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成本对农户贷款供给影响研究

2017-12-09 09:03陈余玮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7年6期
关键词:农户

陈余玮

摘要:以重庆为研究样本,考察管理成本对农户贷款供给影响,结果表明:农户贷款管理成本高,使得金融机构减少贷款供给;贷款对象与金融机构距离远近、账户维护方式、催缴贷款方式及次数、贷款额度、信用调查时间对金融机构贷款对象选择有显著影响。金融机构倾向于选择大企业、信用调查时间短的农户作为贷款对象,排斥贷款数额小且频率高、信用调查时间长的农户。因此,应推行农户贷款精细化管理、引入贷款额度成本控制管理。

关键词: 管理成本;农户;贷款供给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17)06003506

一、引言

在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持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创建符合农业特点和农民需求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成为关注的焦点问题\[1\]。目前我国农村已基本形成层次多、覆盖广的金融体系,农户贷款作为一种金融方式,通过向农民提供金融服务,对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与企业贷款相比,农户贷款供给风险高、收益低,因而获得贷款的难度较大。当前,农民贷款难、贷款供给不足已对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农户贷款供给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成本因素是影响金融机构对农户贷款供给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按照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和财务成本管理中成本相关性的要求,农户贷款供给成本主要有资金成本、管理成本及风险成本等,其中管理成本涉及贷款过程中的农户信用调查成本、贷款使用监管成本及贷款回收成本等。农户贷款面广且比较分散,贷款金额属于“零售型”,农户很少能提供抵押品,且借贷频率高,由此金融机构工作量大,相关管理成本等高于企业贷款成本。从现实情况来看,农户贷款管理成本高低直接影响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供给和农村金融有序发展。系统分析农户贷款供给成本及影响因素,对于揭露农户贷款供给不足的深层次原因,提高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供给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外关于借贷成本分析大多基于交易成本视角展开。已有研究涉及的交易成本是指距离金融机构远近的交通成本、申请贷款需要时间期限的机会成本和申请贷款相应的行政费用等。较为典型的是威廉姆森,他认为以交易为最基本的分析单位,把所有交易还原为不完全契约,根据性质不同,不同的治理结构对应不同的契约,运用比较制度分析法衡量不同的治理结构的交易费用\[2\]。国内关于贷款供给成本研究大多立足交易成本视角进行分析。岳志(2001)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论述了金融交易的费用构成\[3\]。刘锡良和刘轶(2006)认为,金融交易成本由签约成本、信息成本、管理成本、代理成本构成。交易层次越高,成本越高\[4\]。朱粤伟(2007)认为,金融交易成本与金融交易达成率、效率和质量呈负相关,成本越高,效率、质量、达成率越低。交易成本可用来衡量农村金融市场整体环境\[5\]。焦琳(2010)以衡水市农村信用社为例,探讨了农村信用社金融供给成本问题\[6\]。李竟成和赵守国(2011)认为,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同导致金融市场和机构的差别。借贷前金融机构要花费大量成本评估借贷者的信息条件,这也阻碍了资本流动\[7\]。都本伟(2013)认为,金融领域交易成本包括筛选成本、监察成本、手续费用、清算成本等\[8\]。朱玉杰和宋彬(2016)研究了我国中小企业贷款成本影响因素\[9\]。江振娜(2016)运用Tobit模型估计交易费用对农户贷款资金规模的影响\[10\]。

综上所述,学者就农户贷款管理成本问题展开了广泛研究,对如何降低农户贷款管理成本、提高贷款供给效率提出了各自见解。但现有研究大多借助相关方法注重成本分析,研究重点从具体案例或项目探讨如何控制管理成本,实证性研究仍显不足。基于此,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以重庆为样本,结合问卷调查数据,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实证检验贷款管理成本对农户贷款供给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管理成本对农户贷款供给影响的理论分析

农业具有周期长、对自然条件依赖性强、生产经营风险高等特点,使得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可持续性受到很大影响。农业投资具有高风险、长期性、低盈利性的特点,而农业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大,易受天气等自然因素影响,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将影响农民还款能力,增加了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使催缴贷款的成本增加,甚至影响金融机构后续对农户贷款发放的持续性。

