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场域向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供给侧改革探索

2017-11-30 07:35王库吴少平
理论观察 2017年9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变革供给

王库 吴少平

摘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高端人才。根据专业领域的不同具有明确的职业导向性。理解布迪厄场域理论战略性、竞争性、关系性、资本性“四维要素”特征,演进职业场域应然情境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素养的职业场域发展要求。审视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场域的实然异化。有必要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供给侧改革,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与管理模式“二元支撑”的供给体系。

关键词:职业场域;专业学位研究生;供给;变革

刘延东副总理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序列的顶端,肩负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对实现国家战略、支撑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必须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扭住提高质量这个中心,突出结构调整优化和培养模式转变,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发展。2015年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占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的45.8%。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

一、职业场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向度

布迪厄是场域理论的提出者。他认为场域是客观关系的架构组合。对布迪厄场域理论的特征分析,发现场域理论具有战略性(strategies)、竞争性(struggles)、关系性(relations)、资本性(capital)的“四维要素”特征。场域的边界是复杂系统的动态融通。是无边界的无限扩展.对场域的认识应针对具体的客观场。对于职业场域的认识同样如此.偏离具体的场域边界将导致具体问题的无从把握与无限放大。职业场域是以职业为核心而衍射的主客观关系架构组合,对主体要求维度为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素养。

在职业场域的视阈下审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向度,应是职业导向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职业场域导向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根本价值取向的不同。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中国制造2025。需要大量高层次应用型技能人才的支撑,大力发展以技能型为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端人才供给”必然选择,应精准认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导向性,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与学术研究生教育的趋同现象。全面评估未来职业场域对人才培养的综合要求,针对具体专业制定有针对性较强的职业场域专业硕士培养计划。

二、职业场域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实困境

为进一步了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实问题,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发现。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场域培养导向的困境在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素养方面具有不同的体现。

(一)职业场域中专业学位研究生存在职业认知的困境

Lent对职业认知的界定来源于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SCCT),Lent等人(1994)将心理、社会、经济等因素整合起来,力图解释人们从职业兴趣形成、职业目标树立、职业选择、绩效表现等的全过程(Lent,Brown&Hackett1994)。借鉴Lent职业认知理论对职业兴趣、职业目标、职业选择、职业绩效等维度的概况。通过访谈发现:一、职业兴趣方面:被访者职业兴趣相对明确。但部分被访者担忧职业兴趣只是自己的主体建构,也要面临职业选择的多重考验。二、职业目标方面:职业目标定位不清晰。肯定达成度的信心不足。三、职业选择方面:具有现实被迫性,看似广泛性的职业选择实然是理想与现实的无奈。折射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職业导向培养的针对性还远远不够。四、职业绩效方面;对职业绩效方面的理解,主要基于职业竞争力的认识,职业竞争力不高。

(二)职业场域中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情感的困境

职业情感是工作本身对自我需要满足程度所带来的内心体验和心理感受。职业情感能为职业者带来愉悦性、满足感、责任感、成就感等心理体验,对推动职业场域下个人的职业战略认同、职业幸福感、职业高持续发展,具有心理动力学的积极意义。

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情感感知的访谈中发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主体还在于学校教育。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计划中,学校会安排一定的实习计划,但实习的满意度不高。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理论学习与实践实习相互脱离,人才培养具有一定断层性,难以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有效融合,整体性、系统系不足。另一方面,不同学校实习基地层次水平差异很大,对实际职业能力提升作用存在不同的程度的差异性。

(三)职业场域中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素养的困境

近年来,教育界对素养的问题开展了广泛的探讨。近期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发布了教育部委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研究成果。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本向度是国家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所以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具有更高的职业素养要求。职业素养方面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一、学校道德教育以通识道德教育为根本,对职业道德的教育极为有限,职业道德的养成在于自身的生成:二、对职业能力的培养依然重视不够。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式还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尤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普遍感觉欠缺。

三、职业场域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供给侧改革实践探索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经济供给侧改革的深入调整需要大量“高端人才供给”,职业场域路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传统的培养和教育模式提出了供给变革的迫切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与管理模式是专业学位研究生“二元支撑”的基本体系。应在职业场域的变革导向下对“二元支撑”的基本体系进行供给侧改革。endprint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供给培养模式的变堇

