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文化建设的成功实践

2017-11-27 00:46陈蓉
唯实 2017年11期
关键词:盐城根据地新四军

陈蓉

自1940年10月盐阜抗日根据地开辟以及1941年新四军新军部,中共华中局在盐城相继成立之后,盐阜地区很快成为华中抗日斗争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各项抗日事业均得到迅猛发展。新四军文化建设工作的蓬勃开展,一方面极大地教育了广大军民,鼓舞了军民斗志,提高了军民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为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和抗日斗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新四军在盐城的文化建设实践也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这些宝贵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四军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积极开展文艺活动,鼓舞军民共同抗日。新四军的文艺活动是以弘扬民族正气,讴歌鼓舞抗战为主要内容,以绚丽多姿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为抗战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表现形式十分丰富,戏剧、文学、音乐、美术无所不有,还有别具特色的秧歌舞、墙头诗,以及大量的地方民间艺术。其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军事斗争、根据地建设、减租减息、征兵参军、拥军优属、部队生活和农村生活等多种题材。

从内容上来讲,自1940年10月到1945年8月,军队文艺工作者和战士们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戏剧、诗歌、音乐、美术等文艺作品,宣传抗日、歌颂人民、歌颂共产党和新四军。

其中有众多表现抗日爱国题材的作品。朱微明创作的小说《女犯》,作品中描绘了3名女战士身受酷刑坚贞不屈,表现了女战士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乐观主义精神。中庸的小说《十年》揭露了国民党假抗日真内战的丑恶嘴脸。三师鲁工团根据阿英的《海国英雄传》、《碧血花》改编演出了话剧《郑家父子》,描写了郑成功坚持抗清、誓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芦芒的诗歌《人民参军》鼓励根据地人民参军杀敌。儿童诗歌《麦穗黄》启迪儿童保家卫国。此外,音乐作品也大量表现这一主题,如《反投降小调》号召全民出力,共同抗日;涂克作词作曲的《白菜心》:“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打仗总是打胜仗……”动员人民参加新四军,抗日打鬼子。军队文艺工作者还通过话剧表演、歌咏、秧歌剧等形式宣传抗日,这些活动在根据地随处可见。

也有表现战斗英雄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作品。吴蓟的小说《最后的一颗手榴弹》,刻画了新四军战士崇高的品质和为革命勇于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由许晴编剧、刘保罗执导的《王玉风》,表现了新四军地下工作者王玉凤的机智勇敢和坚贞不屈。许幸之的长诗《革命要用血来完成》,描写了新四军浴血杀敌的史实。歌曲《我们是战无不胜的铁军》(朱镜我词,何士德曲):“我们是无坚不摧的铁军……谁敢向我们进攻,谁就一定在我们面前灭亡。”歌曲歌颂了英勇顽强、能够战胜一切困难的新四军。再如歌曲《中华民族好儿女》(许晴词,孟波曲):“春天的太阳放彩光,胜利的歌声响四方,我们是中华民族好儿女,千锤百炼已成钢。”热情歌唱了新四军,号召人民反扫荡,迎接胜利的曙光。

还有许多表现解放区新生活的作品。因医的小说《辫子的风波》,主要描述了大姑娘剪辫子的风波,体现了根据地人民冲破传统习惯势力,寻求妇女解放的新人新事。林山的墙头诗《民选》:“下种要下好种子,选举要选好代表,下种之后要拔草,选举之后要检举,除草要除得干净,检举要毫不留情。”形象地表现了解放区的基层选举。许幸之的诗歌《黄金谷》中,作者通过蓝天、白云、丰收的金谷,描写了根据地的美好风光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新安旅行团成员陈明创作的《—条心》:“河里的鱼儿要有水养,老百姓的军队要老百姓帮,新四军打仗在前线,老百姓帮忙在后方,军民团结一条心,捍卫国家保家乡。”歌颂了军民鱼水之情,这首歌后来在苏北广为流传。

