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1158”研导学评一体化教改实验探索

2017-12-08 01:09韦剑
广西教育·D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导学教研课文

韦剑

河池市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和贫困人口较多的地级市,境内有壮族、汉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苗族、侗族、水族8个世居民族,全市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3.67%,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19.95%,17岁以下留守少年儿童占同龄少年儿童的35.7%。受地域、资源等条件限制,河池市基础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发展速度缓慢,课改形势不容乐观,2004—2010年选派中学语文教师参加全区教学技能比赛从未有一人获得过一次一等奖。为探索新课改形势下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我市教科所于2012年11月启动了中学语文“1158”研导学评一体化教改实验(以下简称”1158”教改实验),以金城江区为县域实验点,采取点面结合的办法,組织全市各县(区、市)中学(含初、高中)在培育学校语文教研文化、全面实施五步教学法的基础上,自愿选择其他实验项目,逐渐跟上市级课题组的教改步伐,取得了明显的实验效果,有效提高了全市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一、从问题出发,寻求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破冰”策略

为了防止教改实验走偏,我们立项了市级教育科研课题“河池市中学语文1158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以课题研究为先导,寻找教改实验的正确路径,通过“研”中定标、“研”中据标开展“导”“学”“评”,确保教改实验始终稳妥地促进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1158”教改实验的实施背景

进入新课改以后,我们发现教师教案中开始罗列三维教学目标,看上去林林总总、颇有新意,而实际教学过程却与所罗列的三维目标基本脱节,表现为教育目标虚化、课堂结构松散、学习效果难以检测。仔细分析,问题主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缺乏教研氛围,教研制度不够健全,多数教研组活动只是走形式地听课、议课,谈不上实际效果,且活动时间不能保证,难以真正集中集体的智慧;二是教师缺乏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二者统称语文课程标准)和解读教材的基本意识和能力,表现为所谓的三维目标设计针对性不强且表述不科学,罗列的条目多且不能真正在教学中落实;三是课堂表面上好像在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实则普遍存在着展示环节“一味追求课改的形式与声势”的现象(温儒敏教授指出的课改问题之一);四是课堂教学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学习特点,以教师评析代替学生读书、思考和感悟的灌输式教育依旧普遍存在,致使学生对学习内容领会不深,难以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语文能力。

(二)“1158”教改实验的核心思想和具体内涵

为了改变我市中学语文教育的落后现状,经反复论证和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我们逐渐确立了“1158”教改实验的核心思想:借助集体备课制度来培育学校语文教研文化,引导教师扎扎实实地研究语文课程标准,掌握教材解读的科学方法,学会有效设计和表述课堂教学目标;为课堂教学建立五步连环相扣的课堂结构(又称五步教学或五步教学法),引导教师实践浸润式教学,让学生逐渐养成“多读、深思、勤练、乐究”的学习习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于“1158”的内涵,我们也曾经历了一个实践探索的过程。实验之初,我们确定的“1158”与后来确定的有所不同:第一个“1”是一项强化书写、提高书写能力的训练项目,是针对学生书写差的现状提出的;第二个“1”是落实教育部对课改实验提出的教研要求,要求学校建立和执行一种高于教研组活动的集体备课制度;“5”是聚焦课堂,建立“准确定标、科学导学、即时测评、精要小结、巩固拓展”五步连环相扣的课堂结构,实现研导学评一体化;“8”是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多读、深思、勤练、乐究”八字方针,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品质。我们把实验重点放在“5”上,着力打造五步连环相扣的课堂结构,以此“点亮”课堂,突破教改瓶颈,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教师教改信心。在执行“5”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准确定标”如果没有有效的集体备课为基础,教师就算是忠实执行了五步连环相扣的课堂结构,仍然有可能走上“教课文”而不是“教语文”的老路。当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出台,语文学科重新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并强化了人文主题和语文本体要素双线并行之后,我们重新审视了“1158”的定位,决定把浸润式教学方式调整进来:第一个“1”指向一种语文教研的制度文化,即集体备课磨课制度,要求学校在建章立制基础上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注重营造语文教研文化;第二个“1”指向浸润式教学方式,旨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的大环境中受到语文八字教学方针全方位“浸濡”,逐渐形成个体的语文素养,进而实现人格、性情和学识的和谐发展;“5”依然是五步连环相扣的课堂结构;“8”依然是八字教学方针。

