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帝王诗 一朝状元画

2017-12-04 06:47李理
收藏家 2017年11期
关键词:雍正帝乾隆帝乾隆

□ 李理

Li li

两代帝王诗 一朝状元画

Liangdaidiwangshi yichaozhuangyuanhua

□ 李理

Li li

皇帝和大臣是中国古代书画创作群体较为特殊的部分。鉴赏帝王和大臣书画,就能深切地体会到,一方面,君臣恪守秩序,谨言慎行;另一方面,君臣又有追求闲适的本性。在收藏市场上,皇帝书画尤以清代康熙帝、雍正帝和乾隆帝御笔最受追捧,大臣作品的行情也日益升高。

澳门中濠典藏2017秋拍中,有多幅皇帝和大臣作品,仅举雍正帝、乾隆帝御笔及两位状元蒋溥、钱维城赏析。

雍正帝御笔《宴月》

雍正帝行书水墨《宴月》立轴,绿地描花库绢本,内容为雍正皇帝御制诗旧作《宴月》:“花好枝头月色新,看花赏月属闲身。姮娥更是多情甚,个个樽中送一轮。宴月旧作。”下钤“朝干夕惕”白文玺印、“雍正宸翰”朱文玺印。“朝干夕惕”出自《周易·乾》:“君子终日干干,夕惕若厉,无咎。”形容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

雍正皇帝即位后,日月勤慎,以“朝乾夕惕”自励、自诩。卷首钤双螭玦扁钮长方引首“为君难”腰圆形宝玺一方。“为君难”典出《论语》,“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孔子的君臣难易论说,给两千多年后的雍正以强烈共鸣。印上三字为雍正亲笔书写的小篆体,这三个字道出了雍正皇帝作为君主的无奈。雍正帝的玉玺所蕴含的精神层面的价值是值得重视的。

《宴月》诗记载为雍正九年八月十六日所作,时年54岁,故本件作品应为雍正帝晚年所书。

全篇笔墨浑厚,落墨潇洒,浓淡相宜,重墨入笔,回笔收墨,顿挫有力,笔走龙蛇,沉着痛快。笔划流畅自然,点的饱满,首笔“花”中点尤为明显;横的厚重,“一”字虽仅一笔,但叩纸力度并不弱于其他;撇的飘逸,无论“赏”的短撇还是“多”的折撇都显露出书写时的畅快,捺的低沉,“枝”字与“是”字甚为突出。通篇结体多随性布置,高矮肥瘦均匀变化,疏密自然;然笔笔铁画银钩,骨肉丰润,率意灵动而又苍劲古拙。由此可见,此时雍正帝的书法技艺已是相当纯熟精炼。

《清世宗实录》雍正元年八月丁巳载:“朕早蒙皇考庭训,仿学御书,常荷嘉奖。”雍正帝临摹和学习其父康熙帝书法可能是他早年书法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也可以从《宝薮》中著录的几方“恭临皇父御笔”印章中证实。雍正帝书法确为康熙真传,因康熙帝尤其喜好董其昌书法,故雍正帝书风也含董其昌笔意。然雍正帝此书作较之康熙帝书迹更多几分游刃自如之韵,多几分生气与活力,也许与诗文内容的舒心闲逸有关,使得雍正帝落墨此诗时心境舒朗,自然笔意清新盎然。

作为一位勤于庶政的皇帝,雍正帝并没有过多的精力用于挥毫楮墨,然而他勤奋苦练,临池学书,在书法方面取得了较高的造诣。

雍正帝登基较晚,他即位前的书作流传下来的很少,在位期间留下的艺术作品也不多,此件作品作为雍正皇帝亲笔书写御制诗文,十分珍贵。书法总体表现畅朗娴熟、文雅遒劲、格调非凡,有帝王凌驾雄强的气派。虽已年代久远,但仍墨色乌黑,印鉴清晰,绢本保存完好,可永宝之。

乾隆帝御笔《赐江南河道总督高晋》

乾隆帝御笔《赐江南河道总督高晋》行书立轴作于乾隆壬午(1762年)春,作品内容在《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第四册)中御制诗中有著录:“抚皖昔参俎,督淮今建旌。简贤我惟切,尽职尔应诚。两世司河务,一心如水清。最哉为国干,便是继家声。壬午春日,赐江南河道总督高晋,御笔。”(见《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第四册中御制诗三集,卷十九)下钤“乾隆御笔”朱文方印,“所宝惟贤”白文方印。“所宝惟贤”四字出自《尚书》:“所宝惟贤,则迩人安。”意为:唯有以贤人为宝,才可使周围的人们信服。乾隆帝尤其喜爱此句的含义,此章多用于其书画作品之上,亦表明对高晋的惜才之心。

