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扎米爱情长诗《霍斯罗与西琳》的美学价值

2017-11-30 23:24玛依努尔玉奴斯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2期
关键词:美学价值

玛依努尔?玉奴斯

摘要:尼扎米是波斯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著名诗人。《霍斯罗与西琳》是尼扎米《五卷诗》中最动人的一部爱情长诗。本文对《霍斯罗与西琳》的情节与人物从悲剧意识角度来进行分析,揭示出长诗的美学价值与悲剧特点。

关键词:尼扎米;《霍斯罗与西琳》; 美学价值

尼扎米与《霍斯罗与西琳》

尼扎米(114l年—1209年)是古代波斯七大古典诗人之一,也是在波斯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著名诗人。他终生从事波斯语诗歌创作,留有《五卷诗》和一些抒情诗。他的作品对阿塞拜疆、伊朗、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等国的语言文学均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并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尼扎米的主要作品《五卷诗》包括《秘密宝库》、《霍斯罗与西琳》、《蕾莉与马杰农》、《七美人》和《亚历山大书》,其中《霍斯罗与西琳》和《蕾莉与马杰农》则使他成为长篇爱情颂歌的魁首。

据说,尼扎米的第一个妻子阿帕克原是地方君王拜赫拉姆沙赫宫中的奴隶。这位执政者因看到尼扎米的第一部叙事诗《秘密宝库》后甚为感动,倍加赞许,便将自己宫中的铁察女奴赠给了尼扎米,诗人后来娶她为妻.但不幸的是,这位美丽,善良女子不久病逝.这对诗人带来了无穷的痛苦,同时又引起了诗人创作第二部长诗的动机[王家瑛:《尼扎米的社会观与文学观》,《外国文学研究集刊》,1985年总第10辑,第236页]。

《霍斯罗与西琳》是尼扎米《五卷诗》中最让人感动的一部爱情悲剧。对尼扎米的艺术天赋早有了解的伊拉克统治者突格鲁尔二世交付他写作一部爱情长诗的任务。因此,尼扎米以历史文献和民间流传的传说为基础,于1181年创作了长诗《霍斯罗与西琳》[艾塞提.苏莱曼:《“海米塞现象”与维吾尔文学》,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37页]。

《霍斯罗与西琳》参考了萨桑尼王朝的第二十三世国王霍斯罗与阿美尼亚王妃的侄女西琳谈恋爱的传说和西琳同开凿比苏敦山的石匠帕尔哈德恋爱的传说。有关霍斯罗与西琳的爱情故事在尼扎米写作之前,阿拉伯历史学家塔巴里(838年-923年)别拉密(?-974年),以及波斯诗人菲尔多西(940年-1020年)等人就非常感兴趣并收入了自己的作品。

西琳与霍斯罗的故事,第一次出现是在波斯诗人菲尔多西所著《王书》中。相比之下情节简单,只是简要叙述了人物恋爱的情节,极少有涉及人物的精神和心理因素的描写。

菲尔多西笔下的《霍斯罗与西琳》故事如下:

国王霍斯罗在打猎过程中偶遇美女西琳,便对她一见钟情,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爱慕之中。霍斯罗国王一心想娶西琳为妻,但是由于西琳出身低微,这桩婚事立刻遭到了群臣的反对。霍斯罗国王无法接受现实,所以,他马上召开了元老会,想通过这次来征得元老会大臣们的同意,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霍斯罗最后娶西琳为妻。可怕的是霍斯罗前妻之子希鲁雅垂涎后母西琳的美貌已久。为霸占后母,他残忍杀死了自己的父亲霍斯罗,篡夺了王位。悲伤的西琳也在霍斯罗墓前服毒自尽。

尼扎米的《霍斯罗与西琳》约有7700联句,主要内容如下:王子霍斯罗在梦中得到已故祖父的启示,知道自己将会遇见叫西琳的魅力姑娘.醒过来后,霍斯罗从自己的画家沙普尔嘴里得知,西琳是阿爾曼王国的王妃美恒巴努的侄女,霍斯罗让沙普尔设法找到西琳,沙普尔便将霍斯罗的画像挂在各处,从而引起西琳对霍斯罗的思慕,并使二人不期而遇。这时,霍斯罗的父王突然病死,霍斯罗只得与西琳分手,返回京城为父王料理哀事,随即继承王位,以后罗姆国王把自己的女儿玛丽亚木嫁给霍斯罗,但玛丽亚木是一个心肠恶毒的女人,霍斯罗日夜思念西琳并写信给西琳表达自己的心意。西琳见信后也很动心,自此不进饮食,每日只能喝牛奶。由于当地牧草不良,奶质不佳,西琳便想修建一条小渠和一个小池将外地鲜奶引入并储存起来.石匠帕尔哈德出色地完成这个任务。西琳赠给帕尔哈德许多珍宝,但帕尔哈德却不重视这些珍宝,只要求能够经常见到西林。原来,帕尔哈德也深深地爱上了西琳。霍斯罗闻听此事,心生醋意。他命人将帕尔哈德召人宫廷,答应给他大笔金钱,令他放弃对西林的爱情。帕尔哈德严词拒绝。霍斯罗有令帕尔哈德在山里开辟一条道路,而帕尔哈德则要求此路开通之日即为霍斯罗放弃对西琳追求之时。西琳深为帕尔哈德的行为所感动,亲自前往工地看望帕尔哈德。霍斯罗得此消息醋意大发,决定秘密隐谋杀死帕尔哈德。他派人假造西琳死亡的消息,使帕尔哈德一惊之下跌进山洞身亡。西琳对帕尔哈德之死悲伤不已,命人加以厚葬。霍斯罗再度写信向西琳表示爱慕之意,西琳恼恨霍斯罗设计害死帕尔哈德的所作所为,决心不予理睬。后来,玛丽亚木死去,霍斯罗因得不到西琳的爱,一天,他借外出打猎之机来到西琳住所求婚,西琳先是将他拒之门外,随后又原谅了他,于是双方终于结为秦晋之好,几年之后,玛丽亚姆之子希鲁雅长大成人,杀死父王霍斯罗,占王位,并表示愿封西琳为自己的王后。西琳假以顺从,最后在霍斯罗遗体旁自刎而死。

