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中的生态哲学观及其启示

2017-11-30 23:24茹梓君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2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孔子

茹梓君

摘要:孔子的生态哲学观主要表现为“知天”、“畏天”的生态自然观、“天人合一 ”的生态整体观、“万物平等 ”的生态价值观以及“仁爱万物 ”的生态保护观。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孔子的生态哲学观对今天的环境治理有重大启发意义。挖掘孔子生态哲学观的合理因素,经过创造性的转化和吸收,可以为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孔子;生态哲学观;生态文明建设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过程中,一直在和自然抗争。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自然的抗争史。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同时,科学技术也为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诸如温室效应、酸雨、土壤侵蚀等现象越来越严重。当今世界,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鲜明的时代的主题。人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积极态度来探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以传统文化为源泉,从中探寻现代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精髓,不但理论上是可行的,而且也是现实急需的。作为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孔子的自然哲学观对现代生态环境保护有重大启发意义。

一、孔子思想体系中的生态哲学观

(一)以“知天”、“畏天”为核心的生态自然观

孔子认为,作为人类而言,在繁衍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唯天为大”。即人类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和自然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论语·泰伯》),表达了孔子对于自然的认识,同时也表明了孔子对于自然统一性的认定。这是“天人合一”在儒家思想中的雏形,对儒学思想的后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认为,天是隶属于自然的,即“知天”,故天和人之间应该和谐共处。与此同时,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自然观思想已经不受神学思想的影响,变得更加客观。孔子认为,自然界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在发展中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这表明,如果人类未能做到和自然的和谐共处,未能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对自然规律进行了破坏,那么人类最后会自食其果,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尊重自然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所谓的“畏天命”。另一方面,孔子尽管主张“畏天命”,但是这并不表示人类应该完全臣服于自然,在自然面前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而是在该对自然界进行充分认识,掌握自然运行规律的前提下更加主动积极地与自然形成“和谐相处”,这也是“知天”的更深层含义。

(二)孔子自然哲学观中 “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

在孔子的生态整体观中,蘊含着浓厚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孔子认为自然界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人类所能做的就是对自然发展规律进行积极的探索和认识,也就是所谓的“天道 ”。以此为基础,孔子提出了“三畏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 ·季氏》)。这里的“畏天命”指的就是人类应该敬畏自然,可以看到,“畏天命”被排在了第一顺位。在儒家思想中,人类隶属于自然,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儒家主张,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所以孔子认为人类应该敬畏自然。

在“天人合一”理念中,孔子指明了人类和自然界的之前的关系。孔子认为,“天道好生”。随后,大量的儒家思想家对这一理念进行了丰富。在儒家思想中,这里的“生”代表的是孕育创造的思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 》),可见,在孔子思想体系中,人和自然之间是一种平衡相处的关系。这表明了孔子对于人和自然关系的基本探讨,这种生态思想和当代的生态观非常类似。在当代生态伦理学中,人们主张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但是,需要明确的是这种思想在正式提出时,自然环境已经遭受了人类工业文明的大肆破坏。在孔子生活的年代,和当代的环境问题相比,当时的环境污染问题几乎还不能成为问题,由此可见孔子“天人合一”生态整体观的前瞻性和预测性。

(三)孔子自然哲学观中 “万物平等”的生态价值观

在孔子思想体系中,“万物平等 ”的生态价值观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孔子看来,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平等的地位,人类具有一定的道德情感,动物也是如此,它们也具有相应的道德情感。“讳伤其类”(《史记 ·孔子世家》),这反映出在孔子看来,动物具有灵性,当自己的同类遭遇不幸时,动物也会流露出同情的情感。这也告诉人们,人类不应该做出伤害动物的行为。

孔子的生态价值观体现在了孔子对自然和人类关系的认知上。在孔子思想中,人类和自然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自然是确保人类可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同时生态的优美可以为人类自身带来一定的审美享受。“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史记 ·孔子世家》)就人类而言,自然界优美的山水可以帮助人们陶冶情操,更为重要的是,美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可以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尽心上》),则充分表明了孔子的一种人生态度。在孔子看来,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是非常重要的,人的自身价值和理想也蕴含在人和自然的和谐之中。而且进一步的讲,孔子认为,自然对于人类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并且可以帮助人类自身提升精神境界。

