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郎世宁的丝绸之路艺术与清代艺术的交融

2017-12-07 20:59程玉萍
卷宗 2017年33期
关键词:丝绸之路

摘 要:本文从三方面论述了郎世宁的丝绸之路艺术与清代艺术的交融:一、西画技法在中国画中的运用;二、郎世宁作品中的洛可可风格对清代艺术的影响;三、培养一批西画画家;同时郎世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画的发展前景和后来中国油画的形成。郎世宁为丝绸之路美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为中西方艺术交融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艺术家。

关键词:丝绸之路;郎世宁艺术;清代艺术

1 西洋风绘画的传入

中国封建统治末期的明清交汇之际,“西洋风绘画”作为中国与欧洲绘画第一次大规模交流和融合的结果,传入中国。其主要有两种途径:传教士的活动和中西贸易的往来。“西洋风绘画”在中国的传播范围以几个区域为中心,这主要是和传教士的活动范围息息相关;主观上,他们来到中国的目的是带有宗教性质的,但是客觀上,他们为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做了极其有意义的工作。以明清时期来华的法国耶稣会士在华活动路线为例,李晟文统计出的105位法国来华耶稣会士,其中绝大部分经历了“澳门—广州—南京/江南地区—北京”这样一条“由南向北”的路线 。北京作为明清帝国的都城,宫廷的所在地,是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这里一向是外国传教士纷纷前往传教之地。西方的油画技法随之流入清朝宫廷,开始了中国绘画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型的中外交流。外国传教士中,名气最大、留下作品最多、影响最显著的是意大利人郎世宁。他将萌芽于17世纪的“西洋风绘画”推向了高峰。

郎世宁艺术。郎世宁一生用此种画法创作了为数众多的作品,存留至今的有80余件,题材涉及人物、鞍马、花鸟山水等各个方面。他的主要成绩在帝王肖像绘画上,绘制逼真传神,惟妙惟肖,使中国传统肖像画的水品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主要作品有:《乾隆朝服像轴》、《孝贤纯皇后朝服像》等。当时公众许多集体创作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纪实意义的巨幅大作都是在他的主持下完成的。如:《马术图》《万树园赐宴图》《塞宴四事图横幅》等。以他为主创作的而铜版画《平定准部回部战图》是中国最早的铜版画作品,是当时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杰作。圆明园的西式建筑,也多出于郎世宁的设计。他还帮助和指导淮关监督年希尧完成中国第一部关于西洋绘画透视法则的专著《视学》一书这是一部我国最早研究和介绍欧洲透视学的著作。据此书作者年希尧在序言内自述:“获与泰西郎学士(即指郎世宁)数相晤对,即能以西法作中土绘事。……”

2 郎世宁艺术与清代艺术的交融

清史专家聂崇正先生指出“清代的宫廷绘画,艺术风格上最大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中西合璧”四个字。”郎世宁的上述画法均以西法为主,适当参酌中法,与曾鲸、焦秉贞、冷枚、陈枚等以中法为体、西法为用的画法完全不同,这就是郎世宁新体绘画的特征。

1、西画技法在中国画中的运用

郎世宁绘画以西洋的古典写实技法为主,运用透视、明暗、光影、色彩等要素,采用中国画的纸绢,颜料和毛笔等工具,并参以中国画法,改造了西方油画中有悖于中国帝意的一些画法,创造了一种中西结合的新画法,形成了独特的“中西合璧”画风,时人称“海西体”。

①明暗法。郎世宁新体绘画使用中国笔墨、颜色、纸绢工具材料作画,彩线兼施,既富于立体感,又突出了线的作用,取得了中国工笔画的效果,以勾勒线条则不见笔力,气韵不足,其所用仍为欧洲画家所擅长的表现物象质感与运动的笔触,降低明暗对比度、减弱高光和黑影,运用了西画写生技法;如《百骏图》(见图1)卷、《阿玉锡持矛荡寇图》卷、《玛珠祈阵图》卷,均属此类画法。