整幅书作用墨沉稳厚重,骨劲肌丰,用笔古朴遒劲,力透纸背。通篇笔走龙蛇,灵活流畅,毫无滞笔,潇洒神逸。此幅书迹较之乾隆平日作诗落墨有所不同,更显一代帝王严谨法度。乾隆帝时年52岁,于这位自幼学书擅画的帝王而言,此时的笔墨已达到精炼纯熟的程度。全书点划饱满圆润,浓墨重笔,笔划舒适轻快;笔法井然有序,笔势有力,灵活舒展;结体婉转疏朗,章法严谨,节奏均匀,可以想见乾隆帝在赐字给贤臣时端庄严肃的画面。

高晋(1707~1779年),字昭德,高佳氏,满洲镶黄旗人。光绪《泗水县志》卷之三“官师志·知县”第八页载:“高晋,满洲镶黄旗,举人,官至文华殿大学士”。高晋一生勤奋谨慎,廉洁自律,是位能臣大吏。乾隆二十六年迁江南河道总督,任内才干出众,统理南河事务。本诗即为乾隆帝称赞高晋毕生治河,功绩卓著,在任两江总督时的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一心如水清”则意表高晋能洁身自好,谨慎从政。

史载高晋能诗善文,由他纂修的《南巡盛典》,记载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至乾隆三十年(1765年)高宗四次南巡两江两浙及途经直隶、山东的情况。乾隆帝对高晋一生作高度评价,曾在其《怀旧诗》中曰:“更兼习河务,要任久倚用。乃以治河决,来豫屡稽功。”

乾隆帝博览群书,挥毫泼墨,一生喜爱书法,曾遍临钟繇、二王、颜、柳及苏、黄、米、蔡、赵、董等诸家,后在承学各家中首推赵孟頫书艺。本诗书迹即为乾隆帝心慕手追孟頫书法后,发挥自身特点,并与帝王风范的完美结合,也是在乾隆帝众多书法作品中难得一见的佳作。

清代帝王的作品一直以来受到收藏家关注,乾隆帝的书法作品更是为收藏人士所青睐,而忠君贤臣之事又向来被传为佳话。本件诗作集合帝王御笔与称赞贤臣于一身,实当奉为瑰宝。

蒋溥《平安献寿》

清 雍正帝 行楷御制诗宴月水墨库绢立轴158×73厘米估价:200万~250万元

清 乾隆帝 行书赐江南河道总督高晋水墨宫笺立轴 1762年作160×82厘米估价:200万~250万元

此作品系蒋溥临郎世宁《平安献寿图》,作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夏,时年52岁。虽取郎世宁之法,却能独出心意,自出机杼。图绘两只彩鸽立于溪岸之上,一只单脚停于石上,神采洋溢,双目注视前方;另一只憩于石旁,引颈伸长,注目凝神,回头眺望。古有“飞鸽传书”之说,作为人们当时通信往来的使者,鸽子向来是平安、和平的象征。绘“鸽”这一题材同时也为画家所喜爱,无论蒋溥亦或郎世宁,借鸽子寄托对和平生活的美好祝愿并切合主题。画中两枝牵牛花昂扬向上,牵牛数朵,神态各异。俗话说:“秋赏菊,冬扶梅,春种海棠,夏养牵牛。”图中所绘牵牛,正寓此意,借以表现夏之芳菲生气。

较之郎世宁作品,蒋溥画作“中国画风”意味更浓。就此画而言,蒋氏首选郎世宁笔法,将画面呈现出来的一团端庄祥和之气,通过彩鸽和摇曳生姿的牵牛花表现得淋漓尽致。精雕细琢,造型准确,将鸽体的丰腴之态、爪子的纤细坚实表现得栩栩如生;鸽身绒毛层次分明,巧用亮色点染,更具立体之感;嘴部及眼部的刻画甚是仔细,嘴的坚硬质感突出,以铅白点睛,褐眼黑瞳清晰可辨。两只鸽子的表现犹如精绢绣品,惟妙惟肖。牵牛亦是凹凸有致,造型逼真;花瓣花蕊、树枝衬叶无不刻画精致;盛开花瓣上粉白的勾点,为其增添生机;牵牛鲜艳迷人的姿态,似欲伸出绢外,与观者为舞。其余兀石、坡地则多用中国画法,皴擦点染,虚实结合;兀石向背用墨浓淡皆宜,重墨勾勒,颇具质感。石罅丛草柔细,根根分明。远近坡岸呼应,远处之景似淡出画面,于朦胧之中给予画面空间之感。中西画法相融,双鸽传神,牵牛生动,别具一番风味。

蒋溥(1708~1761年),字质甫,号恒轩,江苏常熟人。大学士蒋廷锡长子。雍正八年(1731年)进士,入值南书房。乾隆元年(1736年)迁侍讲学士,累擢军机处行走、协办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掌翰林院事。蒋溥是蒋派花鸟画艺术的重要代表,其画得承家学,墨气清逸,极富生趣,深得乾隆皇帝欣赏。此画作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同年蒋溥晋升东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蒋溥是乾隆时期的重要词臣,故多活动于深宫内苑,又因其擅作画,精图绘,遂与郎世宁交好,亦受其画风影响。

