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编辑规范与学风建设

2017-11-28 07:21魏晓虹
关键词:学风参考文献学术

魏晓虹,张 琴

(1. 山西大学 学术期刊社,山西 太原 030006;2. 太原师范学院 期刊中心,山西 太原 030031)

论编辑规范与学风建设

魏晓虹1,张 琴2

(1. 山西大学 学术期刊社,山西 太原 030006;2. 太原师范学院 期刊中心,山西 太原 030031)

编辑是学风的维护者和把关人。编辑要认真执行审稿规范,发挥内部合作机制与监督机制,有利于公正学风的建设。编辑应支持研究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探索新思路、拓展新领域、达到新境界的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学风建设。编辑过程中要注意成果署名规范,对译稿、编译稿和论文要加以区别。在稿件加工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规范和科技规范,使用规范语言和规范科技名词,有利于严谨学风的建设。编辑要严格执行注释和参考文献规范,充分体现学术传承。编辑要认真执行规范,使学术规范成为编辑和学者共同的思维模式。编辑严格遵守规范,对学术失范现象实行他律,提升出版物的公信力,进而影响作者和读者端正学风遵守规范,加强道德自律。如果作者、编辑不遵守学术规范,学风浮躁,就会影响学术发展,进而影响民族创新力。所以编辑要加强学术规范,维护学术尊严;端正社会学风,杜绝学术腐败;崇尚科学严谨的精神,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

编辑规范;学风建设;语言文字规范;审稿规范;参考文献规范

学术期刊的编辑规范是学术规范的体现,但由于作者对编辑规范的惰性,编辑对规范的漠视,使出版物中编辑规范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疏漏。编辑规范可以规范学术研究,加强学风建设,增进学术交流。出版界要有严谨的编辑作风规范出版物,如果编辑失范,学术出版不规范,会影响学术风气。编辑要做学术文化的坚守者,以严谨的编辑态度净化学术风气。学术出版的本质是传播、传承知识和信息,出版物作为知识与信息传承与传播的重要载体,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出版物的规范实质上是出版物的标准化,出版物要严格遵守国家出版的标准。学术规范是学风建设的一个环节,也是编辑应该坚守的底线。编辑应遵守学术规范,以推动社会学风建设为己任。笔者认为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对文稿进行规范。

一 审稿规范

审稿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在出版过程中规范审稿流程是关键。编辑部要坚持审稿中的规范性标准,以内容为王,确保稿件具有理论性、学术性及创新性,才能把好出版的第一关。这就需要内部合作机制和监督机制的规范。如果审稿不规范,就会出版一些内容平庸、水平低劣的稿件,助长浮躁学风。审稿规范有以下流程。

(一)专业编辑初审

专业编辑初审是初步筛选阶段。编辑是审稿的主体。编辑要立足自身专业知识,参考专业学术网站,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对文稿进行基本判断和评价。

论文具有学术创新性、理论性,凸显原创性。文中运用了新材料,如考古新发现、新文献、新数据等。新材料新信息可能修正以往观点,必然产生新判断、新观点、新结论。

论文运用了新方法。在新的文化思潮的影响下,转换研究范式,产生了新的思维方式。有新方法的建构,具有创新性的贡献。从学术史看,奠定了研究基础,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学术写作是思想的写作,研究具有新观点、新结论;具有批判性思维,超越传统成见,具有独到的见解;服务于新时代、新形势,面向实践,注重实证,解决新问题;适应现代意识,构建新理论,开拓新视野。

学术论文是科学陈述,语言理性客观、简洁准确、流畅规范,切不可晦涩难懂,佶屈聱牙。文章结构严谨,概念术语准确,逻辑推理清晰。

知网检测系统可以检测抄袭或重复论文。准备刊发的论文知网检测重复率在10%以下,可以修改的论文在20%以下。要避免雷同化、同质化的内容。一些法律稿件的法律条款、案例、判词等论文重复率大,如有学术新观点、新发现可以放宽。一些深入的文献研究的论文,文献引文重复率大,如有学术新观点、新发现亦可放宽。学术不端检测软件的使用,可以有效杜绝学术不端,既可测出抄袭剽窃,亦可防止重复发表,及时发现学术腐败行为。

