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在小儿泄泻中的应用

2017-11-30 01:12许淑清张新斐李静敏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水样穴位常规

许淑清 张新斐 李静敏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11--02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西医称泄泻为腹泻,发于婴幼儿者称婴幼儿腹泻。本病以2岁以下的小儿最为多见。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秋冬季节发生的泄泻,容易引起流行。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肾阳虚,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重者泄下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或出现慢惊风。

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将膏药或用各种液体调和药末而成的糊状贴敷于一定的穴位,通过药物、腧穴及经络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穴位贴敷给药也是目前国际上重点开发的给药途径,其与皮肤给药吸收机理一致皮肤角质层有贮存作用,使血浓曲线平缓,有着超越一般给药的独特优点,无胃及消化道的首过作用,从而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1]。治疗病种涉及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神经、癌症等内科系统尤其对小儿泄泻有比较好的效果。此次就中药穴位贴敷,并结合相应护理措施治疗小儿腹泻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回顾性分析了以泄泻为主要表现的3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9月至11月20日在本院门诊及住院的患儿(随机抽取)。年龄60天~2岁,共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1岁。收集患儿临床资料,包括大便性状的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液样便,脓血样便以及大便次数的改变。根据患儿情况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大便镜检,大便病原体检查。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①中药穴位贴敷:使用白芥子、细辛、肉桂、丁香、川芎、地龙、远志作为基础方,分别研末或粉碎为极细末,和匀备用,临用前用鲜姜汁调成糊状。根据患儿的实际中医病理来进行调整药物。②西药常规治疗:改善患儿的电解质紊乱和脱水症状,对患儿进行补钾、补钙、补铁治疗[2]。

1.2.2 贴敷方法选取中脘、关元、双天枢、双足三里、双脾俞、止泻穴(双侧外踝下赤白肉际处,常用于止泻、止痛)、双上巨虚、神阙、章门、涌泉,将中药贴敷于以上穴位,用胶布固定。根据小儿肌肤柔嫩不同,选择贴敷40分钟~1小时。

1.2.3 贴敷时间及疗程①和患儿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协助治疗工作;让家长在治疗的时候进行合理的饮食。患儿脏腑娇嫩,为患儿提供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患儿饮食过于油腻。治疗过程中观察患儿的每日的大便情况,避免红臀,家长每日记录患儿的体温,观察其饮水情况。②家长每日观察患儿皮肤有无破损情况,如果有皮肤破损则不能连续治疗,每日的治疗以患儿症状为依据。每次穴位贴敷40分钟~1小时后便可以揭除,观察敷贴部位有无红肿和水泡。患儿接受中药穴位贴敷的中途如果哭闹就要对患儿的贴敷穴位进行查看。如果有皮肤瘙痒或破损,就要将贴敷揭除。对过敏反应患儿,需治疗暂停[3]。

1.3 疗效评价标准

①痊愈:大便呈糊状或条状1-2次/日,血尿粪便常规无异常。②有效:大便呈稀糊状,次数明显减少,血尿常规无异常,粪常规呈黄绿色,镜检可见少许脂肪粒,有10~15个白细胞。③无效:大便呈稀水样、有黏液、奶瓣,次数无减少或增加,小便量减少,血常规白细胞轻度增高,尿常规正常,粪常规呈黄绿色,镜检可见少许脂肪粒,有多个白细胞。

2 结果

30例中20例单独选用穴位贴敷治疗,3天痊愈。8例联合补液治疗,5天有效。2例无效(依从性太差,只用一次)。

3 典型案例

案例1,王某,男,4个月,以“解黄绿色稀水便7天”就診,患儿7天出现大便次数较前增多,日约8次,量多,呈黄绿色,夹有少量奶瓣,无黏液脓血便。小便量较前有所减少,精神欠佳,纳差,哭闹易激惹。T36.5℃,R35次/分,P130次份,WT2.3kg,咽充血,心肺(一),肠鸣音23次/分,辅助检查血尿常规均正常,粪常规回报:外观呈黄绿色稀便,镜检可见少许脂肪颗粒。在我科予以穴位贴敷(具体方法如前所述),共治疗3天,达治愈标准。

