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慕课时代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微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

2017-12-07 11:02刘龙华桑立群
青年时代 2017年31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

刘龙华+桑立群

摘 要:近年来,微课在教育界掀起了巨大波澜,众多高校已在微课领域做出了有益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遭遇严峻挑战。以开发广东革命历史资源为依托,通过课程资源的重新整合,结合考核评价改革和制度改革,辅以制度保障,进而构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微课程体系。从而调动广东高校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兴趣及参与度。

关键词:慕课;微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慕课时代加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微课程建设的意义

(一)慕课时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危”

1.慕课时代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消解与挑战

当前大学课堂教学缺乏其应有的深度,许多课堂停留于基础教育阶段的知识灌输,教师满堂灌式的教授知识,学生一如既往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这样的课堂仅仅只是对人类文化的传承,而缺乏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更遑论所谓知识的创新。由于教学理念的固化,部分教师依旧侧重对学生理论的训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则有欠关照。而青年大学生“不满足于照本宣科,不喜欢蜻蜓点水式的‘联系实际,要求理与趣、情与智的和谐一致”;‘纲要课程与中学内容的部分重复,使他们一定程度上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在此情况下,如果教学仍停留在‘我讲你听的模式上,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和实效。”[1]

2.慕课时代名校名家公开课对于普通高校教师教学的挑战

中国知名高校及知名学者掌握着最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加之他们普遍重视科研,科研与教学在部分高校形成良性互动。这类高校在慕课的制作和利用上,也走在此次教学变革的前列。根据教育部社科司制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创新计划》的要求,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研究中心联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制推出的首批5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课程已于2016年9月26日同时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开课。[2]

(二) 慕课时代为创新教学改革带来的“机遇”

1.有利于创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创设“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这是时下最受推崇的一种微课教学模式:学生在线上进行课程学习,并在线上进行答疑,如果仍有疑问,学生则将疑问带入到实体课堂。实体课堂不再进行知识性的传授,而是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答疑讨论,在讨论中将线上的疑问进行深入辨析,并产生新的问题和新的辩论,从而达到深度学习目标。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是一言堂的教主,而成为了一堂讨论课的组织者,也成为了和学生一样的平等学习者。

2.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高教学实效性,提供契机

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容易陷入“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即使教师教学水平再高,也易致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疲倦,注意力难以高度集中,从而导致课堂教学实效性偏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为大合班教学,师生互动性较低,教学实效性更是难以保证。微课程体系构建后,教师的着力点将由过去的重讲授,过渡到引导学生对课程理论问题的深入探讨和辨析。

二、慕课时代构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微课程体系的探索

(一)微课程资源建设的突破口——广东近代丰富的革命历史资源

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深化,越来越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意识到地方历史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其中“纲要”课教学资源开发备受重视,并且已经取得了一批教学科研成果,如皮伟“地方历史文化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以闽地历史文化为例”(载《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2期)、张慧玲“山西区域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价值与路径探析”一文(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21期)、张瑾、仝瑞中“浅析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的运用”一文(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年第4期)等。解决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实践不能大规模推广的矛盾,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因素。第一、众所周知,广东坐拥丰富的革命历史资源。广东是中国近代最早遭受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地区,亦是中国革命的发祥地、策源地。广东在近现代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革命志士,如孙中山、廖仲恺、叶剑英等;也发生了一件又一件可歌可泣的革命大事件,如三元里抗英、七女湖起义、广州起义等。这些革命事件和历史人物为“纲要”课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素材,且在过去的教学中已有较深入地开发应用。第二、广东高校生源主要还是来自于广东各市县。因此,利用好这些革命历史素材,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成长环境,使学生尽可能地回到历史现场,具有“了解之同情”,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乡土之情,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微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制作

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微课程教学内容专题设计至少需要考虑以下三点:

一是要紧密围绕近代中国人民、中国历史的“三个选择”为逻辑主线,微课因其内容短“小”、多而容易杂乱无章,要做到精而不乱,必须有明确的逻輯主线,所有的主题都必须围绕主线展开。

二是点、线、面结合,开阔视野,增强比较。沙建孙先生强调在“纲要”教学中应几点:“(1)以世界历史的眼光审视中国近现代史, 注意联系时代特征、国际格局和世界大势论说中国问题。(2)除政治史外, 加强对各个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情况的反映。(3)进一步通过比较研究(包括各种社会力量的政治主张、建国方案的比较, 各种社会思潮的比较等等), 来说明与“三个选择”有关的问题。(4)全面地、实事求是地阐述有关的历史。如在讲述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之前, 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以及其爱国官兵抗日的积极表现等作必要的说明;注意阐明民主党派、民主人士的政治主张, 全面地分析其积极作用和历史的局限性”[3]。

三是必须对课程内容体系要进行整合,要根据微课特点“微”、“活”、“透”、“趣”来选择一些内容进行微课设计,“微”就是一个小的历史视角,“活”就是鲜活的历史画面或场景,“透”就是在鲜活的历史场景中身临其境内,更容易通透历史,“趣”就是让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有趣的形式中接受“微”课中的大道理。endprint

微课的制作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录播室录制教学微课。录播室录制的教学内容,宜以理论深度较强的内容为主,例如“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二、现场教学录制。这种录制方式,宜深入到能够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革命历史现场进行录制,如三元里抗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东莞鸦片战争博物馆等;三、学生录制历史微电影。让学生开展“历史微电影”拍摄活动,放手让学生去选择主题,学生自编自导自演。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微课程教学的运行与考核评价改革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微课程的运行

一是純线上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不见面,学生仅通过观看学习由若干个5到15分钟左右的微课视频,进行在线学习,如有疑难问题可在平台上提出,从而得到教师和平台其他学习者的回复,从而形成课程的网络互动;二是微课嵌入传统教学模式。在此种模式下,微课内容做为传统课堂的一个补充,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灵活运用已经制作好的微课内容,在其认为必要时,将微课内容播放给课堂内的学生观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2.考核评价体系改革

微课作为支持移动学习的微型课程,除提供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外,还应包含能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的学习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评价及时反馈机制以及融入课程的整体评价。

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正能反映学生在情境当中的学习效果。

发展性评价:学生的同伴互评和自我评价,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微课程体系的建设也是不可或缺的资源。

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及时反馈机制能使评价内容和结果及时反馈给学习者,使他们及时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并调整学习策略。

融入课程整体评价:微课的评价数据应融入课程的整体评价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案和评价体系。

(四)制度保障

首先,明确微课程的定位。在学校层面明确微课程和普通课程具备同等的地位,如学分的认定,使微课程在师生间不被另眼看待。

其次,获得其他部门的协调配合。微课程的制作与运营维护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课程教师负责教学设计、授课录像和课后管理,特别是电教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支持,微课程的整个生态运行才能够较为顺畅。

再次,尊重微课程项目组成员的劳动成果。一门互联网微课程的出炉,凝聚了整个教学团队的智慧和心血,其智慧知识密集度较高。基于此,微课程项目组成员的劳动成果需要得到尊重,他们工作绩效的认定也因之不同于普通课程。

三、结语

所有教育教学改革,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好学科知识和理论方法,促进学生长远发展和成长。恰如张应强先生所言“高等教育是解放人和完善人的,而不是用技术和实利来束缚人和限制人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生命质量。”[4]

参考文献:

[1]方晓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3):85-89.

[2]http://www.sxz.edu.cn/szzx/template/default/content.jsp?contentId=1765§ionId=2

[3]沙建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若干问题[J],教学与研究,2006(8):20-23.

[4]张应强: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对高等教育改革进行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4(10):16-20.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