最后编辑要关注论文形式规范:论文的标题、中英文摘要、关键词、页下注、文后参考文献等格式体例是否合乎规范。学术创新建立在学术规范基础之上,如果形式不规范,学风浮躁,可能就不是科学严谨的学术成果。

专业编辑审读后,审稿意见提供编辑部审稿会议讨论。

(二)编辑部审稿会议复审

编辑部要定期召开审稿会议。编辑部审稿会议复审时,首先专业编辑对论文主要观点进行学术评价,实事求是地陈述结论;其次全体编辑人员对论文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建议,如文章标题和内容是否契合,研究方法是否合理等;最后讨论专业编辑初步的审稿意见。

编辑部成员对专业编辑审读意见各抒己见,对审稿意见发表看法,提出补充和修正。发扬民主,畅所欲言。如果编辑部审稿会议集体讨论意见和编辑审读结果出现分歧,则请专家再次审读,这就避免了个人学术判断的主观性和片面性,避免了社会关系干扰审稿工作,确保审稿的公正性。编辑部审稿会议集体讨论是稿件审读的核心程序、重要环节。

(三)专家外审

由于编辑专业知识水平有限,对稿件的内容不能完全理解和客观评价,编辑对稿件内容确实没有能力判断;或编辑部审稿会议集体讨论意见分歧,就要请专家审稿。专家审稿可以增强判断的专业性,加强审稿的公平性,帮助编辑部选择高水平的稿件,提升发表文稿的质量。专家审读后,把编辑审稿意见和专家审稿意见提交编辑部审稿会议再次讨论。出版单位要探索专家匿名评审制度,加强专家在学术评价中的作用。

(四)主编、副主编终审

主编具有领导和决定作用。主编及副主编审读文章的意识形态倾向,重点关注政治、宗教、民族、历史、国家主权及国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稿件最终由主编审定:审读修改的文章,签发或签退文章,排定当期文章目录。主编是稿件的最终把关人和审定者。学术期刊主编多为知名学者或教授,有一定的学术造诣和学术修养。主编根据自身的学术判断,参考专家审读意见、编辑审读意见及编辑部审稿会议的意见,选择出品质上乘的文章。

规范的稿件审读程序是出版部门加强编辑规范和学风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杜绝学术不端、营造良好学术风气的有效途径。要营造民主、宽松的内部学风,形成监督和约束机制,使审稿工作不断规范和完善,鼓励学术创新,促进学术繁荣。

二 学术成果署名规范

学术成果的署名应实事求是。署名者应对该成果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署名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责任,署名者是该创作所引起的民事责任的承担者。

目前,学术界署名不实的情况时有发生。少数作者,为了使文章能更顺利地发表,期刊级别更高、社会影响更大、获奖机会更多,便多方寻求名人支持,同时给支持者署名,表现出浮躁学风。为了加深感情,出于亲情、友情、爱情、乡情和师生情谊,虚假的联合署名时有出现,有父母子女联合、朋友相助、夫妻携手、师生合作等署名形式的研究论文,其中真假难辨,只有当事人知道,编辑对此也无可奈何。多作者署名由作者协商认同,参与辅助性工作者一般不署名,但编辑要注意合作作品署名人数的合理性。编辑可根据出版行业习惯提出合理建议,但不要干涉作者署名权。编辑、出版人员不应该违背学术规范和道德良知去满足和帮助某些人的署名要求,编辑不能为了提高出版物的影响力建议作者请名人署名,编辑要拒绝一些急于结题的人在不相关研究的论文上添加基金项目。

对各种学术论文的署名方式,必须遵守版权法的规定。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时,对译稿、编译稿和学术论文一定要认真区分,如果译稿、编译稿没有标明,就会助长学术不端,引发著作权纠纷,造成学术风气的污染。媒体报道的学术不端行为中编译外国文献,缺少参考文献的情况很多,有的甚至翻译抄袭外国文章,编辑对此要高度重视,注重著作权的保护。

