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7-12-06 13:39王静
课外语文·下 2017年10期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素质教育初中语文

王静

【摘要】现代教育的不断进步给初中教育带来了全新的任务和挑战,在创新教育逐渐成为现代教育核心的形势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便成为所有教育工作必须要承担的责任和压力。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简单论述,旨在启发广大同仁,切实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初中语文;素质教育;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教学过程早已经从单纯的传授和接纳知识演变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也恰恰响应了“以人为本”和“自主学习”现代教育理念的号召。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任。本文从三个“改变”切入,谈一谈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改变思考模式的单一性,发展思维的求异性

求异思想也可以称之为“逆向思维”,这种思维模式能够避免由于单一思维导致的思想僵化。求异思想的原则是另辟蹊径,反弹琵琶,推导出的答案也令人耳目一新。比如“一心不能二用”的求异思维便是“一心可以二用”,心理学表明人的注意力是受到大脑的自行调配的,如在默写生字时,学生一边听教师读字音一边又要思考这个字该如何写,也就是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心其实可二用。再比如“玩物丧志”的求异思想便是“玩物不一定丧志”,钱学森老先生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他小时候就很喜欢“玩物”,他玩的是纸飞镖。和同班同学比赛谁扔的纸飞镖又高又远时,钱学森叠的纸飞镖永远是第一名,这就是因为他从小就开始钻研叠纸飞镖的技巧和秘诀,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玩物不一定丧志”。

想要改变学生思维的单一性,语文教师可以设计辩论赛,给予学生求异思维形成的环境与机会。比如在教学《奇妙的克隆》这篇文章时,教师便可以设计“克隆造福世界,克隆危害世界”的辩论题,并将全班同学分为正反两方,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辩题方向去发散思维,设计辩论语言。这种辩论赛形式的教学,既可以为学生营造紧张的气氛,让学生在求胜的压力下发散思维,也能帮助学生打破常规,找到求异思维的突破点。

二、改变思考渠道的狭窄性,发展思维的多样性

多样性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内在动力,克服从众心理,拓宽思维渠道,便能极大地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形成。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存在诸多弊端,其中最严重的便是语文教师仅仅按照教学大纲按部就班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导致学生只会被动的接纳知识,如此便使得学生思考时的渠道过于狭窄,面对问题不会从多个角度去探究,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也会受到束缚。面对这一教学弊端,语文教师可以尝试从教学大纲中跳出来,并设置一些没有固定答案的題目,引导学生去解答。

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老王》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可以用社会上最常见的“在马路上见到摔倒的老太太,大家都不愿意伸出援手”的现象去切入问题,试问学生们如今的现代人最缺失的是什么?有的同学认为现代人缺失的是“勇气”,因为看惯了“碰瓷”和“讹人”,大部分的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面对老年人摔倒这样的事情便选择无动于衷;还有的学生认为,现代人缺乏的是“爱心”,面对社会上那些不幸者,缺乏爱心的现代人普遍选择漠视。这个问题本就没有固定的答案,每个同学对其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以上两种答案是最普遍,最常见的,语文教师对这两个答案应给予不置可否的态度,而是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放开课堂,组织讨论,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而去激活他们思维的多样性。在学生深入思考和热烈讨论后,有的同学便得出这样全新的答案,他认为当今现代人最缺乏的是“平等观念”,如今的现代人较为自私,他们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的人格,面对比他们不幸的人,他们冷眼相对,他们对清扫大街的保洁阿姨嗤之以鼻,他们对拉泔水的老爷爷视如敝屣,他们对摔倒在眼前的老奶奶不屑一顾,与作者一家相比,当今现代人缺乏了最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他们不懂得用尊重的态度去维护社会所有成员的基本权利。

总之,教师用没有固定答案的题目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能够打破思维的框架,激发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三、改变思维方式的理性化,发展思维的情感化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理性认知活动,也是一种情感体验活动。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课文都属于名家大篇,而课文中每一个作者都与初中生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甚至那些作者所处的文化环境也与当下初中生天差地别,因此语文教学的核心应该是拉进作者和学生的距离。那么如何缩短作者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呢,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运用情感教学,帮助学生架起一座直通作者心灵的桥梁,走进作者,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

面对同一篇文章,用理性的思维去阅读与带着情感去阅读,品味出的文章内涵也会截然不同。比如,如果学生仅用学术性的理论思维去阅读《最后一课》这篇文章,他们会总结出这篇文章是以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以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为故事情节,整篇文章用较多的笔墨去描述小弗朗士从幼稚到悔悟再到懂事的思想变化。而当学生事先明确文章的背景环境,赋予情感去品味课文时,便会从中领悟出那份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理性与感性是相对的,理性更多注重的是事物的本质,而感性侧重的是表象和知觉,因此用不同的思维去看待同一事物便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结论。语文教师应该学会引导学生走出理性思维的束缚,结合情感体验去发散思维。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教育不断进步和提升的当下,初中语文教育的力度必须得到全面的加大,语文教师自身也需要不断补充和完善,及时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中走出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秉持着为社会输送创新人才的责任,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堂资源不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愈燃愈旺。

参考文献

[1]朱明丽.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6).

[2]钮红霞.职业学校数学“差生”的非智力因素情况分析与对策[J].考试周刊,2017(3).

(编辑:郭恒)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造性思维素质教育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基于高中语文诗词欣赏教学下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