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南地区传统服饰技艺的传承及与服装产业的双赢发展

2017-11-30 06:23金晨怡
关键词:浙南温州服饰

金晨怡,卢 杰,王 薇

(1.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2.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无锡 214122)

浙南地区传统服饰技艺的传承及与服装产业的双赢发展

金晨怡1,卢 杰2,王 薇1

(1.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2.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无锡 214122)

以温州市为代表的浙南地区传统服饰技艺资源十分丰富,其以夹缬、瓯绣、发绣、十字绣等为代表的服饰技艺,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在市场化的当代,浙南地区传统服饰技艺在传承发展中也面临传承人断代、产品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挖掘这些传统服饰技艺的精髓,在服装产业中转化为生产力和竞争力,使两者共生共存、双赢发展,既有其现实性与合理性;也需要强化“人才、技术、市场”引导的思路,加强服装品牌与地域特色的密切结合。

浙南地区;传统服饰技艺;服装产业

浙南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条件,迄今仍蕴藏着大量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传统技艺资源。浙南以温州市为中心城市,服装产业发展迅速,占领了大片国内外市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浙南地区传统服饰技艺与现代服装产业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而这也为成为了浙南地区服装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近年来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本土服装产业的发展一直是热点话题,但针对浙南地区传统服饰技艺的研究多集中在记忆性保护和文化内涵的挖掘层面,而对浙南地区服装产业研究也多围绕以温州为主的产业集群的分析,对浙南地区传统服饰技艺与服装产业的双赢发展研究较少。本文从浙南地区传统服饰技艺的传承现状、服装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角度,对两者共同发展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为二者双赢发展提供思路。

一、浙南地区传统服饰技艺研究

浙南地区拥有丰富的凝聚地域特有的群体智慧、工匠精神、情感气质和审美情趣的民间传统技艺资源,它们承袭着中华民族独特而厚重的文化气质。

(一)浙南地区传统服饰技艺的特点

浙南地区传统服饰技艺资源丰富,以夹缬、瓯绣、发绣、十字绣等为代表的浙南地区服饰技艺,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表1是对浙南地区传统服饰技艺特点的总结,它们不仅是满足人文志趣和文化审美的艺术含量高、技艺精湛的手工艺品,而且是具有一定的实用性的手工艺品。

表1 浙南地区传统服饰技艺例举

表1表明浙南地区传统服饰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在唐代就有了相关的记载。浙南地区的靛蓝种植传统南承闽越,产品北销苏杭,从唐宋时期一直兴盛至近代温州开埠。染蓝是浙南地区的生活习俗,已经从物质生活属性提升至礼俗生活和宗教生活的精神文化属性层面,此习俗在浙南地区的畲族文化中表现得最为突出[1]。当代温州染坊专门以夹缬工艺印染被套,形成独特的印染工艺和独特的经营方式,从而使唐代流行的夹缬工艺在温州得到唯一的传承。此外表现形式、针法丰富的瓯绣也开始于唐宋时代,已有一千余年历史,可与湘绣、苏绣、粤绣和蜀绣相媲美,被称为中国的五大名绣之一[2-3]。另外据《温州市志》记载,温州十字花边绣,始于明末,盛行于清朝,发扬于新中国。十字花边绣应用的十字针法,充分利用棉布经纬原理,以纱支交叉为下针点,四个针点的两条斜线交叉组成一个斜十字(×),数个“×”组成某种花纹图案。

浙南地区传统服饰技艺就地取材、实用性强,形式质朴、特色鲜明,并且最初都是以自用为主,逐渐向商品发展,呈现出重手工、家庭式经营的特征。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浙南传统服饰技艺在其演变发展过程中曾经一度展现出高度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浙南地区服饰技艺以更其悠久的历史承载着当地的民俗文化内涵。浙南地区传统服饰技艺中选用的图案、纹饰展现了浙南地区人们崇尚自然美和其丰沛的浪漫主义的情感,如夹缬产品的图案多选用“百子图”“状元图”“福禄寿喜图”以及动植物变形纹样;浙南夹缬技艺的广泛应用形成了当地“喜蓝”的生活习俗,在当地蓝布纺织品的使用被赋予了一定的礼仪性,女性在走亲访友时常常会用蓝布做成的包袋装作礼品;此外,浙南地区还有外婆要在外孙周岁仪式上赠送给外孙一条宽约50厘米、长约500厘米的蓝布包带的习俗,母亲可用这条蓝布包带包裹婴儿,以求平安[4]。