三 语言文字规范

语言文字是信息的主要载体,出版物又是语言文字的主要载体。出版物语言文字的标准化、规范化对于提高全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所以编辑对语言文字要进行精细加工、严格规范,确保出版物文从字顺。

近年来语言文字使用状况令人担忧,错别字超过了出版物规定的差错率,莫名其妙的病句令人费解,妨碍了语言文字的表意功能。在学术论文中,作者的失误和习惯性差错是难以避免的,所以编辑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语言规范工作。学术文稿中的主要问题是用词不当,生造词语;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语法;词序颠倒,结构混乱;表述不合逻辑,歧义费解;术语及科技名词不规范;引文注释错讹脱漏;标点符号不准确;文风矫揉造作,故弄玄虚。这些问题不仅需要编辑人员要改正错字,润色文句,还要求编辑发现论文的疏漏和一些知识性的错误。编辑必须有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编辑文稿时才能得心应手。要学习语言学、文字学及训诂学,语言文字错误不但要匡谬正误,而且要正本清源。对语言文字要咬文嚼字,寻根探源,了解语言的发展变化。

粘和黏原本是同字异形,1955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黏”被视为“粘”异体字,予以淘汰。但是,由于“粘”字有两个读音,且义项上有较密切的联系,在日常应用中经常读混,所以在一些辞典中并未将“黏”当作异体字对待。1988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黏”字被恢复使用[1]。“黏”字多见于科技术语中,使用黏的例子如:黏性、黏附、胶黏剂、黏合剂、黏接剂、 胶黏漆、黏塑性、比黏、黏原颗粒、钙黏素、黏滞、黏均分子量、黏膜、黏胶、运动黏度[动力]、黏虫、黏度、黏菌、黏膜、黏液、黏度等。此外,语言学中有黏着语的术语。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源于网络的词汇层出不穷,其中形象生动又符合汉语规范的词被广泛使用。如:萌、赞、给力、正能量、接地气等等,已成为规范的语言。网络上还流行着一些由汉语过度谐音简化、随意拼凑起来的、汉字和英文字母混合的某些用语,不符合汉语规范,语义不明确,离开特定语言环境或受众往往难以理解。有些具有粗鄙低俗、暴力倾向的不文明网络用语,庸俗下流,滑稽搞笑,对文字缺乏敬意,不能在正式出版物中使用。

编辑需要关注的规范还有《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GB/T16159-2012)等。编辑要注重语言的规范化,推理的逻辑化,倡导严谨的学术风气。

四 科技名词规范

科技名词是表述科学与技术的专业性语言文字,国家设有专门机构对其进行规范和管理。国家新闻出版署早在1990年就与国家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科技名词的通知》。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布《学术出版规范》,其中《科学技术名词》(标准号CY/T 119-2015)明确规定优先使用国家审定公布的规范词。要求书刊、工具书、教材使用国家公布的科技名词。科技名词规范已纳入《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学术出版规范》等标准和规定之中。科技名词的正确规范使用,要遵照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名词,参照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的术语标准和经国务院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确认的行业标准发布部门发布的术语标准。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名词不断出现,因而需要不断地进行规范。科技名词是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的词汇,出版物是传播和交流科学知识的载体,科技名词规范、正确的使用,直接影响出版物的内容质量。如果使用的科技名词不规范、不准确,不仅会对读者掌握知识和信息产生误导,而且可能会给科学研究和交流形成障碍。学术类出版物要注重科技名词的规范使用,概念明确,词意明晰,倡导科学的学术风气。

出版物应该使用规范的科技名词。科技名词遇到一个概念有多个名称时,首先使用“正名”,即规范名,其他为“异名”。“正名”为推荐首选使用的名称。“异名”包括“全称”“简称”“又称”“俗称”“曾称”。其中,“全称”与“简称”与“正名”等效使用;“又称”尽可能少用或不用,使用时要注意前后统一;“俗称”是通俗的名称,不能作为规范名词使用,只在某些特定场合下使用;“曾称”是已淘汰的名称,不宜使用,如书稿中出于某种需要(如学术史研究、综述等),使用“曾称”或“俗称”,应作标注或括注。专业类、学术类、科技科普类、教材教辅类图书在使用科技名词时,不仅要遵守语言文字规范,还要遵守科技名词规范,从而做到正确恰当地使用科技名词。出版物中有以下几种常见的不规范现象。

