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思想对张辑词的影响

2017-11-30 23:24张宁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2期
关键词:词作影响

张宁

摘要:南宋年间,社会愈加动荡,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这使得文人对现实普遍不满,通过文学作品发泄内心的愤懑和愁苦的愿望也更加强烈。与此同时,道教思想的影响扩大到了文学界,南宋是词发展的极盛期,词人们的作品中往往或多或少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庐山道人张辑的词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旨在从四个层面分析道教思想对张辑词作的影响:一是对现实的“看破”之感,二是重玄思想下的超然情志,三是对求道修仙的美好希冀,四是他的“写词如修仙”。

关键词:道教思想;张辑;词作;影响

南宋词臻于极盛,“论南宋词者,或主白石,或主梦窗”。其中,姜夔与其后人被称为“醇雅”一派,他们的词作仿周邦彦词之“典丽”,字斟句酌,风雅清脱。朱彝尊《黑蝶斋诗余序》谓:

词莫善于姜夔,总之者张辑、卢祖皋、史达祖、吴文英、蒋捷、王沂孙、张炎、周密、陈允平、张翥、杨基,皆具夔之一体。

其中,“姜门十杰”之一张辑的词独具特色,他不仅继承了姜夔的“骚雅”之风,同时又很明显地受到了传统道家思想的影响,这很值得我们去探究。以下是张辑的简介:

张辑(生卒年均不详),字宗瑞,号东泽,江西鄱阳人。约宋宁宗嘉定中前后在世。尝从姜夔学诗,又作白石小传。放浪湖山,冯深居目为东仙。以布衣终老。辑著有《款乃集》(一作《清江渔谱》)及《东泽绮语债》各一卷),《词林纪事》作风清挺沈郁,颇似白石。

《彊村丛书》收录有其别集:

東澤綺語一卷 宋 張輯 撰 善本書室藏明鈔本

淸江漁譜一卷 宋 張輯 撰 吳伯宛據江湖後集及陽春白雪輯本

可以说,张辑低调一生,并未像姜派其他词人那样活跃在文坛或官场上。他隐居于庐山之中,研习姜夔的词法而加入自己的理解,形成了既得白石真传又具自家面貌的诗词风格。与此同时,他潜心修道,过着闲云野鹤、采药炼丹的隐道生活。纵观张辑的词作,不难发现,他的词似乎代表了几种不同的心境,由愁苦不堪到“看破”现实,再到的“超脱尘世”的心境和对“修仙求道”的热衷,几乎代表了传统道教不同层面的思想。

一、对现实的“看破”之感

宋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朝代,尤其到了南宋,堂堂大国偏安一隅,蜗居在山清水秀的南方,虽然很多不愿面对现实的达官贵人依活在纸醉金迷,莺歌燕舞的虚幻梦境里,但亡国之危无时不刻不横亘在所有有识之士的心中。一方面,一些勇敢的人站出来,以豪放的笔力将一腔爱国热情灌注到了词句中,创作出很多壮气雄浑的爱国诗词;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动荡,仕途无望,沉重的精神压力迫使一部分颇有志向的知识分子成为隐士,企图在释家和道家思想中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净土。

然而,这残酷的社会现实却为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人们渐渐折心于清静无为、守戒劝善、修仙得道的观念,使得道教思想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涉及到了更多的文人与文学领域,甚至可以说,南宋的文学界几乎沒有未受道家思想所感染的文人了。而对道教思想的接受必然会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庐山道人张辑的词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南宋以后,全真等教大力宣传了达性命、苦己利人、断除念想、去欲修真的修道法门和宗教伦理。”自此,以全真派为代表的高道明士在诗作中也传播着这种宗教观念。王重阳在《活死人墓赠宁伯功》中道:“活死人兮活死人,活中得死是良因。墓中闲寂真虚静,隔断凡间世上尘。”类似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都阐释了看破眼前现实,了脱苦恼忧愁甚至生死的中心思想。

