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扶贫的发展思路研究

2017-12-08 11:03张敏敏王文生郭雷风陈桂鹏
江西农业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农技农业信息

张敏敏,王文生*,郭雷风,陈桂鹏,2

(1.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业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81;2.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200)

农业信息扶贫的发展思路研究

张敏敏1,王文生1*,郭雷风1,陈桂鹏1,2

(1.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业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81;2.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200)

在信息时代下,如何利用获取的信息资源有效地改善中西部地区信息贫困的窘况,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挑战。目前,农业信息扶贫还存在许多薄弱的环节和尚未攻克的难题。从农业科技服务角度对信息扶贫展开了探讨,在云计算背景下,论述了农技推广云平台在信息扶贫方面的应用,进而为减小中国东部与西部贫困地区农业信息分化建言献策。

农技推广;云平台;信息扶贫;信息分化

0 引言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有计划地系统扶贫工作,国家统计局2017年2月28日发布的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贫困标准计算,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4335万人,比上年减少1240万人[1-2]。较之1978年的2.5亿贫困人口,经过38年的奋斗,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底子薄、基础差,贫困问题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的现实社会问题。尤其是在当今全球信息化、网络化的进程中,不同的地区、企业及人群之间,对信息资源的获取能力和信息技术的掌握和使用程度大不相同,形成一种较为严重的知识不对称现象。贫富差别已越来越多地表现在对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占有和利用上,信息的数字鸿沟已经成为不容小觑的问题,这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社会形态、思想文化、沟通方式以及经济发展。然而笔者在“CNKI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对有关文章进行查阅,研究发现,近年来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受到诸多限制,进展缓慢难以突破。虽然关注的学者众多,初步探索者不少,但深入研究者寥寥无几。

扶贫开发工作直接关系到中国数千万人民的福祉,关系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也影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国际社会对我们国家和人民的认可。信息和科技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对农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信息扶贫即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信息技术和通讯设备,为贫困地区建设一座能与全国广大地区信息沟通的桥梁,以改变贫困地区信息长期闭塞的状态,确保人类能够共享信息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利益。21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产业作为新的科技革命的重要内容,也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热点。本文从数字鸿沟及信息分化入手,分析了当前我国信息扶贫的现状,依据农技云服务在信息扶贫中的应用,提出了农业信息扶贫的总体思路。

1 数字鸿沟与信息分化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兴信息通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在我国东西部地区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数字鸿沟”一词描述了在获取和使用信息、通信技术方面的差距,传统上被认为是有或没有获取或使用权的问题[4]。从表面上看,这种鸿沟是对信息技术的占有和运用方面的差距,然而从深层次上考虑,则是随着差距不断扩大,最终产生的信息分化。信息分化出现后,多种分化将接踵而至,贫富分化危害国家安全乃至全球政治经济的稳定,甚至剥夺一些人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是诸多分化中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能引发矛盾的一种社会分化[5]。当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现代农业,找准扶贫方向,增加信息扶贫力度,化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软环境矛盾,则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3]。

数字鸿沟将阻碍经济的发展、影响社会的稳定,导致“马太效应”的产生。数字鸿沟包括我国与世界的鸿沟、我国各地区之间的鸿沟两大块。虽然中国在改善国家通信基础设施以及缩小整体数字鸿沟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西部(如新疆)和东部(如江苏省)部分地区在缺乏信息通信技术的情况下,农村和城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6]。因此,在新的贫困威胁下,从战略高度制定减小甚至消除该类差距的对策和政策,已成为缩小信息不平等以及减少贫困的一个关键因素[7]。数字鸿沟的形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1.1信息传递不彻底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信息传递的途径已经由书籍、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介发展到以计算机网络通讯、卫星通讯等为主的高科技传播体。但与此同时,对新传播媒介带来的信息资源的获取能力也拉开了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差距。在我国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信息站点大部分仅能延伸到县级,好一点的延伸到乡镇,进村到户的信息传递明显出现断层。信息传递的不彻底阻碍了偏远村庄获取高科技传播体带来的信息成果。

1.2文化普及率带来的问题

克服各类困难后,信息传送到贫困户手中,然而若想让贫困户将有用的信息转化为生产能力,这也成为一项要克服的难关。最大的因素是贫困地区人们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没有开放的理念使他们摆脱保守的小农思想的制约,对新的生产技术缺乏热情、兴趣及信任。

同时,贫困地区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资源的保护力度不足,工资、保险各种福利对优质教育人才缺乏吸引力,导致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造成教育资源的匮乏。

