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所安对中国文论的理解

2017-12-07 09:33高静
青年时代 2017年31期

高静

摘 要:中国文论以其术语的独特性、复杂性以及译介的困难性一直困扰着许多的西方文学研究者,本文就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的研究展开论述,根据宇文所安的观点,对中国文论的研究有两个关注点,一是知人传统,二是文论的内外模式,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且就宇文所安对中国文论作出的贡献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宇文所安;中国文论;知人传统

一、前言

宇文所安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过人的成就。宇文所安自从接触到中国诗歌,就迅速的爱上了这种文学创作形式,开始研究中国诗歌,其代表作品有:《初唐诗》、《盛唐诗》、《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等等。中国古典诗歌一直是西方汉学家研究的难点,因为其中包含了许多中国文论术语,而这些术语在西方文论中很难找到对等的术语,因此在译介上存在着较大的难度。而宇文所安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研究,正是从研究中国文论中这些感性、含混的术语开始。

二、宇文所安对中国文论的理解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宇文所安这个名字对国内学者来说并不陌生,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中国古典文论,其著作在美国出版,又被介绍翻译到中国来,给中国的文学研究带来许多的启发。从1987年开始,宇文所安的著作就不断的在国内出版,包括《初唐诗》、《盛唐诗》、《迷楼:詩与欲望的迷宫》、《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等等,随着宇文所安传入中国的著作逐渐增加,国内学者对其作品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但是从总体来讲,国内学者对于宇文所安的作品研究重视程度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研究方向不深入

目前我国学者对宇文所安的作品研究还不够深入,虽然有些学者高屋建瓴的提出了研究方向,即就其作品的跨文化视角、研究方法以及学术价值等方面进行研究,但是实际上,国内学者并没有在这一研究方向上有深入的进展。

(二)研究数量不多

另外,目前国内学者对宇文所安的作品研究成果还不多,大多数的研究成果来自于各个高校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论文,虽然对宇文所安的作品进行了研究,但是难以产生较大的影响,且论文的数量不多。

除了国内学者对宇文所安作品的研究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翻译学的角度来说,宇文所安的作品对中国文论中的各种术语的翻译,对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国学者在对宇文所安的作品的研究过程中,对其研究成果作出了肯定,可以说,宇文所安对中国文论术语的翻译是目前最为公允的解说。当然,宇文所安还是一位根植于西方文化的汉学家,对于中国文论的术语理解也存在一些误读,但是其研究对中国文论向世界推广具有重要作用。

三、术语与文体

中国文论材料丰富、风格各异,尤其是中国文论中存在非常多的术语,想要将中国文论介绍给西方读者,在翻译上具有非常大的难度,不但要克服语言上的难关,还要面对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宇文所安所著的《中国文学思想读本》中,对许多中国传统的古典文论进行了研究,该书最后还附录了术语集释,包括了宇文所安对中国文论中51个核心术语的解释。

中国文论中的术语一直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一个难点,许多西方学者都对中国文论术语进行过论述。首先他们认为中国文论术语具有多义性、开放性以及模糊性,这种问题也确实存在。在中国文论中,一篇文章中同一个术语,出现在不同的位置,就可能代表了完全不同的涵义,也经常出现,不同的术语实际上代表了同样的涵义的现象。如果对中国文论中的术语没有深入的了解,就很难弄清楚该术语在文论此处到底代表怎样的涵义。其次,国外学者认为中国文论术语的表达方式是感性、直观且充满诗意的,并不追求精确定义,这就是中国文学中常常说的“意境”。中国古典文学中,很大一部分作品讲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这就造成了文论中的术语难以有明确的概念来进行定义。

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国文论时所遇到的这些术语方面的难题,宇文所安在理解和翻译中国文论时同样也会遇到,但是根据笔者的研究,宇文所安在《中国文学思想读本》中对中国文论术语的释义,基本符合术语的本来涵义,那么宇文所安是如何理解中国文论术语的呢,他又是如何将这些术语翻译成英文传递给西方读者的呢,笔者认为应该从这三点上去理解。首先,宇文所安认同中国文论中的这种术语的存在,他认为不同的文学传统中,都应该具备这样的一套在本文化体系中行之有效的术语体系,这种术语体系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进行演变。其次,宇文所安认同中国文论术语的模糊性和多义性,虽然西方传统文化追求精确的定义,而中国传统文化则要求不同的术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涵义,但是实际上,两者并没有什么差别,都是平等的存在,是根据语言形成的历史环境不同而产生的两种结果。西方读者想要理解中国文论中的术语,就要对术语有着熟悉的了解,了解术语具有不同的涵义,将术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理解。第三,宇文所安虽然对中国文论中的一部分术语作出了解释,但是中西方的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除了文化,中西方在生活环境、生存方式等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造成了有一部分的中国文论术语难以找到合适的西方内容进行翻译,只能通过解说来对术语进行翻译。

