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五行部首下的字序考察

2017-12-03 02:25蔡楠
现代语文 2017年10期
关键词:说文五行说文解字

摘 要:本文对《说文》“木、火、水、土、金”这5个和五行有直接关系的部首的字序作了考察。在字序的前提下,把每部下面的字按义类进行排列,并详细举例,进而总结出许慎排字的大致规律,得出许慎按字义类别排字却没有将这一原则贯彻到底的结论。

关键词:《说文解字》 五行 部首 字序 义类

一、引言

东汉许慎作《说文解字》,首创540部首。《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从《说文》部首次序的安排上不难看出,许慎坚持的原则是“始一终亥”“据形系联”。

所谓“始一终亥”,就是根据汉代阴阳五行家提出的“万物生于一,毕终于亥”的说法来安排部首,以“一”部开始,以“亥”部结束。所谓“据形系联”,就是把形体相近的部首排在一起。

我们选择这个课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因为许慎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儒学显赫,阴阳五行之说盛行,他的思想不可能不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这从他对字义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比如,他解释“木”字时说“东方之行”。其次,“始一终亥”“据形系联”是部首排列的原则。每个部首下面统领的字是依据什幺排列的?字序是否能体现其哲学思想和五行观念?

基于此,本文从“金、木、水、火、土”这5个部首入手,考察部首内部的字是如何排列的。

二、木部

《说文·木部》文四百二十一,重三十九。开头第一字“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凡木之属皆从木。”

从义类来看,可以把《说文·木部》的字分为以下几大类。

(一)果实名称

从“橘”到“”,共15个字。许慎还解释了某些果子的产地、类属、形状、味道等。如:“橘,果。出江南。”“橙,橘属。”“柚,似橙而酢。”“,果,实如小栗。”

(二)树木名称

由于现实生活的需要,人们对不同用途、不同材质的树木进行了区分。木部从“楷”到“树”共132个字,差不多都是各种各样的树木名称。

“楷”字排第一,是因为“孔子冢盖树之者”。在引言里,我们已经提到了当时儒学显赫的时代背景,因此,把“楷”字排第一正是体现了尊孔思想。

许慎在解释这一系列字时,对有的树木特别指出了它的质地和用途,如“楢,柔木也。工官以为耎轮。”“枋,木。可作车。”我们认为,这从侧面证明了古代木器文化的发达,因为房子和车的制造都离不开木头。

(三)树木结构

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古代中国人对木的结构也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如“本,木下曰本。”“杈,枝也。”该部分从“本”到“杳”,共56个字。

(四)木制物品

这部分从“?”字到最后一个字“棐”,共208个,几乎占了木部的二分之一,可见当时的木器文化是多么发达。对这些木制物品,我們可以做如下更加细致的分类。

1.有关房屋建筑的

如“栽,筑墙长版也。”“楼,重屋也。”在这部分字里,也有一些是表示室内常用物品的,如“牀,安身之坐者。”“枕,卧所荐首者。”

2.农具

如“槈,薅器也。”“杵,舂杵也”。

3.生活用具

如“案,几属。”“桶,木方〔器〕,受〔十〕六升”。

在这一大类里除了很多日常用品(如食器)以外,还有一些别的东西,比如:酒器“榼,酒器也”;纺织工具“杼,机之持纬者”;乐器“枹,击鼓杖也”;和书写有关的“札,牒也”;和交通有关的“桥,水梁也”等等。

4.刑具

如“械,桎梏也”。

5.圈养动物用具

如“柙,槛也。以藏虎兕”。

6.丧葬用具

如“棺,关也。所以掩尸”。

根据木部字的排列顺序,大致可以看出许慎排字的时候是有一定规律的。在农业不发达的时候,人们吃野果→逐渐对各种树有了认识→由于生活的需要,对每种树的结构、质地和用途进行研究→制造出丰富的木质工具,这些工具从满足基本生活开始,然后扩展到乐器、刑具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木部字列举了各种各样的树木以及木制品。这说明几千年前,古代中国人已经对树有很深刻的认识,木材加工业已经很发达,那时人们已经会饲养动物了。

虽然字序在总体上是有理据性的,但是许慎并没有贯彻到底,例外情况也是有的。

1.在某一大类里出现了其他大类的字。如在第(二)大类树木名称中出现了果实名称“某,酸果也”,在第(四)大类木制物品中出现了树木名称“柃,木也”。

2.许慎一般是先说解名词,然后是动词、形容词,如“枚,榦也。可为杖”→“,槎识也”→“枖,木少盛皃”。然而,有时又是名词、形容词、动词的顺序,如“桢,刚木也”→“柔,木曲直也”→“柝,判也”。