1.3信息基础设施的落后

在贫困县区,信息传播的载体如各类报刊、电视普及率不算太高,因为交通不便,甚至一些地区出现无电话、电视、报刊杂志的情况,这成为制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水平和开发市场的重要因素。

随着智能终端的不断进步,在满足个人电子终端与互联网的有效结合条件下,即保证3G/4G网络的前提下,手机作为一个有效终端可以完成各类信息的获取和推送。当下值得注意的是,基础设施的不足导致贫困地区跟外界联系密切性降低,在市场经济和技术不断发展壮大的背景下,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无疑成为信息数字鸿沟形成的重要因素。

1.4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我国蕴藏着丰富的科技信息资源,其中不乏农业信息资源,只是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造成了农业科技信息的严重浪费,这已经成为我国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农民也表现出了对农产品当前市场价格和供求信息的需求,以便更有效地进行农业生产和市场决策。

农民亟需通过信息媒介在信息网络上获得最快速、最直接的反映。然而时下农业科技推广平台没有得到充分的推广和完善,贫困地区大多数农民仍然游离于网络及网上信息资源之外。

2 信息扶贫现状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接收信息资源和使用信息技术已成为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信息优势也将成为竞争优势的必要因素[4]。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3年,互联网在中国迅猛发展。2016年底,中国的网民数量达到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3.2%,其中手机网民6.9亿,占全部网民的95.1%,农村互联网覆盖率为33.1%,只占城市(69.1%)的47.9%。

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2008年底以22.6%的水平首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根据维基百科对世界互联网用户普及率数据的统计,互联网普及率在世界范围内由2005年的16%上升到2016年的47%,发展中国家由2005年的8%上升到2016年的40%,而发达国家的互联网普及率在2005年已经达到51%,到2016年已达81%。从洲际上看,2016年欧洲和美洲的互联网普及率均在65%以上,而亚太地区占到42%,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非洲地区仅达到25%。

就我国内部而言,截止2016年底,全国的互联网普及率为53.2%,北京的互联网普及率仍然排在第一位,占到77.8%。东部沿海省份均达到50%以上,甘肃、贵州、云南等中西部地区普及率均在45%以下,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信息化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差距,这也将成为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之一。

2.1信息扶贫在众类扶贫中的位置关系图

不论“科技扶贫”还是“教育扶贫”,实质上都是“信息扶贫”。信息扶贫在众多扶贫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实现其他扶贫的重要支撑手段[8](图1),为农户提供获取科技和市场信息的有效途径,在帮助农民农业增收的同时,增加产业链,促进农产品商品化,进而持续协助农户摆脱贫困,是农业信息扶贫工作的重要课题。

图1 信息扶贫在众多扶贫中的位置关系图

2.2信息扶贫内在的发展模式

从信息扶贫内在的发展模式来看(图2),核心层面就是信息资源、网络及各类信息装备,这也是信息扶贫得以发展的关键因素。另外人才、产业、技术及规制是信息扶贫的支撑层,应用实践、用户需求、消费观念、市场供求、价格定位是信息扶贫的应用层,即为信息在扶贫工作中真正发挥作用的一环。

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开展农村信息扶贫的关键环节,是帮助农民对各类农业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快速传播的必备条件。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的建设。其中硬件建设要提高计算机的普及率。软件建设需要建立诸如图像数据、文本数据、空间数据、分析数据等内容全面的农业信息web数据库[9]。此外,还应包括设计开发农村网络应用平台,例如农技云平台,进行专家诊断、农户交流、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及防治技术,以及推广各种实用技术的多媒体文件等。

图2 信息扶贫内在的发展模式图

3 农技云服务下的信息扶贫

人才、产业、技术及规制是信息扶贫的支撑层。近年来,在国内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中,基于云计算的信息化平台建设以及在云服务模式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众多,为建设农业农村信息化云服务平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在此基础上,一个基于云的农技推广平台,即农技推广云平台,在一个相对成熟的开发环境中应运而生(图3)。

3.1云计算对信息扶贫的作用

3.1.1 云计算技术为农业物联网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云计算技术,将果园、温室、鸡舍等农业动植物生产的光照、CO2含量等环境信息、生物体信息、农机设施设备信息和生产中的各类管理信息等实时地连入网络,存储在云数据库中,以实现对动植物各类信息的监管,提高生产效益,保证产品质量。传统的数据库以及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够存储实时监控下的海量数据,并且不能实现在大规模生产条件下,面对各类信息变化时做出的快速反应。云数据库则能方便快捷地完成对海量信息的传输与存储,因此云数据库较之传统数据库而言,可以为农业物联网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计算支持,因此在存储和服务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10]。云计算技术提高了MIS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水平。

