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的土

2017-12-01 12:02王凯
飞天 2017年11期
关键词:环县黄土树木

王凯

我们来到环县,然后又离开。环县广大而时间短促,即使每天晨起出发,马不停蹄地四处参观,深夜归来时,感觉所见仍只是盲人摸象般的些小片断。这让我意识到,对于突然从缺乏能见度的城市来到此处的人而言,辽阔本身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它需要变换方式和逻辑去感受空旷与寂寥,而不是像从前一样总是琢磨着前面的路口向哪邊拐。据同行的当地朋友说,因为黄土丘陵地带道路难行,过去想从县城去一些偏远乡镇,常常不得不在途中住宿一晚,第二天才能到达目的地。听上去仿佛回到了古代,但当我们发现环县的时光大多都在路上时才明白,抵达从来不是件轻松的事情。不过,当你知道环县居然有近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当你穿行于高天厚土和丘陵沟壑之间,眼前的一切变得明朗和辽阔时,你又会觉得,这一切都很符合环县那宽容又深沉的性格了。

在环县的几天,我们品尝了肥美的羊肉和醇香的小杂粮,回来以后再吃的羊肉都像吃柴;参观了灵武台公园的宋代砖塔和东老爷山上的古迹,可发思古之幽情;在山城堡战役纪念园、陕甘宁省委省政府旧址等革命遗迹中,才知道环县人物之繁盛;还看到了精准扶贫中受益的庄户人家,有幸欣赏到了国宝级的道情皮影表演……我们大饱了口福、耳福、眼福,这意外而美好的赠予,让人丰富了自己的感知与记忆,对此我心怀感激。有意思的是,重新置身于城市的楼宇之中再回想环县,想到最多的却并非这些别致之处,而仍是环县的广袤,环县的能见度,特别是环县那无处不在的黄土。那些起伏于蓝天下的,涌入我视野里的,飞扬在滚滚车轮后的,裸露在稀疏植被间的,让人觉得自己异常渺小的无垠黄土。而这厚实的黄土,构成了我对环县印象最真切的底色。

记得到环县的第二天早上,我们乘车沿着山路去环江西岸的文昌阁参观。路边树木很多,而我们从银川机场前往环县的路上,很难见到几棵像样的树。这些树显然多为人工栽种,但在这干旱之地,我好奇它们如何能被浇灌并茁壮生长。我曾记得自己当年在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部队服役时,营区有一排杨树因树沟堵塞未能浇上水,不久便全部枯死。那些枯树表明,树木的根系有限,它们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坚强,一旦够不到水就会很快死去。而环县覆盖的黄土厚度少则五六十米,多则一两百米,这些种植在土丘上的树木靠自身根本无法存活,它们只能靠人、靠环县的人才能生存。事实也是如此,这些树大多由县里的干部群众栽种并负责养护,每人若干株,不论你想什么办法,哪怕是用矿泉水浇灌,总之你必须得让它们好好地活下去。同行的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勇自己就负责着几棵树,他们常会在周末,几家人带着孩子一起去给自己养护的树木浇水。听他的口气,这仿佛不再是一项强制性任务,而是一份乐于承担的责任。或许正因为如此,在环县,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也被这些树木所确切阐明,于是,这些普通的树便让人有了些珍异之感,并让人生出了由衷的敬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条件是水和土,缺哪个都不行。问题是环县的年降水量仅300毫米,蒸发量却是2000毫米,土无比强大,水过于弱小,它们无法分庭抗礼,实力雄厚的黄土在这里掌控着一切。这大概便是环县绵延千年的现实与命运。当然,水也不是没有,但不是我们通常想象的大河奔涌或者小桥流水式的图景,这些显然不是环县的风格。事实上整个环县的风貌都是土色的,带着一种沉郁的灰黄,甚至让人觉得有些苦涩。我们去时,流经县城的环江浅窄如游丝,让人担心它随时都会在某一天停止流动,不能不暗暗地捏一把汗。地上的水不够用,天上的水则不好用。张勇说,县城东山因缺少植被,多年来,但凡下雨,雨水便裹挟着山上的土,变作滚滚泥浆涌入县城——这些水带来的简直全是麻烦。然而我们登上与文昌阁隔江相望的东山公园时,山上已种出了数十万株绿树,很多休闲健身场所也让人耳目清新,为此还建起了专门的水利设施用于浇灌。愚公移山只是一个传说,而环县人却真的做到了我们想不出的事。

站在东山上俯瞰版筑而成的残破老城墙和拔地而起的高层新住宅,我知道自己只是个看客,但即使是作壁上观,你也无法不感受到厚厚的黄土层上环县人的轰然心跳。你选择不了生身之地,但也许你可以有一颗改变它的雄心。至少从种一棵树开始吧!一棵到数十万棵,量变就成了质变。也许在环县,人们才会这么认真地对待每一株植物,抑或在环县人看来,每一棵树都是他们挑战命运的长矛,而他们显然正在渐渐扭转着生存的战局。

当然,生活在此处,环县人显然是爱这片黄土的,即使这片土地那么执拗又那么沉默,他们依然爱它。这一片莽原,是存在着他们的祖先、家族和方言的故土,是充满着阳光、风和晴空的净土,是埋藏着石油、煤炭和历史的厚土,是生长着谷物、羊群和艺术的沃土,是孕育着传奇、热情和梦想的热土。在土层中,不仅仅能打出一孔孔窑洞,更能挖掘出一处处宝藏。环县的土不知存在了多少万年,也不知还要存在多少万年,但正如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你也无法两次走上同一片黄土,每一天的环县都不是前一天的环县,而这厚厚的黄土地每天也都是全新的。环县人正在不停地刷新着环县的面孔。有时穿行在原野上,我忍不住会怀想:这是千年前大宋与西夏作战的前线,金戈铁马喊杀之声仍在,而范仲淹曾骑马从同一条路上经过,但他的身影刚从山路转弯处消失,迎面便现出一片高大的风力发电机组。有时刚看着路边废弃的土窑,再一抬头,居然是向前延伸着的高铁建设工地。又或是道路两侧的黄土地,猛然间眼前跃出一片波光,并非海市蜃楼,而是扬黄入环的人工蓄水库。这种突如其来又随处可见的穿越之感微妙而撼人,让人觉得环县的土正横亘于历史与未来之间,大概正是这片支撑与生发精神力量的土地,使得环县才成为环县,使得环县人才成为环县人。

在环县的最后一天,我们驱车去了毛井镇黄寨柯村,又是一个需要走很久才能到达的小山村。在村委会的一间小屋里,我们听了一会儿村里的戏曲爱好者们演唱的秦腔。其实我一点都听不懂,但我觉得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听到了来自于这片土地的声音。而此前我从未知晓。

猜你喜欢
环县黄土树木
某县黄土崩塌地质灾害问题分析
黄土辞
树木之最
带着故事看砖塔
陌生的房间(组诗)
行走环县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降水量对当地气候变化的响应
土坟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研究
树木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