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应“冷落”俞大猷

2017-11-30 23:24吴靖泽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2期

吴靖泽

摘要:说起抗倭名将,我们脑海里首先想到的是戚继光,这也是历史课本和影视剧中的常规记载和描述。但同是抗倭名将,俞大猷的文韬武略和历史功绩也俗,但名声却不如戚继光响亮,名字也往往出现在戚继光之后,历史就这样不自觉“冷落”了俞大猷,这不得不说是历史给我们开了个玩笑。本文就是要通过探讨俞大猷的历史功绩等情况,还历史一个真相:历史不应冷落俞大猷。

关键词:俞大猷;抗倭英雄;冷落

前不久,国内上映了一部有关明朝抗倭的电影,随着电影开播,掀起了大家对明代抗倭史的热议,再次带领我们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民族抗倭历史,尤其是影片中感人的抗倭名将事迹引起了共鸣。明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倭患肆掠,沿海居民闻倭寇色变,成为明王朝东南沿海的一块心病。为解决倭患,保护东南沿海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明朝廷精心组织力量全力抗击倭寇,并委派俞大猷、戚继光等军事将领前往围剿,自此,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代英豪抗倭卫民的宏伟篇章。在这一大历史背景下,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名将也顺势被推向了历史舞台中央,成为我们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然而,这里有一个现象值得细细品味。对于戚继光及其戚家军,大家可谓是家喻户晓了,书里写了、戏里唱了,我们无需赘言。但是有一个人同为抗倭名将,大家对他的生平和功绩却知之甚少,提起时名字也是排在戚继光之后,犹如衬托红花的绿叶。俞大猷与戚继光出身和经历大体相同,功绩和品绩也相当,史称“俞龙戚虎”,但实际上单从抗倭这一历史功绩来讲,俞的历史功绩要比戚要高。但历史就这样不自觉地“冷落”了俞大猷。在这里,笔者不是要去否定戚的历史定位,而是认为有必要为大家呈现一个真实的俞大猷,还历史一个真相。

一、从出身与经历看,俞、戚两人大体相同

据《明史.俞大猷传》记载,俞大猷(1503年-1579年),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晋江(今福建泉州)人。俞与戚一样,都出身于武职世荫家庭;都治军严明,拥有一支英勇善战的军队:戚家军和俞家军;都是军事思想家、兵器发明家,著作颇丰,不仅军事理论丰富,而且精通诗文,是文武双全的儒将。

值得一提的是,俞的一生都在与倭寇作战,战功显赫,他所率领的“俞家军”令敌人闻风丧胆,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虽如此,俞却经常被弹劾而遭到免官,还被他人冒领军功,但俞却从来不计较,仍全力围剿倭寇。这一点上,俞的经历也为后世对其的评价增添了别样色彩。

二、从抗倭功绩上看,俞至少与戚等同甚至要高于戚

仅看剿倭年限,俞要比戚长得多。自嘉靖二年(1523年)倭患始,到嘉靖四十五(1566年)年倭患基本平息,俞從20岁到60岁,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就是抗倭大业中度过的,他受朝廷派遣,整顿海防,打响抗倭第一枪,几乎参与了抗倭的每一场重要战役,而这段时期也是倭患最严重、最猖狂的时期。而戚比俞小25岁,其开始投入抗倭一线时已是嘉靖三十四年,这时抗倭战争已处于中后期。嘉靖四十一年,戚因平海卫大捷接替俞接任福建总兵,而此战同样立下功劳的俞仅获赏银二十两,自此戚风头超过俞,但自嘉靖四十一年至四十五年倭患平息仅四年时间。在剿倭年限,战役次数和歼敌数量看,俞都要远远多于戚。另外,俞受命率师剿倭,抗倭足迹几乎遍及浙、直、闵、赣、粤等倭患发生的地区,几乎每一个抗倭阵地都有俞的身影,战线上亦无人能及。

三、从军事思想看,俞更注重战略和长远利益,戚更看重战术和当前实效

俞治军主张走精兵路线,着眼于抵御外辱,追求兵精械利,认为军队的强大关键在于兵员的质量而不是数量,主张创建精锐部队,像抗倭战争,就需要一直高效机动作战部队,这算是我国古代最早提出特种作战概念雏形的人,思想十分超前,具有战略眼光,在冷兵器时代是十分了不起的。而戚认为军队的主要作用在于平息内乱,明帝国幅员辽阔,乱民的地点难以预测,这时军队数量的多寡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从当时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看,戚的主张更切中实际,更能解决实际问题;但光从军事素养上讲,俞的理念更超前、更具战略眼光,比戚更胜一筹。

