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为本

2017-11-30 23:24王淼黄淑媛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2期
关键词:比兴诗经

王淼 黄淑媛

“比兴”作为中国古文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拥有极其丰富而深厚的内涵,历代学者对“比兴”皆有论述。刘勰《文心雕龙·比兴》:“毛公述《傳》,独标兴体。”可见比兴其出甚早。那“比兴”的内涵为何?《文心雕龙·比兴》释为“比者,附也;兴者,起也。”这是中国古代文论对比兴较早的论断。在前人的基础上,后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思想的进步对于比兴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掌握。但有些学说不免有穿凿附会之嫌,比如经学家由于自身学派的局限性,对于《诗经》解读就比较注重于义理的阐释,使其含义流于表层。而当这种“文以载道”的思想成为一种思维定势时,反将《诗经》的本身具有返璞归真的特性避开,颇有缘木求鱼南辕北辙之感。所以,论“比兴”之内涵,必然不能脱离《诗经》之文本。

一、比兴之名

比兴之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掌六律六同……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但这里的界定并不十分精确。后来的《毛诗序》对上述所言进行了补充:“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行四方之风,谓之雅……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在此《毛诗》以“六义”取代了“六诗”。其中的“化”“刺”“主文而谲谏”表明了人们对比兴为用的正视,这个“六诗”到“六义”的转变其实开启了人们对比兴艺术的察觉和思考,这种察觉有别于“文学的自觉”,只可视为后者的萌芽。

朱熹认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简达的立论详细阐释了“比”“兴”的实质。“兴,起也”,即发端之义,这恰好从侧面解释了我们如今所说的“起兴”,“兴”之要旨正在“引起”二字。“比”的实质也是两物有相似之处相对照,使事物本身具有的特性通过另一物表现出来,使其特点更加鲜明,读者更容易接受,其特点正是类通“彼此”。在此概念的理解基础之上,所谓“引起”二字,又可以延伸出“起兴”和“比兴”这两种不同的情况。

二、比兴之用

关于“比兴”,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谈到:“然则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非别有篇卷也。”尽管历代对比兴的阐释众说纷纭,但概而别之,不过两大宗,一则侧重艺术表现,以刘勰《文心雕龙》为代表;二则侧重文艺的社会教化功能,亦即诗教。任凭时代变迁,此二宗都是并行于世的。对艺术规律的关注源于美,对诗教系统的建构则源于善,因为这种缘起与归宿的不同,导致了二者的分别。而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分别,比兴之用便拥有了两个层次,或者说是它的结构的双重性。

(一)文辞之用

就《诗经》而言,“比兴”的文辞之用较为原始的形态就是于义无取、协韵起兴。这体现了原始初民思维的感性化和他们抒发心意时对音乐(节奏、韵律)的需要。

诗所独具的音乐美感,是一种行文节奏的内在律动,刘肖杉曾说“从韵脚上、语势上引起下文”,这和葛晓音先生说的“句法相因”、“兴句和应句之间存在简单的逻辑照应”是相通的。而《周南·关雎》正是对上述理论有力的佐证,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个例子的上下句之间相互呼应,创作主体只不过以“鸠”与“逑”音韵的相协来实现(求得)抒情所需要的音乐性。“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另有一类,《诗经·郑风·山有扶苏》如此运用: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上句(两个半句)兴,下句应,但是两者之间并无实际语义上的联系,至多不过如朱熹所言,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的“关联”。朱熹对《诗经·召南·小星》所作的传也可成为提供佐证笔者见解的参考:“兴也……盖众妾进御于君,不敢当夕,见星而往,见星而还,故因所见以起兴;其于义无所取,特取‘在东,‘在公两字之相应耳。”关于“句法相因”,葛晓音举出了《诗经·周南·汉广》为例: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葛认为上下句间由“不可”这一逻辑相互照应而系为一体。[1]另外余冠英对《召南·行露》的相关见解也十分独到,《行露》有: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

如果严格探求其文辞的话,就会发现问题:“鼠无牙”和“女无家”相应似无关联之意。而余冠英先生对这个“问题”给出了这样的解释,“第二章的一、二两句和三、四两句的关系虽不是很贴切的比喻,却是很自然的联想,因为有角和有家同是有,穿我屋和速我狱同是侵害。第三章的一、二两句和三、四两句的关系同此。”[2]由此可见,余先生的这种“灵活处理”正是朱熹“特取两字之相应耳”的明确佐证和实际运用。近人蔡守湘所著的《比兴新探》有言:“自古及今的民间抒情之作,并非朝夕苦思,蓄意为之,而是就心中所感眼前所见而发与吟咏,借物以譬喻便是比,引物以发端便是兴。兴的作用一是不使所咏之事一开头就吐露出来,以免突兀;二是为了押韵,使诗歌具有音乐美。这两者便是兴的审美特色。汉唐经学家的‘比显兴隐说,抹杀了兴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存在,与诗歌创作所存在的客观事实不合”。