1.构建政府主导的产学研用教育联盟。本文认为教育联盟是基于人才培养的视角构建的多主体形成的教育共同体。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经济供给侧改革也在各个地方政府层面深入展开,地方政府有责任在产学研用中发挥更加积极的导向引领作用。地方政府为主导构建产学研用的教育联盟应以下方面加以改进与完善:一、政府主导应调动基层部门、机构的积极性。政府部门、机构为主导的微观层面政府主导模式可以更加灵活的协调多元的联盟主体,整体性、系统性、多元性更强。北京市教委推动的政府主导下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北京探索。2013年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达到15个,实现了“需求导向、育人为本、协同创新、辐射国际”的高端人才培养体系。二、产学研用教育联盟应充分考虑各联盟主体的利益需求。行政命令的推动难以实现有效的突破,只有充分给予各联盟主体利益分享,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产学研用联盟的运行模式。以新型的利益共享模式为导向,尊重联盟主体的选择性和协同性,建构资源分配与分享的合理保障机制。三、政府主导应做到松弛有度。政府应有效利用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在提供制度机制保障、完善平台、资源支持上有作为,做到应为的能为,不适合干预的不为。

2.构建高校主导的教学实践教育联盟。以高校为主导构建教学实践教育联盟。首先,要立足本校资源,开放可以提供的实验场地、教学基地整合高校校内资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其次,推进高校主导的教学实践联盟,发挥高校人员、场地、资源优势。高校主动对接与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科专业相关的产业企业、实践基地、其他院校,构建高校层面协同教育联盟。第三,高校应充分调动二级培养机构,即高校学院、系部的办学积极性,鼓励、推动二级培养机构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积极对接相关教学实践基地。扩大二级培养机构探寻教学实践教育联盟的有效建立。

3.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变革。课程体系涵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知识传授和技能养成的全过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承载体,对理解认识职业场域战略性、竞争性、关系性、资本性“四维要素”特征,形成全面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具有直接的关联作用。

课程体系问题。应切实得到重视,改变职业道德教育的空洞和无效。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职业场域内情境化职业道德教育。实施案例教学替代知识传授教学、以探究教学替代满堂灌教学。减少知识传授性教学,加强技能型训练,提升实践课程占课程体系的比重,引进具有实践能力较强的企业、行业导师,实施双向导师培养模式变革。

4.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变革。以职业场域的视角衡量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的能力储备,有利于转变长期形成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评价的指标评价困境,也更能激发专业研究生教育评价的价值导向性。职业发展能力是毕业生进入客观职业场的必备条件。欠缺具体职业客观场的发展能力.无疑将被客观职业场所淘汰。

以职业场域的职业发展来改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评价体系,可以更好适应未来职业场域的匹配發展,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针对性、发展性、质量性。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供给管理模式的变堇

1.推进高等教育“放管服”,实现四级管理模式的新变革。中央主导、省级统筹、高校主体是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三级管理体制的基本架构。在宏观管理体制上比较明确。随着教育“放管服”的逐步推进,教育权力的更进一步下放,高校二级培养机构在人才培养与管理中的重要性得到较高认同,充分实现二级培养机构的在人才培养中的突出作用,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与管理的改革的基本方向。

2.由松散管理向项目管理变革。德国大学项目管理模式的特点是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以工作团队的形式,在一定的期限内,运用项目管理的先进手段,结合本专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完成一个科研开发项目。项目管理突出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自我管理的形成,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形成探究型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培养模式的变革,同时是一种管理模式的转变。在项目管理中导师的主导变为引导,导师的管理主体责任也转变为学生自我管理。项目管理增强学生在团队共享中的提升与融合,有利于学生团队协作意识、责任担当意识培养,同时,项目管理更突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项目中的贡献,以项目评价为导向,转变知识评价的不足。

3.由分割管理向教育联盟下的共享管理变革。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场域导向的教育离不开教育联盟的协同培养。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往往随着学习时间、空间的转换,以分割管理的方式进行。学校在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空缺。实习单位也不清楚学生在学校的管理状况,共享管理正是根源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协同培养的不断深入而提出的管理模式变革,共享管理把知识学习场与技能训练场、专业导师与技能导师有机结合,以协同教育的教育联盟为项目管理,把管理模式的变革融人培养模式变革的全过程,实现管理模式与培养模式的变革对应。共享管理以信息的实时共享为基础,通过共享平台对接,协同多元的管理主体,对培养全过程实施跟踪精准管理与服务。endprint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研究生变革供给
卷首语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供给侧”何以流行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重视和发挥中介机构在产学研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中的作用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危害控制技术课程创新型教学平台建设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