四、从名人评价情况看,俞的人物评价也颇高

谭纶(俞的上司)曾在平海卫大捷后在给俞的信中说到:“节制精明,公(俞大猷)不如纶(谭纶)。信赏必罚,公不如戚(戚继光)。精悍驰骋,公不如刘(刘显)。然此皆小知,而公则甚大受。盖诚似霍子孟,任如诸葛亮,大似郭子仪,忠似文文山,毅似于肃愍。可以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谭纶将俞与霍光、郭子仪、文天祥等人相提并论

张廷玉(清代三朝老臣)说到:大猷为将廉,驭下有恩。数建大功,威名震南服。大猷负奇节,以古贤豪自期。其用兵,先计后战,不贪近功。忠诚许国,老而弥笃,所在有大勋。世宗朝,老成宿将以俞大猷为称首,而数奇屡踬。以内外诸臣攘敓,而掩遏其功者众也。张廷玉将俞奉为明嘉靖朝名将之首。

郑观应(近代思想家):古之为将者,经文纬武,谋勇双全……如春秋时之孙武、李牧,汉之韩信、马援、班超、诸葛亮,唐之李靖、郭子仪、李光弼,宋之宗泽、岳飞,明之戚继光、俞大猷等诸名将,无不通书史,晓兵法,知地利,精器械,与今之泰西各国讲求将才者无异。

从名人大家的评价看,对俞的人物评价也是相当正面和颇高的,至少是与戚并列的。

但历史就是这么作弄人,明明功绩相当的两个人,但历史声誉和民间传唱度却差别巨大。经笔者初步分析,认为有如下理由:

一是由当时政治体制和政治环境所造成。明朝自开国以来,实行文官节制武将的官僚体制。在该体制下,朝廷极易派别林立,掀起党争。纵观嘉靖一朝,党争不止,特别是严党和东林党的争斗让朝政陷于内耗,那些不愿涉党争、真正有才干的文臣武将无辜受牵连,圆滑如胡宗宪者亦是在派系争斗中屡屡受挫,何况俞这种只识军事不懂政治的武将,再大的功劳,没有上层认可也是徒劳。这也解释了俞虽战功累累却屡遭弹劾而被贬官夺荫的原因。而戚深受朝中重臣张居正等赏识正因为如此,俞哪怕有再大的抗倭功劳,也会管控在许与不许之间。

二是由俞、戚本人的性格差异所决定的。俞谙熟军事、善于指挥作战,却不懂为官之道,不讨好上司且坚持原则,用现在话讲就是智商高、情商不高,被排挤乃至受打压也在所难免。从史料记载看,俞在派系斗争中不属任何一派,之所以还能建功立业,在于他的军事才能、战事所需以及赏识他的伯乐上司如吏部尚书毛伯温、兵部尚书谭纶等因素,但即使立功也是“戴罪立功”,可见所受之打压。而戚更懂得圆滑变通,善于洞察朝局、审时度势,与徐阶、高拱、张居正等重臣交好,据史载,戚就曾向张居正行贿海狗胆之物,颇受张欢心。《明史》记载:“居正尤事与商榷,欲为继光难者,辄徙之去。诸督抚大臣如谭纶、刘应节、梁梦龙辈咸与善,动无掣肘,故继光益发舒”。戚的为官之道,所能获取得资源和机会也更多,所获封赏和荣誉当然更盛。

有时候历史就是这么容易制造误会,明明是功绩相当的两人,往往就要有人来充作绿叶,俞就是那片绿叶。人们在评论军事将领时,首先看重的往往是英勇善战,冲锋陷阵,看重的是当局的宣扬和肯定,而比较容易忽视被朝廷不太待见的功臣。于是,“先计后战,不贪近功”的俞与戚相比就有点吃亏了。但是,历史总是公正的,经过时间的洗礼和沉淀,被淹没的历史真相终归要大白于天下。

参考文献:

[1]张廷玉(清).明史[M].中华书局,1974.

[2]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中华书局,2006.

[3]百度百科.“俞大猷”词条.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