同时这种明暗技法也运用到了肖像画。郎世宁在内廷为皇帝画“御容”,似起于弘历,尚不见郎世宁所绘玄烨与撤镇的“御容”。目前已发现的郎世宁所绘弘历从阿哥时代至四十五岁时的一系列“御容”肖像,显示了郎世宁的艺术功力与出众才华。从这些御容肖像看,郎世宁采用了一些艺术手法来美化乾隆皇帝。如采用正面强光或弱光,使明暗略有差别,使人物面色光亮而明朗,皮肤白晰而柔润,含有几分女性肌肤的特征,眼瞳晶亮而有神,鼻尖高光似有若无,稍有凸凹而不露笔触,总之,表现出一位端庄、安祥而威严的英主形象。郎世宁所画皇后、皇贵妃等肖像脂粉气稍浓,但不妖艳,所画亲王、大臣、侍卫等的肖像,其人物肤色、面容均富有个性,十分逼真。郎世宁肖像画基本上采用西方手法,同时应用一些中国的绘画工具及材料。如《乾隆朝服图》、《乾隆及后妃像》、《乾隆孝贤皇后像》、《乾隆纯惠皇贵妃像》、《心写治平》图卷等。(见图2)

但“这种‘线描的技法还是同西方的‘明暗造型有着质的区别:首先是找不到‘光源的明确的角度,其次,更见不到有‘投影的描画。”由此,为了既创造逼真的立体效果,又要考虑中国人的观念,画家们往往减弱明暗的对比度,从而形成“轻描淡写”的写实作风。

②焦点透视。郎世宁还把西方的焦点透视画法引进到中国。内廷称焦点透视为“线法”,称焦点透视画为“线法画”。“线法”之词是从画稿中各种景物对象引向焦点的密集的细线而引伸命名的,以取代“视学”之词。线法最适用于楼阁、街衡等题材的工笔界画,所以,宫内线法画多系着色工笔界画,并配以人物、鸟禽与树石、花卉等景物,以增加室内层次感,从而在视觉上扩大了室内空间。在雍正时期,年羹尧的弟弟年希尧是第一个跟随郎世宁学习焦点透视画的中国人。后来,年希尧出版了《视学》一书。这是中国第一部专门介绍西洋焦点透视画法的书,对于推动中国绘画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该书的前言中,年希尧特意交代此书是在郎世宁的指导下完成的。

焦点透视在中国的传播。明末清初,西方油画和透视学随着传教士的来华而传入中土,首先应用于界画,在《康熙南巡图》上可以看到这种影响。康熙时期内廷画家钦天监五官正焦秉贞是运用焦点透视法获得成功的画家之一,他“工人物、山水,楼观参用海西法”,即指此而言。焦秉贞之弟子冷枚也擅用透视法。乾隆三年陈枚画《人物册》,其构图也运用了透视法。不久由广东牙匠陈祖章等以此作为稿本雕成《象牙月曼清游册》,也应用了透视法。郎氏线法画是将焦点透视移入中国画工笔线描创作当中。乾隆粉彩中有大量的类同于郎氏线法画的作品,在中国传统工笔线描基础上融入焦点透视。《清档》中的“通景绢画”即绢地线法工笔画。郎世宁是清宫线法画的创始人和传播者,也是最有权威的线法画大师。他的高足丁观鹏、张为邦、戴正、王幼学及柏唐阿出身的徒弟均师从郎世宁学习线法画,在郎世宁等传教士画家相继逝世之后,则完全依靠他们来完成下交的线法画创作工作。endprint

2、其作品中的洛可可风格对清代艺术的影响

洛可可艺术是乾隆时期盛行于欧洲的艺术形式,其风格特点就是繁缛纤巧、富丽堂皇,它与乾隆皇帝的“盛德与精细”的审美观不谋而合。他所带来的法国洛可可风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彩瓷工艺和珐琅彩的发展。

①对乾隆粉彩瓷的影响。乾隆粉彩瓷最大的艺术特色是纹饰繁缛、装饰华美。而这亦是郎世宁画风最显著的特色之一,华丽工细,无论是油画、线法画还是新体画大都呈现出构图繁密严整、设色富丽华贵、勾线纤巧流畅。