(一)科技名词同音误用

科技名词同音误用现象在出版物中屡见不鲜。 “心率”与“心律”经常同音误用。【心率】心脏搏动的频率。正常成人在平静时心脏每分钟跳动75次左右,女性比男性稍快。[2]1447【心律】心脏跳动的节律。[2]1447心律不齐指心脏跳动的节律紊乱,包括节律和频率的异常。在媒体和科普类文章中二者经常误用。

化学中一些常用同音字也时有误用。【碳】非金属元素,符号C。有金刚石、石墨、富勒烯和无定形碳等同素异形体。化学性质稳定,在空气中不起变化,是构成有机物的主要成分。在工业上和医药上用途很广。[2]1265碳元素、碳原子的名词及其衍生词、派生词,均用碳。【炭】①木炭的统称。②像炭的东西:山楂炭(中药)。③煤:挖炭。[2]1263“炭”只用于以碳为主并含有其他物质的混合物。常用于碳单质与其混合物制成的各种工业制品。如炭棒、 炭包、炭笔、炭布、炭尘、炭粉、炭块、炭蜡、炭渣、炭砖、木炭、泥炭、丝炭、析炭等。

(二)专业名词随意简化

专业名词随意简化在媒体和专业书刊中也非常多见,人们随意使用口语或生造的缩略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简化为“老慢支”“老年慢支炎”。“急性支气管炎”简化成“急支”,“上呼吸道感染”简化成“上感”,“咽扁桃体炎”简化成“咽扁”,“心肌梗死”简化成“心梗”,均属不规范名词。影响科学名词的准确性和严肃性,会造成学术传播和交流的不便,是一种浮躁学风的表现。

(三)使用曾称

科技名词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化而逐渐准确,曾经使用现已淘汰的曾称,是不规范的名词。

【概率】某种事件在同一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表示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叫做概率。例如一般情况下,一个鸡蛋孵出的小鸡是雌性或雄怀的概率都是1/2,旧称几率、或然率。[2]418概率由“概然率”简化而成,是概率论的基本概念,物理学曾用过“机率”,后随数学改为“概率”。“几率”“或然率”“机率”“概然率”均为曾称,是不规范名词。

(四)俗称不当使用

通俗的名称不能在出版物中使用。“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前期痴呆”,媒体使用比较混乱,如,老年前期痴呆、早老性痴呆、老年性痴呆、老年痴呆等。“智力障碍儿童”或“智障儿童”俗称为“弱智儿童”。智力障碍是由先天大脑缺陷或伤残导致,智力障碍儿童的智力显著低于同龄儿童一般水平,并伴行为障碍的儿童。弱智儿童(children with mental retardation)是其曾称,不是规范术语。这些俗称有违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语气略显贬义及歧视之嫌,不宜使用。

科技术语及专业名词要优先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名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规定的术语,中国药品通用名称、药典中规定的药名,参考使用相应学科、专业公认权威的辞书、经典教材中的名词。编辑文稿时,不同的专业常会碰到一些国家标准和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尚未规范的字和词,这就需要同一书刊,同一出版社、杂志社进行统一。在使用科技名词时,编辑要认真慎重,不能随心所欲。

与科技关系密切的规范编辑应注意《出版物上数字用法》(GB/T 15835-2011)、《量和单位》(GB 3100-3102-1993)等,注重数量的标准化,倡导科学严谨的学风。

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5年5月15日发布,2015年12月1日实施《信息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规定了各个学科、各种类型信息资源的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著录顺序、著录用的符号、著录用文字、各个著录项目的著录方法以及参考文献在正文中的标注法,适用于著者和编辑著录的文后参考文献。