(四)孔子自然哲学观中 “仁爱万物”的生态保护观

“仁”和“爱”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两个核心理念,就孔子的自认哲学观而言,“仁爱万物”体现了孔子思想的一种自然保护观。在孔子思想中,所谓“仁”指的就是人们应该做到“爱人”。进一步的,孔子将自己的“仁爱”思想推广到了自然界。“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史记·孔子世家》),表达了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在对自然界进行索取时不能过度捕杀,要做到珍惜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的主张。

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生态保护观的具体表现主要避免出现威胁自然的“恶”。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孔子思想中的“仁”和“爱”;另一方面,凸显了孔子主张消除破坏自然的“恶”的观点。孔子的生态保护观对当代的生态伦理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人类应该意识到自身和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仁爱精神来对待自然,用于承担保护自然的责任。

二、孔子生态哲学观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开展环境保护和教育工作时,孔子的自然哲学观必将为人们带来了良多的有益启示。

(一)孔子哲学中的节用观对环境治理的启示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逐渐增加。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之下,人们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力度也逐渐增加。在开发自然资源时,过度开发现象时有发生,这对自然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从而引起了环境问题的出现,如沙尘暴、河流枯萎、雾霾等。在工业文明时代,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逐渐提高。但是,人们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人类自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对自然的持续性破坏,最终饱尝苦果的还是人类自身。

孔子的自然哲学观蕴含着很多环境治理的启示,孔子哲学思想和生态主张告诉人们:自然是万物之源,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的产物。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人类和自然之间具有一种共生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对于自然,人类应该采取善待的态度。此外,人类应该对自然进行适度的开发和利用。发展经济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经济增长不能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经济发展和环境发展之间应该相互适应。

(二)孔子哲学中“取物不尽物”和“取物以顺时”主张对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启示

在孔子思想体系中,“中庸”原则是重要组成部分。从生态哲学的角度讲,“中庸”原则的两个体现就是:第一,“取物不尽物”;第二,“取物以顺时”。当今时代,在世界范围内存在很多对动植物资源进行大肆掠夺的现象,这就违背了“取物不尽物”理念。事实上,引起生态危机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无尺度开发,过度伐木、过度放牧、过度开采矿物资源等,好多动植物由此灭绝。现阶段,为了缓解生态环境的压力,人们开始通过实施各种措施来控制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行为。很多国家都颁布生态环保法律,在“取物不尽物”原则的指引之下,要求人们合理开发自然资源。

“取物以顺时”的生态理念告诉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时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全球范围的角度讲,为人们未能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之前,人们在开发自然资源时仅仅考虑的是眼前的经济利益。这使得自然资源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森林面积逐渐减少,动植物种类也逐渐减少,生态逐渐出现了失衡现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开始进行反思,开始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当今时代的主题。

(三)孔子哲学中遵守自然之序的观念对恢复生态系统的启示

在科学技术的协助之下,人类对于自然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科学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生态链。譬如,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出现,一方面,人类借助于该项技术增加了粮食产量,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转基因逐渐进入自然界的物种中,从而导致生物原有基因逐渐发生了变化。从生物学的角度讲,这是一种基本污染行为。

在孔子的自然哲学体系中,自然具有一定的自身规律,不同物种之间存在一宗相生相克的关系。人类一直处于发展的状态,在此期间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涌现。在实际应用相关技术时,人们应该关注这样的问题:不能破坏自然界原本的运转秩序。就转基因技术而言,如果使用不当,那么该项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就会破坏了自然界物种之间的关系,从而违背“天道”。总的说来,科学和自然之间具有一定的矛盾关系,这种矛盾关系体现在很多方面。孔子的自然哲学观给人类的启示: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应该积极探索自然,了解和认识自然,对自然进行合理和适度的开发和利用,做到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三、结语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思想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思想体系中的自然哲学观对于当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精深的指导作用,如“天人合一 ”、“取物不尽物”和“取物以顺时”等。本文主要对孔子思想中的自然哲学观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给出了孔子自然哲学观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李全文.孔子思想体系中的生态哲学观及其当代启示[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83-87.

[2]范艳平.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2.

(作者單位: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孔子在哪儿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