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全面小康 建设幸福马尔康
——专访中共马尔康市委书记张培云

2017-12-02 01:49胡静
中国西部 2017年11期
关键词:马尔康锅庄阿坝州

文/本刊记者 胡静

决胜全面小康 建设幸福马尔康
——专访中共马尔康市委书记张培云

文/本刊记者 胡静

马尔康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阿坝州政治、文化、金融、信息中心,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但由于地处高山峡谷之中,受地理条件限制,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生产粗放,商品化程度低,效益不高,群众增产增收和持续增收的难度大,马尔康也是《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的高原藏区连片贫困县之一。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也是“十三五”的重要任务。马尔康脱贫摘帽将对整个阿坝州的脱贫攻坚带来极大的提振效应。马尔康市在发展中如何突破瓶颈,依凭自身的优势资源,从贫困走向小康?且听马尔康市委书记张培云解析马尔康的脱贫奔康之路。

◆ 立足“一中心一枢纽三地”定位,走绿色发展之路

《中国西部》:“十三五”是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任务艰巨。作为阿坝州州府的马尔康如何依凭自身的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协调发展?

张培云:“十三五”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纵观整个藏区,“十三五”必将是我们全面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制体制创新、关键领域改革、思想观念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等等,都是新形势、新要求、新常态下摆在我们面前的一系列重大命题。

尽管发展的道路困难重重、任务艰巨,但我们通过认真审视,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央的惠藏政策、丰富的水电资源、良好的区位优势以及秀美的生态环境都是推动马尔康加快发展的优势所在。马尔康是阿坝州的州府所在地,属于限制开发区。从马尔康的资源来讲,水能资源非常丰富,理论蕴藏750万千瓦,可开发量450万千瓦;森林覆盖率接近60%,林草综合覆盖率达96%;此外,作为阿坝州州府所在地,马尔康的政治、文化、金融资源优势也比较凸显。基于这些优势,马尔康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部署,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积极融入阿坝州“三区一中心”(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全力打造川甘青交界地区经济中心)建设,立足“一中心一枢纽三地”的发展定位,紧扣“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幸福马尔康”这一核心任务,走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之路,撸起袖子加油干,将马尔康这颗“高原明珠”打造成为川西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域性交通枢纽,阿坝州最大的水电工业基地、最强的现代服务业基地、最佳的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宜居地。

尤其要注意的是,马尔康建设水电工业基地,必须贯彻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我们要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生态。水电开发时要把对生态的破坏降到最低限度,要把已造成的破坏尽力恢复到原貌。

马尔康要紧紧抓住资源优势,按照国家和省对马尔康功能区的定位,在牢固地树立生态优先的前提下,用“一中心一枢纽三地”的建设拉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脱贫奔康的进程,确保2020年与全国、全省和全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补齐短板,夯实基础,州府奋力摘贫帽

《中国西部》:您认为马尔康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是什么?马尔康将采取哪些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助民脱贫致富?

张培云:2011年,四川省在制定《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时,把马尔康确定为高原藏区连片贫困县之一。我觉得这是完全正确的。马尔康虽然是阿坝州州府所在地,但它同样也是一个集老、少、边、穷、贫、病为一体的贫困地区。阿坝州1953年建州,当初州府所在地是红原县的刷金寺镇。由于刷金寺海拔较高,所以,阿坝州建州时基本就把经济和文化板块布局在海拔低、离成都近的汶川县。1958年,阿坝州府才迁至马尔康。经济总量不大、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增收单一、内生动力不足等是马尔康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近十来年,由于国家和省上一些重大项目(主要是水电站)在马尔康建设,封库时间长(封库后库区就不能搞建设),给马尔康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些困难,给脱贫攻坚工作,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工作带来了困难。

马尔康2014年8月完成了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工作。从实施精准扶贫以来,最难啃的硬骨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扶贫难度较大,二是因病致贫的情况比较突出,三是形成稳定可持续的产业发展难度较大。

为什么说基础设施扶贫难度大?比如马尔康最偏远的一个村子——色江村,可谓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以前这个村不通公路,不能持续供电,今年电、路都通了,可谓“一步跨千年”。色江村有42户272人,修这条路就花了1.5亿。如果不是遇到一个央企——巴拉电站还建公路,色江村今年是不可能通路的。另外,还有白湾乡一条即将完工的通村路,也修得极为艰难。10公里的路高差就是100米,50多道拐。铺砖的材料运不上去,就先考虑索道,索道架设失败后,就找小型货运车运材料,一天修几十米,一点一点地把这条村道修通。马尔康现有三条省道在库区,无法施工建设,状况都非常差。

与内地,甚至与秦巴山区、乌蒙山区相比,地处高山峡谷的马尔康,其河坝土地由于修建水电站都将被淹没,剩下的就是高半山区碎片化的土地。所以,要形成稳定持续的产业较困难。

