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选点一课一得

2017-12-01 14:47朱莉萍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伏笔小姑娘小说

朱莉萍

“《带上她的眼睛》是一篇科幻小说,我想从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上这堂课,从而带领学生理解作品主题。”

“《带上她的眼睛》是一篇自读课文,你这样设计不是与教读课文没有区别了吗?”

“那仍然运用批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行吗?让学生自己划分段落层次,找到精彩语句、人物描写等进行批注思考。”

“自读课文的批注都这样处理那就没有意思了。这篇科幻小说有没有什么独特之处,可不可以通过批注让学生学会一种阅读方法、得到一点收获呢?”

这是宜昌市西陵区“现代课堂省级课题结题”展示课《带上她的眼睛》的磨课现场。《带上她的眼睛》是部编初中《语文》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自读课文。自读课文以学生自学为主,批注无疑是一种好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自读批注时常常给予学生一定的方法指导,比如,可以选择鉴赏式批注、评价式批注、积累式批注、感悟式批注等等。但这些批注的指导还是比较笼统的,如果不结合具体的文体和内容加以指导,学生的阅读批注就会千篇一律或流于形式,学生自我阅读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提高。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精准选点、有效指导就显得尤其重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学习中一课一得,真正收获知识能力的“干货”。于是有了这样的课堂呈现:

师:本文曾获得1999年度第11届银河奖一等奖,其能够获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构思的巧妙。举个例子,在第2段中有这样一句话:“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初读时我也没在意,但读到第43段时,有这样一句话:“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年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读到这里,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刚刚毕业的小姑娘,花季才刚刚开始啊,就被终身囚禁,太惨了!心痛之余,情不自禁地把刚才的感受作为旁批写了下来。此时,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这句话的深意。

所以说巧妙地运用伏笔与照应,可以收到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的效果。文中像这样的伏笔还有不少,它们究竟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其他地方的伏笔和照应之处,通过批注的方式,说说这里的伏笔和照应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现代课堂在强调学生主体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所谓“学为第一,教助学成”。学与导的珠联璧合可以使课堂更加有效。

教师根据单元目标和《带上她的眼睛》这一课的学习提示,抓住科幻小说的特点,将本文的自学批注点确立为“体会本文伏笔手法运用的精妙”,引发了学生对此强烈的发现欲望,自读过程兴味盎然,分享很精彩——

生1:我批注的地方是“热,热得像——地狱。”小女孩说的这句话非常奇怪。太空中明明是很寒冷的,说热不合常理。而且还说热得像地狱,就更加让人难以理解了。这里就是埋下的伏笔。

师:为什么小姑娘会说热得像地狱呢?下文又是如何照应的。

生1:请大家看这句话:“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原来不是在太空中,而是在地底下,当然会热得像地狱。小女孩不想让大家知道她现在的处境,不想朋友们为她担心,这是一个多么懂事的小姑娘。

师:说得很好,把所有的苦难都一个人扛。看来同学们在批注当中,正不断走进文本,渐入佳境。

生2:我们发现,“呀,真美,能闻闻它吗?不,别拔下它。”这是一处伏笔,照应后文的“生命算什么,仅仅能用脆弱来描述它吗?”

师:请你具体分析一下。

生2:因为小姑娘深知自己根本就没有希望回到地面了,所以她对这些小花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她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小花——那么脆弱,却又那么顽强。

师:分析得很好,掌声送给她。

大大小小的“伏笔”找了十多处,学生十分活跃,自学活动却没有结束。教师将学生所找的伏笔照应归纳起来,抛出了一个问题:看看这些伏笔照应,大家有没有新的发现?学生经过讨论,发现这些伏笔都表现了小姑娘当时所处的环境十分恶劣,可以说她是身陷绝境的。教师因势利导:小姑娘身陷绝境却如此平静,请问这强大的精神力量从何而来?原来,是强烈的敬业精神,是为科学的献身精神,是对生养了自己的这颗星球的无限热爱之情使然。至此,作品的主題不言而喻。在师生最后对课文45~47段的深情朗读中,小姑娘的形象特点和精神品质也自然而然地清晰起来。

原来,“伏笔”不是最后的落点,而是读小说的钥匙。读者在体会跌宕起伏的故事同时,也深刻理解了人物,受到了精神的感染和启迪。课的最后,教师设计了科幻续写,进一步强化了“伏笔”这个能力点。

师:经过20年的研制,第一艘能够进入地心航行的飞船“地心一号”研制成功,你很荣幸成为了地航员。你进入地心,找到了“落日六号”并同它成功对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请展开想象,续写一段文字。如果你的续写能与课文中的伏笔形成照应就更好了。

有了深入的阅读和理解,学生的续写也十分精彩,列举两例如下:

生1:走进“落日六号”,小姑娘面带微笑地将飘在控制舱里的一支铅笔抓住递给了我。正当我感到疑惑之时,她对我耳语:“我不打算走了,我想永远留在这里。资料你带走吧,这支铅笔,就当是我留给你的纪念吧。”她说完就转身走向了工作台。我轻轻叫住了她,沉默了一小会,我攥紧了拳头,一字一顿地说道:“我,陪你,一起,留在,这里。”于是我和小姑娘成了好搭档,一起投身到对地心世界的研究中。

生2:“落日六号”的控制舱虽然只有十立方米,但小姑娘却把它打理得井井有条。她并没有发现我,依然在电脑前面工作着。我叫了她一声,她说:“你来了,你终于来了,我等你好久了。我知道你会来的!”她激动地与我握手,我能明显感觉到她手上的骨节略微突出。那是怎样的手指啊?似乎十分僵硬……20年来,在这窄小的空间里,小姑娘每天都坐在电脑前,手指不断地敲击着键盘,源源不断地将地心的研究数据传输出去。我的眼眶湿润了,她是祖国的英雄!

听着学生的发言,笔者发现,学生真正从这节课中学到了阅读方法。不仅通过伏笔照应读懂了课文,还学会了运用伏笔照应表达情感,抒发所受到的启迪。

湖北省语文教研员蒋红森在其专著《红森谈语文》一书中指出:“每一篇阅读文本在具备类特点的同时必然还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因此选择教学内容在考虑阅读文本类特点的同时,还应该体现出阅读文本的个性。”

比如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它由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为构成要素。但如果我们在学习每一篇小说时,都是这样让小说三要素千篇一律、不分主次地颠来倒去,学生读多篇小说和读一篇小说何异?其实,师生在阅读时会发现,不少小说在写作技巧上,非常注重制造矛盾、设置伏笔、安排角色;在题材的选择和情节结构上,也有自己独到的方式。这些,都告诉我们阅读小说的方法有很多,切入角度也各不相同,结合具体文本的个性特点教会学生阅读小说的不同策略,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候,找准精彩之处、特色之处批注品味,才能事半功倍地提高阅读和欣赏能力。

小说如此,其他文本类型亦然。

面对语文课堂内容多而杂、广而空、重点不突出的现象,如何精准选择学习重点,一课一得,《带上她的眼睛》这个课例无疑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教育学重点课题“教育现代化评价体系及推进路径研究”子课题“现代课堂建设”成果。)

(作者单位:宜昌市第二十五中学)

猜你喜欢
伏笔小姑娘小说
采茶小姑娘
春天的小姑娘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设置伏笔,增加细节描写
退路
微澜尽处是狂涛——《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伏笔手法漫谈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谈《斑羚飞渡》中的伏笔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