(一)農户信用调查成本对贷款供给的影响

信用调查是指专业部门按照既定程序方法,根据一定的原则对调查对象进行了解、考察及分析,然后对其信用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估计。因为农村相对闭塞,金融机构在进行贷款等经济行为时并非能够实现完全信息对称。例如金融机构贷款发放以年度计算,但农业生产周期并不能以年度计算。为了减少风险,金融机构大多为农户提供小额贷款,但这并不能满足贷款需求。由于自身知识水平低下,很多农户对金融知识并不了解。而一些民间借贷能够繁衍生息,主要是由于其根据农户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农户需求的贷款产品。农户进行民间借贷不需太多调查程序,有的还可根据不同情况调整利率和期限,由此受到广大农户的信赖和支持。对于正规金融机构来讲,农户信用调查相对困难,成本较高。

对农户开展信用调查尤为关键,若调查发现对方信用不良,则需采取一些措施规避或者控制信用条件。虽然公开不良记录可以威慑失信者,但需要较长时间和较大投入建立数据库。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现在虽然部分公司能提供个人信用记录,但其信息量相对有限。银行系统可利用相关的信贷信息系统查询法人单位在银行的信用信息,但该系统只有贷款方面的信用记录,并没有商业交易信息记录。征信公司提供的信用记录和诉讼记录类似,都是查询客户、供应商、银行等方面了解相关评价,基本没有针对农户的查询和记录。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户信息不对称在农户贷款行为中较为普遍。金融部门在获得农户信息时受居住地点限制导致信息处理成本很高;金融机构对于农户申请贷款的目的并非清晰,贷款后资金的去向很难掌握,更无法预测贷款农户是否赖账,因而贷款前的信息搜集成本很高。endprint

(二)贷款使用监管成本对贷款供给的影响

贷款使用监管成本是指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产生的费用,包括贷款工作人员费用、账号维护费和贷款工本费等\[6\]。账号维护费是指发放贷款后信贷人员对农户进行监督的费用,监督过程包括了解农户是否按照合同规定内容使用,经常了解资金流向和收益,监督其资金按照正常渠道流通,督促对方按期还款等。贷款工本费主要是指在落实合同条款如落实担保物、抵押登记等发生的费用。借贷者将抵押品抵押给银行,这些流程产生了贷款工本费。相对而言,农户贷款监管成本较高,因而影响金融机构对农户贷款供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贷款回收成本对贷款供给的影响

贷款回收成本主要包括回收过程中的人工成本、管理运行成本及诉讼成本等。人工成本和管理运行成本相对容易核算,诉讼成本则比较复杂,包括诉讼过程及胜诉后的执行成本等。贷款缺乏担保抵押情况下取决于农户信用,一旦贷款农户赖账,由于缺乏能够被强制抵押的财物,就算金融机构诉讼成功,执行成本仍然很高。

金融机构信贷人员在催缴农户还款时,工作量大,管理运行成本和人工成本高,偿还能力是贷款审批考虑的重要因素。农户若到期不能按时偿还,金融机构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对贷款进行组织清收。在清收不良贷款时,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寻找突破口进行分类排查,并根据贷款农户经济情况综合评价其还贷能力。由此说明,金融机构催收贷款增加大量管理运行费用和人工费用,致使农户贷款供给成本增加。基于此,贷款时一般要求农户贷款的投资收益率高于贷款利率,但农业生产收益率较低,大多农户不愿借贷的原因是认为农业生产收益可能弥补不了贷款利息。

三、管理成本对农户贷款供给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

对于二元因变量模型的特殊性,需设定专门处理方式。假设观测值取1的概率为: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1.数据来源说明。