三、火部

从人类学会“钻木取火”那一刻起,才算真正走向了文明社会。因此,“火”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说文·火部》文一百一十二,重十五。第一个字“火”:“燬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凡火之属皆从火。”许慎把五行配五方,大概是因为南方气候炎热而将火归属于南方。第2个字是“炟”:“上讳”。

下面的字按义类也可以分为几大类。

(一)“火”的名称

共3个字。如“燬,火也”。

(二)用火烧

共6个字。如“然,烧也”。

(三)火的基本特性及属性

共29个字。如“烈,火猛也”“炪,火光也”“炥,火皃”。

(四)“火”的用途(共74字)

1.烹饪

如“炊,爨也”“炮,毛炙肉也”。

2.熨衣服

“?,从上案下也。从;又持火,以尉申缯也”。endprint

3.占卜

如“灸,灼也”。

4.冶金

“炼,铄治金也”。

5.其他

如“煣,屈申木也”。

6.火带来的消极作用

如“燎,放火也”“烖,天火曰烖”。

7.燃烧的产物

如“烟,火气也”。

8.带来光明以及照明

如“炳,明也”“燿,照也”。

9.带来温暖或干燥以及加热、使干燥

如“热,温也”“炕,干也”“熙,燥也”。

从上述字序不难看出许慎排字的大致规律:“钻木取火”以后,人们只是简单地会用“火”烧东西→逐渐对“火”的基本属性有了认识→扩大用火范围。

由“火”的用途不难发现,关于烹饪的字比较多。可以说,有了火,才有了世界闻名、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火不仅能发光,也能发热。能发光,就可以用来照明;能发热,就能用来取暖、使物体干燥。因此,人们对火能发光、发热这一特性的应用也比较多。除此以外,人们已经知道怎么用火熨衣服了。

跟木部一样,火部字字序在总体上有理据性,但也不乏例外。如“爓,火也”本应出现在“火”的名称类,却出现在了“火”的用途类。两个解释完全相同(火,飞也)的动词一个出现在特征及属性类,一个出现在用途类。

四、水部

古人大概很早以前就知道了“水是生命之源”这个道理,所以择水而居。《说文·水部》文四百六十八,重二十二。第一个字“水”:“凖也。北方之行。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凡水之属皆从水。”

从义类看,可以把水部的字分为几下几大类。

(一)水名

水名部分共148个字,超过水部总字数的四分之一。如“河,水。出焞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溺,水。自张掖丹西,至酒泉合黎,余波入于流沙”“泥,水。出北地郁郅北蛮中”。中华大地水资源的丰富,于《说文·水部》可见一斑。熊露露(2007)认为,多水的自然环境为农业文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大小小的水系不仅养育了中华民族,而且也孕育了博大的中国文化。

从水部字不难看出,很多地名来源于水名。如“浙”“洛”“汾”“湘”“沂”等等。

(二)水貌与水声

该部分共106个字,分别从水的大小(如“滔,水漫漫大皃”“涓,小流也”)、水的深浅(如“泓,下深皃”“浅,不深也”)、水的清浊(如“洌,水清也”“淈,浊也”)、水的流滞(如“淢,疾流也”“洔,水暂益且止,未减也”)、水波大小(如“澜,大波为澜”“沦,小波为沦”)、水的声音(如“活,水流声”“灂,水小声”)、水的盈亏(如“满,盈溢也”“渻,少减也”)等多方面描写了水貌与水声,说明古人已经对水的特性作了充分而细致的观察。

如上所说,《说文·水部》中出现了很多关于水貌且意义对立的字。刘绪义(2006)认为,这些字饱含了古人关于水的辩证法认识。熊露露(2007)指出,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水的特性作了许多细致的观察,同时,不断地把自己的思想、情感、理性、道德加之于水,逐渐认识到水性、人性有许多相通之处,由此形成了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法水哲学。