(二)浙南地区传统服饰技艺传承中的问题

浙南地区传统服饰技艺具有生活和文化的双重属性,是浙南地区人民在其特有环境中为满足、美化生活而进行的生产活动。浙南地区传统服饰技艺在其发展过程中,注重对其性能质量的不断改进,加强系列产品的开发与推广;然而在当代面临市场化压力下,浙南地区传统服饰技艺在传承发展中凸显出了一些问题。

就传统服饰技艺的传承而言,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厚植根柢,传承才能永续,否则只能加速其消亡。传承人的培养和延续是浙南地区传统服饰技艺当下面临的最严峻问题。如瓯绣是温州女子自小研习的功课,其过去主要应用于服装、儿童帽子、围涎、肚兜、鞋面、荷包、枕头等家居、服饰用品上;在现代,形式精美的瓯绣,主要应用于装饰品、纪念品中。但瓯绣传统技艺不容易学习,且制作费时、回报低,现代年轻人都不愿从事这个工作。瓯绣传统技艺面临传承人断代的严峻局面。

就传统服饰技艺的发展而言,传统服饰技艺需紧跟时代潮流,挖掘其现代价值,才能做到活态传承,有效发展。但是发展到目前,浙南地区传统服饰技艺依然以满足百姓日常生活所需为主,于是呈现出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品牌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以夹缬为例,目前的夹缬产品虽为纯手工制作、环保健康、文化内涵丰富,但是相较于色彩绚丽、质地轻盈的工业生产面料而言,民众更愿意选择后者。目前市场上的夹缬手提袋和家居产品,设计粗糙,毫无时尚感,与现代人的喜好相差甚远,导致其失去市场,甚至被人忽视,濒临失传。

二、浙南地区服装产业发展与机遇

综上所述,如夹缬、瓯绣、十字绣等都是浙南地区特有的服饰技艺,如何挖掘这些传统服饰技艺的精髓,在服装产业中转化为生产力和竞争力,使两者共生共存、双赢发展对浙南地区的服装产业走向国际化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一)浙南地区服装产业的发展

浙南地区服装产业继承了其传统手工艺的特点,在起步阶段以作坊式生产方式、家族式经济模式为主,通过降低劳动和投资成本取得竞争优势,发展中期开始注重产品的成本和差异化,提高产品质量,引进先进的设备,引进海外人才,开始自主研发设计,加强管理和公司文化建设。

浙南地区服装产业发展以温州最具代表,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温州模式”。“温州模式”是指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特点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浙南地区服装产业凭借其生产规模较小、技术含量和运输成本都较低的优势在全国建立市场网络,并且通过产业技术的创新、产业模式的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的不断开拓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21世纪初,以温州为首的浙南地区服装产业在追求品牌差异化的过程中,意识到了品牌文化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主动拓展国内甚至国际市场,提高物流效率和多元化竞争,形成了以规模小、实力强、装备先进、管理规范、设计时尚、工艺精良的企业集团为主导的市场格局。总之,通过加强企业的“软实力”,获得更多的市场价值,打造具有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色鲜明的服装品牌,将成为今后以温州为首的浙南服装产业增强企业“软实力”的着眼点。

(二)浙南地区服装产业的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即以中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为背景,又以亚欧各国和地区的现实诉求为契机,具有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涵[5-6]。“一带一路”战略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金融融通、民心所向为主要内容。其中交通运输设施的改善既有利于提高生产、服务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的效率,也提高了政府部门运作、文化交流等社会活动的便捷程度,因此具有很强的经济社会效应。

浙江省作为“一带一路”重点布局地区,浙南地区借助对外开放的平台,其以温州为首的服装业出口贸易将搭载“一带一路”,走向更多的国家与地区,但同时也面临东盟地区的服装出口贸易挤占。在此背景下,浙南地区的服装产业发展将面临挑战,但更要看到机遇,要把握好“一带一路”的发展契机,尽快完善自身体系,以文化传播为突破点,提升服装业出口贸易潜力。