研究数据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样本选取考虑重庆各区县实际情况和农户贷款情况,按照各区县贷款占总体贷款比例进行问卷分配,然后在每个区域内按照分层抽样方法进行样本选取。在调查时,调查员以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由村民带领进入农户家中开展面对面交流,进而获取相关数据。本研究共抽取15个区县,发放问卷1202份,回收1160份,回收率96.51%,经检查有效问卷为1008份,有效率86.90%。问卷调查显示:1008户农户中有465户曾获得贷款,从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政府基金及社会基金以及合会或私人等获取贷款的户数分别为42户、116户、24户和283户,分别占比9.03%、24.94%、5.16%、60.87%。总体来看,近年来农户从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以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的比例为33.97%,尤其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比例较高,证明近年来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的贷款比例有所提高。但合会及私人贷款占比仍然较高,达到60.87%。说明农户贷款难的问题仍然存在。

2.变量说明。

结合已有研究,运用描述性统计和计量方法展开研究。描述性统计认为:对不同贷款对象进行贷款发放,相关金融交易成本存在差异。后续的实证模型是为了检验在其它条件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各种类型的交易费用是否影响金融机构甄别和选择贷款对象,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表1显示了影响农户贷款供给管理成本模型的相关变量。

(1)农户信用调查成本。

就大多区域而言,农村金融机构带有一定垄断性,但提供的贷款多属无抵押、无担保的贷款。农户贷款是以个人信用向农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需要相应的个人信用制度对农户进行管理评价和监督制约。就现实情况而言,农村尚未建立农户个人信用账号、信用记录等为一体的农村信用体系。正因如此,农村金融机构一般对拟授信农户开展信用调查。农户信用调查成本是金融机构搜寻和了解农户信息的成本,寻找信息时耗费的时间精力越多,调查成本越高。主要用“是否利用电子档案”“调查所需时间”“距离远近”指标反映。较好借助电子信用档案甄别借款者信息可以节约金融机构的信息获取费。初步统计结果显示,因为农户数量过多,电子信息档案并非完全记录,金融机构不能很好地运用电子档案判断农户信息。由于信息不对稱,金融机构对农户提供的信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甄别。若不能很好利用电子档案判断农户信息,增加了金融机构信息获取成本。假设借助利用电子档案=1,未能借助利用电子档案=0。调查贷款对象所需时间影响金融机构信息获取费的高低。调查时间越长,所花费的成本越高,对金融机构选择贷款对象具有负面影响。研究把选项l天以内、3天以内、5天以内以及5天以上分别设定为A=1, B=2, C=3, D=4。金融机构距离贷款者的距离越远,交通费用越多,直接导致信息获取费增加,对金融机构选择借款对象具有负面影响。本研究假定距离远=0,距离近=1。

(2)贷款使用监管成本。

通常贷款合同签订后,金融机构根据管理规定对农户资金使用情况行使监督权,依照合同约定对农户进行检查监督,农户按照约定向金融机构定期提供有关信息。但就农户而言,显然无法提供类似于企业的财务会计报表等有用信息,监管难度较大。贷款使用监管成本主要指贷款发放后账户维护费用,包括:账户维护方式及次数。账户维护是指金融机构在贷款发放后监督贷款资金的使用情况。账户维护方式分为实地考察和电话询问。实地考察所需交通费用高,增加了管理成本。初步结果显示,对农户贷款采取实地考察的维护方式居多,主要因为农户经常变更联系方式,不便信贷人员联系所致。研究设定:实地考察=0,电话询问=1。账户维护次数与管理成本呈正比,对金融机构选择贷款对象具有负面影响。调查显示,对单个贷款对象进行账户维护时,金融机构账户维护的次数越多,管理费用增加的负担越重。根据问卷设定账户维护次数:每月一次=1,三个月一次=2,五个月一次=3,七个月一次=4。endprint

(3)贷款回收成本。

一般说来,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为了控制贷款风险,确保贷款资金能够按期收回,在贷款前会对借款人的信用水平、收入水平以及还款能力等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和了解。借款前借款人需要向金融机构提供以下材料:第一,借款人是否是自然人并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第二,借款人的收入情况,是否能够按期还款;第三,抵押品是否符合要求,担保人是否具备担保条件以及同意担保的材料。即便如此,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有部分农户违约。为了规避类似风险,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加强了农户还款能力调查,一旦发生违约,加强催债和追收,尽量挽回损失,因而这部分成本事实存在。如果借款人不能按时还款或者赖账,金融机构要向担保人追账,增加了业务成本和时间成本。对农户而言,金融机构为降低贷款风险,要求农户申请贷款时提供担保,增加了农户贷款成本,使得农户不倾向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当农户寻找担保人的成本过高,超过贷款产生的效益,从经济理性人的角度考虑不予贷款。基于此,农户向农村金融机构贷款需要提供抵押品,若借款人不能按时还款,农村金融机构有权处理抵押品弥补未还贷款。农户承担处理费用,农村金融机构则需付出相应的时间成本与业务成本。而农户缺少符合规定的抵押品,即使那些农业生产用的农机具和收获的粮食有价值,但一旦贷款难以偿还,抵押品处理难度较大,即使能够处理也需付出很高的成本。

