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巴蜀地理文化对当地地名称谓的影响

2017-12-01 09:28
长江丛刊 2017年13期
关键词:四川话平地巴蜀

赵 攀

浅谈巴蜀地理文化对当地地名称谓的影响

赵 攀

方言作为语言在一国不同地区的不平衡发展的产物,间接体现了一个地区的独特文化。它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研究一地方言,最好的方式便是从一地文化入手。显然,一地文化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甚至是地理文化有关。本文将从巴蜀地理特征着手,讨论巴蜀当地地理特征对当地方言里地名指称的影响。

方言 文化 地理特征 地名指称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方言”的解释为: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顾名思义,因为地域上的差别,使得语言在不同地区范围内产生不平衡的发展和变形,而产生方言。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语言忠实地反映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她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可以说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也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质。方言作为区域文化的载体,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一个地区居民的思维气质,风俗习惯,甚至是地理文化。为了探讨地理文化对方言的影响,本文特意选取笔者的老家、天府之国,四川,作为一个典例来探讨这种影响。为了例证翔实,笔者暂将重庆方言纳入四川方言讨论。

四川位于中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横跨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西东高低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总地来说,西部为高原、山地,东部为盆地,丘陵。如果把成都平原单独列出来,则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区,川西北丘状高原,川西南山地区,米仓山大巴山中山区五大部分。这种复杂又独特的地理特征,在当地的方言的对应指称中都有所体现。

经过几千年的演化,四川话到现如今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语言体系。而这一方言的形成,还有明清时代湖广填四川时期移民的影响。它发源于上古时期非汉族语言的蜀语和古巴语,迄今四川话的原始层中仍然保留了“姐”(母亲)、“坝”(平地)等来自上古时期古蜀语和古巴语的词汇。之后四川话的发展也得益于历史和移民的因素,前者是秦灭蜀后,蜀地区逐步形成属于汉语族但独具特色的蜀语。其后在明清时期,由于大量来自湖广等地的移民进入四川,蜀语同各地移民方言不断互动,不断融合和演变,最终形成了现今的四川话。

下面我们结合具体例子来谈一谈地理文化对地名指称带来的影响。

一、巴蜀丘陵多,“坝”少

除去成都平原,四川其他地区多山,多丘陵,相比起来平地就很少。而这些平地,不论大小,四川人通常都把它们叫做“坝”。“坝”可大可小,小的“坝”,有时会被四川农家用作晾晒谷物的场所,这些地方就被称为“晒坝”。另外,四川农户房屋前的一小片平地,在北方或许会被称为“院子”,而在四川话里,这叫做“院坝”。有的“坝”,面积非常大,就可以指称一片平原,比如成都平原,也被人称作“川西坝”。“坝”又可称为“坝子”,这种称谓不仅存在于巴蜀地带,也被广泛用于描述云贵高原的山间盆地。近年来,由于城镇化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大量到东部务工。而这些东部平原地区,在四川人的口中也被称为“坝头”。四川山多,丘陵多,唯独平地不多。“坝”上地势相对平坦,气候温柔。因此这因此这些平地也经常被用作人们活动聚集的场所,人口也相对稠密。随着时间发展,这些原本作为聚集地的坝,又逐渐孕育出了后来的商业区,和交通中转地,比如商业广场和火车站。

这些在现存的四川和重庆的某些地名上也有所体现,例如:重庆沙坪坝(商圈),重庆菜园坝(火车站)。

这里以重庆沙坪坝举例。“沙坪坝”中“坪”在四川话(重庆话)中表示高台的意思,“坝”表示“平地”的意思。重庆位于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口,在当地水运至今仍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货运方式。货船靠岸后,人要爬很陡很高的一个坡才能到坡顶的平坝(即沙坪坝),这平地好像悬在半山腰的一个高台,而“坪”就是用来称呼这种高台的,所以叫“沙坪”。类似的“坪”在重庆市区还有“大坪”。后来人们从渝中区到沙坪坝多走陆路,不管是从李子坝——化龙桥这条线走还是从石桥铺——小龙坎这条线走,都是从高处往低处走,快到沙坪坝时可以看到整个沙坪坝就是山下的一块平地,这正符合“坝”的定义,所以就叫“沙坪坝”了。后来因为这里的交通运输逐渐成熟,在这里“沙坪坝”正好体现了地形对方言对应指称的影响。

