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型紫色甘薯桂紫薇薯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2017-12-01 06:22
种子 2017年4期
关键词:鲜薯食味单产

, , , , , ,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旱粮作物研究所), 南宁 530007)

食用型紫色甘薯桂紫薇薯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黄咏梅,李彦青,吴翠荣,李慧峰,滑金锋,陈天渊,卢森权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旱粮作物研究所), 南宁 530007)

桂紫薇薯1号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选育的食用型紫色甘薯新品种,2014年通过广西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6年通过国家甘薯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该品种鲜薯产量较高,干物率高,食味较好,鲜薯花青素含量较高(达10.68 mg/100 g),薯形纺锤形,薯皮鲜紫色,颜色亮丽,薯肉浅紫带白,适宜作为鲜食型品种在生产上应用。

食用型甘薯; 桂紫薇薯1号; 选育; 栽培

甘薯是理想的保健食品的观念已得到人们的认可,尤其是食用型紫色甘薯,不仅口感好,薯形美观,而且由于含有较丰富的花青素,比一般的食用型甘薯更具有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其保健功能主要体现在抗氧化、抗突变、抗高血糖和改善肝机能等[1-2]。因此,市场上食用型紫色甘薯比一般的甘薯更受人们的欢迎,销售价格也比一般的甘薯高。为顺应市场需求,广西农科院玉米研究所不断调整育种目标,育成了广西第一个通过国家甘薯品种鉴定的食用型紫色甘薯新品种桂紫薇薯1号,该品种鲜薯、薯干产量较高,干物率较高,熟食味好,薯型美观,含有较丰富的花青素,符合当前人们对食用型紫色甘薯的消费需求,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1 育种目标

以选育口感好、薯形纺锤形、薯形美观、商品率高,干物率适中(25%~28%),贮藏性号,单株结薯多、株型短蔓半直立,适应性好的食用型紫色甘薯为主要目标。

2 选育过程

以糊薯1号为母本,以广薯104(广紫薯1号)为父本,经有性杂交、品系鉴定、产量比较、多点联合鉴定选育而成。

表1 桂紫薇薯1号的产量表现

试验名称年份点次干物率鲜薯产量(kg/667m2)薯干产量(kg/667m2)较ck增减(%)鲜薯薯干花青素含量(mg/100g)广西甘薯生产试验2006527.81807.7502.53-6.53-7.53广西甘薯区试2013731.91793.5571.50.536.4国家南方甘薯区试2014827.341706.8464.183.6113.668.66国家南方甘薯区试2015827.981682.64469.9413.4629.3712.7南方区试2年平均1627.661694.72467.078.5421.0610.68平均(总)4428.541737.07495.043.9218.5910.68

2002年进行有性杂交,收获实生苗种子;2003年进行实生苗鉴定,筛选优良株系, 2004—2005年进行品系比较试验,表现出鲜薯产量高、食味好,薯形光滑美观、单株结薯多,结薯性好等特点;2006年在广西不同生态区布点进行广西甘薯良种生产试验,在各地表现出熟食味好,适应性强,干物率较高等特点;2013年参加广西甘薯品种区域试验, 2014—2015年参加国家南方区特用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表现鲜薯、薯干产量较高,干物率较高,熟食味好,薯型美观等。 2016年通过全国甘薯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鉴定编号:国品鉴甘薯2016027),建议在广西、广东、福建(龙岩除外)、江西等适宜区作为食用型紫色甘薯种植。

品种选育流程图如下:

2002年 糊薯1号×广薯104杂交获得种子

2003年 实生苗鉴定、筛选优良株系

2004年 品系产量比较试验

2005年 品系产量比较试验

2006年 广西甘薯良种生产试验

2013年 参加广西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

2014—2015年 参加国家南方区特用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

3 产量表现

2006年参加较大面积的广西甘薯生产试验,鲜薯平均单产1 807.7 kg/667 m2,比国家优质对照种广薯111增产11.6%,比桂薯二号减产6.53%,薯干平均单产502.53 kg/667 m2,比对照增产7.06%,比桂薯二号减产7.5%,干物率27.8%,食味80分,比桂薯二号高5分。