贷款回收成本是指贷款发放后催缴贷款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催缴贷款方式及次数等变量。催缴贷款方式主要有实地催缴、电话催缴两种方式。和账户维护类似,虽然实地催缴所需较高交通费用,增加了管理成本,但实践中大多采取实地催缴贷款方式,这主要是由于农户联系方式等变动较大。根据问卷结果设定:实地催缴=0,电话催缴=1。催缴贷款次数与管理成本呈正比,对金融机构选择贷款对象具有负面影响。根据问卷设定贷款催缴次数:5次以下=1,5~7次=2,7~9次=3,10次以上=4。

(4)贷款基本特征。

除了以上三大费用对金融机构选择贷款对象具有影响外,不同贷款对象总体特征也对金融机构选择贷款对象产生影响。贷款对象基本特征可通过“贷款额度”和“贷款频率”两个指标衡量。贷款额度的大小和贷款频率间接影响金融机构每单位的贷款供给成本。一般说来,农户贷款额度小,贷款频率高。金融机构为了完成每笔针对农户的贷款业务,首先需要对农户是否符合贷款条件的信息进行了解,花费的组织成本和人力成本较大。金融机构对农户贷款频率高,需要重复更多相同的贷款发放成本,而收益则是一定。贷款额度大小和金融机构选择贷款对象呈正向影响。而贷款频率和贷款对象的选择呈负向关系。研究假设贷款频率高=0,贷款频率低=1。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研究借助Stata12.0进行估算,结果如表3所示。整体看来,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大多数变量影响方向、影响程度与预期结果基本一致,并且在统计意义上显著,从而验证了交易成本是影响金融机构选择贷款对象的重要因素。实证结果表明:

1.借助电子档案信息对金融机构贷款供给对象的选择具有正向影响。金融机构需要多途径掌握农户信用状况。通过借助信息网络与基础数据库,对农户信息实现实行电子化和系统化管理,全面及时动态掌握借款农户的生产规模、生产经营结构、贷款需求等信息,进而为筛选优质目标农户及加强贷款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有效识别有不良信用记录、有不正当交易行为及在金融机构交叉用信可能造成风险转嫁或叠加的农户,从源头上甄别剔除高风险农户。金融机构越是有效利用电子档案调查农户的信息,对金融机构选择该渠道的正面影响也越大。其主要原因在于有效利用电子档案判断贷款者信息,不但能够降低信息获取成本,而且可以降低农户的不确定性预期,有利于防范贷款风险。

2.与贷款对象距离的远近对金融机构贷款供给对象的选择具有负面影响。从贷款实践来讲,与距离较远的农户相比,金融机构在贷款对象选择上更倾向选择距离近、交通费用低的农户,从而减少金融机构运营成本。另外,距离越近的农户,有利于准确掌握农户相关信息。只要贷款真正发放到农民手中和用于农户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即使出现偶尔的信用风险或市场风险,经金融机构追偿后农户贷款风险仍然可控。最重要的是,距离较近,金融机构能够实现对农户相关信息及贷款用途的监控,其管理执行成本相对较低。

3.账户维护方式和催缴贷款方式及其相应次数对金融机构选择贷款对象有影响。账户维护次数虽有负面影响,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采用实地考察方式进行账户维护和催缴贷款使管理费用增加,电话询问方式可以降低交易费用。特别是对農户贷款采取实地考察的方式居多,由此导致金融机构的交通费用明显上升,这对金融机构选择农户贷款的负面影响较为显著。账户维护和催缴贷款的次数越多,金融机构支付的管理费用越高,对贷款对象的选择有一定影响。

