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学一流专业建设思路研究

2017-12-01 22:38娄立原
电影评介 2017年18期
关键词:一流广播电视应用型

娄立原

贵州师范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于2017年获批贵州省首批一流大学项目中的一流专业培育项目,是全省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中唯一项目。贵州师范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一流专业建设的整体目标,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会见中国记协理事会时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学校建设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际。通过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改革教学模式、教学计划、考核方法、毕业论文设计,开展创业创新训练,课外综合实践、行业合作办学等项目,培养出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综合人才,培养出能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一、 一流专业建设的意义

2015年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方案》,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中国特色为统领,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这个指导方案简称为“双一流”建设,这是站在国家层面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指导方案,在今后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方向。

在省级层面,各省也启动了建设国家一流和区域一流的两种层次的“双一流”建设。2016年贵州省下发了《省教育厅关于支持贵州大学建设国内一流大学的通知》《省教育厅关于各普通本科高校编制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的通知》。各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特色优势和地域特点,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要集中建设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平台、一流师资团队等子项目,第一期项目于2017年至2021年实施。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建设。加快一流专业建设,推进学校专业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全面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形成办学特色与办学优势,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流专业建设内容主要有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与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实验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创新和改革教学管理制度、集成经验发挥示范作用。

二、 广播电视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定位

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人才培养中专业定位不准确,存在的问题有专业和学科不分、不考虑学校层次和地域特点、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的割裂等。因此建设一流专业,需要对专业进行准确的定位。

(一)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属性

2012年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的文件中,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调整为“广播电视学”专业,使用原专业代码。广播电视学属于文学门类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于2013年开始招生。

笔者认为,广播电视学专业已经比广播电视新闻学扩大范畴,并不是单纯的更名而已。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迅速发展,已经使广播电视的作用不再局限在新闻宣传范围。广播电视学专业应该涵盖广播电视新闻业务、广播电视艺术、广播电视技术、新媒体中音视频制作及传播等内容。

因此,广播电视学专业既有新闻传播学的基本属性,要坚持按照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的路径和特色来培养。另外广播电视学也没有局限在新闻传播学的范围里,要融入哲学、中国语言文学、艺术学、计算机科学等进行培养。

(二)本科教育“专业导向”的定位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专业和学科的混淆。专业一般是指高等教育中根据社会分工把学业分成的门类,学科一般是指知识的分类和组织。专业和学科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又不是同一概念。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的文件中,属于新闻传播学类有“广播电视学”专业;属于戏剧影视学类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还有属于电子信息类的特设专业“广播电视工程”。三個专业分别属于文学、艺术学和工学门类,但是在课程设置上算相近专业。

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 -92)中,“广播与电视”属于“新闻学与传播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包含“广播电视史”“广播电视理论”“广播电视业务”“广播电视播音”和“广播电视其他学科”等几个三级学科。同时在“文艺学”学科下又有三级学科“广播电视文艺”。广播电视学是非常典型的交叉学科。

专业知识是社会生产流程知识的集合,是人类生产经验的总结和集成。在本科教育阶段,主要是要培养学生从事专业的技能和基本的素养。在研究生教育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本科教育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上,对学科知识也要有所了解。同时广播电视行业是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其中包括了新闻、文艺、管理、经营、技术等业务领域,存在分工明确、技能跨度大等特点。因此,广播电视学专业对应培养的是广播电视行业所需的专业性人才。

我国高校本科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方案、开设课程、教学大纲等教学环节的设置有“学科导向”和“专业导向”两种不同的思路。“学科导向”意为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要掌握所学专业学科中的所有二级和三级学科方向的全部知识。相关的课程也按照学科中的分类来设置。大部分基础学科的专业是按照这种思路来进行设置,这样的设置思路能够让学生系统的掌握专业中所有的理论知识。但是,在很多教学实践中,纯粹的理论课会让学生兴趣降低,动力不足,平时不听课,而考试前突击复习等情况。导致学生不能掌握好专业的基本技能,用人单位需要花费时间重新让新进人员学习实践技能。“专业导向”意为学生掌握按照专业生产中的业务流程、业务技能、基本素养,主要为毕业后从事相关职业打下基础,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性。