在张辑的词作中,不乏有抒发心中无尽愁苦的词句,如“僝僽。僝僽。比著梅花谁瘦。”;“琴心写遍愁何极。断肠谁与传消息。”等。探究此等沉重愁苦的原因,离不开词人心念故国,感时伤逝的忧国情绪,他在《祝英台近》中道:“明日知几重山,後朝几重水。”;又有《断肠声·南歌子》道:“垒润栖新燕,笼深锁旧莺。”可见,江南的青山绿水和舞榭歌台在张辑眼中并非是“赏心悦事”,正相反,他一时一刻也不曾放下国恨家仇。然而身为一介文人,势单力微,不得不在主观上寻求解脱,这时,全真道的思想就扮演了“醍醐灌顶”的角色,催生了张辑对现实的“看破”之感。

张辑有一首自叙词《沁园春》,词前有序,说尽平生事,其中有言谓:“视人间朝除夕缴者,真可付一笑。”表明张辑已看破现实,不屑于再将世间的匆忙庸碌、朝令夕改、变化无端视为胸中郁垒。又有词《疏帘淡月》中写道:“落叶西风,吹老几番尘世。从前谙尽江湖味。”更透露着恍如隔世的沧桑感和顿悟感。这种对现实的“看破”之感使张辑词在追求雅致清空的同时更带具有一种空灵、超凡之美。

二、重玄思想下的超然情志

“重玄”一词出自老子的《道德经》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句。具体涵义如下:

“重玄”之说是道教的重要思想之一,成玄英把“玄”解释为“深远”和“不滞”二义,要求人们不要滞于“有(名利)”,也不要滞于“不滞于有”,直至破除一切妄想与执著之心,这就是所谓的玄之又玄的重玄思想。

这种重玄思想在唐宋时期影响到了许多文人,致使文人在创作时喜欢追求一种忘却眼前,超然脱俗的境界,如王维、陶渊明、苏轼等。随着这种思想不断发展,文人们深化了对“超然”的理解,认为有意识的不执着于名利还不够,自然而然的心外无物才能创作出真正超然的文学作品。这种思想在张辑词中得以充分体现,主要表现为两点:

一是不滞于物。身为弱国子民,无法逃避山河破碎却又报国无门的现实,这是每一位南宋的爱国之士逃脱不了的命运。当然张辑也不例外,因此,无论是登高望远、游览古迹,还是春花秋月、即兴赏景,“愁”是张辑词作中常见的主题。但与其他词人的写“愁”之作不同,张辑在创作时能够不囿于眼前所见的事物和心中所感的愁苦,让思想最终超脱于现实,形成一种渺远而飘逸的风格,如这几句词:

欲下斜阳,长淮渺渺正愁予。中流笑与客语。把貂裘为浣,半生尘土。

——《如此江山》

短发萧萧,笑与沙鸥语。休归去。玉龙嘶处。邀月过南浦。

——《南浦月》

睡起愁怀何处著。无风花自落。

——《花自落》

二是塑造渔父形象。“渔父”是中国隐逸文化的重要代表,从《楚辞·渔父》到张志和的《渔歌子》,它始终是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心中一个无限美好的意向。无论是功成身退的梦想还是率性自由的闲适,都引得文人们将其视为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在张辑的笔下,尤爱那“一蓑烟雨”下的超然意趣,也因此塑造了很多的渔父形象。最典型的是《月上瓜州》:“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 那一腔国恨家仇似乎在闪着粼粼波光的江中飘飘荡荡地流去,只留下一人一竿;更有《一丝风》中写道:“人世事,纵轩裳。梦黄梁。有谁蓑笠,一钓丝风,吹尽荷香。”人间事如黄粱一梦,轻舟划过,一丝风就吹散了,引得起读者无限慨叹。

三、对修仙求道的美好希冀

南宋以后,文人们逐渐追求洒脱俊逸、返朴归真、仙风道骨的思想境界,这在文学创作的很多方面都得到了印证。诗词中也不乏有反映求道问仙、采药炼丹和神游仙界的作品。粗略来看,除了单纯抒发国土沦丧之痛,感时伤逝之悲的作品外,张辑的大部分词作都具有很强烈的道学色彩。当写到现实时,词中蕴含着深沉的哀伤与忧愁,但当写到修仙求道的美好希冀时,词的感情色彩却明快晓畅起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张辑痴迷于此道而又自得其乐。张辑词中对修仙求道的美好希冀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一是对意向的选择上,张辑词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意向与道教有关,大体可以分为这几类:

1.仙境。这类的意境有很多,表达张辑对拜访仙人和神仙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如在两首《贺新郎》中,分别有词句“赤城霞起连天姥。”、“绛雪骊珠看丹转,金鼎龙盘虎绕。且未可、飞仙蓬岛。”“天姥”、“蓬莱”意向都是崇尚仙道词人笔下的“常客”,此外还有几首词都提到了“瀛洲”。《临江仙》写道:“瀑布香炉齐五老,层层爽气陵秋。何须魂梦觅瀛洲。”《木兰花慢》写道:“望瀛洲尺五,听海客、诧登临。”

2.丹砂。张辑的《沁园春》有:“黄鹤来迟,丹砂成未,何日风流葛稚川。”;《月底修萧谱》中也写道:“唤醒岩壑风流,丹砂有奇趣。”早期的许多道教典籍都曾提到“炼丹修仙”的方法,有东晋葛洪所著的《抱朴子·金丹》及《皇帝九鼎神丹经》等炼丹文献。到了南宋,刻书业进一步发展,丹书刊行,使得很多人都能够有机会学习炼丹制药的方法。作品来源于生活,因此,”丹砂”成为张辑词中的常用意向也就不足为奇了。

3.鸥鹭仙鹤。一些有着仙风道气的禽类也是张辑词作中的常见意向,如《如此江山》中有:“品水烹茶,看碑忆鹤,恍似旧曾游处。”《瑞鹤仙》也写道:“向花前、三叠琴心,看苍鹤舞。”更有《临江仙》:“白鸥应笑太忘机。”

“仙鹤”因姿态优美、寓意祥瑞又有飘逸之风深为道教中人所钟爱,而“鸥鹭忘机”的典故更是因体现了道教中的劝善思想。

4.王母仙娥。这些道教中的典型神仙形象在张辑的词中显得生动可爱,如《东风第一枝》写道:“长逢花处,笑西母、霜娥偷换。要日边、争看貂蝉,彩侍更迎宣劝。”《满江红》中有:“玉女窗深松昼静,研朱重点参同契。”

5.琴与剑。这本是古代文人雅士随身之物,有刚柔相济之寓意。尤其是诗仙李白、嵇康等修道先贤佩剑抚琴的形象深入人心,渐渐的,这两者与道有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张辑在《满江红》中道:“醉发吹凉,但拂剑、狂歌而已。”《祝英台近》中也写道:“奈何琴剑匆匆,而今心事,在月夜、杜鹃声里。”

二是对修道前贤的仰慕。读张辑的词,可以发现其中有颇多典故与引用之处,而这些典故与引用的来源又大多与修道前贤有关。例如前文已经提到的“瀛洲”、“天姥”等出自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在《贺新郎·绿阴凉尊俎》提到李白的《大鹏赋》。另外,“鸥鹭忘机”的典故也常出现在北宋时期醉心道学的苏轼、欧阳修等人的词作中。

张辑的《好溪山》道:“孤鸿遥下夕阳寒。秋清怀抱宽。篱根香满菊金团。客中邀客看。呼浊酒,共清欢。五弦随意弹。西窗仍见好溪山。几年谁倚栏。”源自魏晋玄学名士嵇康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可见,对修道前贤的崇拜敬仰之情在张辑的作品中得到了许多印证,进一步表明了他修仙学道的志向。

三是对修道的喜爱之情。素来略带感伤的笔调,在写“道”时却忽然焕发了活力,变得轻松活泼乐观起来,甚至充满了情趣。张辑的大部分词都意蕴婉转,有所寄托,因此这种感情上的落差可以让人清晰地感受到词人张辑对道教思想的痴迷和对求仙修道的强烈愿望。更有两首词直接道出张辑的心声,一首是《满江红》,其中直言:“除学道,无真是。”另一首则是张辑的自叙词《沁园春》,将“东泽先生”的平生故交、兴趣爱好、日常生活娓娓道来,闲适而有趣,末两句“黄鹤来迟,丹砂成未,何日风流葛稚川。人间世,听江湖诗友,号我东仙。”表达了张辑欲早日成为葛洪那样的道学大家的愿望,同时对现实中诗友们称呼他为“东仙”而感到满足喜悦。

四、“写词如学道”