(三)本土服装产业的壮大与发展

随着我国文化自觉的增强和时尚消费市场的扩张,“中国风”受到了世界的重视,并且能够体现中国元素的具有时尚感的产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正如备受关注的“新中装”,以传统的工艺和文化元素展现出新的中国时尚风貌,反映出中国设计师和中国服装产业的自信。浙南地区服装产业的发展应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契机,使其服装产业在其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的助力下,在世界服装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此外,浙南地区服装企业在产品的品质和规模上已在世界服装市场占据了很大份额。浙南地区也出现了多位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服装设计师,并受到了认可,为浙南地区时尚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开端。如图1为温州时尚设计师金晨怡的作品《缬·韵》,此作品运用夹撷工艺,并以昆曲内容作为图案题材,利用对称花版的变异性和现代新型面料的拼接应用,加强时尚性和可穿性,服装面料上的图案人物造型完整,构图有秩序感和形式感,韵味十足。

图1 《缬·韵》

三、浙南地区传统服饰技艺与服装产业的双赢发展

通过对传统服饰技艺发展中的问题与现在服装产业发展的机遇的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可以通过互补,达到共生共赢。

(一)传统服饰技艺与服装产业融合的合理性

浙南地区传统服饰技艺传承面临与市场脱节、资金匮乏等现状,而其服装产业具有缺乏创意与文化的问题。传统服饰技艺与服装产业的结合不是一味地复古、也不是一味地改变传统服饰技艺,而是依托浙南地区服装产业平台,将浙南地区传统服饰技艺与现代时尚产品相融合,打造出具有市场价值、饱含文化内涵的优质产品。例如广州的“例外服饰品牌”,它从东方文化吸取养分,通过传统的东方元素打造出符合现代人审美口味的产品。“例外服饰品牌”是提取了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不是简单复制,更不是无底线的改造,在塑造成功的品牌形象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进行了宣传。浙南地区服饰品牌应当学习这种成功案例,要兼顾传统服饰技艺的精髓运用与品牌建设,通过对传统服饰技艺的分析、归纳,丰富设计素材和设计文化,有利推动品牌建设与服饰技艺传承的的良性发展。

(二)强化“人才、技术、市场”引导的思路

首先是人才培养方向的引导。人才是传统服饰技艺与服装产业双赢发展的关键。目前在服装产业领域,既懂时尚,了解现代市场需求,又懂传统服饰技艺及其文化内涵的人才十分缺乏,只有通过相关人才的培养输出,才能设计出引起更多人共鸣的具有传统韵味的时尚产品。所以加强此类人才的培养,需要相关国家政策的辅助和高校的重视。通过政府牵线,相关企业参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要不仅仅以培养学生兴趣、扩大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为出发点,而且还要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对服装产业未来所需人才进行培养。现在浙江省有些高校已经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例如浙江理工大学的传统纺织技艺教学及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对瓯绣技艺的教学实践,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深入开展针对温州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和研究,有十多项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研课题获得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立项。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技艺人才的培养同时也为服装产业预备了大量人才,但是对传统服饰技艺与现代服装产业双赢发展的科研及教学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其次是技术创新引导。创新是服装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传统服饰技艺想要挖掘其现代价值,也要创新。对传统服饰的形态、技艺、题材进行创新和改革,并将创新成果运用于运用于服装设计和生产,加强市场竞争力和市场潜力。在传统技艺的发展历史中从不缺乏创新,要勇于打破技艺的界限,进行多元素融合,例如图 2是设计师王悦的作品《靛·情》,通过替换面料,将传统夹撷技艺通过技术的改进应用于真丝面料中,即展现出了新的韵味,时尚而不失雅致,夺人眼球。可以运用传统文化精髓服务于现代品牌的建设,例如东北虎以“贯通古今·融会中西”为设计理念,充分利用中国传统元素,以“礼”为魂,以“锦”为材,以“绣”为工,以“国色”为体,以“华服”为标志,呈现数千年礼服的华夏文化内涵,开创现代中国特有的一种服饰形象。东北虎品牌推出了晚礼服、中式婚礼服和婚纱等系列产品,并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奢侈品品牌,为浙南地区服饰品牌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有力推动民族品牌的良性发展。

图2 《靛·情》

最后是市场的引导。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引导需求,成为占领市场的重要举措。然而“引导”需要做到重品牌、重质量、重创新,才可以真正打动消费者。对于现代人而言,服装已从简单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防寒保暖遮体的需求,上升到彰显个性、素养、身份等精神层面的需求。人们开始追求要穿出一种文化、展现一种情怀。近年来快时尚已经逐步退出消费者的需求范围,而包含厚重历史的传统服饰技艺的产品,越来越受到关注,例如服装品牌吉祥斋,以精致的细节打动消费者,以具有手感余温的工艺感染消费者,在进行品牌塑造与宣传的过程中,拥有了大量忠实顾客。在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下,大批以传统元素为灵感的原创品牌也取得了成功,例如:裂帛、尤瑾等。浙南地区服装品牌要充分利用本地的文化资源底蕴,以文化为灵魂,引导消费者,带动本地产业发展;打好传统文化牌,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产业化的价值和意义,发掘、发挥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新意义,为浙南地区时尚产业增添新的活力,增强其竞争优势。