(三)与水有关的地方

这部分有32个字。如“涘,水厓也”“浦,濒也”“沚,小渚曰沚”“洼,深池也”“湄,水草交为湄”“涧,山夹水也”等等。

(四)水的用途

该部分27个字。如“,漑灌也”“澨,埤增水边土。人所止者”“渡,济也”“泳,潜行水中也”“湮,没也”等等。

熊露露(2007)认为,灌溉系统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五)水的形态变化

这部分有69个字,还能再进一步分成三个小类。

1.描写天气现象的

如“凄,云雨起也”“溟,小雨溟溟也”“瀑,疾雨也”“潦,雨水大皃”“洅,雷震洅洅也”“浓,露多也”“瀌,雨雪瀌瀌”等等。其中描写雨的字比较多。

2.描写干湿流滞的特性的

如“滞,凝也”“汔,水涸也”“渴,尽也”“润,水曰润下”等等。

3.描写热水与温水的

如“汤,热水也”“涚,财温水也”等等。

(六)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用途

这部分共62个字,主要介绍了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用途。在诸多用途中,以清洁作用为主,如“滰,浚干渍米也”“漱,荡口也”“沐,濯发也”“,濯衣垢也”等等。刘绪义(2006)认为,“洗”“澡”“沐”“浴”等有关清洁作用的字表现了上古栉风沐露的清洁文化。

还有其他如滤酒(“湑,莤酒也”)、做豆浆(“灏,豆汁也”)、灭火(“淬,灭火器也”)、印染(“染,以缯染爲色”)等很多作用。对水的利用显示出了我们祖先超凡的智慧。

(七)体液

这部分7个字。如“湩,乳汁也”“汗,人液也”“涕,泣也”等等。

(八)其他

最后的12個字排列得有些杂乱无章。比如,有本应放在第(六)类里表示练丝的“湅”,有本应放在第(二)类里表示水貌的“濊(水多皃)”,还有表示治水的“汩”等等。

水部大致的字序是:发现很多水系并命名→对水貌与水声作了具体的描写→水研究完了,就延伸到与水相关的地方→粗略阐述水的用途→发现水的各种形态变化→详细说明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用途。

例外情况也是有的,从最后12个字编排的杂乱无章、义类与前面的大类有重合的现象就可见一斑。

五、土部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农业国家。要想种地耕田,人们就不能离开土地。因此,土地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它是人们赖以生存、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说文》土部文一百三十一,重二十六。endprint

第一个字“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许慎将五行与方位相配,但是“土”字的解释里却并没有“某方之形”。我们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五行观念认为土含金、木、水、火四气,因此土包括所有方位。

下面按义类给土部的字进行分类。

(一)土地的自然形态

这部分共20个字。其中有描写各种土地的“墺(四方土可居也)”,有描写土地性质的“坪(地平也)”“壤(柔土也)”“垆(刚土也)”“埴(黏土也)”“坴(土块坴坴也)”等等。

土质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上面的字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很早就对“土壤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土的用途

这部分共111个字,可以进一步分为以下几个小类。

1.耕种

如“塍(稻中畦也)”。

2.建筑

如“垣(墙也)”“堂(殿也)”“坫(屏也)”“坟(墓也)”“坛(祭场也)”等等。

3.涂饰

如“墐(涂也)”“垩(白涂也)”。

4.扫除

如“埽(弃也)”。

5.阻滞

如“堤(滞也)”。

6.制造东西

如“壎(乐器也。以土爲之,六孔)”“壐(王者印也。所以主土)”“埻(射臬也)”等等。

7.下陷与增益

如“坎(陷也)”“垫(下也)”“增(益也)”“埤(增也)”。

8.土的治理与破坏

如“埩(治也)”“圮(毁也)”“压(坏也)”“坼(裂也)”。

9.形成尘埃

如“坱(尘埃也)”“埃(尘也)”。

10.其他

如“封(爵诸矦之土也)”“垸(以桼和灰而?也)”“垤(螘封也)”。

第(二)大类按顺序大致可以分成以上10个小类,但是有两点,需要说明一下:1.3、4、8三个小类算作用途不太合适,因为它们讲的是人们对土的处置;2.字序比较乱,属于同一义类甚至是表示相同意义的字并没有排在一起,如表示用土制造出的东西的字到处都有,毫无规律。

综上,《说文》土部字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土地之间的密切关系,而且其字序的义类相对简单,即对土地外部形态的认识→进一步认识土的特性,并从多方面利用土。

例外情况同样存在,如表示土的坚硬程度的“垍(坚土也)”被放在了第(二)大类第7小类的后面,同样表示动物洞穴的字也被放在了不同的地方,如“垤(螘封也)”和“堀(兔堀也)”。