4.调查时间长短是金融机构选择贷款对象的重要依据。农户属于特殊的贷款群体,要详细了解农户的存款情况、信用情况、资产情况、家庭经营情况及家庭负债情况等,需要较长时间的摸底调研。就金融机构而言,所花时间越长,人工成本及其他信息获取成本越高,因而其倾向于选择其它农户或企业作为贷款对象。

5.贷款额度、贷款频率对金融机构选择贷款对象有显著影响。贷款额度对金融机构选择其作为贷款对象有显著影响,贷款额度越大,越倾向于选择农业大户作为贷款对象。贷款频率对金融机构选择借款对象有负面影响,农户贷款数额小,贷款交易次数多、频率高,贷款相关工作量大,进而使得金融机构的信息获取费和管理费用增加,金融机构的边际收益降低。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总体来看,重庆市域范围内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贷款供给成本过高,无法满足农户的现实贷款需求,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支农政策功能的完善和农户贷款投放效率的提高。基于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推行农户贷款精细化管理。防控农户贷款信用风险,首先坚持分类指导,以此为前提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必须强化贷款管理和“三查”,将金融机构客户经理的经营管理能力与农村区域环境因地制宜相结合,从而实施精细化管理。为了推进贷款农户准入管理的标准化,必须强化贷款额度管理,逐步建立多维度、多层面、动态的农户信息数据库,电子化、系统化地管理农户信息,以便全面、动态、及时掌握和分析农户信息,从源头上控制风险、降低成本。endprint

第二,引入贷款额度成本控制管理。将成本控制管理和贷款分类管理相结合,以分类量化核定贷款额度的标准为前提,合理确定农户自有资金投放比例,进行成本匡算,提高贷款额度管理的有效性,使贷款额度与贷款需求匹配保持一致。对农户生产经营收入情况、净资产状况进行综合判断,保证贷款自偿性,从而有效防止农户因过度融资而放大贷款风险,使违约发生的可能性降低。

第三,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持续推进金融机构信息化建设。推行农户贷款信息共享,实现农户贷款档案管理、贷款流程管理、信用信息管理的电子化,充分利用电子管理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的特点,规避多头贷款、冒名贷款等各类违约风险,以及防范因信贷人员工作差错和道德风险所造成的信用、法律风险,进而降低管理成本。

参考文献:

[1]韩俊等.中国农村金融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2\]Oliver Williamson,Tarek Ghani.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and its uses in marketing \[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12(40):74-85.

\[3\]岳志.从金融交易成本看合作金融制度的效率\[J\].财经研究,2001(6):42-46.

\[4\]刘锡良、刘轶.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成本领先战略视角\[J\].金融研究,2006(4):71-81.

\[5\]朱粤伟.农村金融交易成本分析——以岳阳市农村信用社为例\[J\].武汉金融,2007(9):48-49.

\[6\]焦琳.河北省农村信用社金融供给成本分析\[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0.

\[7\]李竟成、赵守国.交易成本、金融功能与金融制度设计\[J\].新视野,2003(6):32-34.

\[8\]都本伟.交易成本、组织成本与农信社的发展\[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7(6):19-20.

\[9\]朱玉杰,宋彬.中国中小企业贷款成本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16(10):86-93.

\[10\]江振娜.交易费用对农户贷款资金规模的影响研究——基于福建省27个县市农户调查数据的分析\[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6(3):103-111.

(责任編辑:铁青)

Abstract: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Chongqing,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nfluence of management cost on farmer's loan supply. It shows that: high management cost of farmer's loan weakens loan supply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Distance between borrowers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e method of account maintenance, the method and frequency of reminder, loan scale and loan survey period significantly impact on loan suppl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end to choose large enterprises and farmers with short loan survey period as loan object, while decline farmers with small loan scale and high loan frequency. In view of this, the paper sugges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fined management of farmer's loan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loan amount cost control management among other constructive advice.

Key words:management cost; farmer; loan supply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新麦走出好行情 农户丰产又丰收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关于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衔接探究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