保健班的学校进行对比研究中发现,开设保健班的学校经常参加锻炼活动的人数比例要高于未开设的;在参与目的上没有显著差异;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上,开设课的学生远高于未开设的,他们更能积极参与,做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养成锻炼的习惯[6]。

综上所述,病弱者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比较单一,应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多样化选择,开设体育课的学校参与体育锻炼的整体状况相比较好,但是没有足够的场地、参与项目十分有限、缺乏系统的专业指导等问题依然存在。此外,以往的研究大多是参与体育课的现状研究,而侧重于影响因素的研究甚少。

2.3 肥胖者参与体育活动的研究

由于社会物质的丰富、科技的进步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肥胖问题现已成为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难题。选取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世界卫生组织所规定的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2 (m)这一指标,计算结果在20-24之间为正常体重,大于25的视为超重,大于27为肥胖[7]。通过分析发现,目前关于肥胖人群的研究中关注点多集中在减肥方面。大量研究表明,虽然肥胖患者表示对体育锻炼可以健康减脂的观念了然于心,但是运用运动减肥却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其关键因素在于这些肥胖者在运动时间、次数上有所不同,且大多数肥胖者很少能够达到专家建议的每周3-4次,每次30-60分钟的运动量。他们还提出在能够控制和保持运动量的情况下,在运动方式上应选取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跑步、健身走等,在营养方面应控制摄入的热量、调配合理的营养。他们还提出超重人士应当积极的进行运动锻炼以远离肥胖,及早预防[8]。

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对于肥胖者参与体育活动的研究还是比较匮乏和单一,多为定性研究,缺少定量的系统研究,只是简单的指出减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合理膳食和增加活动。这种理论绝大多数人都知道,但是很少有肥胖者付诸实践。

2.4 高校体质弱势学生体育研究

在高校陆续扩招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进入到高校学习。这些就读高校的残疾学生,身残志不残,他们也向往着与正常学生一样参与体育锻炼。但现实情况与他们的理想状况有所出入,有研究显示当前对高校的残疾学生的体育课在内容、方法和考核等方面较为随意,与“健康第一”这一指导思想相背离。[9]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对于高校体质弱势学生体育研究主要包括了高校体质弱势学生体育活动参与、体育活动形式;体质弱势学生体育课程设置;相关法律法规研究和国内外比较等方面。

高校体质弱势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方式与内容上在不同性别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有学者就该方面做过研究发现男生在参与体育形式方面以结伴参与的比例为最高,组织方式主要为自发式的小团体的锻炼小组,较少为个人形式。相对来说,女生在参与体育的形式上呈现出单一性,主要的参与途径是体育课,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女生的体育锻炼缺乏主动性。其次以亲密朋友为主的两人间的体育活动为常见参与形式,较少有自发形成的小众式的锻炼小组及以个人自主锻炼的形式。在体育观赏内容方面,男女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较大,男生之间则相对集中。男生较为关注大球类的集体运动项目如,篮、排、足球的职业联赛,其次为主要的大型的体育赛事,再次为以个人兴趣为主的小球类赛事;女生的体育观赏情况与男生相差大,表现为对篮、足、排等大球类的集体运动项目关注程度低,而对大型体育赛事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度,尤其对大型体育赛事中的开、闭幕式的关注度为最高[10]。同时该群体的体育参与程度与其动机密切相关,相关的研究中表明与动机密切相关的认识、情感、技能以及社会环境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存在,而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体育的意义启迪、兴趣的启发、动机的迁移、教学手段的有效和新颖等多种方法可以帮助培养和提高体育参与动机。体育参与动机对于高校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以及学生的广泛参与具有重要意义。提高体育参与动机即是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内在需求,并使之将其转化为体育实践行为,从而达到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11]。

高校体质弱势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途径是学校开设的体育课程,而其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参与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很多研究都表明目前的高校相关的体育课程设置情况不容乐观,对于体质弱势学生的重视不足,高校最常用的安排方式是这一群体的学生体育免修。另外的方式是将其安排在普通班级中,但是对课程内容不做修改,致使这些体质弱势学生体育课质量低,成绩不合格的情况较为频繁,从而也引起心理的负担和压力沉重。部分院校开设的康复课、保健课也流于形式,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12]。此外,课堂内的体育教学实践和活动参与对这些体质弱势学生而言尚不能最有效的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激发他们参与课外的体育活动可以最大限度的增加其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提高运动量。高校应在课外的体育安排中充分将这一群体的需求考虑在内,安排富有弹性、参与灵活的体育活动,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理念。

有专家对美国和我国在残疾人法律法规中关于高等教育的条例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我国较之于美国在立法上的差距,应增强法律中的切实可行性,以及扩大和加强无障碍设施和经费方面的保障,从实际出发保障高校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我国相关的研究还处于前期的自发阶段,较之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的理论和成熟的实践,国内的研究在缺乏系统性、全面性、深入性和操作性,并且尚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构建科学化、体系化的大学生弱势群体体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这不仅反映了目前各大学中这一群体体育教育教学被忽视和无序状况的现象,同时也制约着高校弱势学生体育教学的良性发展[13]。

3 结论

从当前国内的研究情况来看,目前我国高校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问题主要为:第一,法规方面的制定还有所欠缺,在实施、监督和评价等方面均不足;第二,没有全国统一的体质弱势群体体育课程的指导纲要及相应的体质健康标准,教学较为松散;第三,研究多以理论为主,在实践方面的实证研究较稀缺;第四,现在并没有一套成熟的高校特殊体育课程体系以及配套支持。

笔者认为目前中国高校对体质弱势学生的特殊体育教育尚未形成体系化的培养系统,还需要更成熟和健全的理论指导以及更切实可行的操作流程,把学生心理的自我调适放在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发挥体育保健课的真正意义。

[1]张加贝.试论特殊体育学的内涵与外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6):56-58.

[2]孙文琦.我国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9,31(2):40-43.

[3]苏文涛.城市社区残疾人体育活动的现状与对策——以湖北省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9):7.

[4]董飞.河南省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分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8(5):82-83.

[5]罗智波.论残疾、体弱大学生体育教育[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5,24(3):118-120.

[6]罗智波.高校残疾体弱学生参与体育保健课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8(5):39-41.

[7]张一兵.肥胖与减肥[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78-80.

[8]白旭宇,范云生.云南省成年人肥胖现象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学,2004(5):70-73.

[9]王颖,朱冀.对普通高校开设体育保健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体育世界,2009(4):67-68.

[10]胡丽萍,张济.关于大学生体育生活的研究(一)——高校学生的体育参与及体育观赏行为的调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16(5):20-21.

[11]施亚菊.论大学生体育参与动机的培养[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4(1):69-70.

[12]蔡翔飞.构建高校特殊体育教育的探讨[J]. 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1(6):49-51.

[13]李吉远.相逢在体育场域,生命呵护下的大学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S1):360-361.

猜你喜欢
残疾人体育锻炼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我骄傲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