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的苦难与幸福

2017-12-01 19:09王淑贵
躬耕 2017年11期
关键词:海子天空诗人

王淑贵

海子是当代华语诗坛具有世界眼光的诗人,也是一个有诗歌雄心和抱负的诗人,给新诗留下宝贵的遗产。他倡导“大诗”,即指向生命的觉悟的诗。他认为,诗歌必须辉煌,认为诗的书写激活了生命的伟大,启迪了生命最内在的醒悟。八年间,他以惊人的能量创作出的诗歌,证实了他为这个雄心所作的尝试和努力。

在《夜色》中,他写道:“在夜色中,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三种受难即精神的漂泊、生存的孤独以及三次恋爱未果的打击,这些生存体验对海子而言,构成了他诗歌创作中荒凉的底色。他所认为的幸福是对“诗歌太阳”的追求。他想要通过写诗而激活生命抵达辉煌。而这个追求贯穿了海子创作的整个过程。

海子清楚地意识到,诗歌要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处境。在昌平,他创作了大量具有自传性质的诗篇,企图通过体悟自身的孤独而抵达澄明之境。

16岁之前,这个天才而敏感的少年在乡村世界自由自在地生长。16岁之后,远赴京城读书、工作。据说,在海子的房间里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他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很少外出。从18岁到25岁,将近八年,这个少年在诗歌中燃烧他的激情。

在昌平,他写自己的孤独体验与痛苦,在撕裂般的搏斗中咀嚼苦难,建构自己宏伟辉煌的诗歌理想。而在这些诗中,“他对自身命运的深刻体验,构成他全部成就中最重要、最能打动人的一部分”。在这些带有自传性质的诗篇中,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海子内心世界的建构与坍塌,看到他的雄心、抱负与痛苦。这些诗篇具有沉思和忧伤的气质,瞬间击中读者的内心。海子之所以赢得众多读者,成为当代诗人中被阅读最多的诗人,也正是由于海子诗歌中对生存的深刻体验,获得了超越时空的力量,击中一代又一代读者内心隐秘的柔软之处。

翻开海子诗集,尽管多数读者第一眼看到的是“陶罐、麦地、嫁妆、谷仓、河流、太阳、月亮、麦地、土地、少女……”等意象,但海子并不是一个农业文明的歌颂者、沉迷者、怀乡病患者,对传统文人的“趣味”也明确表示反感。他书写乡村意象,以乡村生活作为诗歌的背景,是因为这里蕴藏着他最深刻的生存体验。正如诗人臧棣评论的那样,海子诗歌中的农耕场景应理解为诗的原始场景,后来他也意识到这种局限而极力克服。他曾经那样强烈地渴慕着“这珍贵的人间”,渴慕着“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然而这仅仅只能是一种祈愿。1988年,海子行走西部。在西域那神秘、广袤的地方,他愈发体悟到生命的真切、痛苦的清晰。“一块孤独的石头坐满整个天空,没有任何夜晚能使我沉睡/没有任何黎明能使我醒来”(《西藏》)。这块坐满天空的石头,犹如横亘心间的巨大而坚硬的痛苦,也是遗世独立的诗人的隐喻。他收回了对“珍贵的人间”的热爱。他感觉到,“在这一年里我只爱自己。”退缩内心,因为世俗和温情已不能对他有任何安慰。

在火车经过德令哈,海子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诗《日记》。“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我把石头还给石头/让胜利的胜利/今夜青稞属于她自己/一切都在生长/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 空空/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与他自杀前那首《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相比,这首诗中同样充斥着悲痛、孤独、绝望,两首诗在节奏、结构、意象、语气极其相似,但是《日记》却有对爱情的企盼,因而在带有荒凉色彩的意象之中,不乏暖色—— “姐姐”,被赋予一个美丽温柔的救赎形象,负责倾听与抚慰,似乎是爱情和救主的化身。然而不久,象征救赎力量的爱情形象消失不见了,“荒凉大地承受着更加荒凉的天空。”美丽温柔的姐姐消失不见了。空无一有的天空,愈加荒凉的天空,能否再次给诗人以安慰?答案是否定的。

