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诺贝尔奖与人体生物节律

2017-11-30 04:13国之健编辑丙丁
科学生活 2017年12期
关键词:低潮期生物钟节律

文/国之健 编辑/丙丁

2017年诺贝尔奖与人体生物节律

文/国之健 编辑/丙丁

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杰弗里·霍尔、迈克尔·罗斯巴什和迈克尔·杨三位美国科学家分享,以表彰他们在研究生物昼夜节律分子机制方面的杰出贡献。评奖委员会表示,获奖者的研究成果解释了许多动植物和人类是如何让生物节律适应昼夜变换的。

这些科学家以果蝇为研究对象,分离出一个能够控制生物节律的基因,它可以编码一种在夜间积聚、在白天分解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在细胞中的数量变化就引起了细胞生物节律的昼夜变化。后来他们又发现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其他几种蛋白质,从而在分子层面较好地揭示了细胞内生物钟的工作机制。

人体生物节律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希波克拉底。他指出:人的健康、情绪在降临人世时就决定了。他嘱咐他的学生们,在诊治疾病时要密切注意患者的出生年月与病情的发展日期之间波动的情况。

20世纪初,德国内科医生威尔赫姆·弗里斯和奥地利心理学家赫尔曼·斯瓦波达,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在患者的病症、情感以及行为的起伏中,存在着一个以23天为周期的体力盛衰,以28天为周期的情绪波动。

20年后,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的阿尔弗雷特·泰尔其尔教授,在研究了数百名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考试成绩后,发现人的智力是以33天为波动周期的。于是,体力、情绪与智力盛衰起伏的周期性节奏,便开始被揭示了。1960年美国纽约州长岛上的冷泉港国际生物节律座谈会以后,生物节律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正式问世了。

生物节律有年节律周期、月节律周期、日节律周期等。人体生物月节律周期的智力钟,影响着人们的记忆力、敏捷性及对事物的接受能力、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等;体力钟影响着人们的体力状况,包括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工作能力、动作速度、生理变化适应能力,以及其他一些基本的身体功能和健康状况等;情绪钟则影响着人们的创造力,对事物的敏感性和理解力,情感与精神及心理方面的一些机能等。

大家对智力、情绪、体力钟的高潮、低潮和临界期的计算方法都不陌生。先算“总天数”,即计算出生之日至所计算之日的总天数;再算“余数”,即将总天数分别除以33、28、23得到余数。然后与半周期数作比较(智力钟半周期数:33/2=16.5,情绪钟半周期数:28/2=14.0,体力钟半周期数:23/2=11.5),若余数小于此种生物钟的半周期数,此时生物钟运行在高潮期;若大于半周期数,则运行在低潮期;若接近半周期数或整周期,以及余数为零者,为临界期。

了解自己“智力、情绪、体力”三节律的运行周期曲线图,可在高潮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临界、低潮期早作准备,以防不测。人体生物节律的三个周期正好都处在高潮期的时候,就有可能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能力来。

有资料显示,1980年女子篮球锦标赛中国队以十分悬殊的比分惨败于韩国队,当天我国女篮有七名队员分别处于“低潮期”或“临界期”,在五名主力队员中,只有一人是处于“高潮期”。与之效应相佐,有人对96名研究生进行回顾性调查,发现有77名高材生受孕时,其父母六条生物钟曲线中有4条以上处于高潮期,占总数的88%,而其中有1/3父母的智力表现极其一般。这体现了人体生物钟原理对备孕优生的循证分析价值。

从科学上来说,节律是生物钟的外在表现,生物钟是内在的定时机理。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果在生物节律分子机制方面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人们加深对于生物钟内在调节控制机制的认识,对上海市民来说,从生物节律来了解人体的秘密,这是科普教育的新课题。

猜你喜欢
低潮期生物钟节律
周末“补觉”是一个谎言
从计时钟到生物钟
如何度过人生的低潮期
真正拉开差距的是低潮期
蚬木扦插苗人工幼林生长节律
慢性给予GHRP-6对小鼠跑轮运动日节律的影响
细菌装上生物钟
模拟微重力对NIH3T3细胞近日节律基因的影响
怎样度过情绪低潮期
从新视角窥探历史的节律——评《开国皇帝武略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