(三)加强服饰品牌与地域特色的密切结合

服饰品牌与其所在的地域文化有着无法割裂的联系,品牌无可避免地会受到本地服饰技艺的影响,浙南地区服装产业与传统服饰技艺相互促进发展要以地域性特点为基础,要始终坚守住本地区服装产业和传统技艺文化的特性。例如设计师品牌“天意梁子”在 2007年春夏时装发布会上以莨绸制作服装,不仅发现并拯救了莨绸技艺,而且树立了特有的品牌符号形象,莨绸技艺也得到了向世界传播的机会。经历历史积淀的服饰技艺,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最本真的精神内涵,要充分利用地域符号的特性,打造产品核心理念。

图3为2016年9月的温州国际时尚消费博览会上,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创办的独立设计师品牌shellyjin推出的新中国风服装展,她将传统的非物质遗产技艺包括瓯绣、皮影、夹缬等工艺及纹样以创新手法融入现代设计之中,灵感来源于京剧、昆曲、农民画、瓷器等中国元素,这位教师的理念和实践使紧扣时尚脉搏的创意再次得到呈现。

总之,浙南地区传统服饰技艺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并且具有就地取材、手工为主、家庭经营的鲜明特征。浙南地区传统服饰技艺承载着当地的民俗、文化,表达着当地人的审美倾向和精神情感,具有生活和文化的双重属性。

只是近年来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其传承和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亟需进行转型发展。而浙南地区服装产业发展虽已具备一定得基础,但仍需要向更高层次的高附加值的创意型产业发展。

如今“一带一路”战略布局和“中国风”的流行正好为浙南地区传统服饰技艺和当地服装产业双赢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本文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浙南地区传统服饰技艺和服装产业双赢发展提供某种程度的理论指引。

图3 2016年温州国际时尚消费博览会现场

[1]林可,林亦修.浙南地区的种靛、染蓝、夹缬生产生活习俗[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5(5):115-120.

[2]陈明艳,林雅静,张国民,等.传统瓯绣融入现代服饰的探析[J].纺织学报,2009(8):123-127.

[3]戴炤觉,高觉诚.瓯绣纹样在现代服饰品设计中的应用[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18-22.

[4]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浙江省志:温州市志:第87卷[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2594.

[5]王婷.一带一路下浙江服装出口贸易潜力分析[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6:11-13.

[6]王国刚.“一带一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经济理念创新[J].国际金融研究,2015(7):3-10.

[7]胡越慧.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研究:以温州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6):72-75.

(编辑:朱青海)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ostume Technique and Its Win-win Development with Costume Industry in Southern Zhejiang

JIN Chenyi1, LU Jie2, WANG Wei1

(1. College of Fine Arts and Design,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China 325035; 2. School of Textile and Clothing,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China 214122)

As a precious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the resource of traditional costume techniques in southern Zhejiang province representative as Wenzhou is extremely abundant including clamped dyed techniques,Wenzhou local embroidery, hair embroidery and cross-stitch embroidery etc.. However, in the contemporary market-oriented era, such a traditional costume technique in southern Zhejiang is faced with all kinds of problems such as extinct of inheritors, single product structure and scarce innovative capability. It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at making the best of the quintessence from these traditional costume skills contributes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oductivity and competitiveness in the apparel industry. The win-win development concept the productivity and competitiveness meets with its reality and rationality. Besides,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costume industry to identify the guiding ideas of “talent, technology and market” and strengthen the close combination between the clothing brand and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Southern Zhejiang Area; Traditional Closing Technique; Costume Industry

J523

A

1674-3555(2017)06-0064-07

10.3875/j.issn.1674-3555.2017.06.010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2017-09-17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5YJA760014);温州社科联项目(16wsk074)

金晨怡(1978- ),女,浙江温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服饰文化,设计,视学营销

猜你喜欢
浙南温州服饰
口号嘹亮 精神永存
——浙江省档案馆馆藏解放战争时期浙南革命斗争档案介绍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动物“闯”入服饰界
浙南采风,余偶微恙,未克成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难忘九二温州行
浙南地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KIR基因多态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