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福利机构孤残儿童社会融合的路径

2017-12-07 16:39李玲宋雅婷
卷宗 2017年33期

李玲+宋雅婷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的变迁,社会工作专业化进程的加快,有关机构内孤残儿童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备受人们关注,机构内儿童如何与社会融合是近年来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制度、社会及个人三个层面阐述福利机构孤残儿童的社会融合路径。

关键词:福利机构;孤残儿童;社会融合;路径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同时,儿童也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而福利机构内的孤残儿童作为弱势中的弱势,享有的话语权是最弱小,由于各种因素导致他们与原生家庭分离,使其不得不生活在集中监护养育的福利机构内。长期的机构内生活,使这些儿童与社会生活接触较少,对儿童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他们一方面需要生理上的护理照料、康复治疗和情感关怀,另一方面还需要学习生活技能、基本文化知识,同时还要创造机会让他们参与社会互动,增强社会融合。本文从制度层面、社会层面及个人层面阐述机构内孤残儿童的社会融合路径。

1 制度层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儿童福利是社会福利的重要体现,是政府和社会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的各种支持、保护和补偿性服务。福利机构孤残儿童只能依靠国家制定的社会福利政策,来保障他们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因此,政府完善福利机构内儿童社会福利政策体系,各职能部门政策执行到位,儿童福利机构加强建设,特别是专业人员的队伍建设及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的参与都显得尤其重要。

(一)构建儿童权利保护机制,树立“以人为本”的儿童发展观。

《儿童权利公约》第23条中“身心残疾的儿童应能在确保其尊严、促进其自立、有利于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条件下享有充实而适当的生活”的要求,不仅赋予了对儿童基本生存和接受保护的权力,而且强调了包括残疾儿童在内的所有儿童充分发展其体能和智能及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力。因此,儿童福利机构必须要求员工积极学习《儿童权利公约》《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儿童福利服务标准化流程等,使照顾者能够以客觀的、体谅的心态,在平等、安全、温暖的氛围中与儿童建立信任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尊重机构内儿童权利,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

(二)重视福利机构儿童教育,提高儿童自身权利意识。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提到“保障特殊困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落实孤儿、残疾儿童、贫困儿童就学资助政策”的要求,福利机构应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让儿童认识到自身与其他社会儿童享有同等权利,享有全面参与经济、社会和文化升级享受正常的生活及社会福利。福利机构应积极探索“小有所教”、“因人而异”的特殊教育方式,开辟儿童福利机构内特殊教育。如,在教学中选择综合性主体课程,即围绕特定的、与儿童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从每名儿童的智力、能力水平、身体需求出发,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康教活动,从而发展儿童认知、技能水平及适应能力的课程。这种课程形式灵活性和内容实用性强,能够迎合儿童的特殊需求,并能够照顾到儿童的个体差异,同时使得儿童学到实用的知识技能。这样,不仅使儿童享受了平等的受教育权,还使得孩子增长了学习知识,使其身心都得到了提升,大力保障了特殊儿童平等享有受教育权。

(三)完善孤残儿童社会权益保障制度,提升儿童自我认同感。

在儿童福利机构集中供养的模式下,儿童面对院内规范化的管理,遵循统一的固定的作息时间,难以有个性化的发展。再加上儿童自身条件的限制,表现十分乖巧,从不反驳工作人员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看法,对于他人分配的任务“逆来顺受”,总是缺乏自信心,自我认同感很低。这使得儿童漠视自己的自我需求,使得他们积压了许多负面情绪且不敢表现出来。

2 社会层面,促进社会对福利机构孤残儿童的接纳

社会对孤残儿童的接纳,给他们融入社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福利机构根据社会需求和院内实际,积极拓展服务职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升社会服务效能,促进内外互动与交流,增加社会对机构孤残儿童群体的认识和认同感。

(一)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加接触机会

针对福利机构孤残儿童接触社会机会较少,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较弱的情况,福利机构以“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开展联谊、小组活动,让儿童走出福利院,了解社会,以满足儿童在实践过程中认识新事物、丰富生活阅历等需求,从而达到儿童与社会接轨,促进其人格、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全面发展的目标。如组织社区慰问演出、文明马路劝导、超市购物等,不仅拓展儿童的视野,交流感情,锻炼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也使儿童最大程度地接近社会,融入社会。

(二)通过“家”校互动提升社会参与能力

福利机构生活教师按时参加家长会、每学期家校沟通交流会、到校处理孤残儿童在校问题等。为培养其良好的礼貌礼仪习惯,邀请校外老师来院讲授礼仪课,制定孤残儿童的礼仪评分表,每天开展例行检查,每周进行“文明礼仪之星”评选表彰活动。提高孤残儿童的语言举止、衣着穿戴、内务整理等方面,以此培育其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及行为习惯,为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三)通过志愿服务引导大众认知

福利机构要坚持开门办院,与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开展社会化互动,提升社会对机构内儿童群体的认知,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一方面为志愿组织和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的需求和岗位,另一方面针对志愿者制定的活动计划,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使其能够更好地顺利实施,从而更有效地为机构内儿童服务。

3 从儿童自身层面,促进儿童参与社会生活

着眼于培养机构内儿童的自身生存能力,以促进孩子的“自理、自立、自强”为理念,因材施教,注重差异,促进儿童成人成才,融入社会。

(一)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孩子生存能力

为帮助机构内大龄儿童成年后能顺利融入社会,结合大龄儿童的兴趣爱好和综合能力及其对自我个性、职业选择的初步认识,帮助大龄儿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如联系爱心企业安排到蛋糕房、汽车4S店、美发店等机构进行职业技能体验,同时进行交通换乘、银行卡取款、独立处事能力培养锻炼与特别关注。经过短期岗位实习,对适应不良、成长困难的岗位进行再选择,选择易于就业的岗位进行就业,激发儿童的内在潜能,提升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通过外出参观学习开阔儿童眼界

为了让机构内儿童能及时的接触到社会新生事物,丰富他们的社会知识和生活常识,福利机构可以组织儿童到科技馆、博物馆、自然风光旅游景点等场所参观交流。这些活动的开展,既可以丰富孩子们的生活,培养他们的爱心,更能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同时,也可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成长,增加孩子们适应和融入社会的知识量。

(三)通过组织主题活动提升融入社会自信心

福利机构结合六一、春节等传统节日为孩子开展主题活动,组织儿童节目表演,通过舞蹈、歌曲、小品表演等方式向社会各界展示儿童的才艺及精神面貌。通过开展爱心义卖等活动,可将儿童平时制作的手工作品、绘画作品、书法作品等展览,给儿童创造一个自我锻炼、自我展示的平台,而且更有效地激励孩子们追逐梦想,不放弃希望,也让社会更多的爱心人士加深对这个特殊群体的了解,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爱与帮助,也让儿童发现自己的优点,提升融入社会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关荐,王志强.儿童福利机构中孤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

[2]陆士祯.中国儿童社会福利需求探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