案例2,李某,女,2岁,患儿一个月以来有阵发性咳嗽,并连续十几声,每于改变体位时加剧,有少量白色粘痰。近七天又加重,咳后作喘,鼻扇气促,咳甚则面发青紫,微发热,纳食尚可,大便三天前,开始泄泻,日十余次,为黄色水样便,未夹脓血及粘液,小便色黄而少,精神欠佳,纳差。T37.5℃,R26次份,P112次/分,WT15kg,咽充血,心肺(—),肠鸣音15次/分,腹部压痛(+++)。辅助检查血常规正常,尿常规回报:酮体++,粪常规:外观呈黄色稀便,镜检未见异常。给以穴位贴敷治疗(具体方法如前所述),治疗4天后治愈。

案例3,张某,男性,1岁,因发热、腹泻、呕吐3天。患儿三天前无明显诱因突然高热39℃,半天后开始腹泻和呕吐,大便每天10次以上,为黄色稀水样便,蛋花汤样,无粘液及脓血,无特殊臭味,呕吐每天3~5次,胃内容物,非喷射性,曾用新霉素治疗无好转。病后纳差,尿少,近10小时无尿,母乳喂养。查体:T38.9℃,P135次/分,R35次/分,BP80/50mmHg,体重9kg,身长75cm。急性重病容,面色发灰,皮肤无黄染,未见皮疹,皮肤弹性差,心率135次/分,律齐,心音稍低钝,肺(—),腹稍胀,肝肋下1cm,肠鸣音存在。眼窝明显凹陷,哭无泪。肢端凉,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实验室检查:Hb110g/L,WBC8.6×109/L,PLT200×109/L;粪便常规偶见WBC。在我科予以穴位贴敷(具体方法如前所述),并配合口服补液盐1000ml/24h,三次后共治疗腹泻和呕吐明显好转,治疗7天后痊愈。

4 讨论

穴位贴敷是在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医经络脏腑腧穴理论,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用特定中药贴敷,并结合俞募配穴,以神阙、天枢、足三里、涌泉穴为主穴,神阙穴位于脐中,又名气舍、命蒂,乃神气出入之门户,神阙属任脉经穴,且与冲、督、脾、胃等经脉密切相关,有脐通百脉之说,故神阙穴能激发各经经气,使气血流通而循行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四总穴》“肚腹三里留”循经远道足三里穴,其为足阳明胃经合穴,配以气海可益气,调理肠胃,扶正补虚,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天枢穴出《灵枢·骨度》,大肠之募穴,属足阳明胃经;涌泉穴以潜阳镇静、降逆纳气、通经活络、散寒除湿;以此达到调节谷道、调理肠胃,扶正补虚,疏调气机、化湿止泻的作用。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制与药物吸收、穴位的刺激与调节有关。使用中药进行穴位贴敷在小儿泄泻的治疗具有作用直接、用药安全、疗效显著、创伤小且无痛的明显优势[4]。

参考文献

张丽萍,张洪娟,王朝宇,等.穴位透皮吸收制剂:聚胺酯贴敷剂脑栓通的研制.黑龙江中医药,1996;16(6):46

肖月梅.中药穴位贴敷合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护理体会[J].湖南中医杂志,2013,29(9):107-108.

刘继霞.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22):23.

琚爱菊,姜美青.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0,9(10):883-884endprint

猜你喜欢
水样穴位常规
三伏天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
常规之外
撞树养生不可靠
磁性四氧化三铁氮掺杂石墨烯磁性固相萃取测定水样中的6种醛酮化合物
喝酒之前揉穴位保肝护肝
Fenton与超声空化联合技术深度处理炼油废水的研究
“足底穴位袜”能养生?不靠谱
质谱法测定水中溶解氙的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
破常规 获巧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