编辑在阅读来稿时经常会发现一些学术论文没有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一方面表示对他人研究成果的继承和借鉴;另一方面也显示出研究成果的基础和发展。参考文献可以考镜源流,给读者提供本研究的背景,拓展读者的学术视域,为研究的深化提供路径。规范的参考文献是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体现,切不可缺乏或忽视参考文献。“唯陈言之务去”自然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但在学术积累深厚、学术信息海量的今天,“辞必己出”的学术论文概率很小,不阅读专题文献,闭门造车,故固步自封的研究也举步维艰。对于此类论文要严格检测,仔细研究作品内容与作者知识背景,判断是学术创新还是变相抄袭、变相改写。编辑要注意一些论文用自己的语言重复别人的观点的学术不端行为,这也是一种违背学术伦理的变相剽窃。变相抄袭时对文字做较大变动,投机取巧,参考他人的著作和论文而不著录参考文献,在学术期刊中经常出现。此类学术论文,部分观点是作者的创新,但在写作中,借助了他人的观点资料,达到自己的研究目的,但参考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不认可,这就是一种缺乏学术道德和学术自信的行为。编辑要提醒作者著录参考文献,大力支持创新学风,坚决抵制学术不端,拒绝引而不注的论文,建设良好的学术风气。

研究者在继承和借鉴已有的学术成果,在广泛掌握相关研究资料和学术信息的基础上设计研究方向、研究程序和选题方法,参考和引用他人的成果是不可避免的。参考文献不仅是一种编辑规范的体现,也是研究者的学术道德的表现。编辑规范参考文献具有端正学风的重要意义。

编辑应该积累可资借鉴的可靠文献,形成对有文献属性的原始著作的敏感性,甄选准确,加工规范。对一些不准确的文献要核对原著,原著有多个版本的,要依据最可靠、最完善的版本。编辑要具有经典意识。中国古籍版本众多,可参考有关版本学来选择比较权威的古本、信本。我国近现代人的作品一般而言新版比旧版好,作者本人审定的版本比他人编选的版本好,权威出版社的版本更为准确。翻译著作直接译自作者所用语种的版本比从其他语种译本转译的版本准确,虽转译自其他译本但经与原文本校订的也较单纯从其他文种译本转译的好,权威译校者、出版者的版本较好。编辑要参考权威出版社的工具书及书籍。查阅网络信息时,一定要选择公信力高的知识平台,切不可盲从。

参考文献体现出引用、模仿、改造和抄袭的情况,编辑必须加以重视。参考文献的规范往往是拾遗补阙、匡正格式、核对引文,纠正错误,使论文在形式和内容上符合规范。坚持引用必有注的原则,符合国家标准的参考文献,准确的引文,表现出严谨的学风。注释及参考文献规范是学术交流和传播、积累和传承、借鉴和创新的体现,编辑要严格执行规范,保护知识产权,将作者自律和编辑他律相结合。编辑要关注学术史和学术综述的研究信息,掌握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文献。规范的注释及参考文献是严谨学风的体现,是出版界对学术风气的示范的引导。

编辑对审稿、语言、出版及学术研究等规范要有明晰理性的认知,才能在编辑过程中认真执行规范,引导作者合乎规范,建设优良的社会学风。使用规范的名词术语,体例格式规范化,严格执行专业技术规范和出版有关的法律制度,是现代化出版日益标准化、规范化的必然要求。学术文化、科学技术逐步向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有序方向发展,各行各业都有统一的标准。编辑也应当重视规范标准,发扬工匠精神,树立精品意识,不畏繁琐,兢兢业业,力求内容正确无误、形式规范完美,自觉做优良学风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职业责任与使命始终是编辑遵守学术规范的驱动力。精深的学术论文与精准的编辑规范有利于社会学风建设。杜绝学术不端,树立严谨学风,依然是编辑工作的重要任务。加强规范和学风建设,是出版工作者的使命,编辑要发挥引领、示范和表率作用,培育优良学风,维护学术尊严,促进学术繁荣,在学术活动的社会参与中担当起建设良好学风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周 奇.常见语言文字错误防范手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52.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第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责任编辑 耿晔强)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总目录

特稿

“百年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笔谈

党圣元,等(4)

“杞人创伤”的生存美学与“历史化”——师陀论

李丹梦(4)

教育分析哲学从Aristotle学到了什么?