(三)“1158”教改实验的主要项目指标

作为市级教育科研单位主推的教改实验,我们以金城江区为县域实验点,采取点面结合、分项目分目标分层实施的方法,稳步推进教改进程:金城江区全面推进“1158”各项试验;其他县(市、区)中学在集体备课和集中探索五步连环相扣课堂结构的基础上,根据各校教师的研究兴趣,可自愿另加选项(书写浸润、多读多背等)开展实验研究。为了引导全市各校语文教改不断向更高目标迈进,我们设计了“1158”教改实验主要项目的分级指标(见表1)。

表1:河池市“1158”教改实验的主要项目指标

[项目内容\&实验目标\&初级目标\&中级目标\&高级目标\&1\&通过集体备课磨课培育学校语文教研文化\&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完善制度的运行机制\&教师从内心深处真正接纳集体备课制度,在参与中逐渐养成集备习惯\&集体备课能够给教师带来真实的专业成长,学校高品质语文教研文化逐渐形成\&1\&实践浸润式教学\&学习、理解、领会、认同该教学方式,尝试在书写、多读、深思、勤练、乐究上践行浸润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自觉浸润八字方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多方位多角度浸润,让浸润式教学无时无处不在,并同步影响教师的执教能力和学生的语文素养\&5\&准确定标、科学导学、即时测评、精要小结、巩固拓展\&能在课标统领下分析教材、分解目标,在准确定标的基础上尝试五步教学\&能在多种课型中正确运用五步教学法,准确体现课改新理念\&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五步教学法\&8\&多读、深思、勤练、乐究\&理解八字方针的基本理念,尝试实践运用\&把握学科本质,自觉践行八字方针\&形成系统的教学策略,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endprint

二、“1158”教改实验项目的内容解读

“1158”四个大项各有其丰富的内涵和教研教学使命,下面我们就各个大项的实验内容进行详细的解读。

(一)通过集体备课磨课,扎实培育语文教研文化

理想状态的教研文化,以制度文化为前提,制度文化又以制度的制定为前提。我们认为,集体备课制度必须方向正确、目标明确、易于操作、利于监督,对集体备课的形式和内容等做出具体的设计与安排,包括定主题、定任务、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定活动方式、定活动程序和步骤、定评价标准等,而且须得到每一位执行者的认可,并在实践中成为每一位执行者乐于遵守的行为规范,直至成为其基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理想状态的教研文化,必须聚焦课堂研究教学。我们倡导“准确定标、科学导学、即时测评、精要小结、巩固拓展”五步连环相扣的课堂结构,研导学评一体,以研定标,据标导、学、评。这里的“标”指的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研”是集体备课、集中教研,“以研定标”便是集中研究学生的课时学习目标。“导”是科学导学,“学”是浸润式学习,“评”是即时测评。我们要求各年级备课组、学校语文教研组以本学期的教科书和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认真研究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学习目标要求,研究教学单元所对应的单元学习目标及其如何分解到课文,然后根据学期总课时明确单元课时数和每一篇课文的课时数,进而明确课时教学目标及五步连环相扣课堂结构各环节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并结合课时教学目标研究“多读、深思、勤练、乐究”八字方针如何在教学中有效落实。

(二)立足学科特点,践行浸润式教学

“浸润”即渐渐渗入,逐渐浸染:“浸”是过程,即渗入;“润”是效果,即滋润。新加坡的中文教学采用“浸濡式”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处身于境,视境于心”来慢慢受到中国文化的“浸濡”,效果良好。我们知道,语文学习的特点原本就是浸润、渗透、体悟、熏陶的缓慢积累过程,它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是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是熟能生巧、渐行渐深,总之,这是一种植物式的生长,是“不见其长而日有所增”。它要求教师在选择语文教学策略时有“持久战”思想,既不能有速成的幻想,又要珍惜每一次“战斗”的机会,上好每一堂课。

