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颜歌小说《我们家》中的“川味”

2017-11-30 23:24伍月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2期

伍月

摘要:《我们家》是川籍作家颜歌的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部取材于父祖辈并加以表现的故事。小说以不在场的叙述者“我”的口吻围绕给奶奶八十岁庆生讲述了爸爸、妈妈、姑姑、大伯和奶奶爷爷的“我们家”的故事。本文着重从口语方言的运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典型场景的描绘来品味小说中浓郁的川味,分析方言写作中的度量把握。

关键词:颜歌;方言写作;川味小说

苏姗·朗格曾说:“方言是很有价值的文学工具。”通过方言的研究可以透视方言所反映的民俗、文化、心理等。颜歌作品《我们家》不仅取材于四川民风民俗,语言上也别有川味的麻辣劲儿。而也正是这一川味风格,某种程度上使得颜歌成功摆脱“青春成长”主题的束缚,使作品走向成熟。

一、生動的四川方言

在《我们家》里,语言好像一下子就沸腾得掀起了锅盖,直直地冲上读者面庞。书中用大量四川方言丰富着川西小镇“平乐”的世俗生活图景。“算逑”、“戳脱”等俚语,“瓜婆娘”、“怕个锤子”等“怪话”,“钱嘛,纸嘛,肉包子打狗嘛”等俗语在作品中频频出现。好比说这些乖巧的叠词——“细声细气”、“心欠欠”、“轻轻巧巧”。再好比说这些动词——“尖起手指头”、“冒毛毛汗”,还有这些意象——“两颗上顿剩下的闷豌豆”、“过了夜的锅盔”、“爽辣辣的抄手汤”,它们齐刷刷地看着你,就是在等你用四川话来读,哪怕你不会。但只要你笑了,你就懂了。

正如颜歌所说,“普通话是一种虚假的发明语言,现实中人们讲的都是各自的方言。对我以及川西小镇平乐而言,这种土语是四川话。归根结底,平乐镇上的男男女女要说着四川话才能行走和活动起来。”

二、鲜活的川人形象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中心任务的,而方言中浸润着丰富的人性、人情的内容,表现着某一区域人群特有的心理蕴含。因而在颜歌用方言的描写下,书中的人物也具有了典型的川人气息。

如钟师忠与薛胜强喝酒时那段描写。钟师忠搂着女服务员就要把脸往服务员的心口埋,薛提醒钟注意点影响,不要做得过于粗俗。钟一下就生气了:“注意! 要注意哪个嘛! 有哪个要注意的嘛! ”钟师忠从桌上抬起头来看着爸爸,眼睛红彤彤的,‘薛胜强,你好意思说老子,你娃才不落教,把陈安琴放在屋头是一个,外头又包了一个,我还没喊你注意到,你好意思喊我注意到,我有哪个要注意嘛! 他肯定是喝多了,喷着口水骂到爸爸脸上。”

这段话能显出钟师忠那气势汹汹和强词夺理的架式,令人感觉到他在说话时的眼神、动作、表情,甚至声音的高低、语气的起承转合都如响在耳边。使一个粗野、直率的川人形象跃然纸上。这些川人似乎没有太多的曲折委婉,常常以大嗓门呼三喝四,吐粗朴率直。也是因粗野,川人的谈吐似乎也不避淫秽、邪恶的比喻和陈述常常不择而出。

三、典型的川景描绘

就像她的川籍文学前辈李劼人一样,颜歌在小说中充分发挥她对幽默、活泼的四川方言的掌握能力,用活色生香的小说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川西小镇市民的日常生活图景。

如对平乐镇东南西北四条街巷的描写。南街是条豆瓣厂林立的长街,终年飘荡着强人的辣椒味和出售各种花椒、红油。北街是城乡结合部,人们常常在漫天的烟尘里“支溜溜”地吸着肥肠粉,然后用军囤锅盔吸干碗力的汤汁。西街是条花市街,花前树下,白发老头们常常为争论谁的鸟儿更好而争的脸红脖子粗,不得已时便喝口盖碗茶消消火。这些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描写,能让读者一下子进入川蜀空间,感受到四川的风韵。

四、方言拿捏有度

方言固有的口语性,决定了方言进入文学语言的困难:“单有口音,没有文字”;而方言的地域局限性,导致了方言文学接受面的窄小,“懂得的人太少”。要知道,用方言写作,一不心就容易写得很土。把握好方言的使用度显得尤为重要。

在方言的选择和运用上,既要充分发挥四川方言的特色,同时又得让非四川地区的普通话读者看懂。在这方面颜歌十分谨慎,把方言运用得干净而美。她会选择美感较强的四川方言词,比如形容一个地方很寂静,四川话说“清风哑静”;说一个女孩子温柔,说她‘志雅。这些词写出来都非常美,有古典美,富有文学性。但是比如像说一个东西便宜、划算,四川话说‘相因,她就会谨慎,因为普通话读者看这两个字,会完全没法理解。正是由于这种小心谨慎的态度,使颜歌用方言将四川人言语中的嬉笑怒骂,生动幽默,表现得很好。这是一种突出的能力。

《我们家》是颜歌用喜剧手法写平乐镇的通俗故事,完全用方言写作的初次尝试,极具四川特色。这是颜歌的优势之所在,她笔下的人物和故事由此活色生香,就好像四川火锅一样让人远远地就垂涎三尺。她在写作中对方言适度的把握,谨慎的选择也十分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颜歌.我们家[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3.

[2]江冰.后青春期:再论“80后”文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43-52.

[3]曹元勇.中国后现代先锋小说的基本特征[J].文艺理论研究,1996(01):52-59.

[4]崔剑剑.《我们家》:80后文学的第四个方向[J].学术交流,2014(03):175-180.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