苏永明(5)

教育分析哲学与后现代主义之折冲

王嘉陵(5)

古代文学研究

《尧典》与《逍遥游》对炎帝部落文化的

关联性叙事

贾学鸿(1)

建安文学的互同与模式

魏耕原(1)

论元代后期隐逸现象之特殊性

牛贵琥,师 莹(1)

富强释义及孔子与原始儒家的富强观

方 铭(2)

经学文艺思想研究之问题与反思——郑伟《lt;毛诗大序gt;接受史研究》读后

李春青(2)

庆历之际的经学新变与古文

方笑一(2)

“世说体”及其文化蕴涵

宁稼雨(3)

《庄子·养生主》篇末句解

王锺陵(3)

“疏不破注”与“别开生机”——论孔颖达对毛诗学理论的创新阐释

郑 伟(3)

从“禀经制式”到“首尾圆合”——论《文心雕龙》“宗经”理论的开放性、

包容性特质与作用机理

郭 鹏(3)

“作诗免罪”母题的社会政治功能及其负面影响

王 立,刘 畅(5)

《文心雕龙》征引宋玉及其作品阐论

张德恒(5)

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中戏曲与宗教的融合与排斥

芦柳源(6)

现当代文学研究

《狂人日记》的文学汉语及其意义

文贵良(1)

革命谱系中朱自清的散文家影像

李宗刚(1)

文学史书写纵论——以《中国当代短篇小说演变史》为中心的探讨

张志忠(3)

小说写作中的纪实与虚构——从王安忆长篇小说《天香》说开去

王春林(3)

哲学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思想比较——“同一”关系:“决定”内涵,“同创互补”过程

黄光秋(1)

信息的本体论意义与传播学价值

李文明,吕福玉(1)

现象学解构之背后的预设:存在从属于言语

【美】伯特·C. 霍普金斯(Burt C. Hopkins)著,

朱光亚,吴 萍译(2)

数学编码的认知现象学分析

王俊龙(2)

试论跨越“英国实践”的马克思哲学

乔瑞金(3)

滞留与回忆的现象学澄清

李朝东(3)

论科学模型的哲学问题

魏屹东(3)

人的身体和人的尊严——再谈生命伦理学视域中的身体

程新宇(3)

实验哲学的怀疑论背景

颜青山(4)

直觉是有理论负载的

曹剑波(4)

哲学与文学的分野——罗蒂的后现代哲学观之考察

严春友(5)

论布莱恩·巴利的“作为公道的正义”

薛勇民,薛良喜(5)

第四次数学危机的数学基础和哲学根源

王俊龙(6)

维特根斯坦数学哲学意义之辨析

樊岳红(6)

历史学研究

北宋募役法改革前特殊户役探析

吴树国(1)

《唐会要》的诸版本

〔日〕古畑徹 著,罗 亮 译,刘安志 校(1)

山西票号的书信经营——对光绪十六年日昇昌京师分号一封残信的解读

郝 平(2)

北京通州张家湾山西会馆考略

孟 伟(2)

论《太和律》及北朝法系

李书吉(3)

金元以来山陕水利图碑与历史水权问题

张俊峰(3)

沈万三家族与“蓝玉党案”——兼论莫旦《弘治吴江志》对沈万三事迹的重构

杨永康(3)

清末壬寅癸卯科陕晋合闱乡试探析

张华腾,范 珂(4)

巨变前的骚动:风势论下的斗鸡台事件

孙 瑜(4)

“安内”与“攘外”:论唐德宗统治政策的转变

贾发义,郭艺娇(5)

近代危机与知识分子的以佛救世意识——以章太炎为中心的考察

王晓洁(5)

安禄山叛乱原因补说——从朔方、河东的争夺说起

张冠凯,胡阿祥(6)