面对如此困境,在中央、省、州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紧盯目标,同向聚力、靶向发力,全面打响脱贫攻坚决战总攻。马尔康提出了识别是前提,产业发展是关键,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是保障,统筹力量以钉钉子的精神抓落实是立足点。马尔康加大精准识别力度,经过四轮回头看,确定了2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1008户3764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马尔康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紧紧围绕“一上线”“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三有”(有水有电有广播电视)的贫困人口脱贫标准、“一低五有”贫困村退出标准和“一低三有”县摘帽标准,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今年,马尔康整合资金1.8亿元,其中一部分用于着力补齐基础短板。马尔康不折不扣落实22个专项扶贫年度计划,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作为攻坚拔寨的着力点,紧盯薄弱环节,做好“过细工作”,主动对标补齐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制约发展的短板,补齐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健全的短板,补齐贫困户户户有产业、村村有集体经济还未实现的短板,全面夯实脱贫奔康基础,确保今年顺利摘掉贫困帽。

“两不愁”主要是要有收入。马尔康大力抓好产业扶持。坚持因地制宜、差异发展,用好产业扶贫基金,配套贫困户人均3500元、贫困村每村100万元、非贫困村每村50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以“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模式,示范抓好2万亩现代有机农业基地,新建1500头牦牛标准化养殖基地,发展阿坝中蜂6000多箱,带动乡村发展增收项目1600余个,105个村均形成1-2个集体产业,群众增收路径得到不断拓宽。不仅解决了贫困群众吃、穿问题,还引导群众发展可持续产业,持续增收致富。

针对“三保障”,我们采取了藏区新居、危房改造、异地搬迁等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不安全问题。今年,70户252人已经全部完成异地搬迁,人均发放29000元的补助资金。

教育是阻断代际贫困的唯一抓手。马尔康实现了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建立了教育扶贫助学基金。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针对被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录取的就读全日制本专科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每人每学年发放4000元补助;此外,从今年秋季学期起,马尔康市本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专项资金设立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对马尔康农村籍和城镇经济困难家庭全日制本专科(含高中职)在读学生,每学年给予1000元至2500元不等的资金资助,有效缓解了学生就读的经济压力。通过以上措施,马尔康确保全市没有学生因贫辍学,实现了义务教育有保障。

藏区的致贫原因非常复杂,但因病致贫是主要原因。除了“十免十补助”之外,马尔康采取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商业保险(建档立卡贫困户投保费用由政府代缴)、大病基金、省爱心基金、市级医疗救助资金五道措施,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市域内看病,个人承担费用不超过5%,在州、省级医疗机构看病,个人承担费用不超过10%,实现了基本医疗有保障。

◆ “两带两区”,现代农牧业发展布局助民脱贫奔康

《中国西部》:地处高海拔山区的马尔康如何依托高原特色农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其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产业富民?

张培云:马尔康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根据全市自然地理特点,将辖区划分为“四大片区”,即县域东中部片区蔬菜产业带、西南部片区中藏药和粮食产业带、东北部片区和西北部片区高原畜牧业产业区,形成了“两带两区”现代农牧业发展布局。

抓结构调整,发展壮大产业基地。全力打造以蔬菜、中药材、食用菌、油菜、特色小水果5类种植业,生猪、藏香猪、牦牛、阿坝中蜂、小家禽5类养殖业为重点的“5+5”主导产业,已初步建成中藏药种植基地7824亩,优质蔬菜生产基地1.2万亩,中蜂保种基地6000多箱,油菜基地1500亩。尤其是阿坝中蜂要作为马尔康的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因为马尔康是阿坝中蜂养殖核心区,拥有阿坝中蜂国家级保种场。

发展高原农牧业,促进产业富民,其中重要一环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壮大村一级的集体经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村集体经济基本上就空壳了,现在又逐渐开始起步。对马尔康来讲,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需要解决好几个问题:经营管理、利益联结机制和发展模式。马尔康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要坚持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战略,主要发展种养殖业,要抱团发展,走“龙头企业+职业经理人+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的路子。集体经济、专合组织聘用职业经理人是马尔康未来发展的一种模式。所有产业发展都要跟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挂钩。

抓电商创建,不断拓宽增收渠道。依托电子商务试点推行“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县,打造70个电商站(网)点、5个旅游扶贫示范村,利用便捷的网络销售平台,积极推广雪松牦牛肉、雪源牦牛肉、官寨蔬菜、梭磨大白菜、原野食用菌等本地特色农牧产品。今年,力争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确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00元以上。

◆ 四大文化交相辉映,文化传承助力精准脱贫

《中国西部》:马尔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在文化扶贫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

张培云:马尔康历史悠久,文化多元,土司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长征文化这四大文化底蕴非常厚重。