3.1.2 农业生产过程的云管理与云决策 随着云计算与农业物联网的持续发展,农业生产过程将不断产生大量信息,且信息的复杂程度也在持续加深,现阶段,仅凭农户现有的技术水平,直接利用这些原始数据进行有效决策的难度加大,农业专家也需要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因此智能化的大规模计算系统在农业生产管理过程中逐渐得到重视。由此基于云技术的农业管理信息系统便发挥出重要作用,对农业信息的分析、管理和决策有着重要应用价值。

3.2全国农技推广云平台信息扶贫

2010年,在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和信息司的指导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根据多年来运营中国农业推广网以及农技推广体系所总结的相关工作经验,整合现代信息技术,武装农技推广工作相关主体,组织农业领域的相关资源单位设计研发了基于3G等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信息化云平台。农技云平台是云技术在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典型运用,其打破了农技推广人员以往骑着单车、走走田头、口口传授的工作流程和推广方式,一个专业化的农技推广信息化平台让更多的农民加入到农业信息的科学管理中来,满足了农民日益增长的技术需求。

平台为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给推广对象提供了更加便利有效的服务,在进行功能、界面及安全性设计时,均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并分析用户的实际使用特点,使得用户能够方便且安全地获取平台服务。定期进行市场调研,针对示范推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用户反馈,不断完善平台各项服务功能,科学地管理版本变更,以敏捷开发理念为指导,对平台的浏览器端及智能终端进行周期性更新[11]。

农技推广的知识服务体系,有便携式农技知识库、专家双向诊断系统、农技问答模块、经验交流模块与农技处方等模块的解决方案和具体实践[12]。农技推广体系也致力于将平台升级为农技推广信息化平台,赋予平台政务管理、信息釆集、信息上报、信息公开等功能,实现科学管理,提升决策支持的总体水平,实现对不同自治州农业生态区和特色农业区种植技术、土肥技术、病虫灾害、生态环境状况等各类生产经营信息的公开[13]。

云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其独特的优势十分明显,已经逐渐成为IT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在很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信息化和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云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必然把农业信息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农技云平台的广泛应用,能够带动农技推广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有利于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在农技服务质量、农民整体素质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14]。在信息化相对薄弱的农业领域采用云技术,能够促使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向更综合、更适应的方向发展。

应用实践、用户需求、消费观念、市场供求、价格定位是信息扶贫的应用层,即为信息在扶贫工作中真正发挥作用的一环。通过农技云平台对农技人员进行农业政策、市场供求价格、技术信息的培训,让他们成为新一代大众媒介人。

4 农业信息扶贫总体思路

从我国目前的扶贫实践中,信息扶贫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一是直接到户。即农户直接通过教育培训、技术指导以及政策支持等对自己耕种的农田进行资源投入和市场对接。充分发挥县级、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的作用和优势,提高从县级到乡镇,乡镇到村庄,村庄到农户的信息传递效率。实现脱贫、减贫。

二是鼓励贫困农户参与当地产业链。即通过当地的龙头企业、网商、大户及专业协会等,构建互联网电子商务产业链,增加贫困户接触互联网的机会,为更大范围内的信息扶贫奠定基础。劳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是制约农村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产业发展的不足更加剧了劳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贫困地区受地形地貌限制,交通不便,农村学生入学的难度和成本相较于平原地区大大增加,导致贫困地区入学率明显偏低。同时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使得贫困地区在教育资源方面的保护也是有限的,教育资源的匮乏又使得农村和农业方面的人才数量更加稀少,较低的入学率使得当地青年过早地辍学外出打工,培养的农村人才数量大大降低。