四、以文本为中心

宇文所安对中国文论的理解应该以文本为中心。中国传统的文论选本,是对原文本本身的解说,在这种解说的过程中加入作者的思想,但是宇文所安所著的《中国文论》与此不同,该著中对原文本展开和活动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辨,这些与国内学术界不同之处,正是宇文所安的着力之处,这是宇文所安在为西方大学环境中教学而准备的书。另外,在宇文所安看来“批评话语有时表面看起来完美无缺,似乎达到了观念和文本的高度统一,但文本自身是一个修补空隙、缝合断片的过程,它不一定总是天衣无缝”。根据宇文所安的理解,文本应该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开始就完美无缺的。这种态度不能仅仅理解为西方理论立场的产物,这也是宇文所安对比中西文学后所获得理论视野的结果。endprint

五、知人传统

宇文所安曾经提出:“中国古代文学中最吸引我的,是其中充满着那种可以被整个人类接受的对人的关注和尊重。”这正是宇文所安认为的中国文论中的知人传统。中国文论中存在大量的术语,而国内的学者对这些术语,如“意境、风骨、神韵”等阐述颇丰,而宇文所安根本自己的理解对这些术语进行的解释,体现了西方文学传统与中国文学传统相遇时的重点。例如宇文所安对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天人合一”这一术语的阐述,中国传统文学观念中,这一术语的重点在于天人关系的“合一”,而宇文所安将重点放在了“人”上,突出了人在这一关系中的价值。另外,宇文所安还发现了一些无法通过英文直译的中国文论中的术语,例如“永歌之”这种中国诗歌中的术语,在宇文所安的理解中充满了心灵与肉身的自然性。宇文所安的这种理解方式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启发,为中国诗歌的人间性与西方诗歌的宗教性找到了古代文论的经典根源。

对于《文心雕龙》中刘勰所提出的“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按照传统的中国文学理解,是唯有人才能够参知天地自然的运行,而这种能力是“心”所赋予的,但是宇文所安确认为这是强调作为超自然力量存在的人。在宇文所安看来“自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以至于他在解读中国文论时也不由的将这种思想融入到作品的解读中去。例如在解读《诗经》时,宇文所安认为《诗大序》中所说的“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是某个人的内心的表达,将《诗经》中的内容认为是对个人的描述,不能够通过《诗经》中的内容对当时的历史环境进行理解和研究。

宇文所安还把对人的关注视为了中国文论思想的一个核心,这也是知人传统的一个具体表现。他在理解《论语·为政》时,对其中的“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按照西方的文学理论进行解释,将其理解为“三级阶段论”,认为首先孔子让我们观察一个行为的样态,然后考虑行为的动机或者起因,最后再推断行为的发出者会处以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根据宇文所安的理解,这种认知方式是在教人如何的在具体的个案中识别善,而不是在认知“善”这个概念。

六、“文”的内外模式

宇文所安对中国文论的理解,在“文”的内外模式上,讲究入乎其内,出乎其外。首先从入乎其内来说,宇文所安作为一个在传统的西方文化环境中成长的人,想要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学,必须要融入到中国文学的环境中。宇文所安在理解中国文论上,首先在作品的结构框架上,宇文所安没有按照传统的西方文学分类,而是采用翻译加解说的傳统中国式的模式,在对中国文论进行翻译时,也不是寻章摘句,而是尽量保证文本的完整,让读者能够整体的感受到中国文论。

宇文所安在对中国文论的原文解读时,咬文嚼字,通过对文本的认真研读,尽量还原语境;了解文本形成的来龙去脉,分析古人与今人的注疏,尽量的将文本还原给西方读者。对于存疑的地方,他将各种观点拿出来形成讨论,创造了一个多元对话的语境,让读者能够自己去理解,而非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读者,形成了一种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宇文所安的这种原本的文本环境进行理解,正是入乎其内。

关于出乎其外,中国文论的西方传播,虽然通过宇文所安的努力,尽量还原文本中本来的内容,但是为了西方读者更加便捷的理解,在进行汉化的过程中,宇文所安有意识的加入了一些西方本土化的内容,处在西方文化环境中来理解中国文论,用一些西方类似例子对中国文论中的实例进行举证,或者运用一些传统的西方理论来解释中国文论中的一些观点,实现跨文化的交流,这是宇文所安在研究中国文论中的出乎其外。

参考文献:

[1]潘伟利.从“碧瓦初寒外”看宇文所安解读《原诗》之不足[J].安康学院学报,2015,27(03):66-68.

[2]严蓓蓓.宇文所安对《二十四诗品》的解说[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5,24(03):71-76+84.

[3]付定裕.宇文所安对中国文论的创造性诠释——以对《文赋》的诠释为中心进行讨论[J].殷都学刊,2011,32(02):73-76.

[4]黎亮.美国学者宇文所安的中国文论思想[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02):52-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