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急性期患者QT间期离散度变化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2017-12-03 03:34张树忠王晓红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心电监护出血性室性

张树忠 王晓红

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病,脑卒中以中老年人为主要发病群体。脑卒中急性期病死率、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且患者多伴有预后不佳[1]。为了验证脑卒中急性期患者QT间期离散度变化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本研究将80例脑卒中患者急性期作为研究对象,现将整个研究流程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寿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急性期患者80例及同期在同医院体检的中老年健康体检者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脑卒中类型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出血性脑卒中,32例)、B(缺血性脑卒中,48例)2个组别。40例健康体检者均纳入C组。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情且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1)A组、B组均符合脑卒中急性期的诊断标准请标出参考文献;(2)能够配合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排除存在严重电解质紊乱的患者;(2)排除有心肌梗死病史及伴有心肌肥厚症状的患者。A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49~70岁,平均年龄(58.2±3.6)岁。B组男31例,女17例;年龄52~71岁,平均年龄(60.4±3.4)岁。C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8~70岁,平均年龄(59.1±3.5)岁。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1)QT间期离散度监测方法请标出参考文献。脑卒中患者1入院后,以NECKARTZER 3321型号心电图仪测定患者的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仪器走纸速度设定为25 mm/s,按照每导联连续测定3个RR间期、QT间期的方式,详细记录数据。QT监测离散度QTd的计算方法为:QTa=QT/,QTd=QTamax- QTamin。(2)室性心律失常监测方法请标出参考文献。采用迈瑞Mindray iMEC5型号心电监护仪进行动态监测。

三、观察指标

观察3组的QT间期离散度差异;观察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观察脑卒中急性期的QT间期离散度差异。

四、评价方法

室性心律失常的评价标准:如脑卒中患者入院48 h内出现心室扑动、频繁性室性早搏(>6次/min)、心室颤动、多形性室性早搏、成对性室性早搏,可判定为室性心律失常。

五、统计学分析

结 果

一、3组的QT间期离散度比较

A组QT间期离散度(48.80±9.64) t/ms,显著高于B组(42.01±7.55) t/ms、C组(41.72±7.53) t/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QT间期离散度虽略高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的QT间期离散度差异

注:与C组比较,aP<0.05

二、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80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中,共38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47.50%。A组26例室性心律失常,其中,多形性室性早搏、频繁性室性早搏各10例;成对性室性早搏4例,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各1例。B组12例室性心律失常,其中,多形性室性早搏6例,频繁性室性早搏7例,A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81.25%,高于B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例(%)]

三、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比较

根据是否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将80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分成室性心律失常组(38例)、正常组(42例)2个组别。室性心律失常组QTd(52.48±8.40) t/ms,显著高于正常脑卒中组(38.25±5.17) t/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

讨 论

QT间期离散度异常增加多与脑外伤、颅内疾病、脑肿瘤等因素有关[2]。临床研究证实,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后,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均将受到一定的影响[3]。因此,早期确诊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本研究将40例健康体检者、80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分为A组(出血性脑卒中)、B组(缺血性脑卒中)、C组(健康体检者)3个组别,以心电图仪、心电监护仪监测后,结果表明:A组QTd(48.80±9.64) t/ms,显著高于B组(42.01±7.55) t/ms、C组(41.72±7.53) t/ms(P<0.05);A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81.25%,高于B组25.00%(P<0.05);根据是否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将脑卒中患者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正常组:室性心律失常组Qtd(52.48±8.40) t/ms,高于正常组(38.25±5.17) t/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上述研究成果进行推论,可认为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更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当监测结果显示QTd异常增长时,应注意预防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为: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电不稳定性区域较多,易形成折返邀动,加剧心脏负荷。

综上所述,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入院后,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电监护,如脑卒中患者,特别是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现QT间期离散度异常增长后,应采取必要措施,预防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进而帮助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获得良好预后,减轻其痛苦体验。

猜你喜欢
心电监护出血性室性
心电监护仪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常出现的故障以及产生的原因分析
自动痔疮套扎术治疗出血性痔疮患者的临床有效性研究
PAI-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和血管再闭塞的相关性
多参数心电监护仪日常故障分析与维护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探究
心电监护仪电压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
基于Andriod平台的心电监护系统设计
室性心动过速电风暴的诊治及进展
乙胺碘呋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41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