浸润式教学浸润的范围包括人文因素熏陶、语文知识与技能的浸润式习得、语文学习方法与策略的逐渐渗透等,既可以在阅读课上通过分析课文内容与主题思想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的熏陶,利用课文中的例子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浸润,也可以在写作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真情实感的强化和写作技能的训练,在书写实践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及审美理解和创造的濡染等。

(三)运用目标导学策略,建立五步连环相扣的课堂结构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该理论以班级授课制为前提,要求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精选和结构化,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进行适时形成性评价(反馈),为不同的学生设计“矫正学习”或“深化学习”,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掌握的学习目标。“掌握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尤其是教学方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目标教学法便是建立在这一理论与模式基础之上的一种新的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學目标为核心和主线实施课堂教学的方法。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激励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学习。

实施目标教学法的前提是科学拟定教学目标。因此,五步连环相扣的课堂结构以“准确定标”为逻辑起点。“准确定标”即准确地制定课时教学目标,再由课时教学目标统率整堂课的所有教学环节。“科学导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实践过程,是整堂课的核心环节,要求教师紧紧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科学地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严禁教师越俎代庖以讲代读,以自己的答案代替学生的多读、深思、探究、感悟。“即时测评”是回应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是课堂教学达标的有效保障,用以构建教学目标与导学之间的关联性,通过测试和评价学生经过学习对教学目标所规定的知识目标的领会程度和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导学方法对教学目标的适切度和效度,同时反过来检测教学目标的适切度和表述的可测度,便于教师调整导学方法、修订教学目标或改进教学目标的表述。“精要小结”是教学目标的再次浸润,要求教师对本堂课教学目标中规定学生要领会和掌握的知识和方法作精要小结。“巩固拓展”是对本堂课教学目标的巩固和延展,主要是对本堂课所学的知识作面上的拓展和方法上的迁移运用,提示课后思考、阅读、写作的内容和路径。

(四)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贯彻“多读、深思、勤练、乐究”八字方针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并另外“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可事实上,中学生的课内外阅读量基本无法落实;因“多读”不到位,学生语言思维发展与语文能力提升便无从说起。为此,我们提出了“多读、深思、勤练、乐究”八字方针:“多读”要求对古代优秀诗文读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对课文内容读到能加深理解的程度,对课外阅读读到广泛拓展的程度——除了读完课文推荐篇目、语文课程标准推荐阅读篇目、专题研究需要阅读篇目,还可依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和爱好进一步拓展阅读;“深思”要求深到对学问归因求解的程度,要有意识地培养追根溯源的学习习惯;“勤练”要勤到高度自觉、见缝插针地训练、练习的程度;“乐究”要乐到自觉自愿、不觉其苦的程度。

为了落实八字方针,我们需要在集体备课环节便对相关内容做出详尽的设计和安排,同时做好过程管理,确保研、导、学、评一体。关于“多读”中传统名篇背诵的落实,须根据教材内容实际进行系统设计,把它们分解到每一个学年、学期、周、次的课堂中,如金城江区各试点学校把该任务落实到周、日,每一堂语文课正式上课之前的两分钟都规定为集体背诵时间;而课内教读课文的“多读”,除了基础性通篇默读、勾画、标注,教师还要注意精选那些需要重点品读、反复朗读、精准情读的自然段和重点词句。关于课外多读的问题,包括阅读材料如何解决、时间如何安排、过程怎样监控、效果如何测评等,都需要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做出系统设计与安排。关于“深思”的落实,可以通过备课环节的问题设计和课堂教学来落实,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会自主质疑,养成多读多问深思的习惯。“勤练”可通过强化训练来培养各种“勤”的习惯,如“勤读”训练包括早读时高声朗读、课堂上积极练读、课外自觉浏览拓展阅读或参加课外诗文朗诵会活动等,“勤写”训练包括阅读时勤做标注、听课时勤做笔记、每天勤写日记、积极自主作文、参加板报墙报撰稿活动等语文实践,“勤说”训练包括勤说普通话、积极发言、主动交际、积极参加讨论辩论会和演讲活动等。“乐究”包括课上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主动寻找依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积极完成教师布置的专题研究、主动质疑并自觉释疑等。endprint