广播电视学专业是实践性强的专业,培养目标非常的明确。广播电视学人才培养方案、开设课程、教学大纲都应该基于“专业导向”为核心思想来进行设置。培养培养学生作为新闻工作者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理想信念。掌握新闻传播的规律,分析写作能力强。熟练掌握“摄、录、编”①基本技能。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在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已经明确提出了高校教育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深化教学改革。2015年教育部印发《开展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为重点,引导部分有条件、有意愿的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我国地方高校主要教学改革任务。

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学术型人才而言,是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基本素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人才。广播电视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同时也是应用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必然选择。

应用型本科教育不同于高职教育。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社会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而应用型本科是在满足普通本科的基础上,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不是要放弃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而是要加强学生基本素养的训练。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要学习强化新闻传播知识和技能、有深厚的人文基础和较强读写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根据地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定位培养目标。我国的地域发展不均衡已经是基本国情,同时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更不均衡。东西部差异大,省市县三级的广播电视事业差异也很大。人才培养定位要根据所处地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当地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情况来制定培养目标,培养出能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应用型人才。

三、 广播电视学一流专业建设措施

(一)贯彻“专业导向”理念,制订本科教学计划

本科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的总计划和总体方案,开设课程按照专业特点、技能需求、发展趋势来制定。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舆论观教育、党性教育。在课程融入地方特色和校本特色。删除过时落后的课程,整合同類课程。新开一些新媒体、创业创新、媒介经营、VR视频制作等前沿课程。

采用“实践先行”的课程设置。过去专业课程是先集中学习理论课,后学习技能课和实践课。这种编排方式的弊端是部分技能课在高年级开设,学生学习完后就直接进入到实习和求职阶段,没有充分时间进行实践。人类所有的理论知识都来源于具体的实践活动。学生在低年级学习理论课时,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不能够深入的理解相关理论,学习效果差。最终导致学生理论功底不扎实,动手能力弱的尴尬局面。因此,将基本技能课程放在低年级学习,将部分理论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放在高年级学习。

对重要课程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按照“课程群”的形式授课,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例如《视听语言》课程是重要的课程,里面有影视拉片、镜头语言、分镜头设计、影视声音等内容。过去是只开设一学期,每个内容都只有几课时,学生对这些重要内容都是“蜻蜓点水”式的学习,导致基本素养不扎实。通过重新规划和设计,将《视听语言》课程修改为4门课程,设置为一个课程群。学生在学习完视听语言基本知识后,还需要认真系统的完成几十次的拉片训练。

合理设置相关课程的前后衔接顺序。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实践类课程相互有着密切的关联性,需要精心设计课程开设顺序。例如摄影摄像类课程,按照《新闻摄影》《电视摄像》《照明艺术》顺序开设,同时后期处理类课程按照《图形图像处理》《电视画面编辑》《影视动画制作与包装》《影视调色》《影视特效合成》的顺序开设。《新闻摄影》和《图形图像处理》在同一学期开设,两个课程的作业可以相互利用,摄像课拍摄的照片可以作为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素材。同理《电视摄像》和《电视画面编辑》也是开在同一学期。写作类课程按照《现代汉语》《写作基础》《新闻写作》《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顺序开设,使学生知识建构合理进行。

按照专业方向大量增加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按照广电行业各种业务方向来整体规划设置,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并选择方向选修课程,避免选修课程的随意性。利用专业优势,建设一批精品课程。利用广电专业的演播厅、摄录像机、后期制作设备,录制和打造一批精品课程。部分课程以网络教学的形式修读。

增加实验实践课程的比例。课程安排继续坚持按照“实践先行”的思路进行设置,所有的基础实验课都安排在低年级完成。根据行业目前的形势和实际需求,开设“无人机拍摄”“人像摄影”“影视化妆技术”“新媒体平台运营”等适合市场需求实验项目。部分实验项目按照行业认证的标准来制定实验大纲,并按照认证的标准来进行考核。实验室课外对学生开放,加强设备管理和流转速度。

