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模式的构建

2017-12-07 06:39胡勇胜
文教资料 2017年24期
关键词:国防教育协同发展高等教育

胡勇胜

摘 要: 国防教育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国防教育面临的问题,以及国防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大量渴求需要与高等教育实现协同发展,值得认真研讨。依托校园文化、实践育人、服务国防等协同基点,并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科研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活动安排等方面实现有效协同,生成教育发展合力,构建国防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模式。

关键词: 国防教育 高等教育 大学生 协同发展

国防教育是国家为增强公民的国防意识,提高公民的国防行为能力而进行的教育,是国防建设和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高校国防教育是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为国防建设服务。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国家安全总体环境,以及“90后”大学生表现的新特点,高校国防教育遭遇新的问题。当前,如何探索出一条国防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模式显得很重要。

一、国防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动因

一方面,高校国防教育面临的发展困境迫切需要与高等教育实现有效协同。高校国防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依然遭遇了一些发展方面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部分高校党委对国防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国防教育管理机构不健全,国防教育管理制度不完善,国防教育经费难以满足工作需要;二是部分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局限于新生军训和军事理论课;三是部分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的课时不足、教学管理松懈,教学安排局限于大学一年级,基本处于敷衍状态;四是国防教育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不够合理,部分教学内容存在不能“与时俱进”、过于“军事化”现象,军事技能训练以队列训练、军纪教育、内务整理、汇报表演等为主,缺乏吸引力。五是国防教育教学条件不充足。首先,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的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数量严格不够,难以满足课程教学需要。其次,学生学习国防教育课程的条件受限制。客观上,在非军事环境下,很难营造良好的国防教育课程学习氛围;主观上,部分“90后”学生不关注国防形势,对国防军事知识的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与热情。再次,国防教育课程的教学设施设备不完善,如多媒体设备、网络信息系统不健全,战争环境模拟系统缺乏,专业教学资料不齐备、见习场馆不完善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国防教育在高校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国防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发挥。

另一方面,国防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大量渴求需要与高等教育实现有效协同。当前,我军人才队伍主要是在机械化条件下培养出来的,信息化素养整体偏低,各类干部还处在知识普及向观念更新、能力转化的初级阶段[2]。2015年中国国防白皮书《中国的军事战略》指出,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健全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培养和造就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的人才群体。这从侧面说明,我国当前的军队人才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国防建设需要,因此急需大量优秀大学生进入部队服务。

2013年,国防部征兵办公室明确大学生征集比例要达到征集任务数的25%以上。2014年江苏省无锡市大学生士兵征集比例为55%,比2013年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2015年浙江省宁波市征兵工作将继续突出高素质兵员征集,高校应届毕业生、在校大学生、已被高校录取的高中毕业生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全部纳入征集范围,预计大学生征集比例达48%。2016年,国家进一步增加大学生士兵的征集比例,努力提高部队官兵的整体素质。例如,辽宁省大学生兵占新兵总数达36%,比2015年高2.6个百分点;山东省征集大学生比例将提高到35%;北京市大学生士兵征集比例要求进一步提高,达到72%,比2015年增加近两个百分点,创下历史新高[3]。由此可见,国防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日趋增加,对普通高等教育的依赖性不断增强,实现国防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是形势所迫。

二、国防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基点

1.校园文化是国防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催化剂。要实现国防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效协同,就必须在校园里营造良好的国防文化氛围。高校应建设和维护好国防教育网站,开设国防教育微信、微博平台,开办国防教育手机报,抢占大学生思想交流的新空间;在校园内设立国防教育文化长廊或者国防文化广场,并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大型电子屏等载体不定期宣传国防军事知识和一些重要的国防军事活动及事件;在重要节庆日,邀请军事专家或现役军官来校做国防形势报告;成立国防军事类学生社团,发挥大学生军事发烧友的感染和辐射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和平台,努力营造浓郁的国防文化氛围。

2.实践育人是国防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助推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文件明确指出,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各高校要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

国防教育和高等教育都肩负着实践育人的神圣使命,因此深入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是实现二者协同发展的应然要求与必然选择。一是在夏秋季征兵期间,组织广大学生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宣传征兵政策,开展国防教育调研;二是将国防教育与假期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结合起来;三是利用暑假开展军事夏令营,重走长征路活动;四是组织广大学生分批分层次开展红色旅游活动;五是不折不扣地抓好学生军事训练。通过深入而广泛的实践,广大学生深刻接受革命傳统教育,全面了解我国的国情,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激发保家卫国的热情。

3.服务国防是国防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关节点。教育服务国防的主要途径是为国防建设输送大量素质人才,其中有两条路径:一是培养国防生,二是征集大学生入伍。目前,与军队签约培养国防生的地方高校已达117所,在校国防生近7万名,已有3万名毕业国防生补充到我军各条战线[4]。国防生作为后备军官,在校期间按照准军事化管理,他们集体住宿,集体出操,集体训练,具有较好的军事素质,是军队在普通高校的一张名片。高校应通过组织普通大学生参观国防生内务,观摩国防生训练,组织开展军事日活动,选拔优秀国防生担任学生军训教官等形式,加深大学生对军队、对军人的了解,鼓励大学生参军报国。对于非国防生培养高校,应着重抓好大学生的应征入伍工作,通过各种措施增强学生的爱国精神、国防观念和军人职业意识,支持和鼓励优秀大学生参军入伍,服务国防建设。