南宋曾几说:“学诗如参禅,甚勿参死句。纵横无不可,乃在欢喜处。又如学仙子,辛苦终不遇,忽然毛骨換,正用口诀故。”就是说,学诗、学词与修道、参禅是一个道理,不能过于固执于一点,要勤加练习,假以时日,必定水到渠成,同时要清静自然,使诗词中别有意境。

道教思想也对南宋词坛产生了一定影响,例如“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的清空词风就有道教飘逸自然思想的痕迹。张炎提倡清空词风,也因此尊白石,虽然对清空词风的一味崇尚造成了宋词凋敝,但在提高词作意蕴和境界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促使词形成空灵高远的美感。

正如张辑在《沁园春》中道:“多年盟好,白石清泉。”在张辑平生,姜夔亦师亦友。作为白石入室弟子,张辑的诗词更是都得白石之传。与此同时,张辑也将道教的一些思想融入进自己的词学观点中,形成自己立意幽远,既风雅婉丽,又复幽畅清疏的风格。除了作品风格,张辑的“写词如学道”还有几点体现:

一是词尾留白。道教思想主张“言多物外意”和“致思高远”,认为作家要做到“泊然物外”才能创作出真正超然的文学作品。张辑的很多词一开始写景写愁,或是寫春风美景、夜月愁思,或是游览胜地,吟赏山水,结尾处都会将思绪付于悠远飘渺的意境。如《绮罗香》中写道江边月色,前面描绘了很多雅致景物也写到了景中人“萧洒玉貌长好”,而尾句用“更弦管、非雾非烟,鹤声帘幕晓。”似乎将整首词带入到渺远的仙境,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令人陷入到无尽的沉思中。

二是词牌名。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九云:“(张辑)有词二卷,名《东泽绮语债》,朱湛卢为序,称其得诗法于姜尧章,世所传《欸乃集》,皆以为采石月下谪仙复作,不知其又能词也。其词皆以篇末之语而立新名云。”张辑不按常规立词牌名,而多数是选取词中最末一句中的某种景物作为新名,例如《广寒秋》、《山渐青》、《垂杨碧》等,虽包含对国事的忧愤和失望,但同时也暗含着道教主张的最终要回归于大自然的思想。道教敦促人们从行动上回归于自然,在优美的景色中陶冶自己的情操,目的是修身养性,得道成仙,这种思想在张辑词作的词牌名中得以体现。

三是词别集的名称。张辑将自己的别集命名为《东泽绮语债》,“债”是指他所创的新调,寓声于旧调,所以是向旧调借的债,故自题其词集为“绮语债”。而“绮语”一词就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在佛道中可以被理解成“妄语”或者“令人产生邪思的话语”。道教典籍《要修科仪戒律钞》称“经以检恶,戒以防非”,其中有“五戒”也成“五念”,是指在施业或造业过程中要存在五个方面的念头:清净修为、远离色欲、超世脱俗、无所禁忌、非形声法。可见,张辑自谦地认为自己在词作运用了形形色色的辞藻,并没有闭目视听,远离声色,也就违背了“五戒”,因此属于“绮语”的范畴。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张辑的内心认同道教的戒律思想,在创作时也尽量避免那些鸿笔丽藻、铺锦列绣的语言,从清净质朴出发,远离无谓的声色,在词中描写真实所见、真切所感,同时使词的意境归于空灵悠远。

综上所述,庐山道人张辑一生未入仕途,悠游山林,追求访仙修道的出世人生。他学词亦步亦趋于姜夔,又融入一些道教思想和自己的创新,形成了既有白石特点又有自身面貌的高远悠长、幽畅清疏的词风。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南宋特殊的社会环境和文人崇尚道教的风尚,道教的一些思想信仰对世俗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值得我们去不断地发掘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海明.杨海明词学文集[M].江苏大学出版社,2010.

[2]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10.

[3]谭新红.宋词传播方式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11.

[4]卿希泰,詹石窗.中国道教思想史[M].人民出版社,2009.

[5]唐圭璋.全宋词[M].中华书局,2014.

[6]朱孝臧.彊村丛书[M].广陵书社,2005.06.

[7]龙榆生.龙榆生词学论文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0.

猜你喜欢
词作影响
浅论柳永词作的“俗”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浅议李清照词风格的变化与时代的关系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论柳永词的开拓意义
小顽儿系列
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