从土司文化来讲,原嘉绒藏族十八土司有四个(梭磨、卓克基、党坝、松岗)在马尔康,原来的十八个土司官寨现在只有卓克基土司官寨保存较好。

从民俗文化来讲,马尔康作为嘉绒藏族文化腹地,千百年来,嘉绒藏族用聪明才智创造了宝贵的文化财富,诸如嘉绒锅庄、嘉绒原生态唱腔、唐卡绘画、嘉绒编制、嘉绒石刻、藏式家具、藏族服饰、哈玛舞、藏香制作、藏族书法等等。嘉绒锅庄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岁月的沉淀,嘉绒地区只有马尔康境内原党坝、松岗、卓克基、梭磨四个土司管辖区盛传的锅庄保存最为完好,后来“四土锅庄”也就成为了“嘉绒锅庄”正宗传承的“宗脉”,因风格独特、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而延续至今。在马尔康9月份举办的“第六届嘉绒锅庄文化旅游节”上,专门举行了国际圈舞文化研讨会,专家们明确提出马尔康嘉绒锅庄是“中国圈舞的活化石”。

从长征文化来讲,1935年7月,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及中央机关长征途中曾在卓克基土司官寨住宿一周,并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党的民族政策就是在卓克基成形的。

从宗教文化来讲,全藏区只有马尔康市六大教派齐全,形成了多元宗教文化。

马尔康要利用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传承、发展,着重应从以下三点着手:一是要发挥嘉绒文化协会的作用,进一步深入研讨,挖掘嘉绒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二是要注意对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做到代代相传,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三是要把研究成果转化成商品,形成产业,实现文化惠民,文化助农增收。

在文化扶贫方面,马尔康扎实开展文化惠民扶贫专项工作,以实施“六项工程”为抓手,切实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集中力量推进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等工作,实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提高。马尔康105个村,村村都建了文化室,每个文化室拥有1600册以上的书籍为老百姓提供精神粮食。

马尔康立足文旅相融发展,将传统文化传承和文化产业扶贫相结合,着力挖掘和保护文化产物,不断丰富其内涵,加强文化产业的宣传、扶持和推介,打造嘉绒唐卡、尕南藏戏、嘉绒锅庄三张文化品牌,形成了独具嘉绒特色的文化产业链。第六届嘉绒锅庄文化旅游节举办当月吸引游客就达71816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319万元,马尔康的城市知名度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 打好“州府+土司文化”牌,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中国西部》: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阿坝州整体旅游资源丰富,等级高,马尔康如何避免旅游的同质化发展,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提升影响力?如何发挥马尔康作为阿坝州州府的优势,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旅游产业体系?吸引更多游客,放大旅游扶贫效应?

张培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旅游正逐步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新潮流和新趋势,旅游活动方式和内涵正在由过去单纯的自然观光型向文化体验型转变。

作为阿坝州全域旅游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尔康,林草覆盖率达96%,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国家Ⅰ级标准,素有“嘉绒圣地、长征驿站、避暑天堂”的美誉。马尔康旅游有优势也有劣势,马尔康是阿坝州州府所在地,拥有卓克基土司官寨、直波八角碉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这是马尔康旅游的优势;劣势则是旅游资源碎片化,没有一个叫得响的旅游品牌。

马尔康未来的旅游发展,要从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打好州府牌,提升软实力,为游客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要在唯一性上下功夫,主要就是在土司文化旅游上下功夫,解决去同质化的问题,把州府牌和土司文化牌、宗教文化牌有机结合起来,让游客在马尔康留得下来。

当前,马尔康也正在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全域旅游。马尔康坚持生态优先、业态多样、文态厚重的发展思路,对全市旅游作出“一带两环八景区七通道”的整体规划,重点推动“一轴三沟”的“三态三微”布局落地,打好“康养之城”的旅游宣传牌。同时,马尔康旅游业发展注重与嘉绒文化、长征文化、土司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开发深度融合,着力策划特色鲜明、文化内涵深刻、旅游价值较高的嘉绒文化旅游系列项目和主题活动,打造以“嘉绒传奇”“嘉绒藏族文化中心”“嘉绒锅庄的故乡”“尘埃落定的地方”为核心的文化旅游精品,增强马尔康旅游文化底蕴和特色魅力,推动全域旅游发展。(责任编辑/凌云 设计/李薇)

猜你喜欢
马尔康锅庄阿坝州
阿坝州动物防疫工作措施
“锅庄”与“达尔尕”:他者话语与民间表述
马尔康市
论藏族嘉绒锅庄“达尔嘎”的传播历史——以四土地区为例
修正与共识 保护与传承——首届昌都锅庄展演比赛和高峰论坛基本情况及引发的思考
阿坝州黄河第一湾格萨尔岭国所在地探微
在马尔康,我看见了一些树(外一首)
藏族锅庄舞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盛夏的夜晚
杭州市赴阿坝州开展交流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