蒋溥此画作精致而又灵活不板滞,华丽而又高雅不庸俗。画中之物中规中矩,丝丝入扣,生动写实,独超神韵。作为朝廷重臣的蒋溥,将辉煌盛世的那种富贵雍容、堂皇大度的万千气象跃然绢上,淋漓尽致,理当奉为瑰宝,流芳后世。

钱维城《临王谷祥小景人物禽鱼》册页

钱维城(1720~1772年)是乾隆朝重要的词臣画家,其字宗盘,一字幼安,号茶山。江苏武进人。擅书画,亦工诗词。虽为朝廷重臣,却具文人气质。他初习花鸟,后转画山水,远师“元四家”,近学“清初四王”,并直接得益于董邦达的亲授,作品诗情画意,相得益彰,耐人寻味。

从此册可以看出,钱维城的绘画题材广泛,极为注重意境与神韵,其笔墨疏淡而细腻,画面沉静,幽深浑厚,反映出扎实深厚的艺术功底与恭敬谨慎的创作心态,折射出清宫绘画所特有的艺术魅力。此册便是最好的例证。作者纯以水墨为之,册页尺幅虽小,但构图讲究,自出机杼。他不仅以景取胜,在构图、笔墨和对意境、趣味追求方面都有过人之处,在画面上留出大片空白作虚处处理,意境深远,笔法松秀,墨色疏淡,具有鲜明的文人绘画的风格。每帧册页皆有大学士于敏中所题画名,可谓珠连璧合。

本册是钱维城临写明代著名画家王谷祥的小景人物禽鱼之作。王谷祥(1501~1568年)字禄之,号酉室,江苏苏州人。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官吏部员外郎。入文徵明之门,长于写生。用笔自如清新,讲求意致独到,绘一枝一叶亦有生色。擅书法,笔法顿挫有力,具有古拙朴厚的妙趣。又工篆刻。

册页后除钱维城的自题外,还有于敏中、王际华的题跋。于敏中(1714~1779年)字叔子,号耐圃,江苏金坛人。乾隆二年(1737年)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领导《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亦擅长翰墨,书风近董其昌,是当时颇有影响的书法家。王际华(1717~1776年),字秋瑞,号白斋,浙江钱塘人。乾隆十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加太子少傅。曾担任《四库全书》的总阅、总纂、总校等职务。尾端还有曹文植、彭元瑞、沈初、董诰、陈孝泳五人的观跋,提到钱维城“前节临酉室写生十二帧,越八载始全临此廿六幅”。从这段跋文里,我们得到一条重要信息,即这套册页前十二帧与后十四帧画风格有异,创作时间相隔8年之久,堪称钱维城画作历时最久的作品。在这里,我们简要介绍一下同观此册的诸公:

曹文植(?~1798年)字竹虚。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传胪,历任左都御史,执掌刑部、兵部、工部、户部,兼顺天府府尹。为《四库全书》总裁官之一。

彭元瑞(1731~1803年)字掌仍,号芸楣,江西南昌人。乾隆二十二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纪昀为《四库全书》总纂官时,彭元瑞是副总裁之一。

清 蒋溥 平安献寿设色纸本立轴 1759年作95.5×53厘米估价:70万~90万元

沈初(1729~1799年)字景初,号萃岩,浙江平湖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榜眼,官至吏部、户部、兵部尚书,军机大臣,曾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

董诰(1740~1818年)是董邦达长子,字雅伦,号蔗林。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传胪,历任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等,擢为文华殿大学士,晋太保。

陈孝泳(1715~1779年),字庚言,号枫崖。原籍浙江嘉善。精篆、隶、金石,博古多识。乾隆十一年(1746年)诏修《西清古鉴》,供奉懋勤殿,后晋授光禄寺正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册为清末民初大收藏家颜世清所藏。颜世清(1873~1929年)字韵伯,号瓢叟、寒木老人,广东连平人。擅山水、花卉,精鉴赏。收藏之富为北京之最,苏东坡的《寒食诗帖》即其旧藏之一。颜氏本来并不喜欢钱维城的作品,自谓“嫌其工整,染台阁气”,然此册“一洗本来面目,潜心宋人,得自在之妙,无拘束之态”,这在钱维城画作中是难能可贵的,因而破例收藏是册。

在《石渠宝笈》收录的钱维城作品计有160多幅,由此可见乾隆帝对钱维城作品的赏识程度。其绘画作品主要保存于北京故宫、台北故宫和沈阳故宫等几个清宫藏品最多的博物馆,民间传世甚少,故此册更显弥足珍贵。

(责任编辑:牧风)

猜你喜欢
雍正帝乾隆帝乾隆
雍朝戏事——从《活计档》看雍正帝与宫廷戏曲的发展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乾隆:瑰丽多姿
从借戏韬晦到节戏治吏——雍正帝执政前后戏剧理念变化及其影响
皇帝偷枣
清代西苑三海楹联研究
乾隆帝在热河文庙的祭祀
泥塑彩绘雍正帝坐像
浅析清乾隆帝汉装系列行乐图的表现语言
乾隆为何对香妃一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