精神漂泊已经成为他存在的方式,而死亡的阴影,时常笼罩在海子的心头。他常常困惑于“明天醒来我会在哪一只鞋子里?”以至于他常常想象自己的死亡。“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他甚至有许多诗书写了他对自己死亡的想象,痛苦却奇异地陶醉。死亡几乎成为一种诱惑。对于翱翔天空的渴望,则成为他的怀乡病。“夜里,我听见远处天鹅飞越桥梁的声音/我身体里的河水呼应着她们”。那是理想与幸福的化身。然而现实局限束缚着他飞翔的愿望,“而我身体里的河水却很沉重。”当他苦恼于无路可走,通向幸福的彼岸。“大雪中却没有路通向我的房间。”“身体没有门——只有手指 /竖在墓地/如同十根冻伤的蜡烛。”海子的内心撕裂而疯狂。“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這一个野蛮而悲伤的海子/你这么长久地沉睡究竟为了什么?”海子的生命里充满了激烈冲突的力,推动着他在幻象王国里飞扬,而在现实世界中饱尝孤独。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天空空无一物,大地一片荒凉。诗人已不再从空无一物的天空寻求安慰,而是走向自由的大海——在普希金笔下这是自由的元素;在末路英雄眼中,这是壮志难筹的最后归宿。梦想中的“春暖花开”更像是一种虚弱的祈祷。《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被用于房地产广告墙上,诱惑人们购买“诗意的远方”。有的则是以小资的情调,来赏读这“明媚温暖”的“诗意”。很少人意识到,其实这是一首绝望之诗、告别之诗。大多数人被第一段迷惑了:“从明天起,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似乎读出了入世的愿望,却没有注意到下面几句:“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陡然一转,像是一种临别赠言,在心理上已与尘世划分界限。“面朝大海”,留给世界的是一个孤独的背影。幻象与尘世之间,有了不可调和的裂隙。海子一直以来把诗的书写看成一直涅槃。走向大海的他,仿佛是在走向一个辉煌的诗歌王国。

海子是一个高明的“文字炼金术士”。作为一个自觉的诗歌语言实践者,海子对新诗以来过分注重意象、注重对意义的追求而忽略语言本体探索的倾向,有清醒的反思。海子诗歌的语言是纯质的汉语,并不诘屈拗口,但并非清澈单纯,诗中含有的丰富性,使他的诗显示出复杂蕴藉的特质。这种复杂性来自他所看到的事物本身具有的晦暗性、悲剧性,并切入人的生存体验本身,因而具有极其动人的穿透力。

终其一生,海子醉心于营造宏大史诗。在《祖国或以梦为马》中,他对自己充满自信。在这首诗中他透露了自己的雄心和抱负。“我要做远方忠诚的儿子。”是的,海子始终生活在远方。“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这是驱逐黑夜的火,用语言将万物照亮的火,探究幽暗森林奥秘的火。对于诗歌的事业,诗人充满自信。“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最后我被黄昏的神抬入不朽的太阳/太阳是我的名字”这就是海子追求的“太阳”,在诗歌的光芒中永生。海子尝试诗剧、史诗,试图在诗中加入叙事,以支撑他的雄心。“自从人类摆脱了集体回忆的创作(如印度史诗、旧约、荷马史诗)之后,就一直由自由的个体为诗的王位而进行血的角逐。”他以为马洛、韩波、雪莱是同一个诗歌王子(或者说是太阳王子)的化身。海子所说的三种幸福中的“王位”,当指诗歌王位。他所理解的幸福,就是通过诗歌激活生命的伟大,启迪生命最内在的醒悟,并走向新生。他进行了疯狂的尝试,克服了自己的局限,尝试宏大史诗,在诗中切入生命体验,抵达事物的本质。

海子追求对自己的生命和存在本身表示极大珍惜和关注的詩。1984年海子20岁,在《亚洲铜》中他写道,“亚洲铜,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祖父、父亲”埋葬的地方,应该是现实中的查湾村,他出生的村庄。在一个小诗人那里,也许就写成了《查湾村》《故乡》这样的题目,但海子在处理关于故乡的题材时,将重心放在了对生命的观照、对个人生存处境的关注上。他将时空无限延展,将人的生老病死等生命延续的过程,置于一个广袤无垠的东方天空下,形成一个被宇宙怀抱的、具有象征意味的封闭空间,获得了一个高悬天际的视角,将这块土地的生存直接引入一个深沉广袤的宇宙空间,引入对生命本身的体察,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黑夜从大地上升起,遮住了光明的天空,丰收后荒凉的大地,黑夜从你内部上升”。这样的诗句,无论放到哪里,都令人震撼。正如西川所感慨的,“当我接触到这些诗句时,我深为这些抵达元素的诗句所震撼。”与大诗人相比,海子的诗抵达的深度并不逊色。正如西川所说的,“每一个接近他的人,每一个诵读过他的诗篇的人,都能从他身上嗅到四季的轮转、风吹的方向和麦子的成长。泥土的光明与黑暗,温情与严酷化作他生命的本质,化作他出类拔萃、简约、流畅又铿锵的诗歌语言,仿佛沉默的大地为了说话而一把抓住了他,把他变成了大地的嗓子。”

当年,海子的自杀,成为80年代诗歌史上的重大事件,被认为是诗歌的殉道者。今天,海子已成为被阅读最多的当代诗人。“海子的诗,首先是存在之诗。海子的可贵在于,他呼吁我们重视土地和血,呼吁我们重视语言和生命之间的原始关联。”并认为他是“少数几个能给当代诗歌带来遗产的大诗人”他成为那个诗歌年代的传奇,当代诗歌的一个文化符号,犹如一颗耀眼的彗星,划过黑暗,又消失于茫茫夜空,将新诗之路上的探索心得,留给后人揣摩。

猜你喜欢
海子天空诗人
德令哈,没了“海子”你还剩下什么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九寨沟观海子(外四首)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解析海子之《死亡之诗(之采摘葵花)》
一和one
天空之舞
天空之门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