根据专业的特点来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实验实践类课程使用过程性评价、作品评价、实操考试、比赛评价等方式进行。理论类课程要降低使用试卷考试的比例,必须要使用试卷考试的课程,题目要以主观题为主,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开展毕业设计工作。通常文科类专业的本科毕业考核工作主要是以毕业论文的形式进行。但是,毕业论文的开题和写作过程中存在着和实践脱节,不能全面反应学生的综合水平、个别学生存在大段抄袭等情况。广播电视学专业应以广播电视新闻制作、影视作品创作的形式来开展毕业设计。作品的选题以展现贵州民族文化、旅游文化为主。通过开展毕业设计,可以全面的考查学生的专业水平,发挥毕业设计“指挥棒”的作用,促进学生在平时认真努力学习专业技能,提高基本素养。

明确课外综合实践、创新创业训练的课时量和学分。学生在校内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电视台、校园新媒体平台、学生通讯社、戏剧社、传媒工作室开展创业创新训练。对参与这些活动的学生给予学分认定,对指导这些活动教师计算课时工作量。支持师生进行微电影、纪录片的创作。重视参加各类专业竞赛,争取在竞赛中获得奖励。

(二)综合培养体系构建

高校人才培养不仅仅是专业教育,而是全方位的综合培养。专业教育要和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基础课教育、创业创新教育等有机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广播电视学专业是政治要求较高的专业,必须充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将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心理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舆论观教育、新闻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由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将专业辅导、学生管理、思想工作、心理辅导等各方面工作高度融合。在学生工作中为专业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外实践的机会,将社会实践、“三下乡”等工作和田野调查、纪录片拍摄、微电影创作等专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公共课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与学校各公共教学课单位充分沟通和协商,在公共课教学中整合专业教育的内容。在“两课”教学中整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党性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念,树立学生的理想和信念。塑造学生今后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在外语课教学中加入外语新闻阅读、外语新闻写作等相关方面的内容。重视计算机基础课,要求强化基本理论和使用技能。在学校公共素质选修课中建议学生学习选修与专业学习密切的课程。

创业创新教育、就业指导和专业教育高度整合。在本科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中增加创业创新训练有关的课程和实验实践项目。在就业指导中,鼓励学生面向基层广播电视台、基层宣传部门、地区广告公司、传媒公司方向就业。在假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见习中以安排基层单位为主。

发挥学校行政教辅部门的专业教育作用。高校都有校园广播电视台、新媒体平台、学生记者团和相关行政教辅部门的宣传岗位等。这些单位有专业设备和运行经费,能够通过社团活动、学生干部岗位、勤工助学岗位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实践的机会。

(三)深化行业合作办学和做好社会服务工作

在实习基地建设、行业专家授课、师生参与节目制作的基础上,升级为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制作节目等工作。与省市台的部分节目开展联合制作,并承担节目的新媒体平台的运营工作。在县级电视台开展顶岗实习工作。

发挥专业优势,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在学校服务社会的整体框架下,提供民族特色文化开发、宣传片制作、微电影创作、新媒体运营、旅游宣传推广方案制订等服务。为校内单位提供课程录像、会议录像、活动录像等服务。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教学交流发挥示范作用

教师是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的主体,师资队伍的建设关系到一流专业建设的成败。加强“双师型”“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聘用实践经验丰富,具备教学能力的行业专家为学生授课和指导实践。同时专业教师还须到电视台等实习基地跟岗实践,丰富实践经验。

与省内外一流专业、卓越计划项目建设单位加强教学交流,了解先进的做法和经验。对毕业设计答辩教师以校外專家为主,通过第三方评价方式来检验教学质量。每年组织省级高校传媒类专业的教学改革研讨会,促进省内高校传媒类专业课程互选、教师互派等活动。组织传媒类专业学生的技能大赛,扩大学校专业的影响力。

(五)改革教学管理

广播电视学专业实践性、综合性较强,与社会各单位联系紧密。需要有一套适合的教学管理方案。在学校总体规章制度下,在学院层面制定适应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实验课程教学管理办法、学生校外实践管理办法、实习管理办法、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管理办法、评优评奖管理办法。通过制度创新,激发师生参与专业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结语

一流专业项目的实施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贵州师范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将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明确培养目标,加速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建设成为“贵州领先、西南一流、全国知名”的特色专业。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

猜你喜欢
一流广播电视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