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色青青柳色浓 玉壶倾酒满金钟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课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小学学段观课有感

2017-11-30 08:47牛晓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400015
中国学校体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教材体育

牛晓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400015)

草色青青柳色浓 玉壶倾酒满金钟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课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小学学段观课有感

牛晓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400015)

本次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让与会专家、学者、广大体育教研员及一线教师内心激起阵阵涟漪。在观摩学习中,体育教师们激情研讨,冷静反思,受益颇丰。回顾此次的体育展示课,有许多精彩的瞬间浮现在脑海中,给了笔者启迪,但也发现了一些值得继续探究的课堂教学问题,让笔者冷静思索。

一、回顾现状,面对问题

在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都是改革的主力军,其中,小学体育教师群体显得尤为突出。从2001年至今,有不少小学体育教师从课程改革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新时代的宠儿,他们有的成为了特级教师、教研员、名师;有的成为了学校领导;有的成为了教授……对于这些优秀者来说,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角色,那就是敢于实践、不断创新的践行者和探索者。在十几年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中,无论遇到任何困难,他们始终坚持前行,不断进取,成为了不怕困难、勇于奉献的一代新人,成为了课程改革的中流砥柱。这个优秀的群体也将继续承载着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光荣使命。

与此同时,作为体育工作者,也看到了中国学生的现状依然堪忧。“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问题依然存在;学生学了12~14年的体育课,运动技能依然没能较好地掌握;学生体质健康相关指标依然呈下滑趋势……这些现状及问题说明了什么?反思我们现有的课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对授课对象等考虑得不够;不厌其烦地重复枯燥、单一的教法,极大地影响和挫伤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也违背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对小学阶段学生提出的学习内容与基本要求。这些现状及问题都反映出传统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必须要改变。

本次观摩学习,让笔者眼前一亮的是,一些体育教师面对现状给出了应对策略,精彩设计及巧妙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笑声与汗水又重新回到了课堂。

二、课堂观察,具体分析

(一)现状分析

1.小学学段观摩课呈现。本次小学展示的21节现场课,其中自选教材16节,规定教材6节,涉及球类5节,体操8节,武术4节,跳绳3节,田径1节(见表1)。

表1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课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小学学段项目类别与教材内容

纵观21节展示课,体操课8节,占总比例的38%,这是目前常态体育课上出现的最少的课,尤其是体操中的跳箱、山羊和单杠这类器械课几乎远离了课堂,展示课上却占了最高比例,这也说明了顶层的导向很明确,就是要倡导体操课在中小学校正常开展起来,体操运动项目对于人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学习体操项目,可培养学生良好姿态的形成、骨骼肌肉的发展、控制身体的能力、空间感等。其次是球类课,这类项目是最受师生们喜爱的项目;武术是我国国粹,从小树立尚武精神,对形成强健体魄的意识具有重要影响。

此次展示课,教师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遵循了《课标》所提出的水平目标。在课的设计与教材处理上大胆创新,课堂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执教教师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角度整体设计单元学习框架,如,情景式、主题式等。教师们大都能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创设新颖的练习形式和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部分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中有意识地关注了运动技能学习中对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的培养,积极发展学生体能,较好地体现了“在游戏中、活动中、比赛中教会学生知识、技能和方法,整个小学阶段,都要重视学生的体能发展”的课改思想,为“立德树人”背景下体育课的创新,构建了基础框架。

2.展示课亮点。锐意进取,阳光形象,充满正能量。此次展示课,小学阶段的教师整体素养较高,对课的掌控能力强,理论功底扎实,语言表达富有感染力,课堂反映出这批中青年教师目标远大、积极向上,身体力行的课堂表现深深地感染着学生,充分体现了体育教师独有的气场和魅力。教师们呈现出来的课堂令观摩者感动,有许多精彩的场面让与会人员久久不能忘怀。为了让一线教师们看到更多更好的课,在专家的引领下,执教教师们不厌其烦地修正教案,模拟教法,适应场地,布置器材。有不少自制器材不远千里托运到展示现场,有不少配设音乐细扣到每一个节拍……如,北京市朝阳区白庄小学王娟老师的排球课,为了让学生们能清楚了解排球正面下手发球的发力部位,执教教师模拟自制了一个可移动相关关节的“真人”,进而让学生们能仔细观察到排球正面下手发球时的发力部位及如何协调用力,从而有效突破了本课运动技能学习的难点。又如,福建省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李瑞芳老师的“五祖三战拳”武术课,在天气比较炎热的篮球场上,执教教师矫健的专业动作示范,将武术的精气神体现得淋漓尽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执教教师设计的“打不倒翁”器材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武术学习的热情。一幕幕感动的场面让与会人员看到了学校体育改革的成果,也从这些执教教师身上看到了学校体育发展的希望。

