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创新文化 化解创新难题
——记詹姆斯•哈林顿营造创新文化研讨会

2017-12-06 04:12◆嘉/
上海质量 2017年11期
关键词:尼尔森创造力营造

◆嘉 怿 / 文

营造创新文化 化解创新难题
——记詹姆斯•哈林顿营造创新文化研讨会

◆嘉 怿 / 文

创新是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引擎之一。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创新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到底如何着手创新,不少企业仍感觉找不到方向。

2017年9月13日,全国质量月活动之际,国际质量科学研究院荣誉院士、亚太质量组织顾问詹姆斯•哈林顿博士携同助手道格•尼尔森先生来到上海市质量协会,以互动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为企业学员们讲解了如何创新、如何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化解企业的创新难题。

创新三大特性

哈林顿博士说,我们在工作中常常会提到创新,但很多人对它有误解,常常把创新混同于创造力、创造、创意。在哈林顿看来:所谓创意,是提出想法;创造力,是发挥创造或思考新事物的能力,这一过程会产生新思想、故事和产品等;创造是把这些想法付诸实施,做一些事情或生成一些东西。创新与它们不同,创新是人们将全新的独特想法付诸实践,并创造价值。创新有多种形式,它可以是一种想法、见解和对现有想法和/或硬件的调整,只要是新的、独特的,经过实施为利益相关者和消费者创造了价值,都可以成为创新。所以,创新有三大特性:独特想法、付诸实施、创造价值。

当我们面对一个老旧的产品时,我们要做的是用跟以前不一样的方法来改进或提升。这种创新,包括五个阶段:梦想(应该做吗)、愿景(确定要做什么)、战略规划(如何做)、实施(正在做)、评估(都做好了吗)。创新的起点,其实就是我们的梦想,但创新是从使命、愿景,到结果的全过程。我们审视世界上一些著名公司的发展历程时会发现,这些公司的成功往往起兴于公司内某个人的创意,然后付诸于实施,并加以推广,创造价值。

哈林顿博士说,组织需要通过创新为所有利益相关方(包括管理层、投资者、客户、供应商、员工、员工家属和社区)提供增值内容。

开启创新的源泉

创造力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但我们常常迷茫:为什么我一点创造力都没有?为什么有时候我一点想法也没有?为什么别人能想到的,我却想不到?这种现象很普遍,也很正常。因为根据研究,5岁儿童,90%具有创造力;到7岁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只有10%的儿童具有创造力;而到8~14岁时,就只有2%的少年具有创造力。那么,我们只能看着我们的创造力随着年龄增长一点点枯竭,甚至最终消失吗?有没有什么办法重新激发我们的创造力?

首先,创造力的关键密码就一个词:假如。假如我们把那个讨厌的框框扔掉,会怎么样?假如我们多设计一个回路,会发生什么?假如……每多说一次“假如”,就可能诞生一个新想法,就可能对老旧传统带来的一次冲击。当然,任何想法都非天马行空、胡思乱想,因为任何新点子变成创新都有一个过程。所以,产生了好想法,我们还得问五个问题:它是否行得通并产出预期结果?它是不是更好的方法,为什么?它能否被接受、是否符合文化?这是合适的时机吗?值得付出吗?当我们考量过新想法、新创造,并付诸于实施,能为所有利益相关方创造新价值,创新就来了。

当然想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还有一些小技巧,比如,角色扮演;不怕荒唐,不怕做白日梦;接受不同的事物、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思想模式;打破习惯,尝试新事物,做一些不同的事情;延迟判断;等等。

其次,可以运用许多超越常规思维方式的工具或方法,这些工具(方法)被称为思维扩展器或思维吊索。哈林顿博士说,创造力是可以通过练习获得的。他调查了包括思科在内的大大小小的创新组织,收集了258种创新工具(方法),经过一再筛选、优化、整理,最终获得75种创新工具(方法)。其中,真正经常用到的只有30多种。经常使用或练习这些创新工具(方法),能够帮助个人或团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想出创造性的方法来处理问题。