失时与失效:唐代地方救灾时效探讨

李 军,韩丽敏(6)

语言学研究

汉语情态统辖结构的整合与变异

马清华(1)

为会话分析正名

吴亚欣,于国栋(1)

论“动态分析语法”——自然语言行为的可计算性及其形式理论

杨光荣(3)

论翻译学中的“操纵式重写”

贾 俊(4)

英语词汇的理据性:认知视角

张海涛(4)

山西方言形容词重叠形式的地理类型与主观性

白 云,杨 萌(4)

论晋语语音研究在汉语音韵学中的重要价值

乔全生,周怡帆 (6)

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

20世纪西方广告研究范式的四次转换及启示

葛在波(1)

广告景观的空间表征

李雪枫(1)

公共利益视野下媒体与司法关系研究

陈 绚,张劲林(2)

政务传播中“双微联动”的传播价值与实践路径——基于“平安北京”微博、微信公众号的文本分析

王 薇(2)

微信红包中的社会图景

彭 兰,等(4)

批判与破解:对移动直播的理性反思与深度追问

邓年生,姜博文,黄丽芳(4)

媒介社会学视域中的新闻生产研究——对塔奇曼《做新闻》的再诠释

弓慧敏,涂光晋(5)

数字时代广告产业融合的效应与结局

李名亮(5)

稿酬制对晚清民国作家创作及翻译的影响

管新福(6)

论编辑规范与学风建设

魏晓虹,张 琴(6)

经济学研究

跨市场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控制与政府审计

曹源芳,蔡则祥,王家华(1)

从“经济伦理”到“制度主义”——“儒家文化与现代经济”的研究转向及其启示

刘梦岳(2)

收费公路企业非线性成长模型构建研究

王 毅,未小刚(2)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商业革命浪潮及其启示

刘毓庆(3)

特朗普新政下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挑战与展望

张慧智(3)

清代东钱新考

石 涛(3)

人力资本、收入水平与社会关系网络的交互作用——来自网络调查样本的实证研究

贺 尊,赵 莹(4)

影响异质性知识传播的因素分析——基于制度逻辑的视角

李常洪,张 宁,周 众(4)

近江模式与现代日本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演进——基于委托代理关系的演化分析

梁 娜(4)

异质性农村人力资本对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影响——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

张淑辉(5)

基于预期后悔的动态定价与库存决策

张晋菁,张 艳(5)

人民币汇率双边波动的形成机制与国际化进程

张艾莲,唐 诗,刘 柏(6)

双元并进战略模型研究:基于技术型海外并购

李自杰,王雁南,高璆崚(6)

科技哲学与科技史研究

建立健全锻造工匠精神的制度体系

丁彩霞(1)

薛景石及其制车技术研究

贺天平,张万辉(1)

论大数据语境下的科学史研究

诸玉峰,李树雪(1)

留学生与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

张培富(3)

石桥文化遗产当代价值实现的编史学分析——基于山西古代石桥的考量

李树雪(3)

教育学研究

“社区教育”解析

侯怀银(1)

校服文化中主体缺位的现实透视与价值诉求

王志琼(1)

农村教师拥有怎样的教育理论知识——关于农村教师教育理论知识的调查

李长吉(2)

论“启蒙”及其教育学意蕴

陈 仁,杨兆山(2)

何谓哲人教师?——论教育者的哲人精神

金生鈜(3)

教育创新与回归教育的原点

刘旭东(3)

学校课程建设的认识论问题

徐继存(3)

生命整全及其教育路径探寻——兼评《追寻生命的整全——个体成人的教育哲学阐释》

李伟言(4)

论道德虚构的价值向度及其功能

赵国栋(4)

高等教育研究的困境与对策——从美国的高教研究说起

常 园(4)

论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文化自信

肖福赟(5)

西方创业课程设置的路径探究

张雅婷,姚小玲(5)

数据、评价与问责:教师教育质量保障的困境破解——美国《高等教育法》教师教育项目条例修订稿评述

韩云霞,徐冰鸥(5)

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新教育实验”本体论

张荣伟(6)