从形式上来讲,新四军文艺活动门类齐全,形式多样。有小说、戏剧创作和演出(包括话剧、地方戏、舞剧、秧歌剧等,剧本有独幕剧、多幕剧等)、美术创作(木刻画、墙头画、年画等)、音乐(创作革命歌曲、整理民歌和民谣)、诗歌、舞蹈等。在创作的过程中,注意吸收民间文化,力求雅俗共赏。如著名诗人陈辛劳在鲁艺一边教学,一边实践,写了许多小诗,有一首《埋了它》:“日本法西斯,不过是只小狗,四年来在中国,到处挨揍。法西斯的寿命,现在只剩下个蜡烛头,先埋了它,这只日本法西斯小狗。”这首诗运用口语化的语言,易懂易记。再如墙头诗代表人物林山写的《反扫荡》:“敌人像一條毛虫,蚕食我的家乡。我们大家参加自卫队,反对敌人的蚕食,粉碎敌人的扫荡。”同样是通俗易懂。再如歌曲创作,一开始都是齐唱,千篇一律的进行曲节奏,后来学习民间歌谣,创作了许多反映根据地斗争生活和地方风味的音乐作品,如《我们要爱护苏北》、《中华民族好儿女》、《别处哪儿有》等歌曲。另外新旅还把陕北的秧歌舞传到了苏北,新旅成员在盐阜区积极教学秧歌舞,被广大军民普遍接受,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和演出了大型秧歌剧《雨过天晴》,反映了当时陈家港战斗的真实场面,受到部队战士和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起到了鼓舞斗志,团结人民的作用。此外,文化工作者还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利用淮剧原有的形式,“旧瓶装新酒”,创作新淮剧。创演的新剧目达660多部,这一时期的淮剧被称为新淮戏。淮剧《照减不误》在盐阜各地巡回演出后,不少群众受到了鼓舞,端正了对减租减息的认识,一向顽抗的地主纷纷表示要“照减不误”,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有效地配合了苏北根据地减租减息运动的开展。

总之,盐阜区新四军文艺活动在党的领导下,坚持面向大众、服务大众的文艺方向,各种文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为根据地文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创办进步报纸杂志,巩固舆论宣传阵地。1940年9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发展文化运动的指示,要求军队政治部门有组织、有计划地发展宣传、出版、教育事业,指出:“要把运输文化粮食看得比运输被服弹药还重要。”根据这一指示精神,1941年中共中央华中局成立后,即在华中局宣传部下设了出版科。各根据地党委宣传部也设立了出版科,负责领导、组织本地区的报刊出版、印刷与发行工作。

1940年12月2日,中共中央中原局机关报《江淮日报》在盐城创刊,刘少奇亲自兼社长,王阑西任副社长兼总编,发刊词由陈毅草拟。《江淮日报》既是一份权威性的党报,又是华中人民的喉舌,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是建设华中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有力的宣传工具。它辟有《江淮》、《抗敌文艺》、《抗剧》等副刊和专栏,为文艺创作提供园地。之后江淮出版社成立,又陆续出版了《江淮文化》、《江淮艺术》等刊物,这些都有效地推动着苏北新文化运动的发展。endprint

1942年元旦,盐阜区党委机关报《盐阜报》创刊。报纸创刊后,陆续报道了盐阜区的武装斗争、政权建设、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抗日统一战线、整风运动、文化教育、財政工作、策反伪军工作、锄奸工作以及拥政爱民、拥军优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为了满足占根据地人口大多数的工农兵的需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工作的指导,这就需要开辟通俗化、大众化办报的新路子,盐阜地委又创办了《盐阜大众》报,弥补了《盐阜报》在地方新闻报道和推动工农兵大众创作方面的不足。

此外,新四军还创办了《抗敌周刊》、《文艺周报》、《新华报》、《真理报》、《新文艺》、《新诗歌》、《先锋杂志》、《大众知识》、《儿童生活》等,这些报刊内容丰富,语言简洁,积极围绕抗日斗争,加强文艺宣传和思想教育,及时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有力推动了新四军抗战文化的发展,提高了新四军指战员和根据地人民的政治文化水平,粉碎了日伪的奴化宣传和企图瓦解人民抗战意志的阴谋,为盐阜地区的大众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军民文化水平。抗战爆发后,盐阜地区文化教育受到很大破坏,许多中小学校毁于战火或停办。盐阜根据地建立以后,首先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941年1月,在盐城举办了500多人参加的小学教师研究班,学习新民主主义教育理论,研究发展小学教育的具体事项,刘少奇到会做报告,阐明我党教育宗旨和抗日教育政策。5月底,阜宁县还举办了300多人参加的教师研究班,在教师培训中着重抓思想政治教育,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教学方法。黄克诚到会做报告,县长宋乃德做专题讲话。随着新四军反扫荡取得胜利,根据地逐步稳定,中小学教育得到很大发展。到1945年1月,盐阜区已有小学200多所、中学13所,在根据地处处可以听到青少年的琅琅读书声。在恢复和开展中小学教育的同时,根据地利用冬闲普遍开展了群众性的冬学运动,对根据地人民进行政策文化教育。通过冬学运动,提高了广大人民的政治思想觉悟,对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建设根据地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次是加强培养各类干部。随着根据地的不断发展,需要大量有一定文化的军政干部,华中党校、抗大五分校、华中鲁艺、抗大华中总分校、盐阜联立中学等学校先后建立并开班招生培训。如抗大五分校1941年举办了两期培训,共有学员3000多人,一部分为连、营级干部,少部分为团级干部,大部分是本地和上海、杭州等地来的进步知识青年。华中鲁艺在1941年2月成立时,就下设了文学系、戏剧系、音乐系、美术系,还有一个普通班和少年班,仅普通班就有学员200多人。这些都为军队和地方培养输送了一大批军政干部和各类人才。