2013年参加广西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鲜薯平均单产1 793.5 kg/667 m2,比桂薯二号增产0.5%,薯干平均单产571.5 kg/667 m2,比桂薯二号增产36.4%,干物率31.9%,食味77.5分,比桂薯二号高2.5分。

2014—2015年参加国家(南方区)甘薯品种区域试验。2014年鲜薯平均单产1 706.8 kg/667 m2,比对照种宁紫薯1号增产3.61%,居第7位;薯干平均单产464.18 kg/667 m2,比对照宁紫薯1号增产13.66%,居第3位;平均烘干率27.34%,比对照高2.46个百分点;食味分平均为78.6分,比对照高2.46分,花青素含量8.66 mg/100 g。

2015年鲜薯平均单产1 682.64 kg/667 m2,比对照种宁紫薯1号增产13.46%,居第7位;薯干平均单产469.97 kg/667 m2,比对照宁紫薯1号增产29.37%,居第2位;平均烘干率27.98%,比对照高3.56个百分点;食味分平均为78.2分,比对照高8.2分,花青素含量12.7 mg/100 g。

2年鲜薯平均单产1 694.72 kg/667 m2,比对照种宁紫薯1号增产8.54%,达极显著水平,排第3位,9点次增产;薯干单产467.07 kg/667 m2,比对照种宁紫薯1号增产21.06%,达极显著水平,排第4位,11点次增产;平均干物率为27.66%,比对照高3.01个百分点,食味分平均为78.4分,高于对照8.4分,花青素含量10.68 mg/100 g。

经4年44点次鉴定,桂紫薇薯1号鲜薯平均单产1 737.07 kg/667 m2,比对照增产3.92%,薯干单产495.04 kg/667 m2,比对照增产18.59%,平均干物率28.54%。

4 主要特性

4.1 特征特性

中蔓半直立型,单株分枝数8.2条,蔓粗中等。成叶心齿形,顶叶、成叶绿色,叶脉浅紫色,茎绿带紫色。薯块纺锤形,薯皮紫色,薯肉紫带白色,薯皮光滑,薯块较均匀;单株结薯6.2个,大中薯率68.44%,结薯较集中,整齐。花青素含量10.68 mg/100 g;食味评分78.4分,高于对照8.4分。

4.2 抗病性

室内蔓割病抗性鉴定为中感,福建室内薯瘟病Ⅰ型鉴定结果为中抗,薯瘟病Ⅱ型鉴定结果为高感,广东薯瘟病室内鉴定结果为中感。

4.3 品质鉴定

经南方大区2年多点鉴定,桂紫薇薯1号秋薯平均干物率为27.66%,比宁紫薯1号高3.75个百分点;食味鉴定平均评分78.4分,比对照高8.4分,蛋白质含量为4.76%,可溶性糖含量为17.77%,花青素含量为10.68 mg/100 g。

5 适应区域

适应在广西、广东、福建(龙岩除外)、江西适宜地区种植,不宜在薯瘟病和蔓割病重发地种植。

6 栽培技术

6.1 种苗繁育

选用表皮光滑美观、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中等大小的薯块作种薯进行育苗,当薯苗长至5~6片叶时,施复合肥20 kg/667 m2左右,促苗快发,藤蔓长度大于30 cm以上时剪苗进行种苗第2次扩繁。

6.2 大田选地整地起垄

选择地势较高、排灌方便、土质疏松、土层深厚的上壤土,在前作物收获后,及时翻土晒田15 d左右,再犁耙后起垄。一般垄距90~100 cm,垄高35 cm左右为宜。起垄前,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可施用土杂肥或者有机肥1 500 kg/667 m2。

6.3 大田种植

一般采用单垄单行种植,栽插方法有水平栽插和斜插法,栽插时间宜选择在土壤湿度适宜的午后和阴天种植,密度一般为3 000~3 300株/667 m2。栽插时薯苗入土的节数不宜过多,应控制在2~3节,防止结薯数过多,影响薯块的膨大和商品率。

6.4 适时追肥

栽插后20~25 d进行中耕施肥松土,结合除草培土,开侧沟一次性施肥,约施入复合肥30 kg/667 m2和硫酸钾25 kg/667 m2。在甘薯生长后期,如出现薯苗落黄现象,应及时喷 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叶面肥。