(二)数据呈现,客观分析

通过对小学学段来自全国6个区域(华北、华东、华中、西南、西北、东北)共13节课的观察,并结合自制课堂观察表进行了记录、评分,观察内容主要为体育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内学生和教师表现出的具体情况以及课堂的练习密度(现列举2个观察表说明)。

1.地理区域差异比较。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季浏在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中对体育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采用方差分析对本次观摩课不同区域体育课堂进行了相关分析,如表2所示,各地区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表现(T)与教师的总体评价(O)方面差异不大,但是在课堂中准备活动(P)、学生情况(S)和放松部分(E)有一定差异,特别是放松部分的差异较为明显(P=0.017)。

2.体育课堂教学具体情况对比分析。体育课堂教学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从这三个部分中学生和教师的相关表现以及课堂总体评价来看,表现最好的方面为基本部分中教师的表现情况(T总),即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把控与驾驭能力较强(见表3)。

表2 各地区课堂观察情况差异分布

表3 体育课堂教学具体情况对比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出,基本部分中的学生情况出现了分数极大值R(max)=29。在这一部分中,大部分体育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练习方式及活动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开心快乐地参与体验。有些教师能够大胆创新,教师引入和课堂环节设计较好,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课堂中。如,针对水平一的学生,教师主要采用示范模仿教学方法,适合学生的神经即身体发育实际情况,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高效地达成学习目标;而针对水平三的学生,教师则主要采用了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本学段学生已经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效解决问题。在学生情况中反映最为突出的是S1(学生参与度高、认真倾听、积极思考问题)(见表4)。

3.展示课亮点

亮点1:仔细钻研教材,创新重组设计

此次展示课教师的整体专业素养和设计能力大大提高,一些教师能依据《课标》的基本要求,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将学习内容与游戏设计高度融合,执教教师将学习内容中的重难点自然巧妙地设计在游戏比赛的规则中解决,目标达成度较高。即便是传统的运动项目学习内容,游戏化程度也都大大提高,如,多人合作跑、跳长绳等教材都是将练习环节放在游戏中,用游戏将整节课“串”起来,让学生练起来不枯燥。如,《“8字跳长绳”——进绳时机与动作游戏》一课,执教教师通过游戏“自动闸门”——“卷帘门”——“穿越封锁线”——“过索桥”——“虫儿飞”5个游戏创新组合,促使学生在游戏中获得参与兴趣,在体验中学习技能,在学习中遵守规则、获得良好行为习惯,在参与评判中,习得方法和能力。以游戏活动为载体,发展学生跳跃能力、合作能力及判断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到教育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有意而为,无意而成,真水无香,教育无痕。”学生们在执教教师精心创设的“跳绳通过时机”的穿过游戏中,一步一步掌握进绳时机,克服怕被绳绊倒的恐惧心理。通过将进绳时机游戏的趣味性和层层递进的变化加以融合,学生们在实践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进绳时机的最佳方法,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同时达成了以游戏为载体的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目标。