符号教育:第三次教育浪潮

崔岐恩,张晓霞(6)

学校仪式及其教育价值的历史变迁

董树梅(6)

Scopus和JCR在学科评价中的作用比较分析——以S大学数学学科为例

杨 光,高晓宏(6)

文艺理论研究

客观性的悖论与话语权力的博弈——论现实主义无法回避的现实

路 遥,王 耿(2)

空间的焦虑:文学与寻根

吴红涛(2)

“五四”时期傅斯年文论中的身份认同及困境

宋尚诗(2)

法学研究

我国移动医疗法律监管问题研究

龙翼飞,龚 政(2)

全球金融治理下IMF份额改革及对亚投行的启示

蔺 捷(2)

我国消费者无理由退货权的解释论

汪渊智(3)

民初山西村自治机关运行的法制化

周子良(3)

棚户区改造法治建设的英国经验

王霄燕(3)

政府承认的性质及其所适用的原则

罗国强(5)

组织医疗行为中的个人过失责任

刘梦觉(5)

马克思主义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逻辑——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史演变的线索

秦 超(2)

毛泽东邓小平农村土地制度思想的启迪

邸敏学,郭 栋(2)

政治学研究

中国基本医疗保险立法困局、症结及其出路

孙淑云(3)

企业主导农村城镇化的缘起、过程与结果——一个资源型地区城镇化模式的解释框架

董江爱(3)

媒介化体验: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研究

郑 欣,高梦媛(4)

社会治理中政府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霍小霞(4)

协商民主: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基于浙江社会治理创新的探讨

王河江,陈国营,巫丽君(5)

活化乡村中非营利组织的行动逻辑——台湾嘉义市上林发展协会的描述

乔运鸿(5)

论公共领域的非理性向度及其边界

刘继荣(6)

社会协同治理的法治意涵探析

邸晓星(6)

文化学研究

跨国婚姻家庭中女性生活适应类型研究——以中韩跨国婚姻为例

崔金海(6)

体育学研究

优秀手枪运动员心理状态及中枢神经机能变化

牛斯然,王 霆(6)

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同步训练的理论思考

吴 剑,李建英,曹电康(6)

习练健身气功与涵养道德关系之伦理学思考

李金龙,张晨昕(6)

OnEditingNormandConstructionofAcademicDiscipline

WEI Xiao-hong1,ZHANG Qin2

(1.AcademicJournalOffic,ShanxiUniversity,Taiyuan030006,China;2.JournalEditorialDepartment,TaiyuanNormalCollege,Taiyuan030031,China)

Editors are the maintainer and gatekeeper of academic standards.They should adhere to review standards and promote academic innovation. The normalization of authorship,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ranslations, compilations, and papers and the linguistic norms in terminology should be highly valued. To embody the academic tradition,the editors should conform to the standards of annotations and references. They should faithfully implement the academic rules so th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ms become the common thinking mode of both editors and authors. It’s editor’s responsibility to supervise academic misconduct, so as to improve the credibility of publications and influence authors and readers. On the contrary, editors’ neglect of academic norms can do harm to the academic progress and national creativity. Conforming to the academic rules, eliminating academic corruption and creating academic atmosphere should be key parts of editor’s professionalism.

editing norm;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discipline;standardization of language;review standards;reference standard

2017-10-26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一般项目“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研究”(YB14)

魏晓虹(1964-),女,山西繁峙人,文学博士,山西大学学术期刊社编审,主要从事编辑学及文学研究;张 琴(1967-),女,山西运城人,文学硕士,太原师范学院期刊中心副编审,主要从事编辑学与文学研究。

10.13451/j.cnki.shanxi.univ(phil.soc.).2017.06.020

G237.5

A

1000-5935(2017)06-0140-05

猜你喜欢
学风参考文献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The Muted Lover and the Singing Poet:Ekphrasis and Gender in the Canzoniere*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Study on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γ—aminobutyric acid and its receptors
The Review of the Studies of Trilingual Education in inghai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
地方性本科院校学风问题及其对策
学风建设——高校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