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数学文化落实核心素养

2017-12-01 10:14白宗化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思想数学文化

白宗化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学科,它的内容、思想、方法以及语言已成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的观念,如推理意识、化归意识、整体意识、抽象意识、数学审美意识等,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活动、资料、游戏、诗词和思想五个方面来渗透数学文化,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开展活动,欣赏数学之“美”

从国内的研究来看,关于数学美有这样一些描述:“数学美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宜人的数学思维结构的呈现”,“数学美是数学创造的自由形式”,“数学美是真与善的统一”,“数学美的本质在于序”……等等。

尽管因审美主体的主观条件的不同,并不是所有的或特定的数学美都能为审美主体所感知,但这并不能改变数学美的存在。数学美是一种社会现象,因为数学美是对人而言的。数学家通过数学实践活动(特别是数学理论创造的实践活动),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了,或者说“自然人化”了。所谓的“人化”就是人格化,即自然物具有人的本质的印记,实质上就是社会化。这种社会化的内容正是数学美的内容,它是数学美产生的本源。简言之,数学美的形式必须与人的认识、人类心灵深处渴望的本质上相吻合。

人教版教材初中数学关于“数学美”的资源有很多。例如“数知识”类别里,整式“按升(降)幂”排列、数轴上有理数的排列、四边形的字母按顺(逆)时针排列等内容,体现了数学中的“有序性”;“形知识”类别里,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体现了数学的“对称美”。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现有的资源来设计一些活动环节或者活动课,让学生欣赏“数学之美”。

二、收集资料,了解数学之“史”

数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文化史,其中充满着可歌可泣的故事和妙趣横生的传说。现行人教版教材初中数学中就把数学史吸纳进来了。例如,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中,就介绍了公元820年左右中亚细亚的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写过的一本书《对消与还原》,还介绍了中国著名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以及清代数学家李善兰关于方程的翻译。教材第124页还介绍了“几何学的起源”,让学生对初中欧氏几何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些阅读内容的设置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了粗略的印象。在教学方程知识时,不妨介绍丢番图(Diophantus,公元3世纪)之墓志铭(教材第108页):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再活了他生命的十二分之一,两颊长起了细细的胡须;他结了婚,又度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再过五年,他有了儿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儿子只活了他父亲全部年龄的一半;儿子死后,他在极度悲痛中度过了四年,也与世长辞了。这种既有数学传说,又诗文并茂的题目,一定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研究数学的积极性。

对数学史的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民粹式”的学习,即只有中国的某某数学成就比国外的早多少年;抑或是“词典式”的学习,即只有数学相关的某个历史人物的头像、出生年月等简单的信息。要把一个个历史人物与数学故事串起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他们热爱数学、研究数学的积极性。

三、设计游戏,体验数学之“趣”

古往今来数学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可以证明游戏对于数学课堂教学具有极大的价值。对此,马丁·加德纳曾经作了相当正确的评价:“唤醒学生的最好的办法是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数学游戏、智力题、魔术、笑话、悖论、打油诗或那些呆板的教师认为无意义而避开的其他东西。”我们的先贤在很早就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杨振宁也认为“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它是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强大动力来源。在课堂中运用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情景,使学生兴趣浓厚,让学生一开始就被吸引住,立即就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

例如,我们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可以介绍“鸡兔同笼”的问题,观看《奔跑吧!兄弟》这一娱乐节目中明星关于此问题的解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相关的游戏资源有很多,例如概率的游戏实验、统计的收集数据、有理数的卡牌游戏、填幻方等等。教师要多收集一些素材,做“用一生在备课”的有心教师。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要上好一堂数学课,不仅仅是依靠教师传授知识,还需要学生的良性互动。采用游戏与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积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注意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习惯,以提高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

四、介绍诗词,体悟数学之“韵”

不管历史还是现在,国内还是国外,用诗词歌赋弘扬数学的名人比比皆是,他们用这种形式来赞美数学,同时也传送着一种数学文化。钱宝琮的《水调歌头·咏古代数学》写道:“立法渊源远,算术流更长。畴人功业千古,辛苦济时方。分数齐同子母,幂积青朱移补,经注要端详。古意为今用,何惜纸千张!圆周率,纤微尽,理昭彰。况有重差勾股,海岛不难量。谁是刘徽私淑?都说祖家父子,成就最辉煌。继往开来者,百世尚流芳!”古代数学的辉煌用诗词表述出来,既歌颂了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及其研究的优秀成果,又说明了流芳百世的数学知识也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对数形结合的论述:“数与形,本是相依倚,焉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切莫忘,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莫分离。”这种恰如其分的描述也充分体现了文化的意识,既形象生动又深刻简洁,使数学与文化交融到一起,把数学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可见这种数学的诗词歌赋将数学的文化层面推到了更高境界,使数学更加具有“韵律感”。

五、渗透思想,感受数学之“用”

有人将数学知识的学习划分为三个层次:事实性的知识、方法性的知识和价值性的知识。数学思想及数学方法具有较高的文化教育功能。若只会解几道题目,根本不了解数学思想及其方法,不能算是懂得数学。只有掌握了数学的思想及方法,才能算真正地学到了数学。只有具备数学文化观念,才能更好地掌握数学思想。一旦掌握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反过来能更好地促进数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因此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也体现了数学的文化意识。数学思想即数学的基本观点,就是数学知识最为本质、高层次的成分。初中数学常见的数学思想有:转化的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运动与变化的思想等等。通过大量训练,只能使这些方法在固定的框架内非常熟练。一旦遇到一些实际问题的处理,就可能不得要领,空怀多种方法不知如何使用,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如果我们能从文化的视角进行升华,必能对其理解达到较高的程度,进而使各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是我国教育界现在强调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人类文明源远流长,数学的发展历史悠久,人类的文明和发展离不开数学。数学在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文化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计算机和网络进入数学课堂,必然为数学课堂增添更多的文化气息,使数学文化的色彩更加浓厚。多媒体课件显示的数学知识具有动态效果,图、文、声并茂,形象、生动,能给人们以美感。网络又使资源共享,能够极大地丰富数学知识,广泛地摄取知识信息,有利于丰富数学文化的内涵,从而提高数学文化的素养。教师要利用好这些技术手段,对学生渗透数学文化的教育,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真正得到落实。

(作者单位:荆州市东方红中学)

责任编辑 陈建军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想数学文化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年味里的“虎文化”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错在哪里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