八字方针的落实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过程性、发展性评价的引导,教师要注意表扬鼓励与提醒指导并重:不及时提醒会纵容坏习惯滋长,好的提醒要给出努力的方向;表揚须中肯,不能无原则拔高、夸大,如学生态度好就肯定态度、表达流畅就表扬表达流畅等。

三、五步连环相扣课堂结构的教学实施策略

教学目标像一根红线,贯穿五步教学每一个环节,有效避免了课堂教学的漫无边际、目标淡化,确保了有限教学时间内的一课一得。

(一)准确定标

这里所说的“准确定标”,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对某一篇课文教学目标或者某一单元某一课型某一节课课时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二是指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准确表述。

新课程课堂教学倡导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我们要求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并充分体现学习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学语文课有多种课型,微型课、常规课,阅读课、作文课、口语交际课、综合性学习课,新授课、复习课,单一目标课、多项目标课,等等。课型不同,准确定标的思路亦会有所区别。但无论哪一种课型,要比较准确地确定一节课的课时教学目标,至少要考虑五个方面的因素,我们称之为“五看”:一看教材定位,确定该课所属课型;二看单元说明和课后练习题,了解编者选编及组元意图;三看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应要求,确定单元目标;四看同一单元各篇课文的特点,分析每一篇课文可以分解到的教学目标;五看学期教学整体计划和每篇课文所得的教学课时数,将课文教学目标再分解到课时教学目标,确保一课一得及学科内容的逻辑层次。比如在阅读课型中,国家统编教材为了有效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明确了教读、课内自读、课外自读、整本书阅读整个阅读教学的体系,而且明确将语文课程标准对各个年级的阅读要求分解到了各册语文教学单元,针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这个阅读要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提出了“重视朗读”“把握好重音和停连”的要求,第二单元提出了“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感情基调,注重语气、节奏的变化”的要求,第三单元提出了“学习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由此可见,同样内容的教学目标,在不同单元有不同的要求,且这些要求具有一定的连贯性,能力层级逐渐提高。当然,这些单元要求最终还要落实到每一篇具体的课文当中,分解策略同上。教读课文按照这个思路确定教学目标,再按照每篇课文2—3个课时数来分解课时教学目标。课内自读课文一般只安排1课时,其教学目标的确定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单元教学目标中某项本体内容教学目标的迁移阅读实践,二是自读课文自身的特点。课外自读课文的阅读目标就根据编者在文后的拓展阅读提示和要求来确定阅读目标。这就是说,在认真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各单元的说明就可以把握全册教科书的阅读教学重点,认真分析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思考探究”“积累拓展”就可以确定课文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单元课时数和课文的课时数就可以把单元教学目标分解到课时。

精确表述课堂教学目标应遵循以下三点要求:一是不要从教师的角度去表述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应从学生学习什么内容应达到怎样的程度去表述;二是考虑三维目标的整合,表述要准确简明;三是教学目标要可检测,表述语言要精准。通常情况下,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有识记(知道、了解)、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比如下面几项教学目标的表述:A.学习如何描写人物的眼睛;B.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描写人物的眼睛;C.分析诗歌意象及人物的感情;D.能了解分析诗歌意象的一般方法并能学会分析诗歌意象;E.分析诗歌的有关内容;F.体会廉颇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心,培养爱国情感。其中的A项和C项只是说出了教师要教什么内容,至于学生将学到什么程度却没有说清楚,因而不具备可检测性;B项在A项基础上增加了“引导学生”四字,提示了教学的过程和策略,但还是从教师角度表述,不具备可检测性。D项从学生学习、掌握的角度表述,目标可以分为两个能力层级检测:第一个能力层级可以从程序知识目标检测,如“请你说(写)出分析诗歌意象的一般方法”;第二个能力层级可以从方法的迁移运用角度来检测,如“请阅读下面一首诗,简要分析其意象”等。E项的表述存在两点不足:一是范围宽泛,指向不明,无从检测;二是从教什么的角度表述,不可取。F项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表述,有利于培养爱国情感,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应该强调。

新的国家统编教材发布以后,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兼顾人文和语文双重目标,以“工具性”为经,以“人文性”为纬,在实现工具性目标的过程中有效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培养和教育。