乾隆粉彩瓷的另一艺术特色是勾線与色彩渲染相结合。这一特色在雍正时期即已形成,不过乾隆时期在勾线的细致和色彩的运用上显然更加精进、纯熟,而这一技法的运用正是郎世宁新体画的主要特色。新体画在绘画实践中创造性地将中国线描与西方渲染相结合,这一技法在乾隆时期全面成熟,乾隆粉彩瓷有不少模仿自郎世宁及其弟子宫廷绘画原作。乾隆粉彩色彩渲染并不同于西方,而是将西方浓重的阴影和强光效果去除,使整体效果表现柔和,同时兼备逼真写实之效果。乾隆粉彩在色彩渲染已经能达到效果的同时,并没有摒弃线条的运用。

②对乾隆珐琅彩的影响。乾隆时期的珐琅彩呈现出来了极具装饰艺术趣味的洛可可艺术风格。这时期的珐琅彩中一种重要的风格就是锦地风格,给人以整体感、制作精致华丽又细致。台北故宫所藏“绿地梅竹图盘”,该盘高 4.1厘米、口径 17.2 厘米、足径 10 厘米。器底有蓝料书“乾隆年制”四宋体字款外加双方圈。盘子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乾隆时期才有的工艺——轧道。“轧道工艺又称为锦上添花纹。这种纹样也完全不同于雍正时期白地绘画风格,而呈现出一种富丽堂皇的感觉。其花纹绘制工整,层次感丰富,运用多种色彩及图案,工艺方法多样,显示出一种对釉彩颜料及技艺高度熟练的控制能力”。表现富足、丰满的夸张装饰,正是洛可可风格最好的中国式体现。郎氏新体画在实用兼观赏性的乾隆珐琅彩瓷中的影响屡见不鲜,显示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3、培养一批西画画家

据雍正元年《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以下简称《清档》)记载,至康熙晚年已有13名柏唐阿(满族闲散人)在郎世宁油画房里学过油画和线法。雍正元年留下其中的班达里沙、八十、孙威凤、王娇、葛曙、永泰等六人继续学习,后又补充王幼学(王珍之子),戴恒、汤振基、戴正、戴越、张为(维)邦、丁观鹏。乾隆元年,在郎世宁的众多徒弟中脱颖而出者有戴正、张为邦、丁双绷鸟、王幼学等四人。乾隆九年,张廷彦又在郎世宁处学习油画与线法,与其父(张为邦)先后画了大批绢画。郎世宁逝世后,其创作方法为养心殿造办处画画人序阂奎承,为室内装演绘绢画。他传播的线法不仅在清内廷被继承沿用,而且在民间绘画上也被加以应用,如山东泰山脚下岱庙主体建筑天贩殿内的《泰山神启跨回奕图》巨幅壁画,画面上的建筑即用线法构图,使其具有深远的视觉效果。种种记载足以说明西画在当时影响极大,这对当时独占中国几千年的国画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总之,本文认为郎世宁的丝绸之路艺术与清代艺术交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西画技法在中国画中的运用;二、郎世宁作品中的洛可可风格对清代艺术的影响;三、培养一批西画画家。郎世宁西洋画技法为清代绘画的技法创作提供了实践基础,经由它传入西洋绘画为清代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为封闭清代艺术打开了一扇窗。在如何对待继承与变通、传统与创新的问题上,通过郎世宁,我们能够得到很多有益的借鉴和启发。郎世宁的绘画艺术虽然没有从思想上、内在的精神上、本质上赢得清代主流画家的一致认同,但是郎世宁为丝绸之路美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为中西方绘画交融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画家。

参考文献

[1]李晟文.清代法国耶稣会士在华传教策略载[J].清史研究,1995(3):53-60.

[2]聂崇正.清代外籍画家与宫廷画风之变[J].美术研究,1995(1):32.

[3]聂崇正.清代宫廷绘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6.

[4]孔令伟.夷画·儒画—17、18世纪海西法在不同人群中的反应[J].新美术,2002(4):58.

[5]徐书城.绘画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54.

[6]周思中.清宫瓷胎画珐琅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1716-1789.

作者简介

程玉萍(1980-),女,河南郑州人,陕西师范大学讲师,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艺术文化史。endprint

猜你喜欢
丝绸之路
古代丝绸之路行旅佛教徒的新闻传播活动
丝绸之路背景下西安旅游业国际化发展对策建议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文化交流
浅析“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