二、巴蜀山岭多,“垭”也多

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开篇就这样写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极力展现了巴蜀某些地区险峻陡峭的山势。的确,在四川的某些地区,特别是如今广元一带,山岭平均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造型雄浑大气,茂密的丛林之间也隐藏了各种复杂的地势。在这些山区开发以前,穿过这些山岭的要道或者拗口,在四川话里,被称为“垭”。

但地名仅以“垭”来命名显然是不够的。聪明的巴蜀人民在此基础上又运用智慧来丰富了这些地名。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方面是考虑到“垭”的周围或许会有某种动物野兽出没,此时就会在“垭”的前面带上在当地出没较多的动物,比如“麻雀垭”,甚至“大牛垭”,当然也有人说这是先人是觉得垭的形状状如此物,才以此命名;另一方面,人们也会以当地优势姓氏给“垭”命名,比如“赵家垭”,“刘家垭”等。这一点在后文有所探讨。

三、巴蜀山高水长,“沱”十分常见

四川南部地区,乃至包括重庆,都是典型的丘陵地貌。长江和嘉陵江盘行其中,蜿蜒迂回,在拐弯处常常形成一个回水的区域。四川人把这种地理现象叫做“沱”,也常常把这种地方命名为“XX沱”。

比如,现在重庆主城区,仍然有很多地方都叫做“XX”沱。比如重庆的牛角沱,根据官方资料记载,它的由来是因为以前这里有一石坡形如牛角斜插入嘉陵江,江流于此形成回水沱,由此得名为“牛角沱”。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不做赘述。

四、优势姓氏+地理特征相结合的命名方式

这种命名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都十分常见,以四川人为例,他们会以当地的优势姓氏,简称“大姓”,加上当地的地理特征,两者相结合进行命名。必须指出的是,有的时候这种地理特征并不一定特指在四川话里的概念,比如“河”、“岩石”、“桥”等。

这种例子非常普遍,拿笔者的老家举例。四川南部县伏虎镇的某处,“袁”是大姓,当地的许多地名,便以“袁”来命名。当地一个地方有一块大石头,此处便被人们称作“袁家岩”;当地的山上的自然村,人们变称作“袁家寨”。这种命名方式在重庆市区也十分普遍,比如“袁家岗”,“肖家湾”等。

在巴蜀方言里,用地理特征给某地命名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坎”,重庆有“小龙坎”;比如“冲”,这是指山脚下喇叭状的小块平地,三面环山,一面面水,据考可能是移民词汇,例如湖南的“韶山冲”,湖北也有此例。

总地来说,在现存的四川方言里,随处可见地理文化对方言的影响。这并不仅仅存在四川话中,我国其他地区,甚至其他国家都很常见。比如,在我国东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人有出海或者到长江里打渔的生活习惯,于是当地的方言里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俚语或俗语很多;再比如英国靠海的地区,许多方言都是与“海”有关。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本文讨论了巴蜀地区地理特征对方言里指称地名的影响。从这些例子里不难看出,方言的形成离不开文化的影响,而这种文化可以来源于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在这里,也可以是当地的地理特征。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的水土也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影响了当地方言的发展。由于笔者认知局限,本文的探讨必定存在缺陷。但不可否认的是,方言与文化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难以分割。二者在长期共存中共同发展,相互影响。通过研究一方方言可以研究一个地域的文化,通过文化也分析一个地域的方言。方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文化内涵,有着特殊的价值,其中有些事有时间性的/稍纵即逝的,能用文字或音像捕捉住,就能保持其生命力,大家都应该做有心人,强求和保存活的方言资料。

[1]崔荣昌.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1):3.

[2]李如龙.关于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3]何锡章,王中.方言与中国现代文学初论[J].文学评论,2006(1).

[4]张桂英,傅远碧.四川方言中的言语禁忌[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6).

(作者单位:成都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四川话平地巴蜀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高楼万丈平地起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方言专家
边走边看
遇到一条蛇
四川话的形成及特点
谈谈四川话的“拿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