哈林顿博士请他的随行助手道格•尼尔森先生以TRIZ为例,讲解了创新工具在产品优化中的运用,让在场的企业学员们直观感受创新工具的成效。道格•尼尔森先生将在场的企业学员分为三组,每组分发一件雨披。这三件雨披颜色不同、大小不一、形状各异,道格•尼尔森要求每组学员在考虑成本、创造价值等因素后,对雨披进行适当的改进。谁也没想到,分组讨论一开始,气氛便空前热烈,每个组的组员都在积极思考、讨论,从不用的角度不断地给组长出谋划策,最后每个组长又进行了汇总和筛选,不到半个小时,预先被分配到的演示板便被涂写得满满的。每个组员看到演示板都惊讶了,原来我们心里藏着这么多好想法、好点子。哈林顿博士和道格•尼尔森先生笑着说,这便是创新工具的威力。适当地运用这些创新工具(方法),能极大地激发我们的创造力,从而加大创新的效果。

营造企业创新文化

创新适用于个人和组织参与的大多数活动,是所有的组织(不仅是商业组织)都需要的一个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一个组织要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就要在技术、产品、人才、制度等方面不断创新,以适应日益激励的市场竞争,而这些创新又根源于企业本身独特的创新文化。

哈林顿博士说,培育创新文化需要企业从制度、组织架构、物质设备等提供保障。比如,设立一个最高决策者审查委员会,以审查、选择和实施最有利可图或最有发展前景的提案;拨出一部分预算来支持创新提议;选择对项目感兴趣的团队成员;要求商业计划书与独立企业的融资计划一样详尽、专业;在向审查委员会提交计划书之前,要求团队先向部门主管或中层管理人员预演,由他们把关;等等。除此之外,还需要赋予员工心理上的能力。

哈林顿博士问,假如你是一个企业的高管,你会希望手底下有一两位经常跟你唱反调的员工吗?对于一个有创新文化理念的企业来说,实际上,这类员工必不可少,因为这类员工往往意味着多元化的思维,我们应鼓励员工“发表建设性的不满”。赋予员工心理上的创新勇气和能力,还需要鼓励员工采取主动行为,支持有企业家精神的员工,奖励为公司成功设定新计划的员工等。

那么一个日渐僵化、缺乏活力的企业,如何向创新型企业转型呢?哈林顿博士建议,可以着手进行以下一些活动:1.进行评估;2.制定未来愿景;3.制定转型计划;4.进行价值主张分析;5.审查主要文件;6.实施沟通计划;7.记录预期行为模式;8.返工说明;9.形成奖励和认可制度;10.制定变更管理流程;11.制定创新管理;12.概念验证活动;13.进行商业案例分析;14.实施员工转型;15.开展员工创新培训;16.衡量流程的有效性并及时弥补薄弱环节。

很多人都知道,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通过创新扩大自身的优势。这种优势的攫取来自于五个方面:产品创新(主要通过差异化产生竞争优势)、流程创新(主要通过降低价格来产生竞争优势)、销售和营销创新(主要通过对目标市场进行营销组合产生竞争优势)、管理创新(主要通过更好的组织方式实现组织目标而产生竞争优势)、服务创新(为顾客提供售后服务,并为组织内部提供服务)。但哈林顿博士认为,以上这些都只是技术层面的,并非企业发展的持久动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本动力在于企业创新文化的营造。

编者后记

当前,我国已迈入创新驱动时代,但很多企业、员工对于如何创新表现出一定的迷茫。有鉴于此,哈林顿老先生作为中国质量界的老朋友,在这次研讨会上选择了这一话题,帮助企业从根源上化解创新难题。哈林顿老先生虽90岁高龄,但仍精神矍铄、睿智敏捷,长达三个半小时的研讨会因现场气氛热烈倏忽即逝,与会的代表、嘉宾纷纷表示,启发很大,穿透力很强,意犹未尽。

猜你喜欢
尼尔森创造力营造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入学考试——比尔吉特·尼尔森自传(四)
尼尔森老师不见了!
《尼尔森老师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