六、金部

《说文·金部》文一百九十七,重十三。第一个字“金”:“五色金也。黄爲之长。久薶不生衣,百鍊不轻,从革不违。西方之行。生于土,从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形;今声。凡金之属皆从金”。

下面是根据义类对金部字的分类。

(一)金属名称

这部分主要是从色泽角度对金属作了分类,共17个字。如“银(白金也)”“铅(青金也)”“铜(赤金也)”。

(二)金属冶炼

本部分共12个字。如“鍊(冶金也)”“锻(小冶也)”。

(三)金属制品

这部分从多方面介绍了用金属制成的物品,共147个字。

1.容器

如“锺(酒器也)”“鉴(大盆也)”。

2.礼器

如“鏏(鼎也)”。

3.一般生活用品

如“针(所以缝也)”“錾(小凿也)”。

4.农具

如“钱(铫也。古田器)”“鉵(?属)”“銍(获禾短鎌也)”。

5.度量衡

如“锊(十铢二十五分之十三也)”“钧(三十斤也)”。

6.军事物品

如“钯(兵车也)”“镯(钲也。军法:司马执镯)”“铎(大铃也。军法:五人爲伍,五伍爲两,两司马执铎)”。

7.乐器

如“钟(乐钟也。秋分之音,物穜成)”“鍠(钟声也)”。

8.兵器

如“铊(短矛也)”“锬(长矛也)”“鍭(矢。金鍭翦羽谓之鍭。)”“铠(甲也)”。

9.束缚工具

如“衔(马勒口中。衔,行马者也)”“锒(锒镗,琐也)”。

(三)一些动词和形容词

该部分共20个字。动词如“钞(叉取也)”“铬(也)”“鈌(刺也)”;形容词如“錭(钝也)”“(利也)”。

金部的字序相对简单明了:认识各种金属→冶炼金属→用金属制造各种工具。

例外情况同上,如同样是表示酒器的字却没有排在一起,如“锺(酒器也)”“(酒器也)”。

七、结语

综上所述,关于五行部首的字序,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内容:

1.将五行与方位相配。“木”是“东方之行”,“火”是“南方之行”,“水”是“北方之行”,“金”是“西方之行”,而“土”包含所有方位。

2.总体看来,每个部首之下的字序都是有规律的,即每个部首之下的字大致上是先按照字义类别来编排,而且遵循“认识具体事物的特征→利用该事物”的过程进行排字。然而,有不少字并不是按照字义类别来编排的,即有些字的排列顺序找不到理据。

3.其次是按照名词、动词、形容词的顺序来编排。每个部的字并不是先列名词,然后列动词和形容词,而是相关动词和形容词列在与其意义有关系的名词之下。当然,这个规则也有例外,比如有的名词下先列形容词,再列动词。

4.如果该部首下的字有本朝皇帝的名讳,则该字必居“部首之下,百字之上”。

徐铉说过,“偏旁奥秘,不可意知,寻求一字,往往终卷”(转引自汤可敬,1997)。但是,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说文》五行部首的字序总体来说是有规律的,即是按照字义类别来编排的,但也不乏例外情况。我们认为,在许慎编写《说文解字》时,他对义类已经有了一定认识,所以排字的时候把意义相同、相近的字排在一起,但是却又没把这个原则贯彻到底。

(本文受北京语言大学院级科研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15YJ080318]。)

参考文献:

[1]贺菊玲.从《说文解字》土部字看中国人的安土重迁思想[J].社會科学家,2008,(3).

[2]马保平.阴阳思辨与五行辨证[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7,(4).

[3]刘绪义.《说文解字》“水部”的文化阐释[J].语文学刊,2006,(1).

[4]孙黔蜀,陈莎莎.《说文》木部字与木文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2).

[5]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7.

[6]王立群.《说文解字·金部》字文化含义初探[J].语文学刊,2008,(20).

[7]熊露露.《说文》“水”部字的文化观照[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9).

[8]许慎.说文解字·附检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9]余秀忠,丁红杰.“五行”之“木”考[J].贺州学院学报,2008,(2).

[10]朱鸣.《说文解字》中“火”部字与中国古代的火文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5).

(蔡楠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 100083)endprint

猜你喜欢
说文五行说文解字
“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民间女红艺术与太极阴阳哲学初探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把算美丽肌肤的“五行”风水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糸部中颜色字体现的观念、制度
《说文?马部》概况
《说文》段注“谶”义疏证
执其管钥 示以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