在考察比兴的文辞方面的作用时,只靠上面的举例还远远不够,并不能系统地统摄整部《诗经》。在此我们不妨溯诸诗之源,用历史的眼光去审视它。近人闻一多与朱自清对此都有所发现,若以探究的系统性而论,则应当推闻一多的《歌与诗》为重。闻一多努力将歌与诗联系起来研究,他对歌和诗各自的产生过程作了一番求索的工作,这是值得肯定的,虽然其中存有推测的成分。他认为“想象原始人最初因情感的激荡而发出有如‘啊‘哦‘唉或‘呜呼‘噫嘻一类的声音,而这类声音既是音乐的发端,同时也可看作是未曾雕琢的语言的原始形态。……这样界乎音乐与语言之间的一声‘啊—便是歌的起源。”以此为探索方向,闻一多先生又提出“以虚字感叹”是歌的原始,并就歌中所用的虚字与实词的内在联系提出了更为深层次的剖析,“感叹字是情绪的发泄,实字是情绪的形容分析与解释。前者是冲动的,后者是理智的。由冲动的发泄情绪到理智的形容分析,解释情绪,歌者是由主观转入了客观的地位。……之所以将感叹字划归音乐,是因为其本身只有声而无字,而与之相对的,实字则是已成形的语言。”闻一多先生认为正是诗与歌密不可分,才将《诗经》的创作引向了一个全新的方向,既是文辞的音乐性与抒情性相结合。而朱自清先生对此也有所论述:“以乐歌相语,该是初民的生活方式之一。那时结恩情、做恋爱用乐歌,这种情形现在还常常看见;那时有所讽颂,有所祈求,总之有所表示,也多用乐歌。人们生活在乐歌中,乐歌就是‘乐语……献诗和赋诗正从生活的必要和自然的需求而来。”[3]

(二)情志之用

《周易·系辞下》有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万物之情。”从此处可以约略窥得初民的思维方式,其核心似乎应在“观”“象”。这种先民的思维方式又引起后人对“言”、“象”、“意”的进一步探究与求索,而这其中,当属王弼所作的《周易略例·明象》最为精妙,而其多次提出并加以诠释的也正在于“因象明意,得意忘言”。《诗经》比兴为用的归宿实在也是在一“意”字上,宋代李仲蒙对“赋、比、兴”的定义与诠释正与此理异曲同工:“索物以托情,谓之‘比;触物以起情,谓之‘兴;叙物字,由此出发,以言情,谓之‘赋。”钱钟书对此论十分认同,评其为“颇具胜义”[4],窃以为李心会比兴之妙旨而善道之,钱则善识至论而能标举之,此二者皆得道艺之要本。

比兴之用,表现在情志方面,往往是烘托、渲染气氛,并且立基调、设情境,构成浑然的艺术境界。以《周南·关雎》为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对于此诗,《毛传》以为“兴”,《诗集传》以为“赋”,实则情景交融。关雎之音,荇菜无根本不相关,但兴以男子求偶之感,便生出特定的感觉,诗人触景生情,因情设景,读者则仿佛置身其中,在与作者的交流过程中,那最初的起兴之象早已“着我之色彩”与情意为一了。这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照。盖“兴”也者多有此效用。这样一种不期而然属于比兴的“无用之用”。

从比兴的“无用之用”似乎可由“诗向会人吟”一句俗语而稍微生发一番。在此期间,《诗经》使用范围体现出了“群体化”和“精英化”的适用特征。这在风雅盛行的《诗经》时代是很普遍的现象,其实这是用诗。《论语·学而》载有:“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欤?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也,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八佾》记录了一段子夏与孔子的对话,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这两个例子表明古时《诗经》在人们生活里举足轻重,刘春卉曾谈过比兴的寄托:“这种相似性联想,即比兴寄托与对应的本体联系起来形成隐喻,而且这种相似性联想大多是基于语言外的物理或文化心理世界的,甚至可能具有很强的个人色彩……”,这倒不失为对“断章取义”的一种诠释。

三、结语

本文对比兴之用进行的一番粗浅的梳理,对其双重结构进行了简单探析。自《诗经》之诗,无论时代流转,理想与现实之分,比兴皆是诗歌创作的“要义”之一。当下网络文学日渐盛行,制作日趋泛滥,但大浪淘沙,只有真正有深刻内涵有深厚底蕴的作品才有机会得以保存和流传。固然一个时代的文学自然有其独特的容颜、别样的声音,然风雅比兴之路并未走到尽头,甚而从某种意义来说,比兴恰是文学的正途。

参考文献:

[1]葛晓音.论〈诗经〉比兴的联想方式及其与四言体式的关系[J].文学评论,2004,3.

[2]余冠英.诗经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1.

[3]朱自清.诗词十六讲[M].长征出版社,2008(10):126.

[4]钱钟书.管锥编[M].中华书局,1986:63.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

猜你喜欢
比兴诗经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谶纬比兴:伪满戏剧发生的文化阐释
《诗经》研究七十年管窥
试论虞山诗派对晚明吴中诗风的继承与发展
关于纳兰性德文学思想的解读
《孔雀东南飞》开篇二句考释
巧用《诗经》解难题
建安五言诗比兴艺术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