三、国防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途径

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创新不能缺失国防教育的有力支持,国防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整合亟待加强。就国防教育而言,只有获得相应的体制机制保障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发展,匹配度低的问题才能得到科学应对和妥善处置[5]。这是宏观方面就提高匹配度,增强协同效应的建议,那么微观方面,应立足于高校层面,着重从四个方面入手。

1.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实现国防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协同。国防教育与高等教育是为同一目标服务的两种不同形式和手段,相互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实质上两种教育都是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方法转变为自觉的群众意识和能力的教化过程。二者都在为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保卫者的进程中,各以独特的方式和工作规律发挥应有的作用[6]。这个目标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国家要求层面,即培养党和国家事业的捍卫者、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学生个体层面,即学生知识结构的提升、能力素质的提升和职业技能的提高等。

要将这一宏伟目标落地生根就必须把它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规划之中,贯彻到高校教学的各个环节,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对国防教育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学分学时安排、学期周课时分配、课程考核形式等问题给予明确规定,让教师和学生把它作为一门课程对待和进行认知,从而在思想上予以重视。然而,部分高校在本科生专业培养方案中,把军事理论纳入公共必修课范围,将军事技能训练作为集中实践环节,可在公共课开设方案中卻找不到这两门课程,于是这两门课程自然就没有进入课表,而是在开学后以讲座形式单独组织,却要求学生的这门课程考核必须为合格以上,否则就不能顺利毕业。这种应付和矛盾的做法,把国防教育课程置于尴尬和可有可无的境地。国防教育的这种生态环境与其崇高的目标不相匹配,制约国防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导致其很难与高等教育实现互促发展,生成教育发展的合力。

2.在教学科研管理上,实现国防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协同。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第一,合理确定集中军训时间、内容与分散进行军事理论课的内容和学时比例,促使国防教育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第二,把军事理论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高校课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功能,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国防军事知识教育,保证国防教育的深入性和有效性。第三,将国防教育融入其他相关学科专业教育。各类专业教师要认真研究本专业与国防教育的结合点,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隐性地、间接地融入国防教育内容,在保证国防教育经常性的同时,以渗透的方式强化大学生的国防意识。第四,结合学校实际,适当开设一些国防教育的选修课程,弥补国防教育课时不足等缺陷,完善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第五,集中军训期间,军事教师要提前介入,推动军事理论教学与军事技能训练间的协同互促。这种协同方式能使学生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军事理论方面的知识,或使学生在理论课学习过程中提高对军事技能的认知水平[7]。第六,在教改项目和科研项目的设置与管理上,将国防教育与其他专业一视同仁,支持教师开展国防教育科学研究,并鼓励其他专业教师开展与国防教育的跨学科和结合研究。

3.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实现国防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协同。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8]军事教师是实现国防教育课程目标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建设一支思想稳定、业务娴熟的国防教育教师队伍,是高校国防教育顺利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与高等教育实现协同发展的关键要素。一是将国防教育专职教师的编制和职称评聘纳入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有计划地招聘一两名优秀博士专职从事国防教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二是对现有国防教育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同时鼓励和支持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努力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和学识水平,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专业工作能力;更新国防教育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国防教育的需要。三是开展经常性的教学比武、外出交流研讨与科研活动,重点培养一批教学骨干和学术骨干,努力形成教学科研人才发展梯队,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防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推动国防教育向深层次发展。

4.在学生活动安排上,实现国防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协同。学生活动是高校贯彻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平台,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第二课堂,也是学生培养自信、提升素质的重要舞台。学生活动有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认识与实践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创造性优势领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情商,培养良好的性格[9]。目前高校学生活动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规模大举办频率高,活动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高校应就学生活动进行顶层设计,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之列,按照“控制总量,提升质量,兼顾全面”的原则,着重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对学生活动进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和分类支持。高校有关部门应对全校每年开展的各级各类学生活动按传统活动、主题活动、迁移活动、专业活动等四类进行研究分析,分层次进行指导与管理,在经费支持上按活动的划分等级进行明确,打造和培养一批精品活动。二是将国防军事类活动纳入学生活动规划范围,在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18”、国防教育日等重要节庆日举行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三是成立国防军事类学生社团,并鼓励和支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通过系列富有意义而精彩的活动,既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又强化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国防教育无现成的章法可循,关键在于探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深入的理论探索为国防教育实践找到合适的发展出路,逐步形成国防教育自成体系的发展模式,促成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合力,使二者实现有效协同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国防教育的针对性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吴温暖,主编.高等学校国防教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2]钱振勤,叶怀义.战斗力生成模式的系统分析与军事教育创新[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3]大学生征兵信息[EB/OL].http://www.0730hao.cn/article/zbdt/index.html,2017.7.30.

[4]国防生招生10年回顾:菁菁校园砥砺军中利剑[N].中国教育报,2010-11-16(04).

[5]宋逸成.论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防教育匹配[J].江苏社会科学,2010(12):26-29.

[6]陈宝华.国防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系[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671-672.

[7]李科,张正明.协同效应: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目标选择[J].高校教育管理,2012(11):39-42.

[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

[9]宋鸿雁.高等学校学生活动的创造性人才培养价值及其管理[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3):46-48.

基金项目:2016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大学生国防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6D11)。

猜你喜欢
国防教育协同发展高等教育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