二、新四军文化建设的现实启示

新四军在盐城的文化建设为凝聚军心、唤醒民众、鼓舞斗志、共同抗日做出了重大贡献,积累了许多值得后人学习的宝贵经验。学习总结新四军在盐城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并弘扬其革命传统,对于当前不断创新文化建设的新内容、新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新四军在盐城的文化建设始终围绕一个宗旨:以服务于抗战,服务于人民大众为目标,走与工农兵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发动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歌颂共产党、歌颂新四军、歌颂根据地人民,揭露日寇、汪伪与顽固派,批判封建、迷信与落后。他们创作的小说、报告文学、戏剧、美术、音乐作品多来自于部队和根据地的生活,都是战士们和老百姓熟悉的内容和形式。教战士唱歌,举行歌咏比赛,写墙头诗,战士自编自演话剧,文艺活动到处生根,深受欢迎。新四军文化建设的这一经验为新时期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参照和借鉴。新时期文化建设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必须坚决抵制“庸俗、媚俗、低俗”文化,弘扬时代主旋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首先要与时俱进,弘扬时代主旋律,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来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提高主流思想文化的主导力和整合力。其次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努力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

文化建设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盐阜区新四军文化建设之所以得以蓬勃开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军有一条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新四军军政领导在工作和生活中非常重视和关心知识分子。在艰苦的条件下,知识分子的津贴高于军部其他人员。重建新四军军部后,为了使专家学者、艺术家们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特地在军部附近阜宁卖饭曹设立了“文化村”。不仅生活上关心,而且工作中大量使用知识分子。据1941年10月新四军第一师统计,营职以下干部60%是知识分子,连队政治指导员80%—90%是青年学生出身。正因为如此,不愿做亡国奴的成百上千的文化人、青年学生,纷纷冲破险阻,献身抗日事业,加入新四军。他们参加新四军后,在创办学校、宣传抗日等方面,增加了新四军的文化血液,成为骨干和中坚力量,并创作出丰富多彩的文艺作品。

同样知识分子和专业人才也是新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我们要树立科学人才观,牢固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对于知识分子和专业人才,要在政治上给予关心,充分信任,大胆使用,在思想上给予引导,循循善诱,帮助提高,在工作上给予支持,满足条件,放手使用,在生活上给予照顾,无微不至,排忧解难。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和潜能的环境和氛围。

文化工作者要发扬铁军精神、提高道德修养。新四军在盐城的文化工作是在战争状态下开展起来的,广大文化工作者战地演出、前线宣传,经常处于战火纷飞之中,不少人生病、受伤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不仅生存环境恶劣,而且工作条件也非常艰苦。当年阜宁文工团的一名团员回忆道:“当时文工团除了有配唱的两把旧胡琴、一副锣鼓家伙,可说赤手空拳,一无所有。每到一处,农民群众帮我们在广场上用泥土堆起土墩或用门板搭起当舞台。没有幕布就用芦柴帘子在舞台周围围起来。晚上演出没有灯光照明,就用面盆装豆油棉芯照亮舞台,需要的服装道具就向农民借用。化装用的油彩也是自制的,黑墨锅底灰都被利用过。”

当年的文化工作者们就是在那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发扬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顽强拼搏的铁军精神,满怀热情坚持工作,创作出一大批优秀作品,为凝聚民心、宣传抗日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新的历史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物质条件极大改善的新时期,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精神污染严重,拜金主义思潮泛滥的负面现象。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腐朽的生活方式,自我放纵、自我沉沦,一些文化工作者也出现了作风浮躁、追逐名利、行为失范、丑闻不断的现象。这些负面现象之所以连续发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放松了对自身素养的提升,社会责任感弱化,职业道德失范,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因此对于广大文化工作者而言,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努力培养高尚的个人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低俗之风和极端个人主义,自觉追求德艺双馨,提高道德修养,弘扬社会正气,引领文明风尚,抵制诱惑、洁身自好,努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

参考文献:

[1]盐城党史办公室.盐城抗战史话[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2]江苏省档案局.江苏革命史料[M].南京:江苏省档案局,1983.

[3]韩建勋.盐城革命斗争大事记[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

[4]蒋洪斌.陈毅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5]盐城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刘少奇在盐城[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盐城新四军干部学院)

责任编辑:张 杰endprint

猜你喜欢
盐城根据地新四军
“东临楼”日常
“东临楼”日常
透鲜的盐城话
窗台上的妈妈
“新四军与新中国”征文与研讨活动参考题
见证,抑或赞美:在盐城思想的盐分间
学术研讨会征稿函
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向百家图书馆赠送《新四军全书》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