三是分享溢出效应。即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在一定的贫困区域形成其特色产业的生态市场,贫困户依据专业人员指导劳作,提高生产效率。农户分型规模化市场中的果实对实现农业信息扶贫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应该鼓励相关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开发推广基层农技云平台,利用云计算技术,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多元信息。一是农业生产技术信息,包括作物栽培与环境控制、畜禽水产养殖,土壤改良方式方法。二是农副产品加工信息,包括采收、储藏、保鲜、运输及加工等,产业链各节点有效运作信息。三是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包括农药、化肥、地膜、种子及种苗的市场价格和用量,以及农资的价格和性能等。以江苏兴化市以及贵州铜仁的农技推广平台为例,提高农技员的文化素养,增加自身知识储备和服务频率,利用基层农业信息服务人员贴近农民的优势,通过操作手机客户端,帮助农民能够及时了解并方便查询当前农产品价格市场、农资市场、劳力市场以及天气、政策等信息。及时发现并解决农户身边发生的各类农事事件。通过农技云平台,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与相关社会力量紧密联系起来,各参与者自我学习、自主创造的网络化环境不断得到优化。云平台充分利用了当代移动通信技术,促进了沟通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使农技人员随时随地都能帮助农民解决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类种(养)问题[15]。

5 总结与展望

信息扶贫工作,就是要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基础设施和信息通讯技术,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信息服务体系,在中西部贫困地区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架起一座信息沟通的桥梁,改变贫困地区因信息闭塞导致的经济落后状况,使得该地区能够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更有效地与经济发达地区实现经济技术交流与协作,发挥特色产业、生态产业的优势,进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近几年,随着我国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农业农村的发展问题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对农业农村的数据资源服务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农业农村数据资源建设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进而实现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未来云计算必将对现代农业的信息化发展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因此,应紧紧抓住当下这一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机遇,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和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能够实现与农户互动、专家咨询、在线学习、数据远程存储及处理支持、信息资源共享等业务的,以农民为中心的农业技术信息服务系统,围绕“三农”进行信息采集、信息推广、应用和技术指导,让农民的信息需求得到及时反馈。并能根据本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农产品的市场信息及预测信息,有针对性地提出并实行信息服务,实现农技云平台作用下的精准扶贫。

[1] 王东放.我国中西部地区信息贫困现状与对策[J].工业经济论坛,2015(2):146-154.

[2] 国家统计局.统计局发布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7-02-28]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8/content_5171643.htm.

[3] Compaine B M. The digital divide: facing a crisis or creating a myth?[M]. London: MIT Press, 2001.

[4] 谢俊贵.社会信息化过程中的信息分化与信息扶贫[J].情报科学,2003,21(11):1138-1141.

[5] 沈周高,张承祥.安徽大别山区信息扶贫工作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5):283-286.

[6] Guo Y, Chen P. Digital Divide and Social Cleavage: Case Studies of ICT Usage among Peasants in Contemporary China[J]. China Quarterly, 2011,207(19): 580-599.

[7] 谢阳群,汪传雷.数字鸿沟与信息扶贫[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24(6):426-430.

[8] 李锦.数字鸿沟与信息扶贫[J].现代情报,2006,26(3):36-37.

[9] 张琴.农业扶贫重在信息扶贫[J].中国国情国力,2004(12):36-37.

[10] 崔文顺.云计算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农业工程,2012,2(1):41.

[11] 王亮,王文生,李秀峰,等.全国农技推广云平台及其应用前景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14(2):5-7.

[12] 王曦光,周国民,王文生.农技推广知识服务模式研究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3):13065-13068.

[13] 李峥.埃塞俄比亚农技推广信息化现状分析及解决方案设计[D].北京:中囯农业科学院,2014.

[14] 尹国伟,王文生,李秀峰,等.建设“农技推广云平台”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J].宁夏农林科技,2014,55(1):87-89.

[15] 王文生.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农业科研创新与推广瓶颈[J].中国农村科技,2012(7):27-28.

(责任编辑:管珊红)

ResearchonDevelopmentofAgriculturalInformationPovertyAlleviation

ZHANG Min-min1, WANG Wen-sheng1*, GUO Lei-feng1, CHEN Gui-peng1,2

(1.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2.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Information, Ji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nchang 330200, China)

In the information age, how to use the obtained information resources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light of information poverty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areas of China is an important challenge t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weak links and problems which are not solved in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inform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from the view poi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expounded the applica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loud Platform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loud computing, and then made several suggestions to reduce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differentiation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impoverished areas of China.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loud platform; Inform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Information differentiation

TP39

A

1001-8581(2017)12-0132-05

2017-08-21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201303107);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CAAS-ASTIP-201X-AII-04);江西省科技计划项目(20171BBF60029)。

张敏敏(1991—),女,山东齐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信息网络技术。*通讯作者:王文生。

猜你喜欢
农技农业信息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订阅信息
培育乡镇农技人员立足当下更要看重长远
看仪陇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