亮点2:创新改造器材,树立安全意识

在指定教材《山羊分腿腾越及体能练习》(同课异构)中,其中,来自江苏和重庆的金刚老师与刘勇老师执教的课中,均在器材的创新上进行了思考。金刚老师利用废旧的轮胎和铁架自制适合学生练习的“山羊”(降低了高度),将轮胎像变魔术一样,从原地跳到滚动跳,从窄面到宽面,由易到难,让学生们双臂支撑跨越“山羊”,学生们在执教教师的“山羊”面前没有恐惧心理,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山羊分腿腾越技术;刘勇老师也抓住了“支撑”这个关键词,利用各种撑跳,因地制宜地用硬体操垫过渡到山羊,培养学生由易到难体验“支撑”跨越障碍的能力。通过对器材的改造,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器材的问题,更是给学生一个安全的练习空间,有效地降低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克服了学生学习此类教材的恐惧心理。2位教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从基础动作逐步向专门运动技能过渡进行设计、选择和充实课程内容,从课的整体设计开始就关注了安全防范措施,且能针对教材特点预设具体的安全预案。如,静态安全预案、动态安全防范措施等。整节课有效地体现了《课标》中所对应的水平运动技能学习目标:“学习体育运动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亮点3:关注学生体能,发展核心素养

本届执教教师特别关注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体能版块的内容,一些教师设计了8~10分钟的体能练习,在注重全员参与,营造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也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练习密度和强度。这是本届展示课与往届展示课大不相同之处。以《山羊分腿腾越及体能练习》一课为例:执教教师在思考设计整节课时,就考虑了在体操教学中如何解决体能练习的问题,他通过“专项练习——支跳健身操——‘我会踏’(一步至多步单起双落踏跳练习)——‘我会撑’(一步至多步单起双落踏跳支撑及提臀分腿练习)——‘我会跳’(过人羊、尝试过羊)——‘我会玩’(撑羊往返接力)——静力拉伸练习及体能游戏”的设计,一改过去先教技术,再练体能的做法,将体能练习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各环节之中,课中各种撑跳,游戏中的撑与跑、俯撑前行、平板支撑、立卧撑等,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体能,学生的运动能力得到提高,让观摩者耳目一新。在常态课中坚持下去,学生的体质健康下滑情况有望得到改变。

三、反思与问题

(一)练习缺乏科学性,密度把握欠佳

在笔者所观看的13节课中,指定教材(少数课除外)的练习密度大多集中在50%~70%之间;而自选教材大部分在65%~76%之间。从总体上看,执教教师们均十分关注课的练习密度。《课标》组专家们提出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中对练习密度的要求为75%以上,本次所观察课堂有31%的课堂达到此项要求,还有15.4%的体育课堂练习密度在50%以下。造成这些结果的原因是,有部分教师仍然未做到精讲多练,还没能形成在练习中提示,在练习中提高的意识,讲解过多,导致学生活动时间少;教材类型特点也是原因之一,如,体操类和武术类教材,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这类课型还有待教师合理地突破。

表4 基本部分中学生情况分析

(二)反馈不及时,变通性欠缺

个别执教教师观察反馈和应变能力尚待提高。展示课中,有的执教教师为了走流程,课堂上出现了问题也视而不见。预设与临时生成的问题该如何有效解决不清晰。有的执教教师在教学中按照预设的要求,在教学中频繁地调队或频繁地集中讲解,导致课堂效率不高。一位大教育家说过:“教师说得越多,学生就学得越少。”一节优质体育课,教师讲解的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组织讲解如何做到精讲多练,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进行练习等问题都需要教师们在实践中再思考、再钻研。

(三)为教技术而技术的现象还较为严重

在展示课中,有的执教教师开始关注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实现,尝试着从自己的课堂中去呈现、去落地、去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有这种想法非常可贵,但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居多。一些执教教师在运动技能学习中,所设计的练习手段、方法,仍然停留在“为教技术而技术”的层面上,而没有真正以运动项目学习为载体,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未来的路还很长。

展示课不能完全等同于实际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只是一个引导,一种方向,要想真正改变小学体育课堂现状,形成在“立德树人”大背景下的新型体育课堂,广大体育教师应立足于新课程理念的体育课堂,继续努力。我们相信:那些脚踏实地、勇于践行的一线教师;那些积极钻研,且具有批判思维的一线教师;那些敢于创新、不拘泥于传统的践行者;那些主动思考、善于积淀的反思者会越来越多,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之路会越走越畅。

(本文作者系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教研员,重庆市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教材体育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教材精读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现状与促进策略*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