(二)科学导学

“科学导学”重在学生学,是紧扣目标的教师“导”和学生“学”的统一,须确保“导”不越位、“学”能到位,既要关注显性目标(知识、技能、方法目标)的达成,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中隐性目标(立徳树人的渗透,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情绪、开放的学习心态和虚心求教的学习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感悟有效的学习方法等)的实现。本着语文教学的规律,我们须科学界定“导”和“学”的教育功能(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拥有“多读、深思、勤练、乐究”的好习惯)及具体任务。“导”的任务主要包括:在准确定标的基础上,明确“学”的内容,设计探究题目;规定学的形式、方法和步骤;把握学习时间;面向全体,督促学生有效学习(读、思、写、设计、讨论等);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成果展示,检查学习效果,正面强化;验证教法,不断改进;表扬鼓励,积极引导。“学”是据导而学,主要任务包括:虚心请教,大胆质疑;积极参与,勇于实践;严格实施检测,大胆纠偏;主动反思,提高悟性。

科学导学的过程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教学流程:出示学习任务,明确学习时间→自学→质疑→商讨→展示→明确。在三维目标体系中,知识、技能、方法目标是显性目标,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隐性目标,隐性目标通常以浸润的方式来达成。一篇课文或者一个课时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往往不止一项,而是两三项,这两三项目标的导学顺序通常按照认知的逻辑规律来安排,不可随意颠倒次序;在时间的分配上也往往从学习的难度和思辨的深度来考量,而不是平均用力。语文学科的科学导学,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机会,高度重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训练,善于因势利导并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水平。为此,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思路以及语言的组织和表达,注意组织学生之间的思维交互、互动点评,切忌过快抛出答案终止学生的思考,当课堂研习过程明确了思路、方法、答案时要大声重复予以强化。endprint

(三)即时测评

即时测评主要针对语文本体目标的达成度展开,先测后评,灵活安排。一般情况下,一堂微型课可以一标一导一测评,而一堂常规课有两项及以上教学目标和相应的多次导学时,测评就不可能统一在这一个环节完成,而应是选择其中的某项知识技能目标来检测。检测的方式可以是口头表达式,也可以是纸笔作答式。语文课往往安排两节连上,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学习的情况灵活到第二节课才安排一次测评,这是对一篇课文学习目标的测评。测评的目的是诊断,重点在于发现问题,及时提醒,明示方向,发展思维,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检测不仅关联着“目标”的统率作用,而且关联着导学的深度和方法的效度,更重要的是关联着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实践中对目标的巩固和提升。所以技能层面的检测试题不能仅限于对本文学习所得的答案的追问,应该是对本课学习成果的技能考量,这样才称得上是“课标级”的检测,這样才能真正检出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情况。

(四)精要小结

加拿大学者墨多克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理论给教育的启示是,要十分重视课堂开头和结尾的作用。“精要小结”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二是总结有效的学习方法,三是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五)巩固拓展

巩固拓展是针对教学目标而言,要求做到以下三点:一是为巩固课时目标而拓展;二是在方法或思维上拓展,考虑阅读内容的选择和实践量的多少;三是要有布置有检查,确保拓展实效。巩固拓展的量因课型而异,通常微型课、作文课、口语交际课、综合性学习课、复习课都应做到一标一导学、一课一测评、一课一小结、一课一拓展,一文多课的阅读课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实际力争一标一导学、一文一测评、一文一小结、一文一拓展。巩固拓展的内容可在整合本课学习内容之后选取最有特色的点来确定,如《纪念白求恩》最适宜在高尚情感的浸润方面予以拓展。

总之,“1158”教改实验是个有机的整体,如果我们把它比作一朵花,那么,强化集体备课培育起来的教研文化就是花梗顶上的花托,它以浸润的方式滋养着整朵教改实验花;五步连环相扣的课堂结构则是花托上的雌蕊,是孕育果实的核心;“多读”“深思”“勤练”“乐究”八字方针则是四支健硕的雄蕊,不断地为花柱提供花药和营养。愿我们的这朵教改之花常开不败,永吐芬芳。

(责编 白聪敏)endprint

猜你喜欢
导学教研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背课文的小偷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