由此可知,尼扎米写《霍斯罗与西琳》过程中,参考了菲尔多西长诗的故事框架,同时又进行了大胆改造。他注重用情节的发展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心理活动,同时对原故事的情节也进行了新的构思,从而增强了长诗的悲剧性。例如,霍斯罗的故事不单是排除众议与西琳给合,而是在情节的多线发展中掺杂了复杂的情感和多重的性格。西琳也不再是一位被动的配角,对推动整个情节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此外,尼扎米还通过这两个人物与英雄帕尔哈德交往的情节,深入地刻画了他们的心理活动。作品生动细致地刻画了霍斯罗对西琳的追求是如何从“欲”的动机渐变为“情”的爱恋,西琳对霍斯罗的感情又是如何从爱恨交织变成不惜与之同生共死,以及她如何被帕尔哈德的真心打动,下定决心冲破枷锁成为夫妻等这一切行为演变过程的精神心理因素。在悲剧中毁灭的,不只有人的生命,还有他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和真挚情感。因此,这部作品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诗人准确地把握住了情节要素,把它作为表现人物心灵的手段从而,使作品的悲剧气氛更加强烈。

《霍斯罗与西琳》爱情长诗的美学价值

悲剧是一门崇高的艺术,在这首长诗中三个主人公的爱情皆以悲剧告终,长诗的唯一美学价值就在于他揭示了这么一种现实,即使善良的人们有种种崇高的对美好生活的理想和美好的爱情追求,但社会中各种矛盾和统治阶级中众多的奸恶小人最终还是把这种超出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善与美的理想因素扼杀在萌芽状态。分析人物形象可以看出,造成长诗爱情的悲剧并不在于主人公本身性格的弱点,而是由社会环境和人物地位所造成。长诗伊始,诗人就以伏笔手法写了霍斯罗梦见他的祖父向他预示了将来的命运,自此诗人便不遗余力的描绘西琳同霍斯罗和帕尔哈德在良辰美景中的缠绵之情,其用意就在于加深这种片刻之欢在转瞬间化为泡影而带来的惨痛感和幻灭感。为了体现悲剧结局的必然性,作者首先写帕尔哈德受骗而死的惨剧,次写霍斯罗在宫廷政变中毁于一旦的结局,以雪上加霜,层层递进的手法突出了诗人正邪不能共存,善恶不能互容的美学思想。在长诗的结局处,诗人用笔墨渲染西琳从容不迫地应允轼父篡位的王子纳其为后的要求,然后以此为条件诱使王子杀死先王的战马,焚毁先王的宫殿。在为霍斯罗举行葬礼的那天,西琳濃妆艳抹,强颜欢笑,在以熊熊大火和遍地瓦砾为背景的王朝圣典中愤然自杀。诗人对悲剧结局的处理意在以爱情与生命的毁灭来暗示在王位的更迭和统治者的互相残杀中逐渐衰亡是封建王朝的必然结局。

19世纪的悲剧大师们有更为深刻的见解:人的生存处境是悲剧性的;悲剧迫使行动中的人抗击无情的命运,在失败与苦难中,展示他做人的意志和尊严。因此,悲剧意识只能通过悲剧冲突来表现,并与渗透其中的悲剧精神相结合时,才能成为悲剧创作的前提;否则,我们会背离悲剧的终级目的并抹杀悲剧的真正价值。

在《霍斯罗与西琳》中有原则、聪明、有善良爱心的人,在命运之海上沉浮从幸福和权力的顶端突然坠入耻辱和毁灭的境地。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状况?为什么好人遭厄运?悲剧提出这样的问题并用极端的形式加以表现。

以上我们探讨了尼扎米长诗的美学特点,提出了一些初步见解。近年来,我国东方文学界对尼扎米及其作品的研究取得了惊人的成果。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人来探讨尼扎米的作品,将波斯叙事诗巨匠尼扎米的研究推向到更新、更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引自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2]黑格尔引自《存在与超越-一雅斯贝尔斯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88 年版。(第一卷)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93页

[3]引自培根《论人生》[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页.

[4]引自《存在与超越-一雅斯贝尔斯文集》[M].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

[5]张鸿年.波斯文学介绍[J].国外文学,1982年第2,3,4期.

[6]艾塞提.苏莱曼.“海米塞现象”与维吾尔文学[M].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美学价值
健美操的健身及美学价值研究
从《夕阳箫鼓》谈我国钢琴曲的美学诠释
文艺美学观念与散文艺术价值研究
体育艺术的美学特征及美育功能研究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关于《诗经》中的婚恋诗及其美学价值分析
现代城市雕塑的美学意义探微
中国画的高贵传统
谈杂技人体文化的艺术性
浅谈电视公益广告的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