6.5 科学管水

苗期:栽插后3 d内要保持土壤湿润,确保成活。栽插后15 d内保持土壤含水量80%左右,有利于壮苗,为提高甘薯产量奠定基础。

分枝结薯期:即栽插后15~40 d内保持土壤含水量80%左右,以促分枝,有利于结薯。

薯块膨大期,即栽插后40~100 d内保持土壤含水量70%,促进薯块膨大。

生育后期:栽插后90~110 d内保持土壤含水量60%。收获前15 d应停止灌水,防止薯块含水量过高,影响薯块储藏。

在甘薯整个生育期中应注意做好排涝降渍工作,防止水份过多藤蔓疯长,导致长藤不长薯。

6.6 病虫害防治

甘薯病虫害的防治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生物防治方法,采取水旱轮作,及时清除残留在田园和周围的薯块或者藤蔓,可有效的消灭虫源或病原菌,对防治各类病虫害具有一定的效果。

对于甘薯疮痂病、蔓割病、黑斑病以及蚁蟓、茎螟、蛾类等常见的病虫害,可结合化学防治进行,采用70%甲基托布津700倍液或者50%多菌灵500倍液对种薯或者种苗进行浸泡消毒处理,可有效防治甘薯疮痂病、蔓割病、黑斑病;采用未感病或者消毒处理后的种薯、种苗进行栽插,或在薯田中适当施用石灰或者草木灰,可防治薯瘟病。

对于蚁蟓和蛴螬等地下害虫采用5%毒死蜱颗粒剂2 kg/667 m2,或3%辛硫磷颗粒剂2 kg/667 m2,结合大培土和肥料一起施用。其他甘薯叶甲、甘薯金针虫、斜纹夜蛾、麦蛾、甘薯天蛾、地老虎、白粉虱、蚜虫和叶螨虫类可用氯氰菊酯、阿维菌素、敌百虫以及辛硫磷乳油等药剂进行防治。

6.7 田间收获及贮藏

一般生育期达120 d便可收获,如适当延长生育期,能获得更高的产量(原则上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确定收获时间)。

收获时选择晴天采收,就地晾晒1~2 h,清除须根和薯蒂,边收边分级,轻拿轻放,防止碰伤薯皮。

贮藏应在阴凉、通风的屋内,将薯块叠放在木板上,在木板可撒些稻秆灰,以防虫、防潮。有条件的放入冷库贮藏,以温度为12~13 ℃,湿度为85%~90%为宜,贮藏期间,注意经常检查,通风换气,清除腐烂薯块,同时应避免阳光直射,可延长贮藏时间。

[1]马淑青,吕晓玲,范辉.紫甘薯花色苷对糖尿病大鼠血糖和血脂的影响[J].营养学报,2010,32(1):88-90.

[2]吕晓玲,孙晓侠,姚秀玲.采用荧光化学发光法分析紫甘薯花色苷产品的抗氧化作用[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5,31(9):53-55.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Edible Purple Sweetpotato Guiziweishu No.1

HUANGYongmei,LIYanqing,WUCuirong,LIHuifeng,HUAJinfeng,CHENTianyuan,LUSenquan

2016-10-20

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南宁综合试验站资助项目(CARS-11-C-19-2016);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建设专项资金资助(Nycytxgxcxtd-03-11-3);广西科技重大专项资金(桂科AA 16380024);广西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专项(2015 YT 28)。

黄咏梅(1978—),女,广西宁明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甘薯遗传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E-mail:huangyongmei322@163.com。

陈天渊(1964—),男,广西隆安县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甘薯遗传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E-mail:tianyuanchen@126.com。

10.16590/j.cnki.1001-4705.2017.04.102

S 531

A

1001-4705(2017)04-0102-03

猜你喜欢
鲜薯食味单产
农大农企联手创山西小麦最高单产新纪录
油菜“不务正业”,单产3.4吨
基于3种方法的西南杂交籼稻稻米食味评价及品种优选
“巫溪洋芋”鲜薯质量控制技术现状及对策探讨
单产948.48千克!“金种子”迸发大能量
我国玉米单产纪录第七次被刷新
食味知人:贾宝玉的三个饮食场景
关于中国粳稻品种的食味品尝评价的研究
—— 品尝员的识别能力与适口性
贵州鲜薯走向大江南北
贵州:马铃薯大省地位突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